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曾口出狂言:50年要拿30個諾貝爾獎!
2001年3月,日本政府出臺了「第二個科學技術基本計劃」,該計劃明確表示日本要在50年內拿到30個諾貝爾獎。該計劃一經發布,就引起了日本和國際媒體的關注,引發了不小的爭議,質疑日本是蚍蜉撼大樹。
鬥轉星移,時間來到了2019年10月9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給美國科學家約翰·班尼斯特·古德納夫、英國科學獎斯斯坦利·惠廷厄姆、日本科學家吉野彰,以表彰他們三人在鋰離子電池領域做出的卓越貢獻。
吉野彰由此成為了日本歷史上第27位諾貝爾獎的日本人,也是自「第二個科學技術基本計劃」頒布後第19個諾貝爾獎獲得者,19年19個諾貝爾獲,以每年一個諾貝爾獎的驚人速度發展,震驚了世人。
那麼,日本是如何做到的呢?除了日本的科研環境和經費保障等因素,不得不提日本的教育,我們來看看這些獲得諾貝爾獎的日本科學家的童年都經歷了什麼吧?
2016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大隅良典,幼年時體弱多病,因住在郊外,他最大的愛好就是和朋友們到田野裡去玩耍,兒時豐富的自然體驗,讓他對大自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說:「讓孩子們愛上自然、愛上科學,對世界抱有寶貴的好奇心,是一切研究的起點。」
不僅是大隅良典,很多獲得諾貝爾獎的日本科學家都在童年時與大自然有過長時間的親密接觸。
1973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江崎玲於奈說道:「一個人在幼年時通過接觸大自然,萌生出最初的、天真的探究興趣和欲望,這是非常重要的科學啟蒙教育,是通往產生一代科學巨匠的路,理應無比珍視、精心培育、不斷激勵和呵護。」
198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福井謙一說,在微妙而美麗的大自然深處,蘊藏著絕妙的合理性。人就是因為被大自然的魅力所吸引,從而對他的深奧產生了求知的欲望。
2000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白川英樹說,對不起,我真的不知道為什麼能夠獲得諾貝爾獎,但是我能夠確信的是,我對大自然非常感興趣。
2002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小柴昌俊說,最難忘的就是小時候在學校後山與同學追逐賽跑,拔農家蔬菜、肆意玩耍的那段時光。
日本的教育非常重視兒童與大自然的連接,幼兒園會經常組織春遊、遠足活動,給孩子們充分接觸大自然的機會;小學會專門開闢「植物園」,讓學生們負責照顧蔬果;學生還被要求進行「修學旅行」,其目的是接近自然和文化,並體驗集體生活。
相比我們的孩子,大多沉浸在各種興趣班之中,四體不勤,五穀不分,蒜苗與韭菜分不清,水稻和小麥不分,讓孩子在大自然中獲得知識,遠比端著課本學習來得更直接、更能激發孩子的求知慾望,而這正是我們的教育不足的地方,我們的教育或許是從開始就輸在了起跑線上。
讓孩子去大自然是最好的教育方式,所以,我們要經常帶著孩子去戶外走一走,認識花草樹木,聞一聞花香,看一看點點繁星,聽一聽鳥叫蟲鳴。我們還可以讓孩子讀一讀《DK兒童自然探索百科》,解答他們在大自然中遇到的困惑,從小埋下好奇心與探索精神,愛上大自然。
我向大家推薦適合6歲以上兒童看的《DK兒童自然探索百科》這本書,主要看重它的三大優勢。
第一,DK出品,必是精品
《DK兒童自然探索百科》由全球百科圖書的引領者英國DK公司重磅推出,DK是經典品牌,經過40多年的不斷創想,DK的圖書已經在超過100個國家出版,被翻譯成近50種語言,並且在國際上屢獲大獎,DK被視為品質的保障。
傑米·安布羅斯,英國著名的青少年科普圖書作家,出版過多部兒童科普圖書,對自然領域尤為擅長。
另外,本書由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員關秀清、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蔡則怡、北京動物園原科普館館長肖方、中國地質科學院高級工程師白勇軍聯合審校並推薦閱讀。
第二,在家中也可以「酷玩」自然
這是一本全方位、多角度的自然探索百科全書。從身邊的自然出發,以天氣、森林、鳥類和海濱4大主題為主,通過豐富有趣的觀察發現、動手實踐、創意製作等環節,讓孩子在家中就可以「酷玩」自然。
雪地追蹤、拓印葉脈、巖礁池觀察鏡,每一環節都能讓孩子利用身邊的大自然,充分實現自然探索與動手實踐的互動結合。
第三,給孩子帶來一場視覺盛宴,讓孩子愛不釋手
本書包含上千張精美的手繪插圖和全景大圖,很多圖片都是DK籤約攝影師實地拍攝的,
為讀者帶來一場視覺盛宴,讓孩子置身草木繁盛的大自然,讓自然的影子悄悄地踏進孩子的眼眸,去領略生命之美。
一本書為孩子打開了自然的大門,讓他盡情地在大自然中玩耍、求知、探索,一定會讓孩子收穫良多,如果您對本書感興趣,可以點擊文末的商品卡購買,這套書共兩冊,每本224頁,非常厚實,原價176元,現價只要88元,非常划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