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人投降唐朝,魏徵大驚:不要接納,有亡國之禍!結果果然應驗

2021-02-13 歷史劇場

在中國古代,中原王朝一般都會面對周邊其他族類的侵擾,昔日秦始皇修築長城,另派30萬大軍北擊匈奴,佔據陽山(內蒙古烏加河以北),設九原郡(今內蒙古包頭九原區麻池古城)。

而漢高祖劉邦因輕視匈奴而被困於白登,致使漢朝走向和親的道路,好在有漢武大帝舉全國之力伐之,不惜背上「窮兵黷武」的名聲,為漢朝洗刷屈辱。

由此可見,古代的帝王對於遊牧民族都要謹慎對待,稍有不慎就會付出慘痛的代價。雖說匈奴之禍被漢朝解決,可遊牧民族源源不絕,之後演變出很多股勢力,其中突厥算是比較強大的一支力量。史書記載「突厥者,其先居西海之右,獨為部落,蓋匈奴之別種也」。

通過這句話我們可以看出,突厥和匈奴是有較近的血緣關係的,其強大的破壞性令強大的唐朝都頗為忌憚。

甚至有一次,因為李世民的一次錯誤決定,差點兩次導致唐朝滅國!

北周時期,中原王朝為了保持邊境的穩定,經常對突厥採取以錢糧等物資進行安撫討好的政策,楊堅取代北周建立隋朝後,雖然停止了向突厥歲貢,可他依然忌憚突厥人極強的作戰能力,他為此不得不詔令百姓修築長城進行防禦。

唐朝建立的時候,突厥內部早已分裂為了兩大勢力,人們普遍稱其為「東突厥」和「西突厥」,其中以東突厥的軍事力量最為強大,唐朝政基剛穩時,他們曾一度侵擾中原地區。

在李淵主政時期,由於天下尚未徹底統一,李唐的將士普遍忙於中原內部的徵戰,朝廷對突厥等周邊部族採取了化敵為友的措施,李淵甚至親自寫信給突厥的可汗,藉此實現安撫的目的。

到了貞觀三年,李唐江山的內部已經穩固了下來,為了給唐朝營造一個充分安定的環境,李世民直接派遣李靖領兵十萬主動討伐突厥,由於李靖指揮得當,再加上唐軍是在出其不意的情況下發起的猛烈進攻,沒過多長時間,東突厥便被打敗了,可汗頡利也在逃竄的過程中做了俘虜。

唐軍乘勝追擊,對突厥的殘餘勢力進行了清掃,十餘萬突厥人選擇歸順,眼前形勢一片大好。正當李世民準備享受這份喜悅的時候,卻不知道更大的危機悄然而至。

而這份危機,正是源於這些投降的胡人。

對於這些胡人的安置問題,朝廷大臣展開了激烈的爭論。大部分的大臣認為,既然東突厥已經被打垮,而且他們的臣民也表示「懾於大唐天威」,大唐就應該以寬納四海的包容之心將他們收留。

這些大臣們也知道突厥人骨子裡是好戰的,他們的歸順只不過是為了保存自己的權宜之計,其真正原因是迫於大唐強大的軍事壓力。如果有一天大唐的武力值有所降低,他們將會再次站到李家江山的對立面。

有人對此提出了「同化」的應對方法,即通過唐朝的禮儀之風逐步感化掉他們原本存在的野蠻,而且還要給他們入朝為官的機會,時間一長,他們就會成為真正的大唐子民,大唐的邊疆也可以通過借用他們的力量抵禦來犯之敵。

不過,這一建議立馬遭到了魏徵等大臣的反對。

魏徵以敢於直諫著稱,他對於胡人投降的這件事頗為震驚,毫無畏懼地向李世民分析道:徹底感化突厥人是一個極其漫長的過程,如果把歸順的十萬胡人安置在大唐的疆域內,一旦形勢有變,他們將立即揭竿而起反抗朝廷,屆時將會有亡國之禍!

除此之外,可汗在突厥人的心中等同於神,大唐俘虜了他們所擁戴的頡利,這在他們心中將會成為巨大的屈辱,更何況這次戰爭還是大唐的軍隊主動挑起的,他們復仇的火焰是不會停熄的,最好的做法是將他們分散遣送到尚未開化的蠻荒之地,並且派軍隊監管,讓他們聚攏不到一塊去,任其自生自滅。

魏徵的分析十分透徹,可唐太宗當時已經飄飄然了,魏徵的話李世民是一點也沒有聽進去。這一段對話《唐史·胡夷傳》中有記載:

魏諫之:勿納。上不悅。魏又諫:胡多而雜,難訓服。上微怒:朕乃天可汗。魏再諫:百年危矣!上怒:爾咒本朝,當何罪?魏退,上下旨曰:朕一統萬方,天下臣服!

李世民即位之初,頡利可汗曾派兵攻打過長安,由於大唐的軍隊尚未布置到位,頡利可汗帶領的突厥軍很快就進逼到了距長安僅四十裡的地方,眼看社稷將面臨累卵之危,李世民親率大軍隔著渭水與頡利可汗對話,頡利見唐軍排布整齊有序,誤以為李世民早已做好了準備,本著「好漢不吃眼前虧」的處事原則,頡利可汗很快便來了個一百八十度的轉彎,他立刻向李世民叩頭稱臣,並且「獻馬三千匹,羊萬口」,李世民欣然接受,兩國之間的關係由軍事對立變為了友好相處,史學界稱之為「渭水之盟」。

幾年後,當李世民撕破臉皮主動派兵圍攻突厥時,頡利可汗直接被俘,這使得周邊其他勢力也跟著受到了不小的震動,很快便出現了「四夷君長詣闕請上為天可汗」的局面,李世民不僅成為了中原王朝的皇帝,而且還成為了唐周邊其他勢力公認的可汗,這是何等的榮耀!

當一個人的地位被眾人捧到巔峰狀態時,就難免會有點忘乎所以,既然他們已經誠心歸順,大唐又豈能將他們拒之門外呢?於是魏徵等人的建議便被置之不理,十萬多胡人被納入了大唐的疆域。

沒過多久,這枚「定時炸彈」便顯示出了它的威力。

看著祥和安定的四海,李世民深感自己的江山早已是一派盛世,對於這些胡人的管理也鬆懈了起來。

之後,李世民出徵高句麗,而隨著出徵的軍隊中,亦有很多之前歸降的胡人,以結社率可汗為首的一幫極端份子則秘密組織了一場有計劃反叛行動。

刺殺李世民、並利用唐朝內部空虛的機會進行反叛,企圖復興突厥!

幸好運氣是站在李世民這一邊的,直珠可汗與結社率可汗有怨,將反叛的消息稟告給李世民:

「突厥翻覆難期,其恩德至矣,而結社率竟反。此屬獸心,安可以人理待也!臣荷恩深厚,請為至尊誅之。」

最終這場反叛被扼殺在搖籃中。經歷此番波折後,李世民從原來的榮耀中清醒過來了,他這時才感覺到自己當初應該聽信魏徵之言。

為了補救曾經的過失,李世民下令歸順的那些突厥人遷往漠北,考慮到這些不安定分子還需要一個相對可靠的人進行監督,李世民還做了件重要的事情:派遣李思摩擔任突厥人的可汗。李思摩是頡利可汗的族人,在突厥的主要首領中,他算是比較親近唐朝的一位,所以唐太宗賜他李姓並擢升他為可汗,李思摩對此感恩戴德,他一心按照李世民的設想管理突厥。

但返回漠北的突厥人並沒有認同李世民冊封的這位李思摩可汗,他們很快便開始了復國的舉動並與大唐對立,安史之亂發生時,就是這批突厥人的後代充當了叛軍的前鋒,大唐的土地遭受了一場腥風血雨,這也成為了該朝由盛轉衰的分水嶺。

不得不說,唐太宗當初沒聽魏徵的諫言,最終造成了兩次亡國之患。

文/史書今古

【免責聲明】圖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胡人歸順大唐,魏徵大驚:不要接納,有亡國之禍!結果果然應驗
    漢武帝當年舉全國之力也沒能從根本上撼動匈奴,甚至還留下了「窮兵黷武」的評價。可見,當時的遊牧民族對於帝王來說如鯁在喉。在大唐建立初期,李世民也曾經受到遊牧民族的威脅,後來因為他的一個錯誤決定,將大唐兩次推向亡國之禍。
  • 唐朝把胡人內遷帶來的致命禍患
    如果陛下因為他們投降了,不忍心這麼做,也至少要把他們遣送到黃河以北。這些胡人是人面獸心,不顧恩義。如果把他們遷到內地,成倍繁衍,會成為後患。」溫彥博說:「天子不應該有狹隘的民族主義,那會傷害少民(四夷)的感情。東突厥本來該死的,讓它生,它肯定會懷念恩德,永遠不會背叛。」魏徵說:「晉朝就有相似情況。大量胡人遷移到內地。
  • 李世民不忍殺害10萬俘虜,魏徵:日後必為大患!結果多次應驗
    (四)溫彥博作為中書令,也就是當時的宰相之一,他說:「王者之於萬物,天覆地載,靡有所遺。今突厥窮來歸我,奈何棄之而不受乎……授以生業,教之禮義,數年之後,悉為吾民。」——《資治通鑑》溫彥博的意思是,這些突厥人既然歸順了我們,我們怎能不要他們。
  • 唐朝名臣魏徵死後,為何李世民要毀掉自己女兒與魏徵之子的婚約?
    貞觀元年(627年),有人彈劾魏徵,說他私自提拔親戚入朝為官,李世民派溫彥博去查個究竟,結果是他人誣告,溫彥博對李世民說:雖然魏徵沒有犯法,但是他身為朝中大臣,理應避疑,就是因為魏徵不懂避疑,才給人家落了口實。後來李世民讓溫彥博轉告魏徵,讓他以後做事小心點,不要再惹出麻煩。
  • 唐史丨為何李世民親手砸碎魏徵墓碑?著名君臣的隱秘往事
    魏徵眼看李世民勢力越來越大,便勸李建成早做防範,但是,李建成對此卻不以為然,結果,在玄武門事變中,李建成不抵李世民,把命都丟了。李世民很清楚魏徵曾經勸李建成對他防範,坐上皇位後,便召魏徵去問罪,說他挑撥自己與李建成的兄弟之情。(人都被自己砍了,還提兄弟情,果然皇上可以任性。)勝者為王,敗者為寇,高高坐在皇帝寶座上的,就是九五至尊。
  • 曾經和魏徵相親相愛的李世民,為何在他死後竟親手砸碎墓碑?
    魏徵眼看李世民勢力越來越大,便勸李建成早做防範,但是,李建成對此卻不以為然,結果,在玄武門事變中,李建成不抵李世民,把命都丟了。李世民很清楚魏徵曾經勸李建成對他防範,坐上皇位後,便召魏徵去問罪,說他挑撥自己與李建成的兄弟之情。(人都被自己砍了,還提兄弟情,果然皇上可以任性。)勝者為王,敗者為寇,高高坐在皇帝寶座上的,就是九五至尊。
  • 大師看完老農種的田地,大驚:你若葬此處子孫必出帝王!果然應驗
    有句俗語說:一命二運三風水,可見古人認為後天的運和風水是可以改變一個人乃至一個家族的命運,古代相師很受歡迎也就是這個原因,在古代,上至皇親國戚下至平民百姓,但凡遇到挫折坎坷總希望有高人指點一番,以便走出迷途。歷史上著名的相師李淳風甚至進宮做了唐太宗的顧問,曾多次測算唐朝國運。當然民間老百姓也有很多奇怪的相師看人看風水的故事,今天就說一例老農民和相師之間的一段傳奇故事。
  • 唐朝簡介:唐朝是怎麼建立的 唐朝有多少年歷史?
    李淵建立唐朝後,以關中為基地逐步統一中國。618年,李世民平定西北的薛舉、薛仁杲,同年幽州羅藝降唐,同年,李法主因與王世充在雒邑相爭失利,投降唐朝,使唐朝軍事實力急速增長,使得日後在中原蕩平諸侯,虎據中原,由此作為統一天下的基始。620年,派李世民擊敗入侵河東(今山西南部)的劉武周、宋金剛,而後洛陽鄭帝王世充與河北夏王竇建德聯合抗唐。
  • 魏徵曾做過「太子洗馬」,這是個什麼樣的官職?
    實際上古代有不少這樣有意思的官職,前面說的洗馬就是。關於洗馬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說是當時的洗馬應當寫作「先馬」,既然是先,自然在馬之前,即在馬前馳驅,所謂太子先馬其實就是太子侍從官,有輔佐太子之職,教太子政事、文理的官員。
  • 唐朝第一諍臣魏徵
    魏徵的謀略思想主要是關於君王如何為政治國的謀略。納諫辨奸之策魏徵認為,人君納諫不只是聽聽意見而已,直接關乎國家君王的安危但是,要納諫就必須造成臣能諫,君王能納的環境,而且還要保證能採納到正確的建言。這就是君王的納諫辨奸之策。(1)君王虛心求諫,使臣下敢於進諫。進諫之難在於君王嚴威在上,阿諛之臣悅聲在耳,而自古上書,「多切。若不激切,則不能起主人之心。
  • 唐朝官員的收入有多高?僅魏徵一人的收入,就抵得過一個大企業了
    ,唐朝著名諫官魏徵其生活是如此的簡樸,那收入一定不高。其實,若將當時的銀子折合成現在的人民幣,很容易看出當時的購買力。若按實物計算,唐朝貞觀年間,1兩銀子是1000文銅錢,可以買200鬥米,在唐玄宗時期,只能買100鬥米,那今天呢?以普通大米2元一斤來算(10鬥米為一石,唐朝一石是79.32公斤),貞觀年間的一兩銀子相當於現在的6345.6元。在初唐時期,官員的薪俸主要有三部分,糧食、土地和薪水。那魏徵的官階是幾品呢?據《新唐書》記載,「十年,為侍中。」
  • 長孫皇后的聰明之處:魏徵委屈了她的女兒,她還要重賞魏徵
    到了第三年,長孫氏再次懷孕,這次,她希望能生個女兒,果然順了自己心意,誕下一名女嬰。這位女嬰,是李世民的嫡長女(排行第五),李世民為其取名李麗質,取「天生麗質」之意。此時,李淵已經稱帝四年,李世民被封為秦王,長孫氏乃秦王妃。 5年後,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登基稱帝。其妻長孫氏被立為皇后,史稱文德皇后或長孫皇后。
  • 按照乾隆皇帝的標準,魏徵和秦叔寶、程咬金都不是忠臣義士
    乾隆皇帝發出重要指示曰:「洪承疇在明代身膺閫寄,一旦力屈俘降,歷躋顯要,律以有死無貳之義,固不能為之諱。」閫寄,念:捆季,就是手握重兵的意思。把乾隆皇帝的話翻譯一下,就是說:「洪承疇在明朝手握重兵,可謂是皇恩浩蕩。洪承疇兵敗投降大清,歷任要職。當臣子的人,應該不事二主。
  • 歷史上不可思議的童謠,件件應驗!專家:解釋不了
    據 《家語》記載,有一次楚昭王乘船渡江,看到江中有一個大如鬥的紅紅的圓東西撞到船上。船上的下屬將這東西撈起給楚王,楚王感到十分奇怪。問左右大臣,誰也 不知道是什麼。於是楚王派人去魯國問孔子。孔子說那是「萍實」,拋開可以吃,是好東西,是只有霸主才有緣得到啊。於是楚王照辦,果然如此。
  • 魏徵:一個敢於直諫的一代賢臣,是當之不愧的永垂不朽的人物!
    魏徵大家應該都非常熟悉吧!他是唐朝的有名的賢臣臣,因為為官清廉,敢於直諫,一直被後人所讚頌。唐朝皇帝李世民擁有遠大的志向,一直想把唐朝建立成太平盛世,當然這依靠他自己的力量肯定是無法完成的。李世民有什麼拿不準的事情就會問魏徵,魏徵更是直言不諱,就算是他認為李世民有什麼做的不對的地方,更是直接提出。魏徵前後一共上諫了兩百多次,而李世民也是全部都接納了,長樂公主是長孫皇后所生的,作為自己最愛的人生的,李世民這個女兒也是非常疼愛的。李世民把她嫁給長孫皇后的外甥長孫衝,在準備嫁妝的時候,李世民想要把禮數增加一些。而許多大臣為了討好李世民,紛紛表示同意,說要比永嘉長公主多一倍才好。
  • 歷史上著名的宰相之魏徵-直言敢諫真諍臣
    嶽飛就不用說了,作為武將,把精忠報國作為自己的理想,如果說嶽飛是武死戰的代表,那文死諫的代表就非魏徵莫屬。作為歷史上以直言敢諫而聞名的代表,今天就來走進歷史第一諍臣的人生。其實魏徵一生輾轉多次,跟隨過多股勢力,早年間曾經跟隨瓦崗寨起義。可是李密為人心胸狹窄,不能容人,於是一直得不到重用,後來歸降唐朝。
  • 他是唐朝亡國之君,後代卻一代比一代厲害,最終在海外建國
    然而此刻的唐朝經歷過黃巢之亂後,已經無力回天。藩鎮勢力坐大,朝中大權亦被朱溫把持,自己這個皇帝只不過是個傀儡罷了。古人結婚生子都早,16歲時李柷就當上了父親,他給孩子起名「熙照」,意為「使朝廷興隆」。可見李柷16歲時便將復興大唐的視為己任,甚至以兒子的名字明志。可惜他未能如願,大唐從此一去不復返!
  • 悲劇的早熟—安史之亂中的羈縻府州
    唐太宗末期到唐高宗初期的唐朝版圖                 東突厥滅亡後,投降的部眾有十多萬,其他依附於東突厥,在靖邊戰爭中投降、被俘的「雜胡」更是不計其數,怎麼處理這些人,成了擺在唐朝君臣面前的一個大問題
  • 魏徵說出了實情
    徵曰:「皇太子若從徵言,必無今日之禍。炮轏哃吳愺裭凴瓝訩喬嘖獎蛠羌坲烾瀹佞嵴午躚齔鯊靫禙姊瓆驀萃蹤咔錉鳷娘璌許鍾禹烹愅沲徵庎穵骹倿怠齙丌欏」這段話說的便是,李世民聽說魏徵以前經常勸諫李建成把他安排到別的地方去,便派人把魏徵帶問:「你為什麼要離間我們兄弟?」而魏徵回答說:「太子要是按照我說的去做,就沒有今日之禍了。
  • 為什麼曹操能接納殺子仇人張繡的投誠,卻不肯接受呂布的投降?
    三國演義中,雖然曹操給大家的印象是一代奸雄,挾天子以令諸侯,然而大家卻不能否認,曹操是一個特別重視人才的人,能做到禮賢下士,連有殺子之仇的張繡他都能容納。但是,令人奇怪的是,這麼一個大度的人,為何最終卻不能容忍呂布,接受呂布的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