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在職場中上升的途中,是不是既不想當老闆跟前的哈巴狗,又不想當諫言烈士被放逐邊疆?
唐太宗首席諫臣魏徵的三項建言技巧,可提供朋友們在職場中向老闆進言時的參考。
現代人對於魏徵的印象就是「諫臣」,卻不知他是一個深懂老闆心理的諫臣。他與唐太宗李世民的關係,有相當戲劇性的轉折。
魏徵本來是李世民之兄、太子李建成的屬下,當兩兄弟在爭奪皇位繼承人而鬧到水火不容之際,魏徵曾勸李建成先殺掉弟弟。不料李世民策劃「玄武門事變」,先下手殺掉兄長。太子李建成勢力一垮,魏徵也成了俘虜。
當時魏徵被綁至李世民面前,李世民罵他:「你幹嘛破壞我們兄弟感情?」
常人這時多半會求饒,但魏徵早知李世民是個梟雄,看得起人才而鄙視奴才,若向其求情,反而會被看不起而死路一條,不如抗言聲辯來顯示自己勇氣,於是當場反駁說:「要是太子(李建成)當時肯聽我的話,今天哪輪到你來殺他?」
李世民果然敬佩魏徵在刀口下還敢直言不諱的勇氣,不但釋放了他,還讓他做官,日後成就一段留名青史的君臣關係。
一:明哲保身,避免功高震主也要為對方留下臺階
一般人在跟老闆建言時,通常只注意到要說的內容,卻忽略表達的方式。魏徵不同,從史書上,可以理出他的三大技巧:
(1)適度奉承。
屬下若只是一昧向老闆進諫以炫耀才智,久之必會讓老闆覺得自己一無是處,進而疏遠那些老是打擊自己自信的部屬,這是人之常情。因此懂得適度奉承老闆,這是讓老闆聽得進你的話,很重要的溝通技巧。
李世民有次當面稱讚魏徵平日注重文教,廣布恩惠,才能使天下安寧,魏徵拜謝說:「這是陛下聖德齊天,平日勵精圖治,才有這種局面,我本人才識庸短,只是奉陛下之命行事,哪有什麼功勞?」
李世民聽了之後大悅。
魏徵這種適度的自謙,把功勞歸給太宗,讓李世民覺得自己真的「有一套」。日後魏徵在諫諍時,也不會讓李世民覺得他是在輕視自己,會更容易接受諫言。
另一次,李世民回想起當初爭奪太子位,有位大臣蕭瑀曾在他父親——唐高祖面前力保自己,因此把蕭瑀找來大讚一番,送給他「疾風知勁草,板蕩識忠臣」兩句詩。但李世民也認為蕭瑀「太過遵守正道,一介不取,有時可能會因不知變通而吃虧。」
因此提醒他做人處世要圓融一點。
這時魏徵在旁接過話頭說:「古代聖明的君主對那些特立獨行、不顧私人情誼的臣子,都能寬大為懷,若蕭瑀碰到的不是陛下您,早活不到今天了!」這是變相稱讚李世民和古代聖明君主一樣,李世民因此十分高興,這種奉承其實也是在加強李世民以聖君自許的心理,日後也更會接納諫諍。
(2)迂迴建言。
諫諍是在指責老闆的過失,等於是打擊長官的自尊心,若長官老羞成怒,反而會讓進諫者遭到危險。因此,有時要懂得運用迂迴方式,「借題發揮」,讓老闆自己頓悟。
李世民的元配夫人——文德皇后過世後,被安葬在昭陵。李世民對其念念不忘,幾乎到廢寢忘食而不理國事的地步,臣下們都想勸諫他,但一來見他十分傷心,二來又怕直言相勸反而讓其老羞成怒,因此作罷。
後來李世民在宮中建了座高樓,可以遙望昭陵。有一次,他邀魏徵一起登上此樓,李世民把昭陵指給魏徵看。
魏徵看了半天說:「我老眼昏花,看不清楚!」
李世民再詳細指點,魏徵才裝作恍然大悟,緩緩地說:「原來陛下指給我看的是昭陵啊,我還以為你說的是獻陵(李世民之父,唐高祖李淵的陵寢)哩!像昭陵,我老早就看到了!」
其實獻陵和昭陵在不同地方,登上高樓也看不到,但魏徵卻故意講成李世民看的是獻陵。
李世民一聽,就知魏徵是在含蓄提醒他,不可因夫妻之愛而荒廢父親留下的江山。由於這種勸諫不正面指責李世民溺愛其妻,而是借題發揮,不傷害李世民的自尊心。
李世民聽了果然有所感悟,就把這座高樓拆了。
(3)幫老闆留面子。
魏徵諫李世民,還有一個特色,就是當他對於李世民的發言不表同意時,當場會默不作聲,事後再來陳述意見。
有一次,李世民就問魏徵:「你每次和我有不同意見,幹麼都事後才來說?」
魏徵答:「我認為有些事不妥,所以才事後去說。若當場就表示同意,我擔心就成定案。」
李世民不以為然,責問他:「你先當場同意,事後再來說你的意見,難道不行嗎?」
但魏徵仍不同意:「我若當場先假裝同意,事後才說另一套,這種陽奉陰違難道是事君之道嗎?」
李世民大笑,對群臣說:「別人都說魏徵舉止粗疏,行為傲慢,我倒覺得他很討人喜歡哩!」
魏徵既不肯鄉愿,又不會逞匹夫之勇,給老闆難堪,進退之間,他非常有智慧的當一個沉默的部屬。
(4)讒言上身:不必急著反駁從大局利益切入,藉機明志。
也因為魏徵深懂當部屬之道,因此,能夠從一個敵營之臣逐漸受到老闆的信任。
不過,後來也面臨遭嫉危機,於是有人編派流言,密告魏徵為官不公,專門任用私人親戚,李世民命御史大夫溫彥博調查。
溫彥博仔細查了後卻找不到什麼證據,但他對魏徵也有點不滿,於是向李世民回報:「魏徵不知道迴避形跡,不懂避嫌,所以才被人批評。雖然沒有私心,但也不是沒有可以指責的地方。」
李世民命溫彥博把這些話轉告魏徵,並附帶警告他「以後要懂得避嫌,顧一下人情分際。」
魏徵吃了悶虧心有不甘,一般人被枉要找主子討公道,可能會說自己有多委屈。
但魏徵算準了李世民的性格,若是向他說自己的冤屈,反而會被認為只是在爭自己的利益,若是能從為整個國家著想的角度來陳述,說不定更能打動李世民的心。
於是有天上朝時,魏徵抓住機會對李世民說:「君、臣應該同心協力,彼此以誠相待,辦事時本來就是要秉公處理。如果大家不按公道做事,整天只注意如何避嫌、如何拿捏人情、如何不得罪人,不知這樣怎麼管好國家?」
李世民恍然大悟,向魏徵道歉:「我也後悔對你說那些話了。」
一代諫臣,輔佐一代君王,魏徵與唐太宗建立一個雙贏的君臣關係。
無怪乎,魏徵死後,唐太宗說:「以銅為鏡,可正衣冠;以古為鏡,可知興替,以人為鏡,可明得失。魏徵沒,朕亡一鏡矣!」
結語:魏徵以一個一直唱反調的部屬,死後還能讓老闆懷念,這也可說明魏徵是如何深諳諫諍之道了。按照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情商極高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