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亞洲地區,日本不是唯一的發達國家,不過在諾貝爾獎獲獎次數上,日本的地位卻無人能及。在過去的20年,也就是從2000年至2019年,日本總共19次獲得諾貝爾獎,平均每年拿一個,創造了一個東方奇蹟。相比之下,韓國至今只獲得一次諾貝爾和平獎,中國也僅有兩人獲得諾貝爾獎。
作為全球科學領域的最高獎項,諾貝爾獎反映了一個國家的科技水平和人才培養能力。一般來說,諾貝爾獎的成功與一個國家的教育尤其大學教育密切相關。在歐美國家,大部分的諾貝爾獎出自大學,獲獎人數最多的哈佛大學,劍橋大學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而日本大學的國際排名並無特別突出的地方,根據2020年的QS世界大學排名,排名前50的日本大學僅有兩所,分別是第22位的東京大學和第33位京都大學,而中國有三所大學躋身前50名,清華大學更是打進了前20名。
那麼日本諾貝爾獎成功的秘訣究竟是什麼?日本的成功可以複製嗎?很多人都知道日本有一個50年30個諾貝爾獎的計劃。這個計劃的源頭要從日本的科技基本計劃說起,早在1995年,日本就制定了第一個科學技術五年計劃,而這個30個諾貝爾獎的目標就是在第二個五年計劃中提出來的。目前日本正在執行第五個科學技術基本計劃,在這個計劃中,日本提出在科研領域的投入目標為26萬億日元,約合2419億美元。此外日本還提出了社會研發投入佔GDP的比重要超過4%,達到世界最高水平。在這份計劃中,日本還指出了日本的核心優勢產業,包括機器人,傳感器,納米技術和材料,生物技術等。
與歐美國家相比,日本官方推動和主導的色彩更加濃重,日本不但制定了5年發展計劃(有點類似我國的五年計劃),而且成立了專門的組織推動和實施這一戰略,這個部門就是綜合科技創新會議。這個組織承擔著重大科技決策,資源分配及重大項目評估等職責,其中科技創新會議的理事長由首相擔任。應該說日本科技發展的規劃非常成功,每年一個諾貝爾獎就是最好的證明。
日本過去被稱為技術大國,而從1995年以後,日本的科研更加強調基礎研究,而這些在科技基本計劃中都有體現。第一個科技基本計劃中,日本就提出要培養一萬名博士生,增加基礎研究投入,改變過去重應用技術輕基礎研究的局面。隨著基礎研究費用的成倍擴大,一方面日本諾貝爾獎獲獎次數大幅增加,另一方面,反映在產業經濟上,日本逐漸在化學工業,材料工業等領域確立了領先優勢。儘管日本企業已經在消費電子領域失去競爭力,但是其它國家對日本的依賴並未因此而減少,一大批日本材料巨頭企業比如東麗,信越化學,日立金屬等壟斷市場,活躍在產業鏈的上遊。
日本諾貝爾獎成功的模式可以複製嗎?答案是肯定的。大學科研水平與西方國家有差距,可以通過宏觀政策的調控,資源的集中投放來彌補,日本通過五年科學技術計劃的實施,提出了具體可行的目標,加大投入,最終迎來了諾獎的井噴。相比之下,我國大學的排名領先於日本,計劃和調控更是我國的長項,相信假以時日,我國也會迎來一個諾貝爾獎的黃金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