《總把新桃換舊符》
文/羅楊
每逢新春將臨之際,中國人家家戶戶都會貼上紅紅火火的春聯。這即是一項傳承了千年的民間習俗,也是一種歷久彌新的社會風尚。
寫春聯貼春聯是中國獨有的春節傳統文化形式,堪稱國粹。其格律的嚴謹、寓意的深邃、形式的優美,反映著中華民族文化底蘊的博大精深,表達出中國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折射出中國人的價值觀念,體現出中國人對國泰民安、家庭團圓的企盼。
春聯,起源於桃符,始於五代,盛於明清。早在秦漢以前,在我國一些地方就有過年懸掛桃符的習俗。而春聯的出現是在桃符的基礎上慢慢演變發展起來的。
據說五代時的後蜀國國君孟昶在公元964年歲尾的除夕,讓一個叫辛寅遜的學士,在桃木板上寫了兩句話,作為桃符掛在他的住室的門框上。這兩句話是「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這就是迄今為止我們知道的我國最早的一副春聯。
楹聯的靈魂與精髓就是詞語對仗和聲律協調。因此,對春聯的規範要求包括:做到字句對等、詞性對品、結構對應、節律對拍、平仄對立、形對意聯。此外,上聯要以仄聲字為結尾,下聯以平聲字為結尾;而要避忌的則是所謂的「合掌」,即語義重複,浪費筆墨,以及不規則重字、尾三平等。當然,春聯是文人文學,也是民間文學,是雅文學,也是俗文學。因此,形式雖然重要,但並非最重要,更重要的是春聯之上所附著的內容與內涵,那才是中國春聯的精神與靈魂。
對聯是漢字語言文學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如果沒有對聯這種特殊的文學形式,書法藝術寶庫中的蘊藏也就不會如此豐彩多姿。對聯與書法是獨特的兩朵民族之花,是珠聯璧合、相映生輝的藝術瑰寶。
「詩家清景在新春」,廣大楹聯作者,以及書法家、書法愛好者朋友們,在鼠年已去牛年到來之際,拿起你手中筆,「新吟便是有聲畫」,寫出深受人民喜愛的當代經典春聯來。相信最美的春聯,必然是「我手寫我心」的春聯。自己的書法、自選或自擬的春聯內容,更能折射出自身文化的內涵,也更能在小小的春聯形式中,體現出個人或家庭獨具魅力的精神嚮往與價值追求。
「千紅萬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聲。」希望有更多楹聯藝術家、書法家、書法愛好者們,寫出具有當代墨香氣息、創新功力和當代精神的春聯書法來作品來,讓春聯成為我們這個時代連接古今、溝通民眾的文化與心靈的橋梁,讓春聯成為傳統文化與當代文明的美麗使者。
羅楊:文化學者、博士生導師,中央文史館特約研究員、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顧問、中國文聯第八、九屆主席團委員、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中國書法家協會中直分會副會長、中國老年書畫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楹聯學會傳統文化研究院名譽院長。
趙 勇 藝 術 簡 歷
趙勇,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華詩詞學會會員、北京中韓書畫家聯誼會會長、世僑書畫院院長,中國詩書畫研究會副秘書長、中國楹聯學會副秘書長及楹聯書藝委副主任等。1990年加入中國書法家協會,2007年被中國書協評為書法進萬家全國先進個人。
作品參加由中國書協和總政治部主辦的全軍第一、二、四、五、六、七屆書法展覽,由中國書協、中國美協等主辦的「第三、四屆中國廉政文化書畫展」、由中國書法報社主辦的「首屆沈商文化杯全國書畫作品展」及全軍第一、二屆軍營廉政文化優秀書畫作品展等上百次展覽。在軍事博物館舉辦過「趙勇書老子道德經展」。獲首屆「翰墨飄香」中華詩書畫藝術聯展金獎;和諧的中國·新世紀·新農村全國第二屆華威杯書畫大展一等獎;「第二、三、四、五屆「長城杯」全國書畫作品展金獎: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60周年全國書畫大賽金獎;全軍雙馬杯「紀念建軍八十周年書畫大賽」二等獎;全軍第二、五屆書法展覽三等獎;全國新農村楹聯書法大賽三等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