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諾貝爾獎成功的模式可以複製嗎?

2020-12-16 西城數據

在亞洲地區,日本不是唯一的發達國家,不過在諾貝爾獎獲獎次數上,日本的地位卻無人能及。在過去的20年,也就是從2000年至2019年,日本總共19次獲得諾貝爾獎,平均每年拿一個,創造了一個東方奇蹟。相比之下,韓國至今只獲得一次諾貝爾和平獎,中國也僅有兩人獲得諾貝爾獎。

作為全球科學領域的最高獎項,諾貝爾獎反映了一個國家的科技水平和人才培養能力。一般來說,諾貝爾獎的成功與一個國家的教育尤其大學教育密切相關。在歐美國家,大部分的諾貝爾獎出自大學,獲獎人數最多的哈佛大學,劍橋大學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而日本大學的國際排名並無特別突出的地方,根據2020年的QS世界大學排名,排名前50的日本大學僅有兩所,分別是第22位的東京大學和第33位京都大學,而中國有三所大學躋身前50名,清華大學更是打進了前20名。

那麼日本諾貝爾獎成功的秘訣究竟是什麼?日本的成功可以複製嗎?很多人都知道日本有一個50年30個諾貝爾獎的計劃。這個計劃的源頭要從日本的科技基本計劃說起,早在1995年,日本就制定了第一個科學技術五年計劃,而這個30個諾貝爾獎的目標就是在第二個五年計劃中提出來的。目前日本正在執行第五個科學技術基本計劃,在這個計劃中,日本提出在科研領域的投入目標為26萬億日元,約合2419億美元。此外日本還提出了社會研發投入佔GDP的比重要超過4%,達到世界最高水平。在這份計劃中,日本還指出了日本的核心優勢產業,包括機器人,傳感器,納米技術和材料,生物技術等。

與歐美國家相比,日本官方推動和主導的色彩更加濃重,日本不但制定了5年發展計劃(有點類似我國的五年計劃),而且成立了專門的組織推動和實施這一戰略,這個部門就是綜合科技創新會議。這個組織承擔著重大科技決策,資源分配及重大項目評估等職責,其中科技創新會議的理事長由首相擔任。應該說日本科技發展的規劃非常成功,每年一個諾貝爾獎就是最好的證明。

日本過去被稱為技術大國,而從1995年以後,日本的科研更加強調基礎研究,而這些在科技基本計劃中都有體現。第一個科技基本計劃中,日本就提出要培養一萬名博士生,增加基礎研究投入,改變過去重應用技術輕基礎研究的局面。隨著基礎研究費用的成倍擴大,一方面日本諾貝爾獎獲獎次數大幅增加,另一方面,反映在產業經濟上,日本逐漸在化學工業,材料工業等領域確立了領先優勢。儘管日本企業已經在消費電子領域失去競爭力,但是其它國家對日本的依賴並未因此而減少,一大批日本材料巨頭企業比如東麗,信越化學,日立金屬等壟斷市場,活躍在產業鏈的上遊。

日本諾貝爾獎成功的模式可以複製嗎?答案是肯定的。大學科研水平與西方國家有差距,可以通過宏觀政策的調控,資源的集中投放來彌補,日本通過五年科學技術計劃的實施,提出了具體可行的目標,加大投入,最終迎來了諾獎的井噴。相比之下,我國大學的排名領先於日本,計劃和調控更是我國的長項,相信假以時日,我國也會迎來一個諾貝爾獎的黃金時代。

相關焦點

  • 李子柒的成功可以複製嗎?
    她的成功,是她的必然,也是時代的偶然。她的成功之路可以複製嗎?我們先來看看她做到了什麼?一、深耕內容,做好產品李子柒的視頻注入了中華文化的靈魂,從中華美食切入,圍繞著農村的衣食住行出發。內容輸出後,在與粉絲的即時的交流中,可以透過粉絲的評論更加清楚明白他們想要什麼,進而根據粉絲的需求去優化內容或產品服務。三、打造有辨識度IP+孵化品牌在短視頻市場同質化競爭下,有特色的IP的潛力是巨大的,吸引過來的粉絲粘性會強些。
  • 日本拿出一億,計劃培養30個諾貝爾獎,聽著像笑話,如今怎樣了
    50年拿30個諾獎但是,日本在21世紀初卻「口出狂言」,提出了一個如20世紀的大東亞共榮圈一樣荒唐的計劃。2001年,日本政府拿出一個億,提出「第二次科學技術基本計劃」,宣稱「50年內要拿30個諾貝爾獎」。
  • 日本奧林巴斯與諾貝爾獎不為人知的科技奧秘
    2017諾貝爾獎獲獎名單諾貝爾獎之所以備受矚目是因為它超越了國界,被各國人民視為科學進步的風向標。1905 年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現代細菌學的奠定者Koch曾說:「我成功的一大部分原因應歸功於出色的顯微鏡。
  • 日本讀博人數銳減,專家推斷:日本人可能再也不會得諾貝爾獎了
    日本讀博人數銳減,專家推斷:日本人可能再也不會得諾貝爾獎了 諾貝爾獎相信大家都曾聽說過,比如莫言、屠呦呦等就是我國知名的諾貝爾獎獲得者。雖然我國是一個擁有十幾億人口的大國家,但是論代表科學研究最高水平諾獎獲得者來說,我國還是比較劣勢的。
  • 日本憑什麼每年一個諾貝爾獎?看看日本媽媽的4條家規,值得借鑑
    提到諾貝爾獎,在我們的印象獲得過的人屈指可數,屠呦呦、莫言、楊振寧……作為擁有14億人口的大國,拿到諾貝爾獎的人數遠遠沒有日本多。在2000年後,我國獲得諾貝爾獎的只有兩人,其中拿到自然科學獎的只有兩位。然而在2000-2020的20年間,日本先後已經有19人獲得了諾貝爾獎。
  • 「日本人可能再也不會得諾貝爾獎了!」
    諾貝爾獎,代表著現在科學研究的最高水準。日本一直表現非常搶眼:從1901年以來,日本是歐美之外,獲獎最多的國家。到了21世紀,日本獲獎人數更是高居世界第2(僅次於美國)。直到2019年,日本人平均每年拿下一個諾貝爾獎。
  • 搞笑諾貝爾獎:日本連續14年獲獎,內容搞笑卻發人深省
    2020年的諾貝爾獎項已經全部公布,今年並沒有日本科學家入選,可是在「搞笑諾貝爾獎」領域,日本人並未缺席,今年同樣有日本人獲得搞笑諾貝爾獎的「殊榮」。從2007年開始,日本人已經連續14年獲得搞笑諾貝爾獎項了,在業界,搞笑諾貝爾獎與諾貝爾獎項其實知名度都很高,每年也會受到許多人的關注。
  • 構建科學為仁 李嘉誠先生獲兩諾貝爾獎得主送贈複製版獎牌
    兩位諾貝爾得獎人同時宣布會將各自收到的三面複製版諾貝爾獎獎牌的其中一面,送予李嘉誠先生,令他一口氣獲得兩枚「諾貝爾獎獎牌」。據悉,每名諾貝爾獎得主會額外收到三面複製版獎牌作紀念,李嘉誠先生對於獲贈諾貝爾獎牌感到光榮。
  • 這所「超級中學」全國開分號,學霸真的可以複製嗎?
    比如,學校每間寢室的門上有小窗,通過小窗可以看見寢室裡八張床以及八個人的一舉一動;教學樓,每個教室裡都有攝像頭,大部分時間都是開著的,可以上下左右旋轉,可以拉近看到每個人的課桌上是什麼;班主任、年紀主任可以隨時會調看班級監控錄像;學校不允許帶手機,每個宿舍有一部座機,校內設有很多電話亭。
  • 日本專家:科學家紛紛「逃」往中國,日本可能再難得諾貝爾獎!
    諾貝爾獎作為一個世界性質的獎項,就算是中國的小學生也能夠感受到其中的含金量,畢竟在我們的教材上發明各種定理公式的大佬們,動不動就是拿著諾貝爾獎做背書,很多現在改革性的技術,也都能夠拿到諾貝爾獎,因此認可度非常的高。
  • 美國第一,日本井噴!中國離諾貝爾獎,到底還有多遠?
    10月份又是諾貝爾獎重新開啟的一年,人們對於這個結果也沒有抱太大的希望,應該在情理之中,不出人們意外,這些獎項分別頒發給了美國,英國,德國和法國,可以說美國再次成為收割諾獎的老大哥,因為七項諾獎都花落美國,英德法其他三個國家則共同分享三大自然科學領域的獎項。
  • 日本19年拿19個諾貝爾獎,看看日本的基礎教育,值得我們深思
    而日本據統計,諾貝爾獎共有27位,自進入21世紀以來,日本已經有19人獲得了諾貝爾獎,平均每年一個的節奏,並且都是物理學獎和化學獎。日本還揚言要50年內拿到30個諾貝爾獎,如今已經完成了目標的一大半。
  • Beyondsea北冰源海參商業模式成功之處,能快速被複製
    事實上,對於一家品牌的運營,商業模式的定位往往是成敗的關鍵,最後能取勝的就是其中的優秀者,而Beyondsea北冰源就是其中之一。可以說,從運營伊始,北冰源的目標就很清晰,不管是在運營商的選擇、品鑑會、培訓活動、展廳陳列、品牌定位、產品布局、品牌推廣、渠道開拓、市場營銷還是在其它諸多方面,都表現出大道至簡、知行合一的管理精髓。
  • 跟廣東風宏遠「雙小外」打法 CBA冠軍模式真的可以複製嗎
    今年的特殊情況讓各家俱樂部在外援選擇上都有點捉襟見肘,特別是在宏遠連續兩年通過沒有傳統意義上的大外援奪冠後,很多球隊開始效仿這樣的模式,宏遠模式真的可以複製嗎?其他球隊即便有這樣的外援配置,他們的國內球員能跟的上外援的比賽節奏嗎,可能跑著跑著外援發現自己根本不用打那麼快,只要和國內快一點就足夠了,這樣的情況下其實是限制了外援的能力的。
  • 日本每年幾乎都有諾貝爾獎的獲得者,日本小學的教育方式值得學習
    他們兩人獲得諾貝爾獎的時候,我國的人民可謂是連著開心了好幾天,畢竟太稀少了。鄰國日本獲得了諾貝爾獎。這是因為自1901年設立諾貝爾獎以來,日本幾乎每年都獲得諾貝爾獎。換句話說,日本幾乎每年都獲得諾貝爾獎。優勢在哪裡?看一下小學教育。日本的教育理念始終遙遙領先,而小學的教育理念則更加獨特。
  • 日本諾貝爾獎獲獎者一覽:19年拿了19個諾貝爾獎「翼搏教育原創」
    到今年為止,日本是諾貝爾獎得主最多的亞洲國家,並且日本絕大部分的獲獎者均出身於七所舊帝國大學或學術研究懇談會(RU11)的成員高校。京都大學、東京大學和名古屋大學是迄今為止日本乃至亞洲誕生最多諾獎得主的高校。
  • 19年前,日本曾放出豪言:50年內拿到30個諾貝爾獎,如今拿了幾個
    在19年前,日本甚至還豪氣地說過,要在50年的時間裡面,要拿到30個諾貝爾獎,那麼到目前為止,日本已經拿到過幾個了呢?在2001年的時候,日本就提出了所謂的「50+30」的計劃,這項計劃是在50年的時間裡面,拿到一共30個諾貝爾獎。
  • 作為諾貝爾獎大國,日本擁有哪些世界領先的尖端科技?
    諾貝爾獎是迄今為止全球最高的科學獎項,代表著一個國家的科研水平和實力。從2000年至今,日本先後有17人獲得諾貝爾獎(自然科學類),獲獎次數僅次於美國(69人),英國(22人),位居世界第三。那麼在尖端科技領域,日本究竟哪些方面處於世界領先水平?
  • 日本東京:3D逼真人臉面具,是高科技創新還是「複製人」模式?
    日本東京:近日,一家商鋪開始出售3D逼真人臉面具,卻讓很多人都不寒而慄。因為這款面具栩栩如生,仿真度極高,從質感到臉上的痘坑、黑眼圈、眼袋、胡茬都非常的逼真,簡直可以以假亂真,完全是換臉的既視感。日本也真是個神奇的國度!日本人的奇思妙想、腦洞大開、天馬行空,讓人佩服!雖然發明的這個人臉面具不實用,但也讓人驚嘆不已!據悉,這款面具定價折合人民幣6180元,它暫時定位為藝術品。經營商已經製作了超過100個定製人臉面具,他們打算在接下來的時間裡,增加人臉品種,甚至製作出更多的歐美臉龐。
  • 超越了GDP,我們什麼時候再超越日本的諾貝爾獎?
    雖然國內的不少評論對諾貝爾獎表現出一副不在乎的樣子,但它的價值,誰也沒有辦法否認。這幾年,我採訪了日本7位諾貝爾獎得主。他們告訴我,一個諾貝爾獎,從研究結果發布到後來得獎,中間隔了26-31年左右的時間。現在的日本諾貝爾獎,是30年前的播種。所以他們說,中國不用著急,以我們現在對研究的投入和質量,30年後中國也將如日本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