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年19個諾貝爾獎!我們的教育與日本相比,真的輸在了起跑線上

2020-12-16 沛澤媽讀心理

日本曾口出狂言:50年要拿30個諾貝爾獎!

2001年3月,日本政府出臺了「第二個科學技術基本計劃」,該計劃明確表示日本要在50年內拿到30個諾貝爾獎。該計劃一經發布,就引起了日本和國際媒體的關注,引發了不小的爭議,質疑日本是蚍蜉撼大樹。

鬥轉星移,時間來到了2019年10月9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給美國科學家約翰·班尼斯特·古德納夫、英國科學獎斯斯坦利·惠廷厄姆、日本科學家吉野彰,以表彰他們三人在鋰離子電池領域做出的卓越貢獻。

吉野彰由此成為了日本歷史上第27位諾貝爾獎的日本人,也是自「第二個科學技術基本計劃」頒布後第19個諾貝爾獎獲得者,19年19個諾貝爾獲,以每年一個諾貝爾獎的驚人速度發展,震驚了世人。

那麼,日本是如何做到的呢?除了日本的科研環境和經費保障等因素,不得不提日本的教育,我們來看看這些獲得諾貝爾獎的日本科學家的童年都經歷了什麼吧?

2016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大隅良典,幼年時體弱多病,因住在郊外,他最大的愛好就是和朋友們到田野裡去玩耍,兒時豐富的自然體驗,讓他對大自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說:「讓孩子們愛上自然、愛上科學,對世界抱有寶貴的好奇心,是一切研究的起點。」

不僅是大隅良典,很多獲得諾貝爾獎的日本科學家都在童年時與大自然有過長時間的親密接觸。

1973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江崎玲於奈說道:「一個人在幼年時通過接觸大自然,萌生出最初的、天真的探究興趣和欲望,這是非常重要的科學啟蒙教育,是通往產生一代科學巨匠的路,理應無比珍視、精心培育、不斷激勵和呵護。」

198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福井謙一說,在微妙而美麗的大自然深處,蘊藏著絕妙的合理性。人就是因為被大自然的魅力所吸引,從而對他的深奧產生了求知的欲望。

2000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白川英樹說,對不起,我真的不知道為什麼能夠獲得諾貝爾獎,但是我能夠確信的是,我對大自然非常感興趣。

2002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小柴昌俊說,最難忘的就是小時候在學校後山與同學追逐賽跑,拔農家蔬菜、肆意玩耍的那段時光。

日本的教育非常重視兒童與大自然的連接,幼兒園會經常組織春遊、遠足活動,給孩子們充分接觸大自然的機會;小學會專門開闢「植物園」,讓學生們負責照顧蔬果;學生還被要求進行「修學旅行」,其目的是接近自然和文化,並體驗集體生活。

相比我們的孩子,大多沉浸在各種興趣班之中,四體不勤,五穀不分,蒜苗與韭菜分不清,水稻和小麥不分,讓孩子在大自然中獲得知識,遠比端著課本學習來得更直接、更能激發孩子的求知慾望,而這正是我們的教育不足的地方,我們的教育或許是從開始就輸在了起跑線上。

讓孩子去大自然是最好的教育方式,所以,我們要經常帶著孩子去戶外走一走,認識花草樹木,聞一聞花香,看一看點點繁星,聽一聽鳥叫蟲鳴。我們還可以讓孩子讀一讀《DK兒童自然探索百科》,解答他們在大自然中遇到的困惑,從小埋下好奇心與探索精神,愛上大自然。

我向大家推薦適合6歲以上兒童看的《DK兒童自然探索百科》這本書,主要看重它的三大優勢。

第一,DK出品,必是精品

《DK兒童自然探索百科》由全球百科圖書的引領者英國DK公司重磅推出,DK是經典品牌,經過40多年的不斷創想,DK的圖書已經在超過100個國家出版,被翻譯成近50種語言,並且在國際上屢獲大獎,DK被視為品質的保障。

傑米·安布羅斯,英國著名的青少年科普圖書作家,出版過多部兒童科普圖書,對自然領域尤為擅長。

另外,本書由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員關秀清、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蔡則怡、北京動物園原科普館館長肖方、中國地質科學院高級工程師白勇軍聯合審校並推薦閱讀。

第二,在家中也可以「酷玩」自然

這是一本全方位、多角度的自然探索百科全書。從身邊的自然出發,以天氣、森林、鳥類和海濱4大主題為主通過豐富有趣的觀察發現、動手實踐、創意製作等環節,讓孩子在家中就可以「酷玩」自然。

雪地追蹤、拓印葉脈、巖礁池觀察鏡,每一環節都能讓孩子利用身邊的大自然,充分實現自然探索與動手實踐的互動結合。

第三,給孩子帶來一場視覺盛宴,讓孩子愛不釋手

本書包含上千張精美的手繪插圖和全景大圖,很多圖片都是DK籤約攝影師實地拍攝的,

為讀者帶來一場視覺盛宴,讓孩子置身草木繁盛的大自然,讓自然的影子悄悄地踏進孩子的眼眸,去領略生命之美。

一本書為孩子打開了自然的大門,讓他盡情地在大自然中玩耍、求知、探索,一定會讓孩子收穫良多,如果您對本書感興趣,可以點擊文末的商品卡購買,這套書共兩冊,每本224頁,非常厚實,原價176元,現價只要88元,非常划算。

相關焦點

  • 日本19年拿19個諾貝爾獎,看看日本的基礎教育,值得我們深思
    諾貝爾獎被譽為世界上所有頒獎領域中,最負盛名的獎項。授予「為人類帶來最大利益的人」。 自1901年以來就頒發了物理學,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與和平獎;自1968年以來,開始授予經濟科學獎。
  • 日本諾貝爾獎獲獎者一覽:19年拿了19個諾貝爾獎「翼搏教育原創」
    到今年為止,日本是諾貝爾獎得主最多的亞洲國家,並且日本絕大部分的獲獎者均出身於七所舊帝國大學或學術研究懇談會(RU11)的成員高校。京都大學、東京大學和名古屋大學是迄今為止日本乃至亞洲誕生最多諾獎得主的高校。
  • 可怕的日本人,19年內獲19個諾貝爾獎!為何日本能頻頻獲得諾獎?
    在2001年,日本政府提出了一個科技計劃,這個計劃的口號是「50年內拿30個諾貝爾獎」。當時很多人都覺得日本政府這是在吹牛,而且這個牛皮吹得還有點大,覺得這個簡直就是痴人說夢。甚至連日本國內的科學大咖都不認可這個口號,當時日本著名科學家野依良治(200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都稱這計劃「很沒腦子」。
  • 鄭強:中國的小孩子不是輸在起跑線上,而是被累死在起跑線上!
    在這次論壇上,他主要講了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我們為什麼得不到諾貝爾獎? 鄭強教授講到,我們的中小學,我們的奧賽哪一個不是把美國人、日本人打敗了,但為什麼日本美國那麼多諾貝爾獎獲得者,我們卻這麼少呢?
  • 贏在起跑線上的孩子,何以輸在了終點線上?
    任天軍先生撰寫過一篇文章《輸在起跑線的德國孩子》(原在《芳草(經典閱讀)》 2014年11期 ),文章中說:德國禁止過早和過度開發孩子的智力,德國孩子在小學前的「唯一的任務」就是「快樂成長」。在上學前對孩子的「教育」重點放在三個方面:基本的社會常識;孩子的動手能力;保護孩子情感胚胎,培養情商,培養領導力。
  • 19年前,日本曾放出豪言:50年內拿到30個諾貝爾獎,如今拿了幾個
    引子不可否認,日本是一個很厲害的國家,當初以彈丸之地就敢進攻我們,當然最後結果是他們輸了。雖然對方的擴張之路失敗了,但是在科技方面讓日本還是不能小看的。在19年前,日本甚至還豪氣地說過,要在50年的時間裡面,要拿到30個諾貝爾獎,那麼到目前為止,日本已經拿到過幾個了呢?在2001年的時候,日本就提出了所謂的「50+30」的計劃,這項計劃是在50年的時間裡面,拿到一共30個諾貝爾獎。
  • 19年19個諾貝爾獎,日本憑什麼?從其開發大腦的方法就能看出來
    這總面積一共37.8萬平方公裡的地方,1.26億的人口,卻能在19年內獲得19次諾貝爾獎,由此可見日本人的發明創造能力!無論是在工業機器人、工程機械、超級計算機、碳纖維、超級計算機等等科技領域,日本都站在前沿。
  • 德國「奇葩教育」火了!看似「輸」在了起跑線上,實則贏在了未來
    相信我國的每一位家長都希望孩子能夠贏在起跑線上,對此從孩子出生後就開始謀劃如何讓孩子更好地學習。琴、棋、書、畫少不了,英語、數學、認字一個都少不了,但是往往這些「優秀的孩子」卻連最基本的生活能力都不具備。
  • 2001年,日本稱在50年內,拿遍30個諾貝爾獎,如今拿下了多少個?
    前言:日本這一個島國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亞洲的經濟發展排名名列前茅,這跟它本身的教育以及傳統文化有關,日本這個國家特別喜歡設置宏偉目標。但我們說如果設置宏偉目標並且能夠完成這樣的目標,自然而然能得到別人的欽佩,但如果自己制定的目標太過於宏偉沒完成,那麼最後就會淪為別人的笑柄,讓大家感到啼笑皆非。
  • 德國才8千萬人,憑什麼拿下一半諾貝爾獎?輸了起跑線卻贏在終點
    在我們國家,現在的家長越來越重視孩子的培養。 比如,沒出生就進行胎教,學爬行也要報個班,沒上幼兒園就帶孩子去進行各種腦力開發,上學了就更不用說了,各種各樣的培訓班興趣班鋪天蓋地而來。 似乎家長們都覺得,越早受教育對孩子越有利,要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
  • 19年前,日本稱50年得30個諾貝爾獎,如今一看,不得不說日本厲害
    諾貝爾獎可能是世界範圍內最廣為人知、也被視為最重要的獎項,19年前,日本曾提出一個50+30的計劃,50年之內要拿下30個諾貝爾獎。 19年過去了,日本的「50+30計劃」已完成過半,據統計,日本學者(含日裔)從2001年起至今已經有18人獲諾獎,平均算下來基本一年一個,速度可說非常驚人,進入21世紀之後,
  • 日本20年拿了19個諾獎!日本人給孩子這樣的硬核教育值得學習
    2018 年第一份諾獎——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評選結果揭曉。美國免疫學家 James P. Allison 和日本免疫學家本庶佑(Tasuku Honjo)因發現抑制負向免疫調節的新型癌症療法而獲得此獎獲得該獎項。至今,進入新世紀以來已有18名日本人獲得諾貝爾獎,距離日本2001年提出的「50年30個諾貝爾獎」的計劃,已經實現了一大半。
  • 憑什麼日本能19年獲19個諾貝爾獎?其開發大腦方式值得借鑑
    於是我開始查找學習文獻資料相關內容,這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原來總面積僅僅37.8萬平方公裡,人口1.26億的日本在過去的十九年來曾獲得十九項諾貝爾獎,這個成果恰恰顯示了日本人的發明和創造力!無論在工業機器人、工程機械、超級計算機、碳纖維、超級計算機又或者其他科技領域,日本都走在前列。
  • 孩子不輸在起跑線?誤導了多少人!看鄭強教授怎麼說?
    我們的孩子不是輸在起跑線上,而是累S在起跑線上了! 最近,太原理工鄭強教授的一段講座視頻又火了! 他在講座中提到了幾個觀點
  • 19年前,日本人提出一個計劃,被世人當笑話,結果他們真要做到了
    19年前,日本提出一個計劃,名字叫做「50+30」,它的具體內容是讓日本在50年內,獲得30個諾貝爾獎項。眾所周知,諾貝爾獎的獲取難度很大,需要獎項獲得者在某一領域,獲得前人未曾發現的突出進展。50年獲得30個獎項,意味著平均一年半就要獲得一個諾貝爾獎,其中的難度很大,甚至讓人覺得根本不可能做到。
  • 日本諾貝爾獎成功的模式可以複製嗎?
    在亞洲地區,日本不是唯一的發達國家,不過在諾貝爾獎獲獎次數上,日本的地位卻無人能及。在過去的20年,也就是從2000年至2019年,日本總共19次獲得諾貝爾獎,平均每年拿一個,創造了一個東方奇蹟。相比之下,韓國至今只獲得一次諾貝爾和平獎,中國也僅有兩人獲得諾貝爾獎。
  • 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部印度電影,竟拍出了中國教育的悲哀
    影片《起跑線》講述了一對印度的中產夫婦,服裝店老闆拉吉和妻子米塔,為了將女兒皮婭送到一所私立學校接受更好的教育,不惜費盡一切辦法,然而在這過程中卻又遇到了許多意想不到的困難阻力的故事。中國人常說:「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而這部電影算是對它最好的詮釋了。
  • 成功的教育讓諾貝爾獎對於日本人來說是家常便飯,我們該何去何從?
    下面是一位日本朋友的親身經歷,記得有一次他從東京坐了一夜的船到日本的一個小島上去玩潛水,這個小島上僅有500多人口,這個島上一樣有小學和中學,到了這個島上的時候,正好趕上這個小島上的小學開運動會,去參觀了一下。一共才不到十個學生,可發現這個島上的小學,無論是學校的設施,還是教師的素質,體育館教室等等,跟東京都幾乎沒有任何差別。這事情說明教育的公平性得到了真正的落實!
  • 日本拿出一億,計劃培養30個諾貝爾獎,聽著像笑話,如今怎樣了
    諾貝爾獎是指根據科學家諾貝爾1895年的遺囑而設立的世界級獎項,涵蓋了物理學獎、化學獎、和平獎、生理學或醫學獎和文學獎五個方面,旨在表彰「對人類作出最大貢獻」的人士。因此我們一直覺得諾獎是一支「高嶺之花」,難以攀折。50年拿30個諾獎但是,日本在21世紀初卻「口出狂言」,提出了一個如20世紀的大東亞共榮圈一樣荒唐的計劃。2001年,日本政府拿出一個億,提出「第二次科學技術基本計劃」,宣稱「50年內要拿30個諾貝爾獎」。
  • 諾貝爾獎「霸主」猶太人的教育秘訣是什麼?
    據最新諾貝爾網站統計,截至2017年,猶太裔佔經濟學36.71%,醫學25.23%,物理學26.21%,化學19.77%,文學13.27%、和平獎8.65%,猶太人堪稱是「真正的諾貝爾獎收割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