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拿出一億,計劃培養30個諾貝爾獎,聽著像笑話,如今怎樣了

2020-12-16 奔走的文史

諾貝爾獎是指根據科學家諾貝爾1895年的遺囑而設立的世界級獎項,涵蓋了物理學獎、化學獎、和平獎、生理學或醫學獎和文學獎五個方面,旨在表彰「對人類作出最大貢獻」的人士。

對於中國人來說,諾獎好像一直是一個比較高不可攀的獎項,因此中國人有著強烈的諾獎夢。到目前為止,中國獲諾獎的人屈指可數,其中完全以中國公民身份獲獎的人僅有莫言和屠呦呦兩人。因此我們一直覺得諾獎是一支「高嶺之花」,難以攀折

50年拿30個諾獎

但是,日本在21世紀初卻「口出狂言」,提出了一個如20世紀的大東亞共榮圈一樣荒唐的計劃。2001年,日本政府拿出一個億,提出「第二次科學技術基本計劃」,宣稱「50年內要拿30個諾貝爾獎」。

並且集中投資在生命科學、信息通訊、環保和納米材料四個領域,以競爭性的研究資金吸引和培養年輕的研究人員等。這個「計劃」一出臺,許多人都覺得是天方夜譚,想要坐等日本被打臉,卻沒有料到被打臉的是自己。

超額完成計劃?

迄今為止20年間,日本已經誕生了19位諾獎獲得者,也就是說,日本用了五分之二的時間完成了近三分之二的諾獎計劃,可以說是「超額完成任務」。

那麼,日本是如何實現這一個被人看作笑話的計劃的呢?許多人或許都被表面的假象迷惑了,認為日本諾獎獲得者的井噴式增長正式由於日本所制定的諾獎計劃,實則並不然。

我們都知道,科研是厚積薄發的成果,並非一朝一夕就可以獲得成功的,日本不可能在計劃一出臺就取得巨大成果。諾貝爾獎專注於基礎科學研究,其實日本目前在諾貝爾獎上取得的成就更應該歸功於上世紀。

我們發現,日本諾貝爾獎獲得者最多的並非最高學府東京大學,而是次之的京都大學,這得益於京都大學的教學制度。明治維新之後,日本京都大學採用以培養研究型人才為目標的德國洪堡教育模式,這種模式最大的特點就是研討班制度,後來普及到全日本的大學。這種模式的運用大大地推進了日本基礎科學的發展。

不被國內專家看好的「科學計劃」

反而是2001年出臺的「第二次科學技術基本計劃」遭到了日本國內許多專家學者的貶斥。這個計劃實際上是日本科研經濟效益過低的焦慮下的產物。基礎科研的成果並不能迅速轉換為經濟效益,而是成果由「科學沒有國界」的造福全世界的研究。

日本上世紀末的一直致力於專攻基礎科研,科研成果的經濟效益逐漸降低,所以日本的第二次科研計劃其實更重視科研成果的經濟效益,致力於應用科學研究。這個計劃顯然不能使日本的諾獎獲得者顯著增多,只是這個弊端要經過一點時間的發酵才會初漏端倪。

小結

不過,相較於日本,我國的科研水平還是略微遜色。大和民族是一個很有雄心壯志並且非常善於學習的民族,這種精神是很值得我們學習的。我們一直在致力於「科教興國」,將「中國製造」轉化為「中國創造」,誠如詩聖杜甫所說的「轉益多師是我師」,在科學研究上,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還有許多東西要學。

相關焦點

  • 19年前,日本曾放出豪言:50年內拿到30個諾貝爾獎,如今拿了幾個
    在19年前,日本甚至還豪氣地說過,要在50年的時間裡面,要拿到30個諾貝爾獎,那麼到目前為止,日本已經拿到過幾個了呢?在2001年的時候,日本就提出了所謂的「50+30」的計劃,這項計劃是在50年的時間裡面,拿到一共30個諾貝爾獎。
  • 19年前,日本稱50年得30個諾貝爾獎,如今一看,不得不說日本厲害
    諾貝爾獎可能是世界範圍內最廣為人知、也被視為最重要的獎項,19年前,日本曾提出一個50+30的計劃,50年之內要拿下30個諾貝爾獎。這個話在當時被很多人認為是吹牛,包括一些日本學者也認為不現實:做科研應該腳踏實地,不應該放大話。 為啥學界會出現反對的聲音呢?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就在提出這個諾獎計劃之前,日本的考古界曾經鬧出了急於求成的笑話,一個叫藤村新一的考古巨騙20年來參與發掘了178處遺址,通過「石器年代測定」將日本的歷史往前推進了70萬年。
  • 19年前日本曾制定一強國計劃,聽起來像是在吹牛,如今卻快要成真
    但現在的日本,完全是一個腳踏實地,謹言慎行的國家。 2001年,日本政府曾制定過一個強國計劃,說是未來50年之內培養出30名諾貝爾獎得主。這則消息傳到國內後,立馬引起了我國百姓的熱議。畢竟2001年那會,我國也僅只有楊振寧1人獲得過諾貝爾獎。
  • 2001年,日本稱在50年內,拿遍30個諾貝爾獎,如今拿下了多少個?
    今天我們要說的一個典型案例就是在2001年,日本就給自己的國家立下了一個目標,就是要在50年之內拿下30跟諾貝爾獎,如今拿下了多少個了呢? 二、19年19個諾貝爾獎 我們今天要說的是發生在2001年,日本有一臺計劃,這個計劃只為大力發展國家的科學技術以及教育,設定的目標就是在50
  • 日本曾誇下海口,50年拿30個諾貝爾獎,如今18年過去,情況如何?
    諾貝爾獎,是如今全球最權威的國際獎項之一,一般是用來獎勵在各個領域對人類做出突出貢獻的人,目前諾貝爾獎有6個領域,分別是諾貝爾化學獎截止到2019年,諾貝爾獎共授予了919位個人和24個團體,對個各個國家而言,拿到諾貝爾獎的數量,也一定程度上反應了一個國家的發展水平。日本作為一個發達國家,在科學教育等領域也投入很大,他們對諾貝爾獎也非常執著,曾經放下豪言,要在50年內拿到30個諾貝爾獎,如今18年過去了,他們是否能實現自己的諾言?
  • 日本19年拿19個諾貝爾獎,看看日本的基礎教育,值得我們深思
    日本還揚言要50年內拿到30個諾貝爾獎,如今已經完成了目標的一大半。 3.日本媽媽注意培養孩子的閱讀能力,而我們的孩子在玩手機。 4.日本媽媽更注意培養孩子的獨立性,而我們越來越多的媽寶出現了。 5.日本媽媽讓孩子保持著好奇心,喜歡科學,而我們一切與考試無關的事情都是「沒用的」事情。
  • 19年前,日本人提出一個計劃,被世人當笑話,結果他們真要做到了
    19年前,日本提出一個計劃,名字叫做「50+30」,它的具體內容是讓日本在50年內,獲得30個諾貝爾獎項。眾所周知,諾貝爾獎的獲取難度很大,需要獎項獲得者在某一領域,獲得前人未曾發現的突出進展。50年獲得30個獎項,意味著平均一年半就要獲得一個諾貝爾獎,其中的難度很大,甚至讓人覺得根本不可能做到。
  • 可怕的日本人,19年內獲19個諾貝爾獎!為何日本能頻頻獲得諾獎?
    在2001年,日本政府提出了一個科技計劃,這個計劃的口號是「50年內拿30個諾貝爾獎」。當時很多人都覺得日本政府這是在吹牛,而且這個牛皮吹得還有點大,覺得這個簡直就是痴人說夢。甚至連日本國內的科學大咖都不認可這個口號,當時日本著名科學家野依良治(200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都稱這計劃「很沒腦子」。
  • 日本諾貝爾獎成功的模式可以複製嗎?
    作為全球科學領域的最高獎項,諾貝爾獎反映了一個國家的科技水平和人才培養能力。一般來說,諾貝爾獎的成功與一個國家的教育尤其大學教育密切相關。在歐美國家,大部分的諾貝爾獎出自大學,獲獎人數最多的哈佛大學,劍橋大學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 日本憑什麼每年一個諾貝爾獎?看看日本媽媽的4條家規,值得借鑑
    提到諾貝爾獎,在我們的印象獲得過的人屈指可數,屠呦呦、莫言、楊振寧……作為擁有14億人口的大國,拿到諾貝爾獎的人數遠遠沒有日本多。在2000年後,我國獲得諾貝爾獎的只有兩人,其中拿到自然科學獎的只有兩位。然而在2000-2020的20年間,日本先後已經有19人獲得了諾貝爾獎。
  • 「日本50年30個諾獎計劃」是啟示
    中國人論人數,佔據了世界18.82%之多,差不多每5個人類中,就有一個是我正宗炎黃子孫。按這人口比例,中國人中出一堆「學術大師」,再順手牽手幾個諾貝爾獎,本應是理所當然之事。這事,本當與我媽上街買菜,摞回一袋麵包油條一樣平常而簡單。「人口紅利」自然的意味著交流活力,與重大的創造驅動力,否則是不正常的。
  • 19年19個諾貝爾獎!我們的教育與日本相比,真的輸在了起跑線上
    日本曾口出狂言:50年要拿30個諾貝爾獎!2001年3月,日本政府出臺了「第二個科學技術基本計劃」,該計劃明確表示日本要在50年內拿到30個諾貝爾獎。該計劃一經發布,就引起了日本和國際媒體的關注,引發了不小的爭議,質疑日本是蚍蜉撼大樹。
  • 「日本人可能再也不會得諾貝爾獎了」-虎嗅網
    直到2019年,日本人平均每年拿下一個諾貝爾獎。原本日本國內對於今年拿諾獎,呼聲很高。但最終,卻在榜單上掛零。日本諾獎得主大隅良典更是警告:日本人可能再也不會得諾貝爾獎了!日本著名的每日經濟新聞也推出連續報導,分析日本的科研危機。
  • 2000年以後,日本每年一個諾貝爾獎,他們憑什麼這麼牛?
    諾貝爾獎是當今科學界最高成就,如今在諾貝爾獎上面有個恐怖的國家存在,那就是日本,2000年開始,日本每年都有人獲得諾貝爾獎!截止2019年為止,已有27位日本人獲得諾貝爾獎,其中包括兩名美籍日本人。日本曾在2001年提出一項計劃,50年內要有30個人獲得諾貝爾獎,如今已實現了大半,日本的科學領域在將來,或許存在著更為「井噴」的現象。在最近《最強大腦》節目中,日本9歲少年辻窪凜音獲得世界冠軍,她以超心算5倍的速度完成挑戰,令全球觀眾驚嘆不已。要知道日本的數學,是學自中國的,中國在數學領域,是日本當之無愧的老師。
  • 超越了GDP,我們什麼時候再超越日本的諾貝爾獎?
    日本人喜歡送小禮物,像是打火機、掌上計算機、手錶、隨身聽等等。前不久,有個日本企業想給中國客人送相機,被我勸止了。因為今天的中國家庭,一般都有2-3臺數位相機,而且手機發展迅速,相機基本不實用了。從那個時代到今天,我一直見證著中日兩國的發展與變化,尤其是經濟層面。
  • 蒙面哥歌曲一億個傷心歌詞介紹 一億個傷心在哪可以聽
    一萬年太久,《一億個傷心》卻有,這首蒙面哥帶來的成名作早已在年輕人中傳唱,深深打動了我們脆弱的心。傷心是那麼的痛,淚水的那麼的重,重新演繹的新版本包括了粵語版、對唱版、女聲版、舞曲版,一樣的歌曲,不一樣的演繹,一億個傷心依舊,又會帶給我們什麼樣的傷心感觸......
  • 如何才算世界一流大學:最少要獲得過10個以上的諾貝爾獎
    今天看到一篇石毓智寫的文章,叫做《怎樣才算世界一流大學?》,大體意思如下:最近國內不少985大學在搞「雙一流大學」建設周期總結大會,參與評估專家組一致同意這個結論:清華大學已經全面建成世界一流高校。第1個指標,也是最簡單、最直觀的指標,最少獲得過10個以上的諾貝爾獎。例如,史丹福大學就有45個以上諾貝爾獎,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就有16個以上諾貝爾獎。截至目前,全世界已經有30所大學分別都獲得10個以上諾貝爾獎。
  • 全球諾貝爾獎得主最多的30所大學
    在2020年度諾貝爾獎已陸續揭曉。100多年來,諾貝爾獎,尤其是自然科學領域的幾種獎項,始終是全球範圍內最受矚目的科學榮譽。我們為您盤點1901-2019年全球諾貝爾獲得者(包括畢業生及職員)最多的前30所大學,它們也是公認的世界一流大學。
  • 日本每年幾乎都有諾貝爾獎的獲得者,日本小學的教育方式值得學習
    他們兩人獲得諾貝爾獎的時候,我國的人民可謂是連著開心了好幾天,畢竟太稀少了。鄰國日本獲得了諾貝爾獎。這是因為自1901年設立諾貝爾獎以來,日本幾乎每年都獲得諾貝爾獎。換句話說,日本幾乎每年都獲得諾貝爾獎。優勢在哪裡?看一下小學教育。日本的教育理念始終遙遙領先,而小學的教育理念則更加獨特。
  • 日本諾貝爾獎獲獎者一覽:19年拿了19個諾貝爾獎「翼搏教育原創」
    到今年為止,日本是諾貝爾獎得主最多的亞洲國家,並且日本絕大部分的獲獎者均出身於七所舊帝國大學或學術研究懇談會(RU11)的成員高校。京都大學、東京大學和名古屋大學是迄今為止日本乃至亞洲誕生最多諾獎得主的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