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通鑑》,說《通鑑》,用《通鑑》,今天陶陶繼續為大家帶來《資治通鑑》的講解。
鄭文貞公魏徵寢疾,上遣使者問訊,賜以藥餌,相望於道。又遣中郎將李安儼宿其第,動靜以聞。上復與太子同至其第,指衡山公主,欲以妻其子叔玉。戊辰,徵薨,命百官九品以上皆赴喪,給羽葆鼓吹,陪葬昭陵。其妻裴氏曰:「徵平生儉素,今葬以一品羽儀,非亡者之志。」悉辭不受,以布車載柩而葬。上登苑西樓,望哭盡哀。上自製碑文,並為書石。上思徵不已,謂侍臣曰:「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徵沒,朕亡一鏡矣!」
上面這段文字出自於司馬光《資治通鑑·唐紀十二》。公元643年,貞觀名臣魏徵不幸去世,而唐太宗李世民為他操辦了一場盛大的葬禮。他不僅親自為他寫了一段墓志銘,還準備將自己的女兒衡山公主嫁給魏徵的兒子——魏叔玉。
然而諷刺的是,魏徵葬禮後不久,李世民淚痕還未乾,魏徵的墓卻被李世民親自下令推倒。魏徵和李世民,一直是史學家推崇的君臣關係的典範。那麼,李世民為何要親自推倒魏徵的墓呢?而這,就要從李世民和魏徵的實質關係來說起了。
魏徵,字玄成,河北巨鹿人。他幼時家貧,但心有大志,因此刻苦讀書,通貫書術。隋朝末年,天下大亂,魏徵將自己裝扮成道士,加盟了瓦崗軍,並以出色的文筆得到李密的賞識。然而,李密對魏徵的欣賞,也僅限於他的文採。
魏徵多次向李密獻計,卻言不聽、計不從。最終,李密在洛陽慘敗於王世充,瓦崗軍損失殆盡。李密失敗後,帶著魏徵投靠了李淵。但在此時,魏徵仍未受重用。
之後,魏徵與李績駐守於黎陽。但不久後,黎陽卻被夏王竇建德攻陷,魏徵不幸被俘。無奈之下,魏徵只好暫時投降了竇建德。
公元621年,竇建德慘敗於虎牢關,而魏徵趁此機會脫離了夏國陣營,重回大唐,並為太子李建成所收留,被任命為太子洗馬。當時,魏徵見秦王李世民功勞太大,因此屢次勸李建成早做打算,誅殺李世民。然而,優柔寡斷的李建成並未聽從。
可以說,魏徵的前半生,都是在「言不聽,計不從,謀不用」中度過的。然而玄武門之變後,魏徵的命運卻迎來轉機。
玄武門之變後,李建成被殺,魏徵被秦王府士兵押到李世民面前。於是,李世民傲慢地審問魏徵:
「你為何要離間我的兄弟,你找死嗎?」
換做旁人,聽了李世民的話,恐怕就要跪地求饒了。誰知魏徵卻不卑不亢地說:
「太子早聽我的話,哪會有今天的禍患呢?」
魏徵的回答,很合李世民的胃口。李世民最喜歡的,就是這種直性子。於是李世民當場原諒了魏徵,還將之委以重任。對於魏徵,李世民別有用途。
李世民踩著兄弟的血登上皇位,名不正言不順。為了不斷強化自己的合法性,李世民就必須不斷克制自己的欲望和脾氣,隱藏自己的愛憎,將自己塑造成一個千古未有的明君。而為了做到這一點,留下魏徵是大有好處的。
首先,魏徵曾是自己的敵人。重用自己曾經的敵人,可以打消自己曾經反對者的疑慮之心,防止他們狗急跳牆;其次,魏徵性格耿直、天不怕地不怕,勇於納諫。如果能容納這種人,就能證明自己虛懷若谷、勇於納諫,從而建立自己聖君的形象。
而魏徵呢?果然不負李世民所望,完全成了古今諫臣的表率。李世民只要有過失,魏徵就會毫不留情地指出,絲毫不顧忌李世民情面。例如長孫皇后去世後,李世民出於思念,專門建造了一座望樓,好時刻供他遠眺髮妻的陵墓。
就當李世民向群臣「炫耀」自己夫妻情深之時,魏徵卻毫不猶豫地潑了一盆冷水:「我還以為你想念父親,遠眺唐高祖的陵墓呢?原來是為了看一個婦人。」
魏徵的話,把李世民羞得面紅耳赤。眾所周知,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後強迫父親李淵退位。李淵雖然名曰太上皇,但實際卻受李世民嚴密監控,形同囚犯。李淵死後,李世民也沒有表現出過多的思念。而魏徵呢?則大喇喇地將李世民的不孝暴露於眾人面前,甚至記錄入史冊,讓後人看見。類似於這樣的挖苦和諷刺,史書中可謂數不勝數。
而魏徵呢?也以撩虎鬚、將君王耍得團團轉為樂。有一次,李世民曾找魏徵套近乎,誇他是忠臣。然而魏徵卻冷冷地說:「我不想做忠臣,我想做社稷之臣。」這是啥意思呢?魏徵想做的,並非是長孫無忌那樣的心腹近臣,他希望與李世民拉開距離,建立較為平等的君臣關係。
李世民也是普通人,也喜歡聽奉承的話,因此喜歡說奉承話的長孫無忌、宇文士及、封德彝也能受重用。對於經常說刺耳忠言的魏徵,李世民也多次發怒,甚至還想殺掉他。
但是憑藉他出色的情緒管理,最終還是將自己的怒火壓了下來。在他看來,魏徵確實有用,確實能指出自己的得失。甚至可以說,魏徵是李世民最重要的助手,貞觀之治的總設計師。另外,李世民還想將魏徵樹立為貞觀之治的標杆人物,從側面顯示自己的虛懷若谷。
雖然李世民多次誇讚魏徵,但從內心來說,李世民並不喜歡他,兩人做不了朋友。因此,魏徵死後不久,李世民與他的關係就破裂了。而起因,是魏徵死後留下的一本小冊子。原來,魏徵將自己進諫的言行,全部收錄在一個小冊子裡。在去世前,魏徵將小冊子交給褚遂良,讓他錄入歷史,好讓自己千古揚名。
李世民知道此事後,竟狂怒不止。魏徵口口聲聲說要做社稷之臣,把自己塑造成不畏權勢、一心為公的樣子。但實際上,魏徵之所以勇於納諫,完全是為了讓自己出名。對此,李世民深深感到自己受到了欺騙。於是李世民當即下令,扒了魏徵的墳。
當然,李世民沒有真的將魏徵挫骨揚灰。他還是選擇了克制,將自己親筆寫給魏徵的墓碑給推倒了。而魏叔玉與衡山公主的婚事,自然也黃了。因此魏徵剛剛去世,鄭國公家族便衰敗了。
《資治通鑑》寫得是歷史,同時寫得也是人性。我讀李世民與魏徵的故事,可以看出李世民在以最大的克制,限制自己的喜怒哀樂。好將自己塑造成一個形而上的君主,而非擁有七情六慾的凡人。但是李世民再聖明,也不過是個普通人。最終,他還是沒能克制自己,讓自己勇於納諫的人設毀於一旦。
太陽之下無新事,我們讀《資治通鑑》何嘗不是學人性、學智慧。學習古人成敗經驗,無論是為人處世,還是學習工作,都能遊刃有餘。畢竟在所有史書中,《資治通鑑》幾乎是一本,能夠讓人各方面素質都全面提升的書,看完等於多活了1300年。
但是對於普通大眾來說,閱讀文言文還是比較吃力的。因此,陶陶向大家推薦一套好書——精裝四冊版白話《資治通鑑》。本書組織全國百名大學教授進行了整理,並以中華書局、上海古籍、商務印書館等權威機構進行校勘。從內容、版本上力求精準、科學。曾國藩對《資治通鑑》愛不釋手,梁啓超認為「司馬溫公《通鑑》,亦天地一大文也」,絕對值得購買。
因為編纂此書的學者本都是國學大家,因此這套書絕不是現在市面上,那些粗製濫造、攜帶私貨的資治通鑑。而是尊重原文,逐字逐譯,不多增一個字,以求貼近、還原《資治通鑑》本義。不以「現代眼光」作解,更不平添枝葉。作為歷史愛好者,入手這一套非常划算,因為這一套在做活動,一套6大本,現價98元,可以說是很超值了。大家可以點下面的連結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