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心之年,歸來仍是少年——法國漢學家白樂桑教授採訪錄

2021-01-15 AsianCommunity

「芝蘭生於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有這樣一位古稀之年的老者,即使在上個世紀70年代,在無人理解的情況下依然輾轉來到中國學習漢語,傾注半個世紀的時間潛心研究漢語,致力於漢語教學和中法文化交流工作,他就是世界著名漢學家白樂桑。

5月21日晚,我有幸聆聽了白樂桑教授《漢語學習動機與漢語作為遠距型語言》的講座。對我而言,以前出現在專業課課本中的人一下子站在我眼前,用一口流利而標準的普通話問出「我從何處來?我是誰?我向何處去?」時,我頓時產生一種恍如夢中的錯覺,內心的雀躍與歡喜溢於言表。




講座伊始,白樂桑教授通過展現他與孩子們兒時玩的遊戲向我們介紹了視覺型和聽覺型兩種不同的個人特徵。人接收信息的方式不同,從而形成不同的個人特徵,而個人特徵又決定一個人生活中的選擇,包括學習動機。白樂桑教授告訴我們,在上個世紀70年代,根本不存在讓他學習漢語的外在動機,因為沒有就業保障,也沒有類似於「漢語橋」的中文比賽。他能一直堅持學漢語是由其內在動機——自身對漢語的興趣,個人傾向於學漢語且求知慾強決定的。

那在外語學習面前,人人平等嗎?答案是否定的。心理學家的自我決定理論將人分為兩大類——追求近距和追求遠距,學習語言也是這樣。漢字是表意文字,而法語是拉丁文,因此對於法國人來說,中文是遠距型語言。有人因為遠距而逃跑,而有人卻因此而堅持下來,正如白樂桑教授那樣。

從漢學和漢語教育的奠基人雷慕沙到沙畹、保羅·伯希和,從巴士蒂院士、汪德邁先生,再到地位最高的漢語學習者——法國前總統德斯坦,法國作為非漢字文化圈國家,在漢語的學習和研究方面一直處於領先地位。那麼見證了法國漢語學習者隊伍不斷壯大的白樂桑教授有什麼切身的感受呢?帶著這樣的思考,我在講座結束後,對白樂桑教授進行了採訪。



從1973年白樂桑教授第一次來到中國算起,至今已有近半個世紀的時間了,可謂見證了中國的崛起和騰飛,也見證了漢語國際教育在法國以及在世界的施行和推廣,那對教授來說,最大的感受是什麼呢?

白樂桑教授以生活中的例子回答了這個問題。在20世紀70年代,他在法國乘坐地鐵時一年只能聽到一次甚至一次都聽不到說漢語的聲音。而如今,他每天都能多次聽到說漢語的聲音,這簡單的數字變化正是法國漢語學習者數量不斷擴大的有力見證。白教授補充道:「羅浮宮內的參觀指南所用語言除了法語、英語,第三種就是漢語。」法國對漢語的重視程度由此可見一斑。白教授說目前法國已有700所初高中開設中文課程,有五萬多名中學生在學習中文,漢語也成為法國高考的可選科目,很多成年人也通過一些漢語學習機構,華人學校、孔院等進行漢語學習。

作為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學生,我最關心的問題便是我們對外漢語教師該如何在漢語國際推廣中做得更好?白樂桑教授對對外漢語教師進行了客觀的評價並給出了中肯的建議。

白教授認為孔子學院的對外漢語教師的教學態度都是非常認真的,也特別渴望能夠把學生教好,但是也存在很多不足之處。「首先,在語言教學方面,教師多採用比較中式的傳統教學法、翻譯法等進行教學,不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次,教學離不開文化,一些中文教師在文化教學方面存在不足,比如在講解春節時,總是喜歡拿西方的聖誕節進行對比。如果是我的話,我會拿元旦進行對比,為什麼呢?法國人喜歡下定義,什麼是春節?春節是中國傳統上的農曆新年,那法國的新年是哪天呢?是1月1號即元旦,因此我會這樣去比較。最後,中文教師普遍在思維的抽象概括能力上比較薄弱,往往走向細節化。例如在介紹春節時不能抽象概括出春節的主要特徵是什麼,只是強調一些細節——春節會收到紅包,會吃餃子等。這是值得我們探討和應該重視的問題。」

聽了白樂桑教授的回答,我回顧和反思了自己在對外漢語教學實踐中出現的一些問題。其中,師生關係問題一直困擾著我,對外漢語教師應該如何處理和學生的關係呢?對此,白樂桑教授給出了明確而又清晰的回答,為我指點了迷津。

「有些中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夠自信,時常擔心自己的課堂形象和給學生留下的印象等等。我認為首先你要記住,你是老師,而作為老師你要有一定的把控課堂的能力。近年來有很多聲音說老師應該是學生的朋友,我認為這是錯誤的。朋友之間是平等的,而在課堂上,教師是組織管理者,學生是學習者,這在某種程度上是不應該平等的。」白樂桑教授還提到一些孔院的志願者認為最好的老師應該成為學生的朋友,不知是否是崗前培訓中矯枉過正的原因,認為國外學生比較靈活,應該改變傳統觀念裡中國教師嚴肅嚴厲,一板一眼的形象。白教授認為即使學生上課比較自由靈活,對教師的尊重也是最基本的。「當學生隨意打斷你時,你不應該跟著學生的思路走,而是應該按照你的教學計劃進行,在課後找合適的機會再回答他的問題。」



採訪結束後,我送給白樂桑教授一支有中國特色的黑檀木書籤,上面刻有「蘭生幽谷,無人自芳」幾個字以及蘭花配圖,我認為這特別符合白樂桑教授的氣質以及他學習漢語的經歷。白教授也滿足了我個人的小小心願,在我最喜歡的書籍《紅樓夢》的內頁上簽了他的中文和法文名字留作紀念。感謝白樂桑教授為我們帶來的精彩講座以及為對外漢語教師提出的寶貴建議,這將成為我一生難忘的珍貴回憶。






記者:王翠娜

編輯:王翠娜

攝影:連九港

相關焦點

  • 趙紅娟:小說·歷史·文學翻譯——海外漢學家白亞仁教授訪談錄
    本刊特委託浙江外國語學院浙江文化走出去研究中心趙紅娟教授採訪白亞仁教授,並撰為訪談錄,以饗讀者。1趙紅娟白教授,您好!我們是多年的老朋友了,一直很欽佩您的中文水平和學術功力。白亞仁讀本科時,我受教於一些學術水平優秀、很有個性特點的教授,如漢史研究專家魯惟一(Michael Loewe)、唐史研究專家麥大維(David McMullen)、研究道教的巴雷特(Timothy Barrett)、語言學家克拉託奇維爾(Paul Kratochvil),以及研究中國古典小說的華裔漢學家、我的畢業論文指導老師張心滄(
  • 「歸來仍是少年」的世界頂級科學家、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盧徵天
    CUSPEA計劃是由哥倫比亞大學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李政道教授策劃的。當年只考取了28人,是錄取人數最少的一年。1991年,盧徵天在芝加哥大學物理系獲得碩士學位。隨後,進入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物理系,於1994年獲得博士學位。1994年到1997年,盧徵天在科羅拉多大學JILA研究所做博士後研究。
  • 用30年翻譯《金瓶梅》的美國漢學家芮效衛辭世
    美國漢學家芮效衛(David Tod Roy)澎湃新聞記者從芝加哥大學歷史系教授艾愷處獲悉,美國漢學家芮效衛(David Tod Roy)於北京時間5月30日上午五點半在芝加哥去世,享年83歲。芮效衛是芝加哥大學研究中國文學的榮譽退休教授,其最重要的成就是用30年時間將《金瓶梅》譯成英文出版。
  • 李雪濤:生時事物看得破——回憶德國漢學家陶德文
    原創 李雪濤 讀書雜誌編者按德國漢學家、波恩大學教授陶德文(Rolf Trauzettel)於2019年8月去世。沒有陶德文,就沒有德國漢學的「波恩學派」。生時事物看得破——回憶德國漢學家陶德文文 | 李雪濤(《讀書》2020年3期新刊)二〇一九年八月十二日,顧彬(Wolfgang Kubin)教授寫來一封郵件,告知陶德文(Rolf Trauzettel)教授在前一天晚餐時去世的消息。
  • 荷蘭漢學家柯雷教授探訪深圳勞務工博物館
    【深圳商報訊】(記者 趙玉)日前,荷蘭漢學家柯雷教授來到深圳,在深圳大學客座教授、打工文學研究專家楊宏海陪同下,專門到地處寶安石巖的深圳勞務工博物館參觀考察。 柯雷是荷蘭萊頓大學教授,曾在北京大學學習中文,長期從事中國文化研究,尤為鍾情中國當代詩歌,分別用英語、漢語、荷蘭語著述和翻譯。
  • 華裔少年嶄露頭角 鋼琴神童走紅法國
    15歲的季恩顯(Paul Ji)生在美國、長在法國、憑藉柴科夫斯基和蕭邦名曲奪冠走紅。這位華裔少年,還將與英國有緣……2020年新年伊始,一位華裔少年成為法國的紅人。15歲的季恩顯在法國電視二臺「神童達人秀」( Prodiges)中,不僅以傑出的鋼琴演奏拿下了器樂組的冠軍,更一舉奪得大賽總冠軍,成為節目自2014年開播以來唯一奪冠的華裔少年。「神童達人秀」作為法國國營電視二臺最為受觀眾歡迎的一檔才藝節目,吸引了全法國7-16歲熱愛表演和音樂的少年。
  • 40年歸來,張亞勤仍是少年心
    從懵懵懂懂的學子,到成功的科學家,從求學中科大到回饋社會,無論當年坐在臺下學習還是如今站在科大校慶的臺上分享,張亞勤未曾改變的是那顆「少年心」。文丨懂懂  編輯 | 秦言   來源丨懂懂筆記(ID:dongdong_note)中科大,全國最好的大學之一,是每一個懷揣科學家夢想的少年都嚮往的地方。
  • 千古文章未盡才,馮至與德國漢學家的交誼
    但他沒有提及的是,兩者之前早有「文字之交」,胡適的日記正可補充。確實,他是作為中國代表到蘇黎世參加國際史學大會的。此前因有福蘭閣推薦胡適在先,所以兩者雖然初見,卻如老友重逢,彼此很是惺惺相惜。1938年8月27日胡適記載:「下午史學會的Far EasternCommission(遠東委員會)開會,我出席,遇Prof. OttoFranke(奧託·弗蘭克教授),此為第一次相見,甚慰。
  • 嶄露頭角 華裔少年摘得法國「神童達人秀」總冠軍
    中新網1月17日電 據BBC英倫網報導,日前,15歲的華裔少年季恩顯在法國電視二臺「神童達人秀」( Prodiges)中,不僅以傑出的鋼琴演奏拿下了器樂組的冠軍,更一舉奪得大賽總冠軍,成為節目自2014年開播以來唯一奪冠的華裔少年。
  • 劍橋大學漢學研究的見證人——訪英國著名漢學家魯惟一教授
    ■3月10日下午,魯惟一教授在劍橋大學李約瑟研究所接受訪談。 作者/供圖魯惟一(Michael Loewe,1922— ),英國著名漢學家、秦漢史專家、劍橋大學榮休教授。1月31日下午三點三十分,在英國劍橋大學李約瑟研究所一樓會議室,我有幸聆聽了著名漢學家魯惟一教授的主題演講:漢代的「孔子」與「儒生」。這是我初到劍橋出席的首場學術講座。看著眼前這位98歲高齡的演講者,我心中很是感慨和感動。自1990年退休以來,魯惟一教授就這樣孜孜不倦於自己的漢學研究,樂而忘憂而不知老之將至!
  • 海外漢學家名錄
    本部分漢學家簡介主要是根據國內有關資料編寫而成,漢學研究是國外的各國學者對中國的研究。其研究視域包羅萬象,而涉及的語種之多也是可想而知的。我國對國外漢學的全面介紹和深入研究也尚處於初興階段,很難有大量的資料供編者從容取捨,因此這份簡介的取捨失當之處及其不全面自然難以避免,聊備之以供參考。
  • 法國基礎教育一塌糊塗,數學課要用漢語來教
    四年一度發布的「國際數學與科學趨勢研究」(TIMSS)2019年測試結果於近日公開,引起不少國家與地區的教育界廣泛關注。最新一期的TIMSS報告再度讓法國媒體和教育界感到羞愧難堪。根據報告結果,受測評的小學四年級及初中三年級(法國初中有四年)學生的數學及科學兩項成績分列歐盟國家倒數第一和倒數第二的位置。
  • 班級風採 | 納奇人傑德藝馨,不負歸來少年心!
    2018年8月班級破冰讓我們相識,10月歌聲大賽唱出心中的感動,雙創青年領袖自成一組參賽,陽光杯賽事積極參加,11月全員完成的蘇州半馬我們在雨中互相支持,尖烽時刻小組第一晉級,12月國際日展示了多樣才藝,愛心義賣中傳遞了對山區孩子的關愛, 2019年1月假面舞會讓我們發現更美的彼此,3月開始的行動學習我們成立多個課題,4-7月的挑戰杯、網際網路+、全國管理案例精英賽中,奪得多項校級、市級大獎
  • 左手握杆,右手執筆,歸來還是少年——寫在地產漁夫創號之際
    狂暴的秋雨過後,就這樣,凝秋水之意,匯老友之言,於寒露之時,地產漁夫悄然創號。千禧年入行房產記者,輾轉報媒與網媒之間,在低谷與高光之中自由切換,在地產與漁夫跨界而行。回首之間,已是二十載,昔日之青春少年,如今即將年過半百,鬢角華發已初生。本不願隨波逐流,然經不起老友屢次勸說。
  • 歸來仍是少年!天才少年霍華德從泯滅到重生
    德懷特·霍華德(Dwight Howard) 1985年12月8日出生於美國喬治亞州亞特蘭大(Atlanta,Georgia),美國職業籃球運動員,司職中鋒,綽號「魔獸」,曾被譽為NBA現役第一中鋒,效力於NBA洛杉磯湖人隊。
  • 夢然的《少年》:願歷經千帆,歸來仍是少年!
    《少年》是由夢然作詞、作曲並演唱的一首歌,收錄於夢然2019年11月14日由發行的專輯《少年》中。夢然(Mira),1989年3月24日出生於內蒙古烏蘭浩特,中國內地女歌手、詞曲創作者。夢然六歲開始學習鋼琴,在自己熱愛的音樂之路上樂此不疲,初二時通過鋼琴八級考試,她酷愛唱歌,在上大學之前就自己作詞譜曲,大學後,她為很多歌手作曲伴唱,畢業後做過酒吧駐唱歌手,因為每天晚上連續唱三四十首歌導致聲帶受損,沉寂兩年後聲帶好轉才繼續唱歌。因為夢然的作品在網絡上廣為傳唱,或許也可以稱其為「網絡才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