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獎是指根據科學家諾貝爾1895年的遺囑而設立的世界級獎項,涵蓋了物理學獎、化學獎、和平獎、生理學或醫學獎和文學獎五個方面,旨在表彰「對人類作出最大貢獻」的人士。
對於中國人來說,諾獎好像一直是一個比較高不可攀的獎項,因此中國人有著強烈的諾獎夢。到目前為止,中國獲諾獎的人屈指可數,其中完全以中國公民身份獲獎的人僅有莫言和屠呦呦兩人。因此我們一直覺得諾獎是一支「高嶺之花」,難以攀折。
50年拿30個諾獎
但是,日本在21世紀初卻「口出狂言」,提出了一個如20世紀的大東亞共榮圈一樣荒唐的計劃。2001年,日本政府拿出一個億,提出「第二次科學技術基本計劃」,宣稱「50年內要拿30個諾貝爾獎」。
並且集中投資在生命科學、信息通訊、環保和納米材料四個領域,以競爭性的研究資金吸引和培養年輕的研究人員等。這個「計劃」一出臺,許多人都覺得是天方夜譚,想要坐等日本被打臉,卻沒有料到被打臉的是自己。
超額完成計劃?
迄今為止20年間,日本已經誕生了19位諾獎獲得者,也就是說,日本用了五分之二的時間完成了近三分之二的諾獎計劃,可以說是「超額完成任務」。
那麼,日本是如何實現這一個被人看作笑話的計劃的呢?許多人或許都被表面的假象迷惑了,認為日本諾獎獲得者的井噴式增長正式由於日本所制定的諾獎計劃,實則並不然。
我們都知道,科研是厚積薄發的成果,並非一朝一夕就可以獲得成功的,日本不可能在計劃一出臺就取得巨大成果。諾貝爾獎專注於基礎科學研究,其實日本目前在諾貝爾獎上取得的成就更應該歸功於上世紀。
我們發現,日本諾貝爾獎獲得者最多的並非最高學府東京大學,而是次之的京都大學,這得益於京都大學的教學制度。明治維新之後,日本京都大學採用以培養研究型人才為目標的德國洪堡教育模式,這種模式最大的特點就是研討班制度,後來普及到全日本的大學。這種模式的運用大大地推進了日本基礎科學的發展。
不被國內專家看好的「科學計劃」
反而是2001年出臺的「第二次科學技術基本計劃」遭到了日本國內許多專家學者的貶斥。這個計劃實際上是日本科研經濟效益過低的焦慮下的產物。基礎科研的成果並不能迅速轉換為經濟效益,而是成果由「科學沒有國界」的造福全世界的研究。
日本上世紀末的一直致力於專攻基礎科研,科研成果的經濟效益逐漸降低,所以日本的第二次科研計劃其實更重視科研成果的經濟效益,致力於應用科學研究。這個計劃顯然不能使日本的諾獎獲得者顯著增多,只是這個弊端要經過一點時間的發酵才會初漏端倪。
小結
不過,相較於日本,我國的科研水平還是略微遜色。大和民族是一個很有雄心壯志並且非常善於學習的民族,這種精神是很值得我們學習的。我們一直在致力於「科教興國」,將「中國製造」轉化為「中國創造」,誠如詩聖杜甫所說的「轉益多師是我師」,在科學研究上,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還有許多東西要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