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京漂」到「首相」他如何上位的?他死後為何李世民還念念不忘

2020-12-27 晨哥雜談

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性。

為了自己的理想,他丟掉了來之不易的第一份工作,獨自一人當起了「京漂。」

為了自己的理想,他甘願天荒地老無人識。在帝都長安多年寄居,隨後多年不鳴,一鳴驚人。

李世民四次派人請他相見,與他相恨見晚,引以為自己的知己。他不在朝堂之時,李世民感嘆說:「我暫不見周即思之

在歷史長河中,敢於直言納諫之臣往往沒有好下場。比如屈原、伍子胥等等。被李世民譽為銅鏡的一代名臣魏徵,也難逃死後被清算的結果。

只有他,屢屢直言納諫而榮寵備至,死後還被李世民思念不已。

他就是馬周。一生功成名就,且洞察世情。在波詭雲譎的封建官場裡,他能一展才華而又能榮寵終生,實屬不易。

千年以來,他成為士大夫階層的入仕的理想人格鏡像。雖不能至,心嚮往之。歷史上的每個時代,都有無數人想參照他,卻鮮有人模仿成功。

因為他的宦途太過完美,所以被奉為經典範式。

1、四請馬周

天才的出現,總會以經典的方式登場。比如蕭何月下追韓信,劉備之三顧茅廬。

馬周也是如此,早年他父母雙亡,家境貧寒。加上為人放浪不羈,不為當時的主流所喜歡。

起初,他在博州當助教,這時馬周的第一份工作。

一般來說,人們對於自己的第一份工作都很珍惜和敬業。但是性格高傲的馬周不是很在意這份工作。他每天都飲酒,不把講授當回事。以至於被刺史達奚恕斥責。

一氣之下馬周憤而辭職。當起了京漂,他西遊長安宿於新豐的旅店中,由於其貌不揚,身無財物。起初店主只招待諸商販不顧馬周,馬周於是要了一鬥八升酒,悠然獨飲,店主和周圍的客人都深感驚奇。

在人才濟濟的帝都長安,出身貧寒、毫無人脈關係的馬周,雖然腹有才學、胸藏韜略,但卻沒有機會嶄露頭角。恰好這時中郎將常何是武將出身,妥妥的大老粗。需要找一名能夠幫助自己處理文案的門客。

常何雖然是粗人,但是眼光不俗。馬周佯狂的舉動,於是引起了常何的注意。於是他便寄住在常何家中做了一名門客。

機會總是不經意而來。貞觀五年(公元632年),急於開創一代盛世的太宗李世民要求文武百官都上書談論幾年來的朝政得失。

常何所上陳便宜二十餘事,件件合旨。太宗李世民很奇怪,因為常何是武將「不涉經文」。如此透徹高明的見解肯定不是出自常何本人,背後還有人指點。

李世民問詢常何,常何坦然回答:此非臣所能,家客馬周教臣言之。客,忠孝人也。」李世民聽了,好奇心起,馬上派人去常何府上請馬周進宮。

求賢若渴的李世民一連派了四波使者去請,馬周才跟隨使者進宮。李世民與之交談良久,越聊越投機,李世民覺得發現了一個人才。而馬周尋求了實現個人抱負的機遇。李世民當即任命馬周在門下省值班侍奉。

2、君臣和睦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裡。

馬周以他的真才實學得到李世民賞識,升遷就只是時間上的問題。

沒過一年,馬周就當上了監察御史,唐太宗對他十分信重。而且為了表揚發現馬周的常何,特意賜給常何三百匹錦帛。

馬周每次上書勸諫,總是切中要害,文章陳述機敏辯證而深入清晰,新唐書上說他:「周善敷奏,機辯明銳,動中事會,裁處周密,時譽歸之

貞觀六年(公元633年),馬周就上書皇帝,對李世民以孝道為由為太上皇李淵大建宮室的做法提出了勸諫。

馬周指出:"微臣每讀經史,見前賢忠孝之事,臣雖小人,竊希大道,未嘗不廢卷長想,思履其跡.臣以不幸,早失父母,犬馬之養,已無所施,顧來事可為者,唯忠義而已。"

他勸諫皇帝不用大道理壓人,而是從自己的經歷開始說起,先說皇帝想盡孝道是英明的,對待父母就應該盡孝道。

但是呢,現在王朝初建,百廢待興。應該以發展國力為先。等到以後國庫充裕,再多多修建宮室盡孝道也不為晚。

馬周在這篇奏摺中以非常平和的口氣對李世民的這種做法提出了不同意見,結果也很奏效.李世民看到後覺得馬周說的很對.不但沒有生氣,除了停止了修建宮室之外,還加封了馬周的官職,讓他更多參與朝政,馬周更有了伸展抱負的空間。

公元638年(唐貞觀十一年),馬周又上書《陳時政疏》。他再次向李世民進諫,闡述了他治國的核心思想:

一、節儉治國、慎用民力。自古明王聖主雖因人設教,寬猛隨時,而大要以節儉於身、恩加於人二者是務。馬周唐朝建立前的那幾個朝代之所以存在的時間很短,長的不過五六十年,短的只有二三十年.為什麼這些朝代會存在了這麼短的時間就滅亡了?最主要的原因這些時代的君主不懂得愛護百姓,一味的揮霍奢侈,對老百姓橫加剝削,一是耗費了大量財力。

二、任用賢良,收攬民心凡修政教,當修之於可修之時,若事變一起,而後悔之,則無益也。他還重點談了隋朝滅亡的原因,他認為隋朝在文帝楊堅時的基礎很雄厚,本來是可以長治久安的.可是煬帝楊廣當皇帝以後,開始腐化墮落起來,剝削百姓到了很嚴重的程度,最終失去了天下人的心,被人殺死在揚州.馬周勸李世民要以隋亡為鑑,時時刻刻要記得隋亡的教訓.不能因為天下剛剛平定下來就走隋煬帝的道路.只有讓老百姓安居樂業,才能鞏固唐朝的統治,才能使唐朝由亂到治.

李世民看見這篇奏摺,感嘆於馬周出色的治國才能。對他更加重用。後來馬周升官至中書舍人,調至中書省。不能每日在李世民左右,以至於李世民感嘆說道:「我暫不見周即思之」宰相岑文本也說「馬君論事,會文切理,無一言損益,聽之纚纚,令人忘倦。蘇、張、終、賈正應比耳。」把馬周比作漢朝的張良,對馬周的才能也是深為敬佩。

到了公元645年(貞觀十八年),馬周當上了宰相中書令。他同時還兼任晉王府長史,輔佐當時的太子李治。可謂榮寵一時。

李世民還親自為馬周題辭:鸞鳳凌雲,必資羽翼.股肱之寄,誠在忠良對馬周給予了非常高的評價,準備把他當做託孤之臣來培養的。這在這名臣璀璨,賢者輩出貞觀年間可謂是獨一份了。

李世民對馬周給予厚望,然而天嫉英才,馬周一直患有消渴病(糖尿病),這種病屬於不治之症。貞觀二十一年末(公元647年),由於多年的操勞,使得他病情惡化。病重期間,李世民很關心馬周,不僅派御醫前往醫治。自己親自為他調藥,讓皇太子李治親臨問病。

馬周臨終前,把自己所陳奏事宜的草稿親手燒掉,感慨地說:"管仲和晏子顯露國君的過失,來博取自己身後的名聲,我不能做這樣的事!(管、晏暴君之過,取身後名,吾不為也!」正月初九,馬周去世,年僅四十八歲。

3、死後餘論

馬周死後,李世民悲痛不已。仿佛失去了一位多年的知己一般。他不僅追贈馬周為幽州都督,還親自為馬周舉哀,允許他陪葬昭陵。給與了馬周極大的哀榮,與另一位著名諫臣魏徵死後相比,兩者待遇可謂天差地別。

魏徵雖然生前也被李世民譽為銅鏡,但是死後卻頗為悽慘。李世民不僅反悔取消衡山公主與魏徵長子魏叔玉的婚約,還砸毀了表彰魏徵功績的紀念牌!

其原因就是魏徵死前曾把自己多年來寫給皇帝的諫辭抄錄了一份,拿給起居郎褚遂良看,並且記載到起居注中。引得李世民很不高興,李世民立志要做千古聖君,肯定不願意自己的過錯被記載在史書上,讓後世子孫點評。

所以在李世民知道這件事的時候第一想法肯定是魏徵是釣名沽譽之徒,博取自己身後的名聲。

在一點上馬周看得比魏徵要通透,做法也比魏徵要高明得多。一把火把自己的諫辭全部燒掉,讓李世民內心深處感激不已。

千年來,士大夫們一直對馬周感到欽慕。因為在封建王朝中,很難找到他與唐太宗兩人這種超越君臣,亦師亦友的關係的君臣。他們以馬周為榜樣,一邊期待著能夠得到聖君的賞識而一飛沖天,另一方面他們在功成名就之後又期待著能夠像馬周那樣全身而退,死後哀榮!但是卻鮮少有人能夠成功。

究其原因,馬周能夠如此除了過人的才智之外還有就是「識機」。把準做事納諫的時機和方式,什麼時候該如何做事,什麼時候該如何納諫讓皇帝接受。他都能把握的準。這恰恰是中國古代很多士大夫所缺乏的。

在為人處世上,馬周也有著過人的智慧。在進諫時馬周都比較講究說話的藝術,不像魏徵那樣直來直去,絲毫不給李世民留情面。這種說話的藝術無形中拉近了他與李世民之間的君臣關係,使得這種良好的君臣關係真正做到了有始有終。

同樣的事情,有的時候換一種婉轉的說法會取得截然不同的效果。但是很多時候這種說話的藝術會被很多人所忽視。

所以在歷史上,很難再找到馬周與李世民這樣英雄相惜,君臣和諧的關係了,即便放到現在,也堪稱個人職場成功典範。

很多有才能的人往往抱怨自己能力強,為公司創造了多少價值,提供了多少好的建議。最後卻不被領導所賞識,這時候不妨想一想馬周。

雖然你能力強,但是自己為人處世的態度和說話的方式是不是讓領導所接受。中國人一向講究中庸和諧,有時候換一種方式說不定就會海闊天空!

相關焦點

  • 曾經和魏徵相親相愛的李世民,為何在他死後竟親手砸碎墓碑?
    魏徵眼看李世民勢力越來越大,便勸李建成早做防範,但是,李建成對此卻不以為然,結果,在玄武門事變中,李建成不抵李世民,把命都丟了。李世民很清楚魏徵曾經勸李建成對他防範,坐上皇位後,便召魏徵去問罪,說他挑撥自己與李建成的兄弟之情。(人都被自己砍了,還提兄弟情,果然皇上可以任性。)勝者為王,敗者為寇,高高坐在皇帝寶座上的,就是九五至尊。
  • 為何有「髒唐」之說?李世民殺掉李元吉後,強娶弟媳霸佔為妻
    李世民大家都知道,他的上位手段就比較兇殘,先是誅殺掉自己的哥哥,然後逼迫自己的父親退位,然後自己才坐上皇位。李淵稱帝後,他的兒子們開始了奪位的鬥爭,最終刀兵相見。李淵知道倆兒子做了這樣事情,急忙召兩人進宮,於是到了玄武門,然後中了李世民的埋伏,先是李建成被射殺,然後是李元吉被斬殺。李淵知道了這個事情後,只能將李世民立為太子。沒過多久,李世民逼迫李淵傳位,李世民成為了一代君王。
  • 武則天侍奉李世民十二年,為何無子女?進宮時,李世民就出了問題
    其實,武則天沒能為李世民生下兒女,原因完全在英明的「天可汗」李世民身上,是李世民出了問題,主要原因大概有兩條,其一是李世民因身體原因或許不能生了,其二是武則天在李世民身邊沒有得到如唐高宗李治對待她那般的獨寵,具體如何,下面慢慢來分析。
  • 魏徵死後留一本冊子,李世民讀後勃然大怒,下旨:給我扒了他的墳
    公元643年,貞觀名臣魏徵不幸去世,而唐太宗李世民為他操辦了一場盛大的葬禮。他不僅親自為他寫了一段墓志銘,還準備將自己的女兒衡山公主嫁給魏徵的兒子——魏叔玉。然而諷刺的是,魏徵葬禮後不久,李世民淚痕還未乾,魏徵的墓卻被李世民親自下令推倒。魏徵和李世民,一直是史學家推崇的君臣關係的典範。那麼,李世民為何要親自推倒魏徵的墓呢?
  • 弒殺楊廣的宇文化及,在他死後,為何他弟弟卻做了唐朝的宰相?
    因為在歷史上,宇文化及確實不是什麼好人,確實是隋朝的一個大奸臣,也確實是他發動政變殺了楊廣。不過,除此之外,真實的宇文化及,或者說宇文家,其實和我們印象中的截然不同。宇文化及雖然發動政變,殺死了楊廣,但他本人,其實是一個徹頭徹尾的蠢貨。更讓人匪夷所思的是,在宇文化及死後,他所在的宇文家族,並沒有衰落,反倒是更加興盛了。他的親弟弟,甚至還做了唐朝的宰相。
  • 李世民讓他運糧救援突厥,他卻主張見死不救,死後家中僅餘糧五石
    李大亮祖上世居隴右,如果李世民的家譜屬實的話,李大亮就真是皇家的「窮親戚」了。李大良與同時代的將軍不同,他天生帶有一顆憐憫之心,非常關心百姓的疾苦,歸降大唐後首任土門令,看到百姓饑荒沒東西吃,他就賣掉戰馬資助百姓,並勸百姓回家務農;時任雍州牧的李世民,巡幸北方,聽到李大亮的事跡後非常感動,當面慰問李大亮並送上戰馬一匹。
  • 徐茂公病重,皇帝送來藥,為何太醫剛走,他就把嘴裡的藥給吐了?
    因此玄武門之變成功後,李世民幹掉了羅藝,對徐茂公雖有封賞,也讓他進入了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卻排在倒數第二,跟他功績完全不般配。這就說明了,李世民根本不信任他。於是臨死前隨便找了個錯,就把徐茂公給外放為官。若當時徐茂公有一點不滿或反抗,就立刻殺之了!虧得徐茂公讀懂了這一切,完全順從,躲過了李世民最後的追殺。
  • 唐朝名臣魏徵死後,為何李世民要毀掉自己女兒與魏徵之子的婚約?
    其實李世民並不是魏徵的第一任老闆,在李世民前魏徵先後跟隨元寶藏、李密、李淵、竇建德、李建成,所以魏徵的一生是六易其主,李建成倒臺後,李世民赦免了魏徵,將他收編到麾下,並委以重任,李建成麾下的文臣,只有魏徵受到李世民的重用,並協助李世民開創「貞觀之治」的盛世王朝,有一代賢相的美譽。
  • 李承乾荒唐到什麼地步?才會讓愛子深切的李世民不得不廢了他?
    其實,說起歷史上的眾多皇帝,李世民算是這其中評價較為不錯的一個了。雖然他的上位方式並不恰當,但是他的成就卻是不容忽視的。在他上位之後,頒布了多項政策以鼓勵發展生產,讓百姓休養生息,人口增長了,經濟也繁榮了,是他親手締造了「貞觀之治」。然而,李世民雖然稱得上是一個厲害的人,但是他的兒子卻並不怎麼樣,也許是沒有遺傳到他的優良基因吧!
  • 李世民為何不等李淵死了再做皇帝?專家:不是不想,而是根本不能
    八月初九甲子日,李世民在東宮顯德殿即皇帝位,是為唐太宗。這裡面有一個問題,李世民通過玄武門之變,已經牢牢掌控了朝廷一切,為何不等李淵死後再繼位?顯然,李淵是被李世民逼著讓出皇位的,李世民有必要冒著萬一不退弒父的風險嗎?
  • 李元吉被殺後,李世民為何還強佔他的妻子?這招簡直太聰明了
    玄武門之變的發生,令李世民一舉除掉了太子李建成與齊王李元吉,更收編、消滅了二人的軍事力量,為自己的上位換來了相當有利的條件。
  • 裴寂是大唐開國功臣,唐太宗李世民為何後來排斥他?
    如果對隋唐歷史了解的朋友一定對裴寂這個人感到不陌生,他是唐高祖李淵的好友並且還是大唐的第一任相國,就是這樣顯赫一時的大人物後來卻無緣於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列。那麼為何出任大唐第一相國的裴寂得不到唐太宗李世民的肯定呢?首先我們來看一下裴寂這個人對大唐有什麼貢獻?
  • 李世民率十名心腹發動玄武門之變,這十人最後的結局如何?
    他先是在率軍滅高昌國的時候私自將寶物據為己有,因此被關進監獄。後來有人為其求情,李世民念其往日功勞,就將其放了出來。誰知道侯君集又煽動太子李承乾和大將張亮起兵造反奪權。事情敗露後被李世民賜死,家人被流放到了嶺南。侯君集是唯一一個被李世民誅殺的功臣,不過李世民依舊將其列入到了「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中。也算是對其往日鞍前馬後效勞的肯定。
  • 秦瓊落難時,單雄信多次接濟,他被李世民處死時秦瓊為何見死不救
    小說《隋唐演義》中記載秦瓊落難時,他曾多次接濟,並暗中幫助其免受牢獄之災;程咬金劫皇綱一事敗露被楊林俘獲後,他設法將其救出,與程咬金、秦瓊等四十六友在賈柳樓結義。然而,李世民要殺單雄信時,為何只有徐茂公一人替他求情,秦瓊和程咬金卻不管不問?大業九年,韋城翟讓逃到瓦崗,聚眾起義,反對隋朝的統治。有勇力、擅長使用馬槊的單雄信與徐世勣一起加入了起義大軍。
  • 太子李承乾造反,李世民為何想要自殺?
    一方面,從小給他找很多老師,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另一方面,讓他早早參與政務,有意識地鍛鍊他的政治能力。李承乾剛滿12歲,李世民就下了一道詔令,說「自今以後,訴人惟尚書省有不伏者,於東宮上啟,令承乾斷決」,意思是訴訟上如果有誰不服尚書省的判決,可以上訴到東宮,由太子處置。這樣的信任,在皇帝與太子之間是很少見的。
  • 李勣是李世民留給李治的一份大禮
    公元649年,李世民大限將至,卻顫抖著下了一道旨:貶李勣出長安。大家驚呆了,他不是最愛李勣嗎?李勣喝醉睡著時,他怕他著涼,還把自己「龍袍」脫了給他蓋著。如今為何一反常態,貶他出京?是因為愛會消失嗎?李勣原名徐世勣,即徐茂公。
  • 李世民不好殺唯獨誅殺了這位開國功臣,他是誰?
    還算聰明的蕭何看出了一些苗頭,深感大禍即將臨頭,於是故意貪贓枉法,觸犯大漢律令,最後高祖劉邦念起舊情讓他告老還鄉。張良、蕭何聰明的做法使他們明哲保身,免遭誅殺。▲張良拜師圖。張良(約前250—前186年),字子房,潁川城父人,秦末漢初傑出的謀士、大臣,與韓信、蕭何並稱為「漢初三傑」。
  • 他本是李世民的弟弟,還是唐初三大名將之一,卻被後人醜化了千年
    雖說是後人杜撰的,但藝術往往來源於生活,由此可見,李淵能夠取得天下,除了他本身的才能之外,更是仰仗了他這一群好子女。上陣親兄弟,打仗父子兵,李唐奪取天下,由此可見,並非偶然。 唐朝尚武,唐朝自從建立開始,到朱溫建立後梁,將近三百年的王朝,就從沒有缺過猛將,包括在五代十國時期,中原大地照樣是猛將如雲。
  • 李世民殺了弟弟李元吉,為什麼還霸佔他的妻子?
    李世民收弟媳婦並非好色那麼簡單,雖然他的確是個好色之徒。  武德九年六月,李世民玄武門兵變成功,殺死建成元吉,逼李淵退位,自己當了皇帝。此時他面臨最大的問題就是怎麼善後。他先是籠絡李淵舊臣,把代表人物蕭瑀升為宰相,極盡尊重。再是籠絡建成舊部,重用代表人物魏徵王珪,不計舊怨。最後就是收了李元吉老婆楊氏。
  • 從「京漂」到「京官」:「少陵野老」的帝都夢
    多少尋夢人淪為「京漂」,過著悽涼失意的日子。但在正史上留下名字的人,大多是熬過了」京漂」苦難歲月,做成了「公僕」的人。大詩人杜甫可算其中之一。        杜甫有詩說:騎驢三十載,旅食京華春。」,也就是說他做了三十年的「京漂」。後人懷疑那個「三」字有誤,但不管怎麼說,十年是足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