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過解放濟南戰役、淮海戰役、渡江戰役、上海戰役、抗美援朝戰爭;頂著美軍炮彈群的轟炸,為戰友尋口糧,為部隊送情報,多次與死神擦肩而過。戰功簿上赫然印著榮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四次、四等功一次;今年突發的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主動捐10000元特殊黨費支援疫區……沒有淮陽區退役軍人事務局採集退役軍人信息和推薦,記者很難把這些與一位個頭不高、穿著樸素、身材略顯發福的老人聯繫在一起。
10月12日下午,淮陽區安嶺鎮楊集行政村馬樓自然村的一農家小院,馬文獻面色紅潤,除了聽力有點小障礙外,整體精神很是不錯。他端坐在木椅上,回憶著往事,向記者娓娓講述自己親歷的參戰生涯,箇中細節時而清晰,時而模糊,藉助老伴一旁的提示,眼前的九旬老人像穿越劇一樣情景再現了他的烽火連天、出生入死的經歷,把記者帶入那段血與火的崢嶸歲月。
槍林彈雨屢立功
「我是1947年9月當的兵……」時間已經過去70多年,馬文獻對自己參軍入伍的這一「鏡頭」記憶猶新,甚至能說出當時的細節。
當時他還未滿16周歲,聽說解放軍在淮陽縣駐紮時,第一時間打聽到詳細地址:北關柴火行附近。他趕到地方時,部隊已經準備行軍開拔了,馬文獻激動地上去就拽住了司號員的胳膊,說:「我要當兵。」司號員上下打量了他一番:既矮又瘦,渾身上下像是從垃圾堆裡剛爬出來一樣。「小鬼,你是餓了吧,這些硬面白饃你拿回去吃吧,別耽誤我們趕路!」
「我不要吃白饃!我是來當兵的!」馬文獻語氣堅決,不容分說,就黏著部隊開始行軍,這一攆就是幾十公裡,一直隨軍步行到太康縣。眼看這倔小夥跟了這麼遠,部隊也默許收下這個兵,暫時把他分到了部隊衛生所。
馬文獻烽火連天的軍旅歲月開始了。入伍的頭天晚飯,馬文獻自出生以來第一次吃到了豬肉。
馬文獻跟隨部隊一路北上,途經太康、瓦崗、曹縣。根據工作需要,他很快被調到偵察營的便衣連當了一名偵察兵。1948年3月 ,參加洛陽戰役。1948年5月參加開封戰役。1948年8月,濟南戰役打響,馬文獻所在部隊遇到勁敵國民黨新五師……期間,馬文獻作為偵察兵行動迅速、靈活、體能好,經常活躍在戰鬥一線,承擔偵察、送信等重要工作,每次都能出色完成任務。
1948年11月,淮海戰役打響了,馬文獻所在部隊又轉戰徐州。「冒著槍林彈雨,已經進入11月份了,我們臨時找到了一些木板夜渡沂河,戰友們跳入冰冷的河水,凍得渾身都沒有知覺了!」回憶到這裡,馬文獻短暫地停頓了一下,似乎在斟酌從何處講起。
馬文獻最難忘的還是渡江戰役。他回憶道:4月23日部隊從鎮江開始渡江。看到解放軍的大炮把英國軍艦打壞了,戰士們非常興奮。當時的風急浪大,很多新兵沒有坐過船,船夫囑咐新兵抓緊船幫不要動,小船在巨浪中顛簸前行,隨時有被掀翻的可能。趁著夜色,戰士們拿起木槳和鐵鍬,全力划水,飛速前進。時常聽到槍炮聲響成一片,炮彈爆炸激起的水柱像山一樣高,落下來能把人打歪,小船在風浪中顛簸前進。江水湍急,一個漩渦連著一個漩渦,馬文獻眼看著一些戰友被湍流和漩渦吞沒。
在上海戰役中,馬文獻下了連隊,一次送重要情報,他路遇敵軍的封鎖線,機智地用一捆柴火做掩體,巧妙地躲過敵軍的機槍和炮彈,及時把重要情報送到團部。
經歷九死一生,馬文獻屢屢立功:在淮海戰役中榮立二等功。時過70年,他已經記不清其餘的幾次三等功是在哪次戰役中獲得的。
上海戰役後,馬文獻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黨。因工作需要,組織要求馬文獻對其共產黨員的身份進行保密,但這個特殊而又神聖的身份,讓他足足興奮了好幾個月。
為戰友尋食物險被炸飛
1950年,抗美援朝戰爭打響,馬文獻所在炮團隨著部隊從上海乘坐火車北上。作為志願軍第一批入朝部隊,漆黑的夜晚,他們悄悄跨過鴨綠江,到達朝鮮的臨江新義州。
當時還沒休整過來,美國飛機已經開始轟炸了,鴨綠江的橋都被炸毀了,抬眼望一片廢墟,火光沖天。馬文獻回憶道,他們部隊剛出國就遇到強敵:有著180年建軍史的美國王牌陸戰一師,號稱從來沒有吃過敗仗。我軍在黃朝嶺,與美軍展開了一場硬碰硬的較量。寒冬數九,我方部隊在零下38攝氏度、齊腰深的雪地裡與美軍在度留峰和西房山兩個山頭展開了血戰。接到命令,我軍的炮兵連續打了半個小時的炮彈,掩護步兵攻上了山頭。
美軍出動各類飛機數百架次在上空盤旋,利用炮彈群密集地對我軍進行轟炸。「轟!轟!轟!」「嗵!嗵!嗵!」「噠!噠!噠!」炮火聲震耳欲聾。
天上有美軍的飛機超低轟炸、地上有美軍的大炮狂轟亂。極寒的天氣,我們的運輸線數次被打壞,斷糧多日,戰士們不得不抓把冰雪填肚子。看到戰士餓著肚子打仗,身為後勤管理員的馬文獻決心豁出命也要找點食物。
「不能讓戰友們等著餓死!」馬文獻冒著美軍的飛機和炮火,匍匐前進,前往美軍丟失的陣地裡為戰士們尋找食物。
機智勇敢的馬文獻爬到一個小屋裡四處搜尋。看到牆角有處低洼,徒手挖開一尺深的坑後,發現了一罐紅豆。在炮彈皮堆裡,又搶撿了美軍沒來得及帶走的幾個罐頭等。他如獲至寶,打開罐頭蓋,使勁聞了幾次,自己卻捨不得吃一口。他把這些東西揣進懷裡,覺得比自己的生命還要寶貴,拼死也要帶回去。他快速爬回,剛跳進我方戰壕,就聽到轟隆一陣,那個房屋被炮彈夷為平地。
他用雪融化成水把紅豆煮熟分給飢腸轆轆的戰士,此次冒險為戰友找來食物,增加了戰勝敵人的動力
此役我軍圍追堵截炸毀了敵軍的必經之路上的橋梁,把三個步兵團全部消滅,坦克團突圍逃跑了。馬文獻所在部隊取得了志願軍入朝作戰第一個大捷。
送情報炮火之中揀條命
入朝作戰,除了敵軍的炮火連天,志願軍遇到最大的困難還有難以適應的天氣。當時,氣溫低至零下四十攝氏度,加上當時沒來得及改裝,一些志願軍戰士還穿著南方的薄棉襖、大簷帽、帶鐵釘的皮鞋,在冰天雪地中奔襲,凍傷嚴重。「由於條件艱苦,我們部隊出現軍糧供應不充足,最好的時候也就是一把炒麵就一把雪吃了,渴了喝雪水,沒得吃沒得穿,有些戰士在不知不覺中被凍僵。」馬文獻說。
這時,馬文獻成為連隊的通訊員。電話電臺經常被打壞,馬文獻時常跑幾十公裡路把信送到陣地或指揮部,他已經記不得有多少次腳被凍傷。其中一次他的腳凍得直流膿水,連鞋子都脫不下來了,在衛生員的幫助下,慢慢把襪子揭下來,化凍之後發現,整隻腳的腳趾蓋凍掉得僅剩一個……
「最險的一次是,連長命令我給團長送情報。這段距離在軍用地圖上有三拃長,實際距離是80多裡山路,需翻兩個山頭。下午四五點出發,要求我天明之前要送到首長指揮部。天下著大雨,我披上雨衣,怕耽誤時間,連口炒麵都沒有來得及吃,空著肚子就出發了。天上有美軍飛機,山裡還有特工,一個人執行任務,我也不知道這次會不會活著回來。當時心裡就想好,就是死也要把信送到,要死也得送了信再死。一路翻山越嶺,走了一夜十多個小時,終於在天明之前,把信安全交給了指揮部。首長對我豎起大姆指,表揚了我幾句。
「回來的路上,要越過一片開闊地,我貓著腰想快速通過。突然被美軍低空偵察飛機發現了,攆著我,追著狂轟濫炸。我趴在石頭窩裡躲一下。心想,看來這回真活不成了。反正信也送到了,任務也完成了。後來又覺得現在還不能死,要看到勝利才心甘。我就與飛機玩迷藏,它飛過來,打一陣機關炮,我就隱蔽,它一飛過去,我就跑一陣。東躲西藏,飛機過去了,美軍大炮又朝我打來,足足有好幾噸炮彈像雨點一樣落下。我頓時沒了知覺,約半個多小時後,我醒來,四周靜悄悄的,兩個耳朵震昏了,只看到身邊遍地都是炮彈皮子。「」馬文獻回憶道,這是我離死最近的一次。當時已經不知道什麼是害怕,因為,類似這樣的遭遇,已不止一次了。
回憶烽火歲月,往事歷歷在目。戰爭結束後,馬文獻於1957年5月被安排到淮陽縣廣播站工作,先後在縣公安局、棉麻公司工作,直至離休。「他可是俺村裡的大善人啊,剛退伍到淮陽工作時,趕上自然災害,眼看俺村裡的人都快餓死了,他主動拿出自己的40多元積蓄,購買來紅薯秧,帶領全村老小自力更生,才算保住大家的命……」同村的鄰居向記者回憶道。
如今,已到鮐背之年的馬文獻還能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精神矍鑠,舉手投足仍透露出軍人氣質。能看到眼前的和平盛世,馬文獻世感慨萬千。「大家的日子越過越幸福。我祝願祖國越來越強盛,祝福我的戰友能安享晚年!」
淮海戰役紀念章、渡江戰役勝利紀念章、抗美援朝紀念章、功勞證……採訪要結束時,在90歲抗戰老兵馬文獻的農家小院中,老人顫顫巍巍捧出一枚枚珍藏了半個多世紀的軍功章,雖然時間久了,但依然熠熠生輝。
歡迎大家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