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徵死後留一本冊子,李世民讀後勃然大怒,下旨:給我扒了他的墳

2020-12-23 陶陶愛歷史

讀《通鑑》,說《通鑑》,用《通鑑》,今天陶陶繼續為大家帶來《資治通鑑》的講解。

鄭文貞公魏徵寢疾,上遣使者問訊,賜以藥餌,相望於道。又遣中郎將李安儼宿其第,動靜以聞。上復與太子同至其第,指衡山公主,欲以妻其子叔玉。戊辰,徵薨,命百官九品以上皆赴喪,給羽葆鼓吹,陪葬昭陵。其妻裴氏曰:「徵平生儉素,今葬以一品羽儀,非亡者之志。」悉辭不受,以布車載柩而葬。上登苑西樓,望哭盡哀。上自製碑文,並為書石。上思徵不已,謂侍臣曰:「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徵沒,朕亡一鏡矣!」

上面這段文字出自於司馬光《資治通鑑·唐紀十二》。公元643年,貞觀名臣魏徵不幸去世,而唐太宗李世民為他操辦了一場盛大的葬禮。他不僅親自為他寫了一段墓志銘,還準備將自己的女兒衡山公主嫁給魏徵的兒子——魏叔玉。

然而諷刺的是,魏徵葬禮後不久,李世民淚痕還未乾,魏徵的墓卻被李世民親自下令推倒。魏徵和李世民,一直是史學家推崇的君臣關係的典範。那麼,李世民為何要親自推倒魏徵的墓呢?而這,就要從李世民和魏徵的實質關係來說起了。

魏徵,字玄成,河北巨鹿人。他幼時家貧,但心有大志,因此刻苦讀書,通貫書術。隋朝末年,天下大亂,魏徵將自己裝扮成道士,加盟了瓦崗軍,並以出色的文筆得到李密的賞識。然而,李密對魏徵的欣賞,也僅限於他的文採。

魏徵多次向李密獻計,卻言不聽、計不從。最終,李密在洛陽慘敗於王世充,瓦崗軍損失殆盡。李密失敗後,帶著魏徵投靠了李淵。但在此時,魏徵仍未受重用。

之後,魏徵與李績駐守於黎陽。但不久後,黎陽卻被夏王竇建德攻陷,魏徵不幸被俘。無奈之下,魏徵只好暫時投降了竇建德。

公元621年,竇建德慘敗於虎牢關,而魏徵趁此機會脫離了夏國陣營,重回大唐,並為太子李建成所收留,被任命為太子洗馬。當時,魏徵見秦王李世民功勞太大,因此屢次勸李建成早做打算,誅殺李世民。然而,優柔寡斷的李建成並未聽從。

可以說,魏徵的前半生,都是在「言不聽,計不從,謀不用」中度過的。然而玄武門之變後,魏徵的命運卻迎來轉機。

玄武門之變後,李建成被殺,魏徵被秦王府士兵押到李世民面前。於是,李世民傲慢地審問魏徵:

「你為何要離間我的兄弟,你找死嗎?」

換做旁人,聽了李世民的話,恐怕就要跪地求饒了。誰知魏徵卻不卑不亢地說:

「太子早聽我的話,哪會有今天的禍患呢?」

魏徵的回答,很合李世民的胃口。李世民最喜歡的,就是這種直性子。於是李世民當場原諒了魏徵,還將之委以重任。對於魏徵,李世民別有用途。

李世民踩著兄弟的血登上皇位,名不正言不順。為了不斷強化自己的合法性,李世民就必須不斷克制自己的欲望和脾氣,隱藏自己的愛憎,將自己塑造成一個千古未有的明君。而為了做到這一點,留下魏徵是大有好處的。

首先,魏徵曾是自己的敵人。重用自己曾經的敵人,可以打消自己曾經反對者的疑慮之心,防止他們狗急跳牆;其次,魏徵性格耿直、天不怕地不怕,勇於納諫。如果能容納這種人,就能證明自己虛懷若谷、勇於納諫,從而建立自己聖君的形象。

而魏徵呢?果然不負李世民所望,完全成了古今諫臣的表率。李世民只要有過失,魏徵就會毫不留情地指出,絲毫不顧忌李世民情面。例如長孫皇后去世後,李世民出於思念,專門建造了一座望樓,好時刻供他遠眺髮妻的陵墓。

就當李世民向群臣「炫耀」自己夫妻情深之時,魏徵卻毫不猶豫地潑了一盆冷水:「我還以為你想念父親,遠眺唐高祖的陵墓呢?原來是為了看一個婦人。」

魏徵的話,把李世民羞得面紅耳赤。眾所周知,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後強迫父親李淵退位。李淵雖然名曰太上皇,但實際卻受李世民嚴密監控,形同囚犯。李淵死後,李世民也沒有表現出過多的思念。而魏徵呢?則大喇喇地將李世民的不孝暴露於眾人面前,甚至記錄入史冊,讓後人看見。類似於這樣的挖苦和諷刺,史書中可謂數不勝數。

而魏徵呢?也以撩虎鬚、將君王耍得團團轉為樂。有一次,李世民曾找魏徵套近乎,誇他是忠臣。然而魏徵卻冷冷地說:「我不想做忠臣,我想做社稷之臣。」這是啥意思呢?魏徵想做的,並非是長孫無忌那樣的心腹近臣,他希望與李世民拉開距離,建立較為平等的君臣關係。

李世民也是普通人,也喜歡聽奉承的話,因此喜歡說奉承話的長孫無忌、宇文士及、封德彝也能受重用。對於經常說刺耳忠言的魏徵,李世民也多次發怒,甚至還想殺掉他。

但是憑藉他出色的情緒管理,最終還是將自己的怒火壓了下來。在他看來,魏徵確實有用,確實能指出自己的得失。甚至可以說,魏徵是李世民最重要的助手,貞觀之治的總設計師。另外,李世民還想將魏徵樹立為貞觀之治的標杆人物,從側面顯示自己的虛懷若谷。

雖然李世民多次誇讚魏徵,但從內心來說,李世民並不喜歡他,兩人做不了朋友。因此,魏徵死後不久,李世民與他的關係就破裂了。而起因,是魏徵死後留下的一本小冊子。原來,魏徵將自己進諫的言行,全部收錄在一個小冊子裡。在去世前,魏徵將小冊子交給褚遂良,讓他錄入歷史,好讓自己千古揚名。

李世民知道此事後,竟狂怒不止。魏徵口口聲聲說要做社稷之臣,把自己塑造成不畏權勢、一心為公的樣子。但實際上,魏徵之所以勇於納諫,完全是為了讓自己出名。對此,李世民深深感到自己受到了欺騙。於是李世民當即下令,扒了魏徵的墳。

當然,李世民沒有真的將魏徵挫骨揚灰。他還是選擇了克制,將自己親筆寫給魏徵的墓碑給推倒了。而魏叔玉與衡山公主的婚事,自然也黃了。因此魏徵剛剛去世,鄭國公家族便衰敗了。

《資治通鑑》寫得是歷史,同時寫得也是人性。我讀李世民與魏徵的故事,可以看出李世民在以最大的克制,限制自己的喜怒哀樂。好將自己塑造成一個形而上的君主,而非擁有七情六慾的凡人。但是李世民再聖明,也不過是個普通人。最終,他還是沒能克制自己,讓自己勇於納諫的人設毀於一旦。

太陽之下無新事,我們讀《資治通鑑》何嘗不是學人性、學智慧。學習古人成敗經驗,無論是為人處世,還是學習工作,都能遊刃有餘。畢竟在所有史書中,《資治通鑑》幾乎是一本,能夠讓人各方面素質都全面提升的書,看完等於多活了1300年。

但是對於普通大眾來說,閱讀文言文還是比較吃力的。因此,陶陶向大家推薦一套好書——精裝四冊版白話《資治通鑑》。本書組織全國百名大學教授進行了整理,並以中華書局、上海古籍、商務印書館等權威機構進行校勘。從內容、版本上力求精準、科學。曾國藩對《資治通鑑》愛不釋手,梁啓超認為「司馬溫公《通鑑》,亦天地一大文也」,絕對值得購買。

因為編纂此書的學者本都是國學大家,因此這套書絕不是現在市面上,那些粗製濫造、攜帶私貨的資治通鑑。而是尊重原文,逐字逐譯,不多增一個字,以求貼近、還原《資治通鑑》本義。不以「現代眼光」作解,更不平添枝葉。作為歷史愛好者,入手這一套非常划算,因為這一套在做活動,一套6大本,現價98元,可以說是很超值了。大家可以點下面的連結購買。

相關焦點

  • 魏徵死後,為什麼李世民要砸了魏徵的陵墓,還要認定魏徵是奸臣?
    魏徵去世的時候,李世民為了他「廢朝五日」,並且親筆為他撰寫碑文。千古君臣,不提。魏徵死了之後,李世民當著世人的面對他毫不吝嗇地稱讚,可後來,李世民又出人意料地突然變了卦,不僅僅是下旨解除了衡山公主和魏徵長子魏叔玉的婚約,親手毀了這門親事,而且在一怒之下砸爛了自己給魏徵題的墓碑——雖然後面又建回來了。
  • 曾經和魏徵相親相愛的李世民,為何在他死後竟親手砸碎墓碑?
    魏徵曾向李密獻上十條計策,李密表面非常欣賞魏徵的才能,但是並不採用他的計策。魏徵一心想成大業,雖然明知不被李密重用,但因為無處可去,也只好屈居李密門下。後來,李密投降了唐,魏徵也隨他來到長安。當時李淵長子太子李建成非常欣賞魏徵, 將他任命為太子洗馬。
  • 唐朝名臣魏徵死後,為何李世民要毀掉自己女兒與魏徵之子的婚約?
    本來李世民是善意的提醒,魏徵卻不買帳,他立即面奏李世民說:我聽說皇帝與臣子之間,要相互協助,如果只知道避嫌,不知道公事公辦,那怎麼能行呢?李世民聽後發現魏徵毛病又犯了,於是連忙說愛卿說的有道理,結果魏徵不依不饒、嘮嘮叨叨說個沒完沒了,要求李世民讓他做良臣不要做忠臣。
  • 唐史丨為何李世民親手砸碎魏徵墓碑?著名君臣的隱秘往事
    魏徵,字玄成,祖籍巨鹿郡下的曲陽縣(今晉州市)。一般人若處在魏徵當時的處境,可能也只有對著李世民磕頭求饒命的份了。但是,不得不佩服魏徵的勇氣,人家是這樣回答李世民的:「如果當時太子聽了我的話,也不至於有今天的結果!」這話說出來,純粹是找死。但是,李世民卻並沒有殺魏徵。為什麼?因為當時的李世民雄心勃勃,欲開創一個繁盛時代,正需要籠絡人才。
  • 魏徵投靠李世民,這是背叛了李建成嗎?在他眼裡良臣和忠臣不一樣
    魏徵顯得十分堅挺,他堅貞不屈地告訴李世民,當初要不是李建成不聽他的話,沒有早點殺掉你,他也不會淪落到這個地步。徵見太宗勳業日隆,每勸建成早為之所。及敗,太宗使召之,謂曰:"汝離間我兄弟,何也?"徵曰:"皇太子若從徵言,必無今日之禍。"太宗素器之,引為詹事主簿。及踐祚,擢拜諫議大夫,封鉅鹿縣男,使安輯河北,許以便宜從事。
  • 李元吉死後她被李世民強納入宮,生下兒子,卻難逃被拋棄的命運
    圖片來源網絡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淵的二兒子,戰績卓越,但是李世民的大哥李建成卻是名正言順的嫡長子,公元626年,不甘心自己始終為人臣的李世民在房玄齡等人的建議下,李世民發動了玄武門之變,親手將自己的哥哥和弟弟射殺在自己的箭下。為了斬草除根,李世民甚至將自己的親侄子、侄女們也一同殺害了,但奇怪的是李元吉的王妃楊氏卻留下了一條命。
  • 魏徵的《諫太宗十思疏》,李世民尚且在世,就被稱為「太宗」?
    至於魏徵寫的這篇勸諫疏為什麼叫《諫太宗十思疏》,而且稱呼李世民為太宗,完全是因為後世之人在編撰史書時,重新給這篇著名的勸諫疏取的名字,而魏徵給李世民上的這道勸諫疏原本就沒有題目,只有內容。在取得貞觀盛世的成果之後,李世民逐漸開始放縱自己,驕奢忘本,大修廟宇宮殿,廣求珍寶,四處巡遊,勞民傷財。魏徵對此極為憂慮,他清醒地看到了繁榮昌盛的後面隱藏著危機,於是,他在貞觀十一年(637)的三月到七月,「頻上四疏,以陳得失」,這篇著名的《諫太宗十思疏》就是四疏之一,因為按順序這篇奏疏是第二道,因此也稱「論時政第二疏」。
  • 凌煙閣系列:魏徵和李世民的君臣恩怨,墓碑被推倒為什麼又重建?
    公元643年,唐太宗李世民敕建凌煙閣,讓當時的書畫名家,褚遂良和閻立本,共同在閣上描繪出24位開國功臣的畫像,其中鄭國公魏徵排在第四位。可惜魏徵並沒有看到凌煙閣的建成,他於當年早些時候去世,諡號「文貞」。賢君諍臣歷史上魏徵以「直言敢諫」聞名,自從玄武門之變李世民登上帝位之後,魏徵輔佐他達17年時間。
  • 魏徵死後三天竟然被李世民砸了墓碑,他到底有什麼罪?
    魏徵為何被李世民砸碑,這二位不是一直關係融洽,傳為一時佳話嗎?為何魏徵剛死,唐太宗就翻臉了?
  • 李世民砸魏徵墓引發的思考:到底應該怎樣跟上司交流?
    ,一個是從諫如流的明君,一個是犯顏極諫的諍臣,聖君良臣珠聯璧合,共同打造了名垂青史的「貞觀盛世」。然令人始料未及的是,魏徵屍骨未寒,唐太宗卻意外變卦,不但下旨解除了衡山公主和魏徵長子魏叔玉的婚約,而且一怒之下竟然砸毀了魏徵的墓碑。對於唐太宗這種令人瞠目結舌的異常舉動,有人認為是魏徵生前大力舉薦的杜正倫、侯君集接連落馬,傷了唐太宗的心;也有人認為是魏徵曾將自己記錄的與太宗一問一答的諫諍言辭,拿給負責編寫起居錄的褚遂良作參考,犯了唐太宗的忌。
  • 從「京漂」到「首相」他如何上位的?他死後為何李世民還念念不忘
    李世民四次派人請他相見,與他相恨見晚,引以為自己的知己。他不在朝堂之時,李世民感嘆說:「我暫不見周即思之!」在歷史長河中,敢於直言納諫之臣往往沒有好下場。比如屈原、伍子胥等等。被李世民譽為銅鏡的一代名臣魏徵,也難逃死後被清算的結果。
  • 魏徵斬龍王?笑談耳
    李世民聽到後很厭惡這些議論,對侍臣說:「當今朝臣忠誠正直的,沒有人能超過魏徵,我派他輔佐皇太子,用這杜絕天下的怨言。」李世民任命魏徵為太子太師,知門下省事如舊。魏徵自稱有病推辭,李世民下詔回答說:「漢朝的太子以四老為輔佐,我現在依靠您,也是這個道理。知道您患病,你臥病也可以保全太子。」
  • 魏徵是李世民的鏡子?更像是一座活牌坊!
    從歷史發展的眼光來看,很少有帝王可以與秦皇和隋文相提並論,而唐太宗李世民之所以功蓋當世,名垂千古,與其在位期間重賢才、施仁政,特別是從諫如流的品質,可以說是其萬世流芳的主要因素之一。而提到從諫如流,就不能不提到一個人——魏徵。唐太宗在魏徵過世之後,稱其是他的鏡子,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 昔日秦王下屬被罷官,李世民想再給他封官,卻被魏徵拒絕
    唐朝時期,昔日的秦王下屬,因為犯錯被罷官,找到做了皇帝的李世民哭訴,李世民想再給他封官,卻被魏徵拒絕。但是到了貞觀年間,他卻被人舉報:貪汙受賄。據說在當時他家中的金銀堆得猶如小山一樣,在當地欺壓百姓,做了很多的壞事。當時魏徵也在朝中聽說這件事之後,就下令皇帝徹查,也是在魏徵的主導之下,龐相壽貪汙受賄的證據一一被查出來,皇帝也不能輕輕放下,只能將他罷官免職,沒收他的全部家產。雖然看起來懲罰比較嚴重,但實際上如果換一個人的話,可能要被判處流放邊疆了,龐相壽只是被罷官,已經是李世民對他的厚待了。
  • 魏徵的四大諫言術體現一個特質?
    常人這時多半會求饒,但魏徵早知李世民是個梟雄,看得起人才而鄙視奴才,若向其求情,反而會被看不起而死路一條,不如抗言聲辯來顯示自己勇氣,於是當場反駁說:「要是太子(李建成)當時肯聽我的話,今天哪輪到你來殺他?」 李世民果然敬佩魏徵在刀口下還敢直言不諱的勇氣,不但釋放了他,還讓他做官,日後成就一段留名青史的君臣關係。
  • 李世民不忍殺害10萬俘虜,魏徵:日後必為大患!結果多次應驗
    李世民剛登基不久,就經歷了「渭水之盟」,從此暗下決心對付東突厥。不如讓他們留在邊疆,分成不同的部落,相互牽制,相互爭鬥,相互內耗,這樣他們就沒有精力攻打我們了。這是第三種意見,筆者總結為九個字是:強隔離,互攻伐,引內耗。(四)溫彥博作為中書令,也就是當時的宰相之一,他說:「王者之於萬物,天覆地載,靡有所遺。今突厥窮來歸我,奈何棄之而不受乎……授以生業,教之禮義,數年之後,悉為吾民。」
  • 帝後嫁女,魏徵諫言嫁妝太多,長孫皇后請求李世民重賞魏徵
    縱觀歷史,能夠虛心納諫的帝王並不算多,這其中的大部分帝王也只是能夠接受"順耳"的忠言,而唐太宗李世民就不一樣,他能夠克服人性的弱點,虛心求諫,重視賢臣,從而實現了光耀史冊的"貞觀之治"。長孫皇后的母族一直都忠心耿耿地擁戴著李世民,尤其是當朝國舅、長孫皇后的胞兄長孫無忌,更是效忠李唐天下的肱骨重臣。長孫無忌因為在玄武門之變中立下至功而位及群臣之首,深受李世民倚重,得享了旁人不可企及的榮寵和功祿。
  • 李世民為何52歲就過世?他晚年有哪些昏聵的舉動?吃丹藥修改史書
    所以李世民啟用魏徵,整天讓他看著自己。但凡有任何過失,魏徵都必須要直言不諱地告訴李世民,以此鞭策李世民。因此李世民在年輕的時候,勵精圖治,創造了貞觀之治的盛世。可是魏徵死後,這情況就發生了嚴重的轉變。由於沒人看著了,世上的誘惑又那麼多,因此李世民很快就墮落了。因為李世民死的時候才52歲,實在是不算年紀大,所以他的晚年,依舊是可以好色的。
  • 最後十年,李世民變了
    此前,李世民非常喜歡吏部尚書唐儉,每次非要等到唐儉來才肯吃飯,「每食非(唐)儉至不餐」,然而幾年後,有一次李世民在與唐儉下圍棋時發生了爭執,這本是君臣間的閒暇遊戲,李世民卻勃然大怒,認為是唐儉不給他面子,於是盛怒之下將唐儉從吏部尚書貶到潭州(湖南長沙)做地方官。不僅如此,因為這點小事動怒的李世民還密令尉遲敬德暗中察訪唐儉是否有怨言,準備藉故將唐儉處死,幸虧尉遲敬德主持公道,唐儉才免於一死。
  • 李世民長女墓,挖出一破裂的硯臺:難怪她死後,李世民哭到站不穩
    而不能已,我亦不知其所以然。——《資治通鑑·唐紀十二》讀《通鑑》,說《通鑑》,用《通鑑》,今天陶陶繼續為大家帶來《資治通鑑》的講解。唐太宗李世民不僅是一代雄主,同時也是一個慈愛的父親。在他一生中,一共生有15個兒子和21個女兒。相比於皇子,李世民可謂是個不折不扣的女兒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