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性。
為了自己的理想,他丟掉了來之不易的第一份工作,獨自一人當起了「京漂。」
為了自己的理想,他甘願天荒地老無人識。在帝都長安多年寄居,隨後多年不鳴,一鳴驚人。
李世民四次派人請他相見,與他相恨見晚,引以為自己的知己。他不在朝堂之時,李世民感嘆說:「我暫不見周即思之!」
在歷史長河中,敢於直言納諫之臣往往沒有好下場。比如屈原、伍子胥等等。被李世民譽為銅鏡的一代名臣魏徵,也難逃死後被清算的結果。
只有他,屢屢直言納諫而榮寵備至,死後還被李世民思念不已。
他就是馬周。一生功成名就,且洞察世情。在波詭雲譎的封建官場裡,他能一展才華而又能榮寵終生,實屬不易。
千年以來,他成為士大夫階層的入仕的理想人格鏡像。雖不能至,心嚮往之。歷史上的每個時代,都有無數人想參照他,卻鮮有人模仿成功。
因為他的宦途太過完美,所以被奉為經典範式。
1、四請馬周
天才的出現,總會以經典的方式登場。比如蕭何月下追韓信,劉備之三顧茅廬。
馬周也是如此,早年他父母雙亡,家境貧寒。加上為人放浪不羈,不為當時的主流所喜歡。
起初,他在博州當助教,這時馬周的第一份工作。
一般來說,人們對於自己的第一份工作都很珍惜和敬業。但是性格高傲的馬周不是很在意這份工作。他每天都飲酒,不把講授當回事。以至於被刺史達奚恕斥責。
一氣之下馬周憤而辭職。當起了京漂,他西遊長安宿於新豐的旅店中,由於其貌不揚,身無財物。起初店主只招待諸商販不顧馬周,馬周於是要了一鬥八升酒,悠然獨飲,店主和周圍的客人都深感驚奇。
在人才濟濟的帝都長安,出身貧寒、毫無人脈關係的馬周,雖然腹有才學、胸藏韜略,但卻沒有機會嶄露頭角。恰好這時中郎將常何是武將出身,妥妥的大老粗。需要找一名能夠幫助自己處理文案的門客。
常何雖然是粗人,但是眼光不俗。馬周佯狂的舉動,於是引起了常何的注意。於是他便寄住在常何家中做了一名門客。
機會總是不經意而來。貞觀五年(公元632年),急於開創一代盛世的太宗李世民要求文武百官都上書談論幾年來的朝政得失。
常何所上陳便宜二十餘事,件件合旨。太宗李世民很奇怪,因為常何是武將「不涉經文」。如此透徹高明的見解肯定不是出自常何本人,背後還有人指點。
李世民問詢常何,常何坦然回答:「此非臣所能,家客馬周教臣言之。客,忠孝人也。」李世民聽了,好奇心起,馬上派人去常何府上請馬周進宮。
求賢若渴的李世民一連派了四波使者去請,馬周才跟隨使者進宮。李世民與之交談良久,越聊越投機,李世民覺得發現了一個人才。而馬周尋求了實現個人抱負的機遇。李世民當即任命馬周在門下省值班侍奉。
2、君臣和睦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裡。
馬周以他的真才實學得到李世民賞識,升遷就只是時間上的問題。
沒過一年,馬周就當上了監察御史,唐太宗對他十分信重。而且為了表揚發現馬周的常何,特意賜給常何三百匹錦帛。
馬周每次上書勸諫,總是切中要害,文章陳述機敏辯證而深入清晰,新唐書上說他:「周善敷奏,機辯明銳,動中事會,裁處周密,時譽歸之。」
貞觀六年(公元633年),馬周就上書皇帝,對李世民以孝道為由為太上皇李淵大建宮室的做法提出了勸諫。
馬周指出:"微臣每讀經史,見前賢忠孝之事,臣雖小人,竊希大道,未嘗不廢卷長想,思履其跡.臣以不幸,早失父母,犬馬之養,已無所施,顧來事可為者,唯忠義而已。"
他勸諫皇帝不用大道理壓人,而是從自己的經歷開始說起,先說皇帝想盡孝道是英明的,對待父母就應該盡孝道。
但是呢,現在王朝初建,百廢待興。應該以發展國力為先。等到以後國庫充裕,再多多修建宮室盡孝道也不為晚。
馬周在這篇奏摺中以非常平和的口氣對李世民的這種做法提出了不同意見,結果也很奏效.李世民看到後覺得馬周說的很對.不但沒有生氣,除了停止了修建宮室之外,還加封了馬周的官職,讓他更多參與朝政,馬周更有了伸展抱負的空間。
公元638年(唐貞觀十一年),馬周又上書《陳時政疏》。他再次向李世民進諫,闡述了他治國的核心思想:
一、節儉治國、慎用民力。「自古明王聖主雖因人設教,寬猛隨時,而大要以節儉於身、恩加於人二者是務。」馬周唐朝建立前的那幾個朝代之所以存在的時間很短,長的不過五六十年,短的只有二三十年.為什麼這些朝代會存在了這麼短的時間就滅亡了?最主要的原因這些時代的君主不懂得愛護百姓,一味的揮霍奢侈,對老百姓橫加剝削,一是耗費了大量財力。
二、任用賢良,收攬民心。「凡修政教,當修之於可修之時,若事變一起,而後悔之,則無益也。」他還重點談了隋朝滅亡的原因,他認為隋朝在文帝楊堅時的基礎很雄厚,本來是可以長治久安的.可是煬帝楊廣當皇帝以後,開始腐化墮落起來,剝削百姓到了很嚴重的程度,最終失去了天下人的心,被人殺死在揚州.馬周勸李世民要以隋亡為鑑,時時刻刻要記得隋亡的教訓.不能因為天下剛剛平定下來就走隋煬帝的道路.只有讓老百姓安居樂業,才能鞏固唐朝的統治,才能使唐朝由亂到治.
李世民看見這篇奏摺,感嘆於馬周出色的治國才能。對他更加重用。後來馬周升官至中書舍人,調至中書省。不能每日在李世民左右,以至於李世民感嘆說道:「我暫不見周即思之!」宰相岑文本也說「馬君論事,會文切理,無一言損益,聽之纚纚,令人忘倦。蘇、張、終、賈正應比耳。」把馬周比作漢朝的張良,對馬周的才能也是深為敬佩。
到了公元645年(貞觀十八年),馬周當上了宰相中書令。他同時還兼任晉王府長史,輔佐當時的太子李治。可謂榮寵一時。
李世民還親自為馬周題辭:鸞鳳凌雲,必資羽翼.股肱之寄,誠在忠良。對馬周給予了非常高的評價,準備把他當做託孤之臣來培養的。這在這名臣璀璨,賢者輩出貞觀年間可謂是獨一份了。
李世民對馬周給予厚望,然而天嫉英才,馬周一直患有消渴病(糖尿病),這種病屬於不治之症。貞觀二十一年末(公元647年),由於多年的操勞,使得他病情惡化。病重期間,李世民很關心馬周,不僅派御醫前往醫治。自己親自為他調藥,讓皇太子李治親臨問病。
馬周臨終前,把自己所陳奏事宜的草稿親手燒掉,感慨地說:"管仲和晏子顯露國君的過失,來博取自己身後的名聲,我不能做這樣的事!(管、晏暴君之過,取身後名,吾不為也!)」正月初九,馬周去世,年僅四十八歲。
3、死後餘論
馬周死後,李世民悲痛不已。仿佛失去了一位多年的知己一般。他不僅追贈馬周為幽州都督,還親自為馬周舉哀,允許他陪葬昭陵。給與了馬周極大的哀榮,與另一位著名諫臣魏徵死後相比,兩者待遇可謂天差地別。
魏徵雖然生前也被李世民譽為銅鏡,但是死後卻頗為悽慘。李世民不僅反悔取消衡山公主與魏徵長子魏叔玉的婚約,還砸毀了表彰魏徵功績的紀念牌!
其原因就是魏徵死前曾把自己多年來寫給皇帝的諫辭抄錄了一份,拿給起居郎褚遂良看,並且記載到起居注中。引得李世民很不高興,李世民立志要做千古聖君,肯定不願意自己的過錯被記載在史書上,讓後世子孫點評。
所以在李世民知道這件事的時候第一想法肯定是魏徵是釣名沽譽之徒,博取自己身後的名聲。
在一點上馬周看得比魏徵要通透,做法也比魏徵要高明得多。一把火把自己的諫辭全部燒掉,讓李世民內心深處感激不已。
千年來,士大夫們一直對馬周感到欽慕。因為在封建王朝中,很難找到他與唐太宗兩人這種超越君臣,亦師亦友的關係的君臣。他們以馬周為榜樣,一邊期待著能夠得到聖君的賞識而一飛沖天,另一方面他們在功成名就之後又期待著能夠像馬周那樣全身而退,死後哀榮!但是卻鮮少有人能夠成功。
究其原因,馬周能夠如此除了過人的才智之外還有就是「識機」。把準做事納諫的時機和方式,什麼時候該如何做事,什麼時候該如何納諫讓皇帝接受。他都能把握的準。這恰恰是中國古代很多士大夫所缺乏的。
在為人處世上,馬周也有著過人的智慧。在進諫時馬周都比較講究說話的藝術,不像魏徵那樣直來直去,絲毫不給李世民留情面。這種說話的藝術無形中拉近了他與李世民之間的君臣關係,使得這種良好的君臣關係真正做到了有始有終。
同樣的事情,有的時候換一種婉轉的說法會取得截然不同的效果。但是很多時候這種說話的藝術會被很多人所忽視。
所以在歷史上,很難再找到馬周與李世民這樣英雄相惜,君臣和諧的關係了,即便放到現在,也堪稱個人職場成功典範。
很多有才能的人往往抱怨自己能力強,為公司創造了多少價值,提供了多少好的建議。最後卻不被領導所賞識,這時候不妨想一想馬周。
雖然你能力強,但是自己為人處世的態度和說話的方式是不是讓領導所接受。中國人一向講究中庸和諧,有時候換一種方式說不定就會海闊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