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第一諍臣魏徵

2021-01-19 虎哥雜談

魏徵

魏徵字玄成,館陶(今屬河北)人,是唐太宗最重要

的輔佐謀臣。曾奉太宗之命主編《隋書》,撰寫過《隋書》的序論和《梁書》、《陳書》、《齊書》的總論,但他的謀略思想主要體現在他給唐太宗上的一系列諫言中。這些諫言大都記載於《貞觀政要》一書。魏徵的謀略思想主要是關於君王如何為政治國的謀略。

納諫辨奸之策

魏徵認為,人君納諫不只是聽聽意見而已,直接關乎國家君王的安危但是,要納諫就必須造成臣能諫,君王能納的環境,而且還要保證能採納到正確的建言。這就是君王的納諫辨奸之策。

(1)君王虛心求諫,使臣下敢於進諫。進諫之難在於君王嚴威在上,阿諛之臣悅聲在耳,而自古上書,「多切。若不激切,則不能起主人之心。激切即似訕謗」。所以,君王想要聽真正的意見,首先就必須「虛心採納」,以除臣下進言的恐懼和後顧之優。對於臣子而言,信而不諫、則謂之尸祿」。如果君上實際上做到了虛心納諫,臣下卻奶然不進言,那麼,這就是居位食祿而不盡職,這是臣下不盡忠盡職。所以,虛心納諫,不僅是可以使君王聽到好的在見,而且在此種情況下的諫與不諫也直接是檢驗臣下是否能克職盡忠的一個尺度。

(2)辨奸遠讒,使忠臣不冤。魏徵認為,君王為政,必須遠小人,絕奸佞。在用人上,小人是亂國之根。小人亂國,是通過蒙蔽主人,進獻讒言,殘害忠良來實現的。所以,從心理上說,君主極易誤聽讒言,降罪忠良所以,遠小人,絕奸佞乃納諫進忠之道魏徵提出:辨別忠奸賢愚之術有「六觀」、「二知」六觀」是:「貴則觀其所舉,富則觀其所養,居則觀其所好,習則觀其所言,窮則觀其所受,賤則觀其所不為。」最明顯地體現在他平時的言行之中。所以,「六觀」是辨人之術所謂「二知」就是「愛而知其惡,憎而知其善」。若憎而不知其善,則為善必懼。愛而不知其惡,則為惡者實繁」。知人不以君王自己的喜怒好惡為轉移,對自已喜愛親近的人要意識到他的短處、害處;對自己不喜歡的人要看到他的長處、好處。

守業之道

魏徵認為,帝王之業,創業不易,但守業更難。在創業之後如何廣業,便成為所有創業而得天下者的核心問題。緣於此.魏徵提出了…系列的君王業之策

(1)居安思危,「安不忘危,治不忘亂」。「自古失國之主,皆為居安忘危,處洽忘亂,所以不能長久。

「君人者,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作,則

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則思謙衝而自牧;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樂盤遊,則思三驅以為度;憂懈怠,則思慎始而蔽終;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想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因怒而濫刑。」「十思」包括自戒、安人、修養、大度、勤儉、勵政、納言、去惡、賞罰等方面,它的核心是要解決君王「居安思危」如何思、何所思的問題因此,它是君王「居安思危」的具體方法。

(2)為善政,以戒災變。善政是治國之本,魏徵認為守業者要為善政,首先必須明確「大亂之後,易於教化」,不、尚嚴刑峻法,而以德化為本。帝王創業,大都在大亂之世憑武力而得天下,每當四海歸一,帝業已成,人民都飽受戰亂之苦,在這樣的時候,必然是人心「思化」。所以,以教化而不以嚴刑為政,不僅合乎老百姓的利益,尤其合乎民心。

其次,必須明確「以欲從人者昌,以人樂已者亡」,以得民心為守業之本。得民心者得天下,但君王守業如何能得民心呢?魏徵提出;君王守業時得民心之法在於「本憐百姓,每節己以順人」。人之所好有上之所好與下之所好的差別,而上(君主)所好者與下(百姓)所好者往往是互相矛盾的。在這樣的時候,帝業存亡的規律是:君王「以欲從人者昌,以人樂己者亡。

相關焦點

  • 歷史上著名的宰相之魏徵-直言敢諫真諍臣
    嶽飛就不用說了,作為武將,把精忠報國作為自己的理想,如果說嶽飛是武死戰的代表,那文死諫的代表就非魏徵莫屬。作為歷史上以直言敢諫而聞名的代表,今天就來走進歷史第一諍臣的人生。其實魏徵一生輾轉多次,跟隨過多股勢力,早年間曾經跟隨瓦崗寨起義。可是李密為人心胸狹窄,不能容人,於是一直得不到重用,後來歸降唐朝。
  • 唐朝諫臣魏徵的宅邸,如今已成民俗文化區,非遺美食不輸回民街
    ###唐朝是我國歷史上最強盛的朝代之一,不僅文化高度發達,經濟也十分繁榮,是那個時候全球最強盛的帝國之一。而唐朝的繁榮,自然是與唐太宗李世民脫不了關係,他不僅吸取隋滅教訓,意識到群眾的力量,更加重視百姓的生活,而且留心吏治,重用諍臣而從諫如流。
  • 凌煙閣系列:魏徵和李世民的君臣恩怨,墓碑被推倒為什麼又重建?
    公元643年,唐太宗李世民敕建凌煙閣,讓當時的書畫名家,褚遂良和閻立本,共同在閣上描繪出24位開國功臣的畫像,其中鄭國公魏徵排在第四位。可惜魏徵並沒有看到凌煙閣的建成,他於當年早些時候去世,諡號「文貞」。賢君諍臣歷史上魏徵以「直言敢諫」聞名,自從玄武門之變李世民登上帝位之後,魏徵輔佐他達17年時間。
  • 品讀魏徵的《述懷》,明志,是一堂人生的必修課!
    魏徵像 說起魏徵,所有人的印象裡,都是那鐵骨錚錚的諍臣,勸諫君王,匡扶社稷。但我對他的感覺,稍有不同,小時候先讀的《全唐詩》,後讀的《二十四史》,而我讀的那一版《全唐詩》裡,魏徵的《述懷》是第一首詩,對此,我記憶深刻。
  • 唐朝官員的收入有多高?僅魏徵一人的收入,就抵得過一個大企業了
    千古傷心舊事,一場談笑春風殘篇斷簡記英雄,總為功名引動古今多少風雲,盡在博覽眾史也許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唐朝著名諫官魏徵其生活是如此的簡樸其實,若將當時的銀子折合成現在的人民幣,很容易看出當時的購買力。若按實物計算,唐朝貞觀年間,1兩銀子是1000文銅錢,可以買200鬥米,在唐玄宗時期,只能買100鬥米,那今天呢?以普通大米2元一斤來算(10鬥米為一石,唐朝一石是79.32公斤),貞觀年間的一兩銀子相當於現在的6345.6元。在初唐時期,官員的薪俸主要有三部分,糧食、土地和薪水。那魏徵的官階是幾品呢?據《新唐書》記載,「十年,為侍中。」
  • 唐朝名臣魏徵死後,為何李世民要毀掉自己女兒與魏徵之子的婚約?
    魏徵是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諫臣,他以直言不諱聞名於世,正因為他的直言敢諫得到李世民器重,但是李世民並不喜歡魏徵,他對魏徵一再忍讓,只是為了向天下臣民證明自己是一位謙虛、禮賢下士、從諫如流的皇帝,中國古代擁有賢名的皇帝大多善於偽裝自己,而魏徵只不過是李世民用來樹立良好形象的工具罷了。
  • 胡人投降唐朝,魏徵大驚:不要接納,有亡國之禍!結果果然應驗
    通過這句話我們可以看出,突厥和匈奴是有較近的血緣關係的,其強大的破壞性令強大的唐朝都頗為忌憚。甚至有一次,因為李世民的一次錯誤決定,差點兩次導致唐朝滅國!有人對此提出了「同化」的應對方法,即通過唐朝的禮儀之風逐步感化掉他們原本存在的野蠻,而且還要給他們入朝為官的機會,時間一長,他們就會成為真正的大唐子民,大唐的邊疆也可以通過借用他們的力量抵禦來犯之敵。不過,這一建議立馬遭到了魏徵等大臣的反對。
  • 魏徵:一個敢於直諫的一代賢臣,是當之不愧的永垂不朽的人物!
    魏徵大家應該都非常熟悉吧!他是唐朝的有名的賢臣臣,因為為官清廉,敢於直諫,一直被後人所讚頌。唐朝皇帝李世民擁有遠大的志向,一直想把唐朝建立成太平盛世,當然這依靠他自己的力量肯定是無法完成的。李世民有什麼拿不準的事情就會問魏徵,魏徵更是直言不諱,就算是他認為李世民有什麼做的不對的地方,更是直接提出。魏徵前後一共上諫了兩百多次,而李世民也是全部都接納了,長樂公主是長孫皇后所生的,作為自己最愛的人生的,李世民這個女兒也是非常疼愛的。李世民把她嫁給長孫皇后的外甥長孫衝,在準備嫁妝的時候,李世民想要把禮數增加一些。而許多大臣為了討好李世民,紛紛表示同意,說要比永嘉長公主多一倍才好。
  • 魏徵僅僅是一個諫臣?他的真實身份曝光
    《隋唐不演義》第四十八篇魏徵的名字是跟大唐盛世、貞觀之治這些金光閃閃的名詞聯繫在一起的,魏徵同志在大唐朝天天跟李世民抬槓,每天挑李世民的毛病,終於把這位老闆成功送上了千古聖君的高位,而他本人也成諫臣的代名詞。但諫臣只是魏徵的一面。
  • 李世民不忍殺害10萬俘虜,魏徵:日後必為大患!結果多次應驗
    這是第一種意見,筆者為其總結為九個字就是:留中原,分管理,緊防備。(二)以李百藥為代表的大臣說:「仍請於定襄置都護府,為其節度,此安邊之長策也。」其中,溫彥博和魏徵二人的話最能引發李世民的思考。溫彥博身為宰相,深受儒家思想影響,他提出的第四種意見,要同化外族,格局很大,李世民有些心動,但一想到魏徵說的,這些突厥人居於唐朝腹地,控制不好必將反叛,李世民又猶豫起來。
  • 長孫皇后的聰明之處:魏徵委屈了她的女兒,她還要重賞魏徵
    杜如晦跟隨李世民多年,是李世民的「張良」,在唐朝凌煙閣功臣榜上排名第三,才食邑一千三百戶。 再如長孫無忌,凌煙閣功臣榜第一名,《舊唐書》曰:「以功第一,進封齊國公,實封千三百戶。」 而李麗質身為李世民的嫡長女,年僅8歲,就被封「食邑三千戶」。比房、杜、長孫無忌要高的多,可見李世民有多疼愛此女,給她的恩賜實在有些誇張。
  • 李世民砸魏徵墓引發的思考:到底應該怎樣跟上司交流?
    ,一個是從諫如流的明君,一個是犯顏極諫的諍臣,聖君良臣珠聯璧合,共同打造了名垂青史的「貞觀盛世」。朕嘗寶此三鏡,用防己過。今魏徵歿,朕失一鏡矣!」唐太宗以魏徵為鏡的感慨更是讓這段君臣佳話傳為千古美談。然而事實果真如此嗎?據《新唐書》記載:魏徵活著的時候,唐太宗把他當作「鏡子」,主動結成親家。魏徵去世的時候,唐太宗「廢朝五日」,親筆撰寫碑文。
  • 隋朝奸臣唐朝忠臣,也是宇文化及竇建德的宰相,此人還是魔門八大...
    這個人就是隋煬帝楊廣的奸臣,唐太宗李世民的忠臣,也是一個具有雙重人格的玄妙人物,他的人生軌跡,讓後世史學家和文學家乃至諸多讀者也十分費解:被楊廣宇文化及李淵李世民委以重任,不但是隋朝奸臣唐朝忠臣,還當過許國和大夏宰相,這位魔門高手有何過人之處?
  • 魏徵墓是昭陵中,級別最高的大臣墓,為什麼墓碑上一個字也沒有?
    李世民和魏徵是中國歷史上明君和忠臣的楷模,但是這種認識是來自史料記載,往往陵墓的考古證據更為可信,那麼魏徵和李世民的關係,究竟有沒有那麼特殊呢!唐朝貞觀17年公元643年63歲的魏徵去世。魏徵去世後,李世民傷心過度,罷朝數日。
  • 杜甫魏徵朱棣都是鼠年出生
    首先向我們走來的是唐朝名臣魏徵。魏徵生於580年,屬鼠。照說,鼠年出生的人,應該比較聰明、機智,而且有那麼一絲狡詐的意味。但是魏徵不是這樣,按照大多數人的觀點,他不但不聰明,而且很傻——因為他老是和領導作對。
  • 魏徵有眼無珠錯信一人,導致妻子蒙羞,害得兒子的婚事被取消
    貞觀十七年正月,大唐宰相魏徵病重。李世民接到奏報,連夜帶著長孫皇后嫡出的衡山公主,去探望魏徵。魏徵已經神志不清,無法說話了。李世民拿著魏徵的手,指著衡山公主說:「公強視新婦。」李世民所說的新婦,就是衡山公主。在魏徵病危的時候,李世民將年僅10歲的女兒衡山公主許配給了魏叔玉。魏叔玉是魏徵的嫡長子,是魏徵的第一順位繼承人。
  • 魏徵之後的「頭號」諫臣,因一句話送了命,牽出一段唐朝宮闈秘事
    在唐代貞觀後期有一位宰相劉洎,他被譽為魏徵之後的大唐頭號諫臣,因其直言敢諫深受唐太宗的器重。在唐太宗徵遼之時,還令劉洎輔佐太子李治,在定州監國。然而這位深受唐太宗信任,且在政治上極有作為的宰相,卻在貞觀十九年,唐太宗徵遼歸來之後,突然被唐太宗賜死,草草地結束了他顯赫又悲劇的一生。關於劉洎的死因,史書上記載的也頗為「詭異」,在史學界上留下了很多質疑與爭論,而且他的死似乎還與唐代宮闈秘事有關。
  •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發明人是魏徵、唐太宗、荀子中的哪一個
    你會說,唐朝名臣魏徵說過此話。你也會說,唐太宗李世民講過此話。是的,魏徵、唐太宗都講過「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公元627年,唐太宗李世民即位,改貞觀元年。唐太宗親見軍事力量強大的隋王朝,因徭役繁重、賦稅迭起、刑法嚴峻、窮兵黷武、勞民耗材,最終激起底層群眾普遍反對,導致隋朝滅亡。
  • 魏徵詩歌欣賞:一首詩,寫盡他的半生時光!
    魏徵的這首詩,可以稱為初唐名篇的代表,盛唐詩風的源頭。公元619年,瓦崗軍兵敗,瓦崗軍首領李密逃到長安,投奔了唐高祖李淵,跟隨他的魏徵和他一同歸降了唐朝。魏徵一向很有韜略,之前跟隨李密的時候,他曾經對李密提過不少建議,可惜李密雖然當時誇獎說好,可是卻一直都沒能實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