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有網友在老街巷的那篇微信裡留言,提到了大西路上的「京僑飯店」,突然好多往事湧上心頭,想說一說這個鎮江市第一家中僑合資企業(也是江蘇省第一家),也是鎮江第一家帶電梯的飯店。
01
「京僑飯店」選址,在原來的老字號「一枝春」原址上,也是中百一店隔壁。1983年,合資經營飯店的事情定下來後,大西路周圍轟動了,這在當時絕對是個大事件。
當時鎮江的市領導也把這事情看得非常重要,從飯店的建設施工到開業,給政策、給方便,整個改建花了一年多就落成了。飯店底層是商場,二、三樓是飯店,四、五、六是旅館,七層樓頂面是屋頂花園。
因為是外(僑)資企業,裡面的裝修和當時市內招待所、飯店也不太一樣,很多地方貼上了精緻的綠點花紋小瓷磚。還在中華路中心小學上一年級的我記得,很多小孩喜歡到工地上找一點這種小瓷磚,在同學之間炫耀,或者作為拍洋畫的賭注
京僑飯店的開業是在1985年1月18日。開業那天場面相當熱鬧,門前的花籃擺成一條長龍。開業後人們喜歡往這邊跑,不為吃飯,就為了坐電梯。
沒錯,坐電梯。要知道80年代初,鎮江的飯店是沒有電梯的。同樣七層的大市口京江飯店,檔次也不差,但人們要一層一層爬樓梯。到京僑飯店,站上電梯呼一下就上去了,從電梯裡出來的時候覺得好新鮮,回來之後就忍不住嘚瑟,逢人就說兩句,那電梯啥樣子,坐電梯啥感覺……
最近去了大西路,專門看一下,這部電梯還在。
京僑飯店的開業,上過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開業上,僑胞對飯店很有信心,希望在日本也開一家「京僑」,把這個牌子打出去。
02
京僑飯店在開業後第四年,就把全部投資收回,主要因為它的理念比鎮江其他飯店要新一點。
它首先把香港、深圳的涮生鍋、鐵板燒引進過來。來吃飯的鎮江人,第一次像看表演一樣,看服務員端個長形鐵板上桌,然後將菜餚倒進鍋裡,又感新鮮又撩人口味。
北京烤鴨是京僑飯店引進到鎮江的,取名京僑烤鴨。色澤鮮美,肉瘦而嫩,和全聚德的烤鴨相比毫不遜色。五口之家花30元吃個全家餐,吃得開開心心。
可能京僑飯店是第一家有外賣亭的飯店。店門口專門做了一個小亭子,售乃半製成品:水發海參、魷魚、烤鴨、包點。。。有不少菜都是2元以下的低檔菜,許多雙職工家庭都喜歡來買個外賣菜。
京僑飯店還招待過不少名人,我在楊憲華老師的朋友圈裡,看到一張接待相聲名家馬季來鎮江的照片,就是在京僑飯店下榻的。當時的京僑飯店還是很拿得出手的。
京僑飯店的繁榮,一直延續到90年代後期。很多鎮江人的生日宴、婚宴都是在這裡辦的。
它還開了一個先河:二樓餐廳晚上過了飯點後(八點左右),服務員把全部桌子歸邊上 ,大廳就變成簡易舞池了,這時候交誼舞的音樂響起,門口賣票1元1人。
夏天,晚上先坐電梯上頂樓,吃刨冰、冷飲,然後交誼舞、迪斯科,沒有七彩的燈,沒有醉人的酒,卻是難得的快樂時光。
03
提到京僑飯店,不能不提一個人:一代僑領許朝坤。
許先生原籍是儀徵人,因為和原鎮江籍的旅日華僑大阪江蘇同鄉會會長童仁明是親家,所以在80年代初在鎮江興建的住宅,並把他在儀徵的弟弟遷居鎮江(太古山附近的華僑新村)。
1980年,他應江蘇省長顧秀蓮之請,引進了100棵日本優質草莓苗,生根在江蘇丘陵地區鎮江農科所。1984年,許朝坤和夫人以老華僑身份參與拍攝了鎮江市情片《三山二水故鄉情》。1985年,許朝坤帶領幾位旅日僑胞和鎮江飲食服務公司共同興辦了京僑飯店。1991年,他為鎮江電纜廠牽線促成外銷;1993年,他又獨資建立鎮江「奇爾特」公司,同年鼓動同鄉華僑在高資建立「華寶紡織有限公司」。
可以說,許先生為鎮江的發展做出了很多貢獻。
04
京僑飯店隨著鎮江商圈朝大市口遷移,而失去了往日的繁華。
大西路幾乎是肉眼看得到的速度經濟虛弱下去,很快變成了老城區。當然,在滬寧線上,由於蘇南陣營的蘇州、無錫、常州崛起,鎮江很快淪為三、四線城市,很多人驚恐的發現,上學時考了很多年的蘇南地區「蘇錫常鎮四市聯考」,壓根就是自嗨,蘇錫常好像一直就對鎮江有種抗拒。
90年代後,日本也進入了經濟大衰退期,曾經熱熱鬧鬧來鎮江的文化交流觀光團、旅遊考察團也不再多見,僑民對內地投資也乏力了。
再回大西路看時,京僑飯店已變成「萬家賓館」,一度還做過洗浴中心。
如今樓上是一家養老中心,夜幕下顯得格外寧靜。
如今這棟建築仍在我們熟悉的大西路。從寶塔路拐到中華路的小楊家巷裡往樓上看,斑駁的老牆,更能喚起人的點滴記憶。
歲月流金不易老, 難忘情懷舊街道。
記錄生活中一幕一幕, 品味歲月裡魂牽夢繞。
這正是:
看這些鎮江的記憶,卻已淹沒在光陰裡!
挖掘鎮江的文化,讓它成為鎮江的一張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