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老兵回憶與美國飛機捉迷藏那段經歷!

2020-12-12 騰訊網

參加過解放濟南戰役、淮海戰役、渡江戰役、上海戰役、抗美援朝戰爭;頂著美軍炮彈群的轟炸,為戰友尋口糧,為部隊送情報,多次與死神擦肩而過。戰功簿上赫然印著榮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四次、四等功一次;今年突發的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主動捐10000元特殊黨費支援疫區……沒有淮陽區退役軍人事務局採集退役軍人信息和推薦,記者很難把這些與一位個頭不高、穿著樸素、身材略顯發福的老人聯繫在一起。

10月12日下午,淮陽區安嶺鎮楊集行政村馬樓自然村的一農家小院,馬文獻面色紅潤,除了聽力有點小障礙外,整體精神很是不錯。他端坐在木椅上,回憶著往事,向記者娓娓講述自己親歷的參戰生涯,箇中細節時而清晰,時而模糊,藉助老伴一旁的提示,眼前的九旬老人像穿越劇一樣情景再現了他的烽火連天、出生入死的經歷,把記者帶入那段血與火的崢嶸歲月。

槍林彈雨屢立功

「我是1947年9月當的兵……」時間已經過去70多年,馬文獻對自己參軍入伍的這一「鏡頭」記憶猶新,甚至能說出當時的細節。

當時他還未滿16周歲,聽說解放軍在淮陽縣駐紮時,第一時間打聽到詳細地址:北關柴火行附近。他趕到地方時,部隊已經準備行軍開拔了,馬文獻激動地上去就拽住了司號員的胳膊,說:「我要當兵。」司號員上下打量了他一番:既矮又瘦,渾身上下像是從垃圾堆裡剛爬出來一樣。「小鬼,你是餓了吧,這些硬面白饃你拿回去吃吧,別耽誤我們趕路!」

「我不要吃白饃!我是來當兵的!」馬文獻語氣堅決,不容分說,就黏著部隊開始行軍,這一攆就是幾十公裡,一直隨軍步行到太康縣。眼看這倔小夥跟了這麼遠,部隊也默許收下這個兵,暫時把他分到了部隊衛生所。

馬文獻烽火連天的軍旅歲月開始了。入伍的頭天晚飯,馬文獻自出生以來第一次吃到了豬肉。

馬文獻跟隨部隊一路北上,途經太康、瓦崗、曹縣。根據工作需要,他很快被調到偵察營的便衣連當了一名偵察兵。1948年3月 ,參加洛陽戰役。1948年5月參加開封戰役。1948年8月,濟南戰役打響,馬文獻所在部隊遇到勁敵國民黨新五師……期間,馬文獻作為偵察兵行動迅速、靈活、體能好,經常活躍在戰鬥一線,承擔偵察、送信等重要工作,每次都能出色完成任務。

1948年11月,淮海戰役打響了,馬文獻所在部隊又轉戰徐州。「冒著槍林彈雨,已經進入11月份了,我們臨時找到了一些木板夜渡沂河,戰友們跳入冰冷的河水,凍得渾身都沒有知覺了!」回憶到這裡,馬文獻短暫地停頓了一下,似乎在斟酌從何處講起。

馬文獻最難忘的還是渡江戰役。他回憶道:4月23日部隊從鎮江開始渡江。看到解放軍的大炮把英國軍艦打壞了,戰士們非常興奮。當時的風急浪大,很多新兵沒有坐過船,船夫囑咐新兵抓緊船幫不要動,小船在巨浪中顛簸前行,隨時有被掀翻的可能。趁著夜色,戰士們拿起木槳和鐵鍬,全力划水,飛速前進。時常聽到槍炮聲響成一片,炮彈爆炸激起的水柱像山一樣高,落下來能把人打歪,小船在風浪中顛簸前進。江水湍急,一個漩渦連著一個漩渦,馬文獻眼看著一些戰友被湍流和漩渦吞沒。

在上海戰役中,馬文獻下了連隊,一次送重要情報,他路遇敵軍的封鎖線,機智地用一捆柴火做掩體,巧妙地躲過敵軍的機槍和炮彈,及時把重要情報送到團部。

經歷九死一生,馬文獻屢屢立功:在淮海戰役中榮立二等功。時過70年,他已經記不清其餘的幾次三等功是在哪次戰役中獲得的。

上海戰役後,馬文獻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黨。因工作需要,組織要求馬文獻對其共產黨員的身份進行保密,但這個特殊而又神聖的身份,讓他足足興奮了好幾個月。

為戰友尋食物險被炸飛

1950年,抗美援朝戰爭打響,馬文獻所在炮團隨著部隊從上海乘坐火車北上。作為志願軍第一批入朝部隊,漆黑的夜晚,他們悄悄跨過鴨綠江,到達朝鮮的臨江新義州。

當時還沒休整過來,美國飛機已經開始轟炸了,鴨綠江的橋都被炸毀了,抬眼望一片廢墟,火光沖天。馬文獻回憶道,他們部隊剛出國就遇到強敵:有著180年建軍史的美國王牌陸戰一師,號稱從來沒有吃過敗仗。我軍在黃朝嶺,與美軍展開了一場硬碰硬的較量。寒冬數九,我方部隊在零下38攝氏度、齊腰深的雪地裡與美軍在度留峰和西房山兩個山頭展開了血戰。接到命令,我軍的炮兵連續打了半個小時的炮彈,掩護步兵攻上了山頭。

美軍出動各類飛機數百架次在上空盤旋,利用炮彈群密集地對我軍進行轟炸。「轟!轟!轟!」「嗵!嗵!嗵!」「噠!噠!噠!」炮火聲震耳欲聾。

天上有美軍的飛機超低轟炸、地上有美軍的大炮狂轟亂。極寒的天氣,我們的運輸線數次被打壞,斷糧多日,戰士們不得不抓把冰雪填肚子。看到戰士餓著肚子打仗,身為後勤管理員的馬文獻決心豁出命也要找點食物。

「不能讓戰友們等著餓死!」馬文獻冒著美軍的飛機和炮火,匍匐前進,前往美軍丟失的陣地裡為戰士們尋找食物。

機智勇敢的馬文獻爬到一個小屋裡四處搜尋。看到牆角有處低洼,徒手挖開一尺深的坑後,發現了一罐紅豆。在炮彈皮堆裡,又搶撿了美軍沒來得及帶走的幾個罐頭等。他如獲至寶,打開罐頭蓋,使勁聞了幾次,自己卻捨不得吃一口。他把這些東西揣進懷裡,覺得比自己的生命還要寶貴,拼死也要帶回去。他快速爬回,剛跳進我方戰壕,就聽到轟隆一陣,那個房屋被炮彈夷為平地。

他用雪融化成水把紅豆煮熟分給飢腸轆轆的戰士,此次冒險為戰友找來食物,增加了戰勝敵人的動力

此役我軍圍追堵截炸毀了敵軍的必經之路上的橋梁,把三個步兵團全部消滅,坦克團突圍逃跑了。馬文獻所在部隊取得了志願軍入朝作戰第一個大捷。

送情報炮火之中揀條命

入朝作戰,除了敵軍的炮火連天,志願軍遇到最大的困難還有難以適應的天氣。當時,氣溫低至零下四十攝氏度,加上當時沒來得及改裝,一些志願軍戰士還穿著南方的薄棉襖、大簷帽、帶鐵釘的皮鞋,在冰天雪地中奔襲,凍傷嚴重。「由於條件艱苦,我們部隊出現軍糧供應不充足,最好的時候也就是一把炒麵就一把雪吃了,渴了喝雪水,沒得吃沒得穿,有些戰士在不知不覺中被凍僵。」馬文獻說。

這時,馬文獻成為連隊的通訊員。電話電臺經常被打壞,馬文獻時常跑幾十公裡路把信送到陣地或指揮部,他已經記不得有多少次腳被凍傷。其中一次他的腳凍得直流膿水,連鞋子都脫不下來了,在衛生員的幫助下,慢慢把襪子揭下來,化凍之後發現,整隻腳的腳趾蓋凍掉得僅剩一個……

「最險的一次是,連長命令我給團長送情報。這段距離在軍用地圖上有三拃長,實際距離是80多裡山路,需翻兩個山頭。下午四五點出發,要求我天明之前要送到首長指揮部。天下著大雨,我披上雨衣,怕耽誤時間,連口炒麵都沒有來得及吃,空著肚子就出發了。天上有美軍飛機,山裡還有特工,一個人執行任務,我也不知道這次會不會活著回來。當時心裡就想好,就是死也要把信送到,要死也得送了信再死。一路翻山越嶺,走了一夜十多個小時,終於在天明之前,把信安全交給了指揮部。首長對我豎起大姆指,表揚了我幾句。

「回來的路上,要越過一片開闊地,我貓著腰想快速通過。突然被美軍低空偵察飛機發現了,攆著我,追著狂轟濫炸。我趴在石頭窩裡躲一下。心想,看來這回真活不成了。反正信也送到了,任務也完成了。後來又覺得現在還不能死,要看到勝利才心甘。我就與飛機玩迷藏,它飛過來,打一陣機關炮,我就隱蔽,它一飛過去,我就跑一陣。東躲西藏,飛機過去了,美軍大炮又朝我打來,足足有好幾噸炮彈像雨點一樣落下。我頓時沒了知覺,約半個多小時後,我醒來,四周靜悄悄的,兩個耳朵震昏了,只看到身邊遍地都是炮彈皮子。「」馬文獻回憶道,這是我離死最近的一次。當時已經不知道什麼是害怕,因為,類似這樣的遭遇,已不止一次了。

回憶烽火歲月,往事歷歷在目。戰爭結束後,馬文獻於1957年5月被安排到淮陽縣廣播站工作,先後在縣公安局、棉麻公司工作,直至離休。「他可是俺村裡的大善人啊,剛退伍到淮陽工作時,趕上自然災害,眼看俺村裡的人都快餓死了,他主動拿出自己的40多元積蓄,購買來紅薯秧,帶領全村老小自力更生,才算保住大家的命……」同村的鄰居向記者回憶道。

如今,已到鮐背之年的馬文獻還能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精神矍鑠,舉手投足仍透露出軍人氣質。能看到眼前的和平盛世,馬文獻世感慨萬千。「大家的日子越過越幸福。我祝願祖國越來越強盛,祝福我的戰友能安享晚年!」

淮海戰役紀念章、渡江戰役勝利紀念章、抗美援朝紀念章、功勞證……採訪要結束時,在90歲抗戰老兵馬文獻的農家小院中,老人顫顫巍巍捧出一枚枚珍藏了半個多世紀的軍功章,雖然時間久了,但依然熠熠生輝。

歡迎大家評論留言

相關焦點

  • 美國退役老兵回憶感恩節經歷,美國小姐去中東勞軍,難忘戰地節日
    雖然在離家數千英裡的外國軍事基地慶祝火雞日可能很困難,但一些美國退伍軍人在反思之後,可能會深情地回顧這些經歷。這是2013年11月28日,也是當地時間的星期四,美國士兵在阿富汗首都喀布爾戴著火雞形狀的帽子參加感恩節晚餐。這是美軍在阿富汗的第12個感恩節。
  • 韓戰中制空權有多重要,志願軍老兵回憶:被敵人飛機炸慘了
    當時美軍飛行員囂張到何種地步,他們常常貼地飛行轟炸,甚至飛行員的面貌都能被志願軍看得清清楚楚,美軍第一批飛機從早上出來開始,便不間斷地進行飛行巡邏,直到晚上最後一批飛機才打道回府,因此志願軍在白天的行動受到極大的阻礙,不得不將各種作戰任務轉移到晚上來進行。當美軍飛機在志願軍頭頂盤旋時,已經習以為常的志願軍戰士開玩笑說道:「看啊,查戶口的又來了。」
  • 衡水94歲老兵崔廷芳追憶抗美援朝崢嶸歲月
    那段槍林彈雨的日子裡,我們高炮團誓死護衛著世界和平……」10月26日,在市區供電公司家屬院,國網衡水供電公司離休幹部,曾參加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以及抗美援朝戰爭的94歲老兵崔廷芳,回憶起那段崢嶸歲月,激動地說:「中國人民志願軍高射炮兵都有一個共同的戰鬥誓言——人在炮在目標在,有炮彈就要和敵機拼!只要你炸不死我,我就要把你打下來!」
  • 周口開啟「高鐵+飛機」出行模式,抵達機場僅需1小時左右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於揚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12月13日從周口高鐵站獲悉,今天起,周口東站將新增三趟列車直達新鄭機場,這意味著周口人出行將開啟「高鐵+飛機」模式。新增列車運行班次為G9982次、G9210次、G9984次,由周口東抵達新鄭機場僅需1個小時左右。「平時,去新鄭州機,走高速,往往都要走2個小時左右才能到達,現在周口要開行直達新鄭機場的高鐵,以後再去機場,不僅縮短了時間,還提高了效率。」市民李先生說。
  • 三代單傳老兵回憶抗戰歲月:經歷雪峰山大捷 吹響反攻號角
    【三代單傳老兵回憶抗戰歲月:經歷雪峰山大捷 吹響反攻號角】雖已過去75年,但談起當年在芷江機場當公役兵的經歷,今年91歲的吳庭海仍記憶猶新。1945年5月,在堂哥吳庭瀚的介紹下,還沒到16周歲的吳庭海來到芷江機場成為了一名公役兵。吳家當時已三代單傳,從祖父、父親到吳庭海,都是家中唯一的男丁。
  • 抗美援朝老兵邢會禮回憶烽火歲月:冰雪天過河,在敵機下逃生
    近日,記者在白雲區軍隊離休退休幹部休養所見到了這位91歲高齡的老人,談起那段烽火歲月,邢會禮至今記憶猶新。 美國即採取武裝幹涉政策,韓戰形勢緊張。當時邢會禮所在的部隊(27軍)在山東省泰安縣休整,部隊一邊練兵,一邊進行退伍老兵補新工作,準備入朝。「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我急切地想要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打敗美帝國主義的任何挑釁。」邢會禮說。那一年,21歲的邢會禮加入志願軍,入朝參戰。
  • 周口一個城中村:曾被稱為「娛樂村」,如今物是人非,僅剩回憶
    周口的牛營村曾經就存在著許多娛樂場所,很多人都曾在年輕時光顧此處,從一開始的興致勃勃到完事後的索然無味,雖然只有那麼十來分鐘,但是當初的愉悅如今還是和狐朋狗友們在酒桌上的談資。每當談起曾經在牛營村的大街小巷娛樂的經歷,大家大多時候也會相視尷尬一笑。而牛營村作為周口較為繁華的城中村,這裡也是許多外鄉人來到周口的首選住宿地,畢竟位於市區中辦事還是非常方便的。
  • 美國飛虎隊和南加州各僑團共同為武漢抗疫募捐
    (美國《僑報》/高睿 攝)中國僑網3月9日電 據美國《僑報》報導,當地時間3月6日晚,由美中航空遺產基金會、美中友好城市協會、美國飛虎隊傳播協會、美中和平友好促進會、美國南加州華人華僑聯合總會共同發起的為武漢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募捐活動在美國南加州聖蓋博市半島酒店舉行,美國國會眾議員趙美心、前國會眾議員羅伊斯、主辦方代表以及南加僑團的代表100多人參加了這次活動。
  • 抗美援朝老兵王有翰回憶馬良山地區爭奪戰
    新華社瀋陽11月3日電題:敵軍連舉手繳槍都來不及——抗美援朝老兵王有翰回憶馬良山地區爭奪戰  魯世聯、秦富梁  在遼寧省軍區瀋陽第十一離職幹部休養所,91歲的抗美援朝老兵、遼寧省軍區原司令員王有翰精神矍鑠、聲如洪鐘。談及那場戰爭,老人記憶深刻,特別是發生在馬良山地區的爭奪戰。
  • 捉迷藏是世界上所有小孩都會玩的遊戲嗎?捉迷藏遊戲的起源在哪裡?
    不論你出生在中國或日本或其它國家,不論你是00後90後甚至80後,提到捉迷藏,相信每個人都不陌生,因為這個遊戲一定或多或少地融合在了我們童年回憶中
  • 老兵呂德銓: 當年險些被日軍飛機炸死
    他們來自人民,守護人民,他們有個共同的名字叫做抗戰老兵。1924年1月,呂德銓老人出生於浙江紹興市。1941年春,17歲的他報名參軍,上前線抗擊日本侵略者。呂德銓說,當年,他從浙江一路去廣西、湖南,經過3個月的簡單軍事培訓後,就上戰場跟日軍打仗了。在呂老的雙腿中,至今還殘留著當年日軍飛機轟炸後留下的彈片,每到下雨的時候,他的右腿就會酸痛。
  • 營救美國大兵——記75年前浙江村民與美國飛行員那段往事
    浙江麗水遂昌村民回憶當年營救情景 新華網發 浙江麗水市委宣傳部提供   新華網杭州11月8日電(祝姚玲 包塔娜)對於杜立特空襲,很多人都不陌生,那是1942年美國空軍中校杜立特率領   這場75年前的空襲行動舉世聞名,而背後中國平民英勇救助美國飛行員的故事,卻沒有那麼為人熟知。往事不該如煙,那一個個感人的救援故事,是村民用血汗甚至生命鑄就的,他們冒著生命危險為美國飛行員送食、治傷,並用轎子、人力車將他們送到當地政府,護送他們安全離開。   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浙江山區,去追尋那段往事,致敬平民英雄,記錄那段平民鑄就的中美友誼。
  • 抗美援朝老兵李春彥同志的崢嶸歲月
    我把青春融進祖國的山河——抗美援朝老兵李春彥同志的崢嶸歲月武山縣融媒體中心7月22日訊(實習生 黃利祥)「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衛祖國,就是保家鄉!中國好兒女,齊心團結緊。抗美援朝,打敗美國野心狼……」每當《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的旋律響起時,李春彥的眼前就又浮現出了那段崢嶸歲月。李春彥,男,武山縣龍臺鎮山羊坪村人,抗美援朝老兵,中共黨員。1930年,李春彥出生在一個貧苦人家,全家靠種地為生,同舊中國窮苦老百姓一樣,過著食不果腹的日子。
  • 德慶抗戰老兵梁廣榮:我發火了,狠狠地踢了日本兵一腳
    這一天,一架中國軍用飛機從貴州清鎮機場飛往廣州天河機場。飛機上有八九個國民革命軍空軍第十航空總站地勤人員,其中有一個人叫梁廣榮,肇慶德慶人。他們此行的任務是去廣州天河機場接收侵華日軍物資。不過,相當長的歲月裡,連他的大部分晚輩和村民都不知道他曾親歷過中國歷史上那一段榮耀的時光。抗戰勝利69周年的今天,我們向那些抗戰老兵致意,他們是光榮的締造者,他們是歷史的見證人。
  • 88歲老兵何水講述在朝鮮戰場上的經歷:夜間山林行軍 躲過槍林彈雨
    老兵檔案  姓名:何水(曾用名 張來福)  年齡:88歲  入伍時間:1951年  原部隊:中國人民志願軍獨立高炮32營  原職務:通訊員 電話員  70年前的那段經歷,何水講起來就像在敘述剛剛發生的事情,因為「記憶太深刻」。
  • 憶軍旅|《金剛川》熱映,這位88歲老兵的經歷同電影般傳奇!
    憶軍旅|《金剛川》熱映,這位88歲老兵的經歷同電影般傳奇!抗美援朝那段輝煌又悲壯的歷史重現眼前。「在與敵人周旋較量的過程中,為了減少不必要的損失,每當敵機來襲時,我們迅速進入防空洞,敵人的飛機飛走後,我們便用事先準備好的石塊、木頭等物料,迅速地搶修被炸毀的地方。」
  • 聽聽日本老兵怎麼說
    要說到當時他們的裝備到底有多麼的差,和敵人進行對抗的時候是有多麼的艱難,相信蒼白的語言的表達,不能夠把那段歷史給完整的敘述出來。 不過,今天可以跟隨著小編一起來看一看日本的老兵對於我們中國的八路軍是有著怎麼樣的看法。
  • 傷感愛情語錄短句:那段略帶悲傷的回憶
    1.到了後面我才發現,我丟掉了我的愛情,我的心,我的快樂和我自己,卻永遠也丟不掉回憶. 2.或許不知道什麼時候,我們終究會等來那麼一天,彼此各自牽著別人的手,遺忘曾經那段一起的回憶.
  • 美國老兵回憶長津湖:中國人不斷衝上來,腳都爛了,我別無選擇
    2011年,91歲的美國老兵羅蘭德·瑪堡(Roland Marble)出版了一本回憶錄,他將自己參加二戰以及韓戰的經歷寫了出來。海軍陸戰隊嘴上不願意吃虧,但1949至1953年間擔任美國國務卿的迪恩·艾奇遜卻大方地承認了失敗,他說長津湖戰役是「美軍自第一次布爾河戰役後最為慘痛的失敗。」布爾河戰役發生於1861年,當時美國處於南北戰爭中,北軍在布爾河吃了大敗仗,損失2800人,比南軍多900人。這場戰役幾乎斷送了北方的大好優勢。艾奇遜把長津湖比作布爾河,顯然是認識到了美軍損失的慘痛。
  • 解放軍老兵回憶:我所經歷的長津湖戰役
    我們的部隊每天面臨20架飛機的輪番轟炸。說實話,我們這些久經戰場的軍人,也從未見過這種集群式飛機的轟炸,更沒有見過直升飛機。由於寒冷,犧牲的戰友無法掩埋,受傷的戰友無法後送,許多戰友活活被凍死。部隊在6天6夜裡,每天踏著厚厚的雪頂著寒風急行軍,沒有喝過一口熱水,餓了就一把炒麵一把雪,或啃幾塊饅頭幹,或啃兩個凍硬的土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