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和魏徵相親相愛的李世民,為何在他死後竟親手砸碎墓碑?

2021-02-23 魚羊史記

文:秋果

魏徵,字玄成,祖籍巨鹿郡下的曲陽縣(今晉州市)。他是隋唐時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和史學家。

魏徵年輕時家境平寒,曾當過道士。當時天下紛亂,魏徵覺得日後肯定會戰事不斷,但也是英雄輩出的時代,便開始學縱橫之術,以期自己有所作為。

01

魏徵曾在武陽郡丞元寶藏手下做官,李密起兵後,元寶藏響應瓦崗起義,魏徵也跟隨其投奔了李密。

魏徵曾向李密獻上十條計策,李密表面非常欣賞魏徵的才能,但是並不採用他的計策。魏徵一心想成大業,雖然明知不被李密重用,但因為無處可去,也只好屈居李密門下。後來,李密投降了唐,魏徵也隨他來到長安。當時李淵長子太子李建成非常欣賞魏徵, 將他任命為太子洗馬。

魏徵眼看李世民勢力越來越大,便勸李建成早做防範,但是,李建成對此卻不以為然,結果,在玄武門事變中,李建成不抵李世民,把命都丟了。

李世民很清楚魏徵曾經勸李建成對他防範,坐上皇位後,便召魏徵去問罪,說他挑撥自己與李建成的兄弟之情。(人都被自己砍了,還提兄弟情,果然皇上可以任性。)

勝者為王,敗者為寇,高高坐在皇帝寶座上的,就是九五至尊。一般人若處在魏徵當時的處境,可能也只有對著李世民磕頭求饒命的份了。但是,不得不佩服魏徵的勇氣,人家是這樣回答李世民的:「如果當時太子聽了我的話,也不至於有今天的結果!」這話說出來,純粹是找死。但是,李世民卻並沒有殺魏徵。為什麼?因為當時的李世民雄心勃勃,欲開創一個繁盛時代,正需要籠絡人才。所以,他不僅沒有治魏徵的罪,還大讚他的正直。將他任命為諫議大夫。

輾轉數年,魏徵終於遇到了真正賞識自己的主子。他竭盡忠心輔佐唐太宗,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因為其性格耿直,竟然經常跟皇上據理力爭。魏徵直言不諱,上諫數件事,唐太宗幾乎全部採納。

02

魏徵不僅在朝政上力諫唐太宗,他也經常因為皇上的家事而諫。長樂公主是長孫皇后所生,李世民對她非常寵愛,把她許配給長孫無忌的兒子長孫衝。準備嫁妝時,唐太宗便想多給自己這個寵女嫁妝。別的大臣都極力附和太宗,請求長樂公主的嫁妝要雙倍於永嘉公主(李世民的妹妹)。太宗聽了正中心懷,但魏徵卻跳出來反對,說永嘉公主是長樂公主的姑姑,如果侄女的嫁妝超過姑姑的,那就是逾越了禮制。

皇上嫁閨女給多少嫁妝,一個臣子竟然敢指手畫腳。李世民很生氣,回到後宮,便把這事告訴了長孫皇后。沒想到,長孫皇后對魏徵大加讚賞。她說:「嘗聞陛下敬重魏徵(魏徵)殊未知其故,而今聞其諫,乃能以義制人王之情,真社稷臣矣。」不僅如此,長孫皇后還派人賞賜給魏徵絹四百匹、錢四百緡,讓人捎話給魏徵:「願公常保此心,莫移今日。喜聞公言,故令將物相賞。公有事即道,勿為形跡也。」

有了長孫皇后的讚賞和力挺,魏徵對直諫更加的發揚光大。不久,太宗將魏徵晉升為郡公,這個時期唐太宗和魏徵的關係十分融洽,是明君和良臣的強強組合。

那麼,是不是所有的大臣直諫,唐太宗都會接納?當然不是,陝縣丞皇甫德參上書,就惹怒了太宗。太宗要治他的罪,被魏徵攔下了。魏徵說,歷來誠懇的上奏,往往都很言辭急切。因為不激切,就打動不了主上的心。但是言辭激切,就跟毀謗很相近,請皇上仔細想想是不是這樣?唐太宗覺得魏徵說的有道理,不僅沒治皇甫德參的罪,還獎賞了他。

太宗東巡洛陽,住在顯仁宮裡,嫌當地官吏供奉不好,斥責他們。魏徵卻對太宗說,當年楊廣曾讓附近老百姓上供,浪費到吃不完就扔掉。言下之意,皇上你是明君,怎麼能學一個亡國之君?

禮部尚書王珪,說三品以上的官員在路上遇到親王,都要下車行禮,這個不符合禮儀標準。李世民不樂意了,你們地位都很尊貴,就應該輕視我的兒子?

魏徵辯駁說,歷來親王都在三公之下,他們為親王行禮,確實沒有依據,是違背國法的。李世民反駁說,立親王為太子,他就是將來的國君。人的命有長有短,如果沒有太子,就立太子的同母兄弟,這麼說來,就更不能輕視親王了。魏徵聽了皇上的話,卻說,立嫡出長子,就是為了杜絕親王之間的紛爭,堵住災禍的根源,皇上對這件事的說法一定要慎重。最後,魏徵終於說服太宗,同意了王珪的奏言。

03

貞觀十三年,魏徵上奏《十漸不克終疏》。列舉了太宗搜求珍玩、勞役百姓、親暱小人,疏遠君子,崇尚奢靡,經常遊獵、無事興兵等不克終十漸。對太宗大加批評,並提醒他要慎終如始。

魏膽夠肥的,這十漸不克終疏,可是條條針對皇上,如果皇上發怒,這魏徵可是要掉腦袋的。但是,太宗不愧是明君,他看完奏疏,竟然會異常贊同欣然接納。他說:「朕今文過,願改之,以終善道。有違此言,當何施顏面與公相見哉!方以所上疏,列為屏障,庶朝夕見之,兼錄付史官,使萬世之君臣之義。」 

魏徵生病後,太宗送醫送藥,還跟太子親自去探望他,並將女兒衡山公主許配給魏徵的兒子叔玉。

貞觀十七年,魏徵因病而逝。太宗非常傷心,五天都沒上朝。他追贈魏徵為司空、相州都督,諡「文貞」,並親自為魏徵刻書碑文。

魏徵死後,太宗一直對他念念不忘,他說,用銅鏡可以端正自己的衣冠,以古史作為鏡子,可以知曉興衰更替,以人作為鏡子,可以看清得失,我經常用這樣的方式防止自己犯錯。「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

從魏徵死後,太宗的種種表現,都說明了這君臣之間關係確實不錯。但是這一切,卻在太子謀逆事件之後,被徹底打碎了。

04

太子李承乾,是太宗寄予希望的長子,但是在太子位上待久了,李承乾想法也多了。他忌憚胞弟李泰有謀嫡之心,便想將其殺掉,但是殺掉兄弟,也就是跟皇上反目。他便與漢王李元昌、城陽公主的駙馬都尉杜荷、侯君集等勾結,意圖起兵逼宮。結果,事情敗露,太宗將其幽禁。

到底是自己一直寵愛的兒子,太宗捨不得殺掉李承乾。便將侯君集以謀反罪斬首,又將杜正倫給罷免了。處理完這兩個人,太宗還不消怒。這兩個人,可都是曾經被魏徵力薦的人,太宗一腔怒火沒處釋放,由此心中對魏徵也充滿了不滿,但太宗也只是心中難平而已。不久之後的另一件事,卻讓太宗對魏徵惱恨不已,君臣之間曾經的和諧也因此被打碎。

太宗無意中得知,魏徵把給他的諫辭留份給史官看,勃然大怒。要知道,史官看了魏徵的諫辭,若在史料記載時,筆鋒偏轉魏徵,魏徵直諫皇上將會名留青史,但太宗的英明卻將會一落千丈,自己的英明和功績都成了魏徵力諫的結果,這事攤到誰身上,誰心裡都不痛快。

這個魏徵想幹什麼?抹黑朕麼?難道他跟侯君集是一夥的,力諫他們就是想扳倒朕?太宗越想越生氣,手詔取消了衡山公主與魏徵長子的婚約。這還不能消除他的心頭之恨,一怒之下,太宗竟然砸掉了魏徵的墓碑。

貞觀十九年,唐太宗親政高麗,在損兵折將之時,忽想起了魏徵的好。他感慨道:「魏徵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回京之後,太宗便讓人又重給魏徵立碑。

05

魏徵直諫一輩子,雖然把諫辭給史官看,脫不開沽名釣譽的私心,但是,他不為皇權,直面皇上,忠心耿耿地直諫,卻不失對太宗的赤膽忠心。

一向覺得唐太宗英明果敢,卻沒想到,這英明的背後,也有此種近似小孩子反覆無常耍小性子的一面。當讀到太宗砸魏徵墓碑時,我是感覺特別驚恐的。試想如果魏徵不是早死,那麼太子謀逆和史官看諫辭這事洩露,太宗發怒,會不會有可能將魏徵腦袋擰下來?

皇上也罷,大臣也罷,都是凡人,是凡人就有自己的脾氣和小性子。我們總說性情使然,歷史上發生的很多事,又何嘗不是很多當權者性情作怪的結果?

閒看歷史,翻過一頁頁發黃的書卷,我們看到的是無數個鮮活的生命個體,有喜有怒,有人性的暖陽,也有智慧的霞光。但人無完人,每個人都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小瑕疵。對於那些記入史冊的偉人們,這些也只是一段小插曲而已,瑕不掩瑜。

策劃:魚羊史記  監製:魚公子

撰文:秋果  編輯:吃硬碟吧、小二

本作品版權歸「魚羊史記」所有,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歡迎轉發朋友圈。

近期精選內容請戳

成年人最崩潰圖鑑

還沒關注的小夥伴,趕緊掃碼關注,

別錯過了更多精彩內容哦

相關焦點

  • 唐史丨為何李世民親手砸碎魏徵墓碑?著名君臣的隱秘往事
    魏徵眼看李世民勢力越來越大,便勸李建成早做防範,但是,李建成對此卻不以為然,結果,在玄武門事變中,李建成不抵李世民,把命都丟了。李世民很清楚魏徵曾經勸李建成對他防範,坐上皇位後,便召魏徵去問罪,說他挑撥自己與李建成的兄弟之情。(人都被自己砍了,還提兄弟情,果然皇上可以任性。)勝者為王,敗者為寇,高高坐在皇帝寶座上的,就是九五至尊。
  • 魏徵死後,為什麼李世民要砸了魏徵的陵墓,還要認定魏徵是奸臣?
    魏徵和李世民一直以來都被看做是賢君直臣的楷模,甚至出現在課本上用於教育。李世民把魏徵比作「明鏡」,主動提出跟他結為親家。
  • 凌煙閣系列:魏徵和李世民的君臣恩怨,墓碑被推倒為什麼又重建?
    經典傳世魏徵曾經擔任過秘書監的官職,主管國家藏書和編校工作,並負責兼修史書。在此期間,他和虞世南、褚遂良、顏師古等當時的名儒主持編撰了《隋書》、《梁書》、《陳書》等歷史書籍,並主編完成了《群書治要》這本經典著作。
  • 唐朝名臣魏徵死後,為何李世民要毀掉自己女兒與魏徵之子的婚約?
    貞觀十七年(643年),在魏徵病危之際,李世民把自己年僅九歲的小女兒新城公主許配給魏徵的長子魏叔玉,新城公主是長孫皇后的小女兒,她備受父母喜愛,可見李世民對魏徵的器重。同年,魏徵死後,李世民負約,取消女兒與魏叔玉的婚事,那麼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致使李世民背負負約之名,也要悔婚呢?這恐怕要從魏徵不屈不撓的性格開始說起。
  • 魏徵死後留一本冊子,李世民讀後勃然大怒,下旨:給我扒了他的墳
    然而諷刺的是,魏徵葬禮後不久,李世民淚痕還未乾,魏徵的墓卻被李世民親自下令推倒。魏徵和李世民,一直是史學家推崇的君臣關係的典範。那麼,李世民為何要親自推倒魏徵的墓呢?而這,就要從李世民和魏徵的實質關係來說起了。魏徵,字玄成,河北巨鹿人。他幼時家貧,但心有大志,因此刻苦讀書,通貫書術。
  • 魏徵死後三天竟然被李世民砸了墓碑,他到底有什麼罪?
    魏徵為何被李世民砸碑,這二位不是一直關係融洽,傳為一時佳話嗎?為何魏徵剛死,唐太宗就翻臉了?
  •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魏徵排第三,為何去世後被唐太宗砸了墓碑?
    唐太宗也有兒女情長的時候,就像是他的原配妻子長孫皇后,可以說兩人是少年夫妻了,話說唐太宗和父親李源反隋時浴血奮戰,而後為了登上皇位經歷了玄武門兵變。長孫皇后可以說是不離不棄的一直陪伴著他,唐太宗對其追念不已。
  • 李世民是個聖明的君主,他也有被人詬病之事,你知道是什麼嗎?
    李世民稱帝後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不可多得的明君,當然李世民也有犯糊塗的時候,下面我們就去看看他到底有哪些「昏庸」之處? 李世民把弟媳納為己有 李世民通過發動「玄武門之變」,以逼宮的形式登上了帝位。雖然說他在政變中殺死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兄弟兩,但這都是他們兩步步緊逼之後而造成的,如果李世民不提前動手,那麼死的將是他。
  • 最後十年,李世民變了
    作為被後世傳頌的君臣佳話,李世民向來以善待魏徵聞名於後世,然而史書從來只說前半段,不說後半場。此前,由於痛感魏徵的去世,李世民還為魏徵起草碑文,並親自書寫,在魏徵死後給予極大的榮哀。然而,君王的心意說變就變。此前,魏徵曾經在生前向李世民密薦中書侍郎杜正倫和吏部尚書侯君集有宰相之才。
  • 魏徵墓是昭陵中,級別最高的大臣墓,為什麼墓碑上一個字也沒有?
    李世民和魏徵是中國歷史上明君和忠臣的楷模,但是這種認識是來自史料記載,往往陵墓的考古證據更為可信,那麼魏徵和李世民的關係,究竟有沒有那麼特殊呢!唐朝貞觀17年公元643年63歲的魏徵去世。魏徵去世後,李世民傷心過度,罷朝數日。
  • 從「京漂」到「首相」他如何上位的?他死後為何李世民還念念不忘
    李世民四次派人請他相見,與他相恨見晚,引以為自己的知己。他不在朝堂之時,李世民感嘆說:「我暫不見周即思之!」在歷史長河中,敢於直言納諫之臣往往沒有好下場。比如屈原、伍子胥等等。被李世民譽為銅鏡的一代名臣魏徵,也難逃死後被清算的結果。
  • 李世民為何52歲就過世?他晚年有哪些昏聵的舉動?吃丹藥修改史書
    所以李世民啟用魏徵,整天讓他看著自己。但凡有任何過失,魏徵都必須要直言不諱地告訴李世民,以此鞭策李世民。因此李世民在年輕的時候,勵精圖治,創造了貞觀之治的盛世。可是魏徵死後,這情況就發生了嚴重的轉變。由於沒人看著了,世上的誘惑又那麼多,因此李世民很快就墮落了。因為李世民死的時候才52歲,實在是不算年紀大,所以他的晚年,依舊是可以好色的。
  • 魏徵投靠李世民,這是背叛了李建成嗎?在他眼裡良臣和忠臣不一樣
    ---《舊唐書》魏徵的話聽起來十分刺耳,可是這要分是誰在聽。魏徵是什麼人?大謀士,作為大謀士魏徵不可能不調查對手李世民的習性。所以他知道李世民是一個喜歡聽實話的人,而且是一個喜歡英雄好漢的主子。如果魏徵表示求饒,或許李世民還真的會殺了他。
  • 皇帝也俗氣,給一代明君唐太宗李世民挑挑刺,他也幹過不少齷齪事
    ,數落數落這位"天可汗"曾經幹過的齷齪事。為何獨獨找張亮的麻煩?無非是養假子在名義上和主人的更親密一些,實際上和奴僕沒啥區別。結果李世民很輕率的就斷言:"亮有義兒五百,畜養此輩,將何為也?正欲反耳。",將作少匠李道裕上奏李世民,言不能以此給張亮定罪,被失去理智的李世民"竟斬於市,籍沒其家"。
  • 李世民砸魏徵墓引發的思考:到底應該怎樣跟上司交流?
    ,一個是從諫如流的明君,一個是犯顏極諫的諍臣,聖君良臣珠聯璧合,共同打造了名垂青史的「貞觀盛世」。朕嘗寶此三鏡,用防己過。今魏徵歿,朕失一鏡矣!」唐太宗以魏徵為鏡的感慨更是讓這段君臣佳話傳為千古美談。然而事實果真如此嗎?據《新唐書》記載:魏徵活著的時候,唐太宗把他當作「鏡子」,主動結成親家。魏徵去世的時候,唐太宗「廢朝五日」,親筆撰寫碑文。
  • 魏徵的《諫太宗十思疏》,李世民尚且在世,就被稱為「太宗」?
    至於魏徵寫的這篇勸諫疏為什麼叫《諫太宗十思疏》,而且稱呼李世民為太宗,完全是因為後世之人在編撰史書時,重新給這篇著名的勸諫疏取的名字,而魏徵給李世民上的這道勸諫疏原本就沒有題目,只有內容。魏徵寫《諫太宗十思疏》的背景和內容唐太宗貞觀中期,李世民在房玄齡、杜如晦、魏徵等名臣的輔佐之下,經過十幾年的治理,將唐朝的經濟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加上李世民任用李靖、侯君集等一幹名帥大將掃清了突厥邊患,大唐帝國邊防鞏固,內外無事,呈現出一片歌舞昇平的太平盛世景象。
  • 魏徵:一個敢於直諫的一代賢臣,是當之不愧的永垂不朽的人物!
    魏徵大家應該都非常熟悉吧!他是唐朝的有名的賢臣臣,因為為官清廉,敢於直諫,一直被後人所讚頌。唐朝皇帝李世民擁有遠大的志向,一直想把唐朝建立成太平盛世,當然這依靠他自己的力量肯定是無法完成的。李世民有什麼拿不準的事情就會問魏徵,魏徵更是直言不諱,就算是他認為李世民有什麼做的不對的地方,更是直接提出。魏徵前後一共上諫了兩百多次,而李世民也是全部都接納了,長樂公主是長孫皇后所生的,作為自己最愛的人生的,李世民這個女兒也是非常疼愛的。李世民把她嫁給長孫皇后的外甥長孫衝,在準備嫁妝的時候,李世民想要把禮數增加一些。而許多大臣為了討好李世民,紛紛表示同意,說要比永嘉長公主多一倍才好。
  • 昔日秦王下屬被罷官,李世民想再給他封官,卻被魏徵拒絕
    皇帝在登基之前,都有一段潛邸時光,身邊也有很多幕僚追隨,因為陪伴的時間比較久,在繼承大統之後,也會對曾經跟隨自己的舊臣們非常寬容,給予他們很多的優厚待遇,即使犯錯了,也不會太過嚴厲的懲處。唐朝時期,昔日的秦王下屬,因為犯錯被罷官,找到做了皇帝的李世民哭訴,李世民想再給他封官,卻被魏徵拒絕。
  • 魏徵斬龍王?笑談耳
    李世民聽到後很厭惡這些議論,對侍臣說:「當今朝臣忠誠正直的,沒有人能超過魏徵,我派他輔佐皇太子,用這杜絕天下的怨言。」李世民任命魏徵為太子太師,知門下省事如舊。魏徵自稱有病推辭,李世民下詔回答說:「漢朝的太子以四老為輔佐,我現在依靠您,也是這個道理。知道您患病,你臥病也可以保全太子。」
  • 李元吉死後她被李世民強納入宮,生下兒子,卻難逃被拋棄的命運
    圖片來源網絡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淵的二兒子,戰績卓越,但是李世民的大哥李建成卻是名正言順的嫡長子,公元626年,不甘心自己始終為人臣的李世民在房玄齡等人的建議下,李世民發動了玄武門之變,親手將自己的哥哥和弟弟射殺在自己的箭下。為了斬草除根,李世民甚至將自己的親侄子、侄女們也一同殺害了,但奇怪的是李元吉的王妃楊氏卻留下了一條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