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蘭生於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有這樣一位古稀之年的老者,即使在上個世紀70年代,在無人理解的情況下依然輾轉來到中國學習漢語,傾注半個世紀的時間潛心研究漢語,致力於漢語教學和中法文化交流工作,他就是世界著名漢學家白樂桑。
5月21日晚,我有幸聆聽了白樂桑教授《漢語學習動機與漢語作為遠距型語言》的講座。對我而言,以前出現在專業課課本中的人一下子站在我眼前,用一口流利而標準的普通話問出「我從何處來?我是誰?我向何處去?」時,我頓時產生一種恍如夢中的錯覺,內心的雀躍與歡喜溢於言表。
講座伊始,白樂桑教授通過展現他與孩子們兒時玩的遊戲向我們介紹了視覺型和聽覺型兩種不同的個人特徵。人接收信息的方式不同,從而形成不同的個人特徵,而個人特徵又決定一個人生活中的選擇,包括學習動機。白樂桑教授告訴我們,在上個世紀70年代,根本不存在讓他學習漢語的外在動機,因為沒有就業保障,也沒有類似於「漢語橋」的中文比賽。他能一直堅持學漢語是由其內在動機——自身對漢語的興趣,個人傾向於學漢語且求知慾強決定的。
那在外語學習面前,人人平等嗎?答案是否定的。心理學家的自我決定理論將人分為兩大類——追求近距和追求遠距,學習語言也是這樣。漢字是表意文字,而法語是拉丁文,因此對於法國人來說,中文是遠距型語言。有人因為遠距而逃跑,而有人卻因此而堅持下來,正如白樂桑教授那樣。
從漢學和漢語教育的奠基人雷慕沙到沙畹、保羅·伯希和,從巴士蒂院士、汪德邁先生,再到地位最高的漢語學習者——法國前總統德斯坦,法國作為非漢字文化圈國家,在漢語的學習和研究方面一直處於領先地位。那麼見證了法國漢語學習者隊伍不斷壯大的白樂桑教授有什麼切身的感受呢?帶著這樣的思考,我在講座結束後,對白樂桑教授進行了採訪。
從1973年白樂桑教授第一次來到中國算起,至今已有近半個世紀的時間了,可謂見證了中國的崛起和騰飛,也見證了漢語國際教育在法國以及在世界的施行和推廣,那對教授來說,最大的感受是什麼呢?
白樂桑教授以生活中的例子回答了這個問題。在20世紀70年代,他在法國乘坐地鐵時一年只能聽到一次甚至一次都聽不到說漢語的聲音。而如今,他每天都能多次聽到說漢語的聲音,這簡單的數字變化正是法國漢語學習者數量不斷擴大的有力見證。白教授補充道:「羅浮宮內的參觀指南所用語言除了法語、英語,第三種就是漢語。」法國對漢語的重視程度由此可見一斑。白教授說目前法國已有700所初高中開設中文課程,有五萬多名中學生在學習中文,漢語也成為法國高考的可選科目,很多成年人也通過一些漢語學習機構,華人學校、孔院等進行漢語學習。
作為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學生,我最關心的問題便是我們對外漢語教師該如何在漢語國際推廣中做得更好?白樂桑教授對對外漢語教師進行了客觀的評價並給出了中肯的建議。
白教授認為孔子學院的對外漢語教師的教學態度都是非常認真的,也特別渴望能夠把學生教好,但是也存在很多不足之處。「首先,在語言教學方面,教師多採用比較中式的傳統教學法、翻譯法等進行教學,不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次,教學離不開文化,一些中文教師在文化教學方面存在不足,比如在講解春節時,總是喜歡拿西方的聖誕節進行對比。如果是我的話,我會拿元旦進行對比,為什麼呢?法國人喜歡下定義,什麼是春節?春節是中國傳統上的農曆新年,那法國的新年是哪天呢?是1月1號即元旦,因此我會這樣去比較。最後,中文教師普遍在思維的抽象概括能力上比較薄弱,往往走向細節化。例如在介紹春節時不能抽象概括出春節的主要特徵是什麼,只是強調一些細節——春節會收到紅包,會吃餃子等。這是值得我們探討和應該重視的問題。」
聽了白樂桑教授的回答,我回顧和反思了自己在對外漢語教學實踐中出現的一些問題。其中,師生關係問題一直困擾著我,對外漢語教師應該如何處理和學生的關係呢?對此,白樂桑教授給出了明確而又清晰的回答,為我指點了迷津。
「有些中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夠自信,時常擔心自己的課堂形象和給學生留下的印象等等。我認為首先你要記住,你是老師,而作為老師你要有一定的把控課堂的能力。近年來有很多聲音說老師應該是學生的朋友,我認為這是錯誤的。朋友之間是平等的,而在課堂上,教師是組織管理者,學生是學習者,這在某種程度上是不應該平等的。」白樂桑教授還提到一些孔院的志願者認為最好的老師應該成為學生的朋友,不知是否是崗前培訓中矯枉過正的原因,認為國外學生比較靈活,應該改變傳統觀念裡中國教師嚴肅嚴厲,一板一眼的形象。白教授認為即使學生上課比較自由靈活,對教師的尊重也是最基本的。「當學生隨意打斷你時,你不應該跟著學生的思路走,而是應該按照你的教學計劃進行,在課後找合適的機會再回答他的問題。」
採訪結束後,我送給白樂桑教授一支有中國特色的黑檀木書籤,上面刻有「蘭生幽谷,無人自芳」幾個字以及蘭花配圖,我認為這特別符合白樂桑教授的氣質以及他學習漢語的經歷。白教授也滿足了我個人的小小心願,在我最喜歡的書籍《紅樓夢》的內頁上簽了他的中文和法文名字留作紀念。感謝白樂桑教授為我們帶來的精彩講座以及為對外漢語教師提出的寶貴建議,這將成為我一生難忘的珍貴回憶。
記者:王翠娜
編輯:王翠娜
攝影:連九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