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徵的四大諫言術體現一個特質?

2020-12-12 騰訊網

大家在職場中上升的途中,是不是既不想當老闆跟前的哈巴狗,又不想當諫言烈士被放逐邊疆?

唐太宗首席諫臣魏徵的三項建言技巧,可提供朋友們在職場中向老闆進言時的參考。

現代人對於魏徵的印象就是「諫臣」,卻不知他是一個深懂老闆心理的諫臣。他與唐太宗李世民的關係,有相當戲劇性的轉折。

魏徵本來是李世民之兄、太子李建成的屬下,當兩兄弟在爭奪皇位繼承人而鬧到水火不容之際,魏徵曾勸李建成先殺掉弟弟。不料李世民策劃「玄武門事變」,先下手殺掉兄長。太子李建成勢力一垮,魏徵也成了俘虜。

當時魏徵被綁至李世民面前,李世民罵他:「你幹嘛破壞我們兄弟感情?」

常人這時多半會求饒,但魏徵早知李世民是個梟雄,看得起人才而鄙視奴才,若向其求情,反而會被看不起而死路一條,不如抗言聲辯來顯示自己勇氣,於是當場反駁說:「要是太子(李建成)當時肯聽我的話,今天哪輪到你來殺他?」

李世民果然敬佩魏徵在刀口下還敢直言不諱的勇氣,不但釋放了他,還讓他做官,日後成就一段留名青史的君臣關係。

一:明哲保身,避免功高震主也要為對方留下臺階

一般人在跟老闆建言時,通常只注意到要說的內容,卻忽略表達的方式。魏徵不同,從史書上,可以理出他的三大技巧:

(1)適度奉承。

屬下若只是一昧向老闆進諫以炫耀才智,久之必會讓老闆覺得自己一無是處,進而疏遠那些老是打擊自己自信的部屬,這是人之常情。因此懂得適度奉承老闆,這是讓老闆聽得進你的話,很重要的溝通技巧。

李世民有次當面稱讚魏徵平日注重文教,廣布恩惠,才能使天下安寧,魏徵拜謝說:「這是陛下聖德齊天,平日勵精圖治,才有這種局面,我本人才識庸短,只是奉陛下之命行事,哪有什麼功勞?」

李世民聽了之後大悅。

魏徵這種適度的自謙,把功勞歸給太宗,讓李世民覺得自己真的「有一套」。日後魏徵在諫諍時,也不會讓李世民覺得他是在輕視自己,會更容易接受諫言。

另一次,李世民回想起當初爭奪太子位,有位大臣蕭瑀曾在他父親——唐高祖面前力保自己,因此把蕭瑀找來大讚一番,送給他「疾風知勁草,板蕩識忠臣」兩句詩。但李世民也認為蕭瑀「太過遵守正道,一介不取,有時可能會因不知變通而吃虧。」

因此提醒他做人處世要圓融一點。

這時魏徵在旁接過話頭說:「古代聖明的君主對那些特立獨行、不顧私人情誼的臣子,都能寬大為懷,若蕭瑀碰到的不是陛下您,早活不到今天了!」這是變相稱讚李世民和古代聖明君主一樣,李世民因此十分高興,這種奉承其實也是在加強李世民以聖君自許的心理,日後也更會接納諫諍。

(2)迂迴建言。

諫諍是在指責老闆的過失,等於是打擊長官的自尊心,若長官老羞成怒,反而會讓進諫者遭到危險。因此,有時要懂得運用迂迴方式,「借題發揮」,讓老闆自己頓悟。

李世民的元配夫人——文德皇后過世後,被安葬在昭陵。李世民對其念念不忘,幾乎到廢寢忘食而不理國事的地步,臣下們都想勸諫他,但一來見他十分傷心,二來又怕直言相勸反而讓其老羞成怒,因此作罷。

後來李世民在宮中建了座高樓,可以遙望昭陵。有一次,他邀魏徵一起登上此樓,李世民把昭陵指給魏徵看。

魏徵看了半天說:「我老眼昏花,看不清楚!」

李世民再詳細指點,魏徵才裝作恍然大悟,緩緩地說:「原來陛下指給我看的是昭陵啊,我還以為你說的是獻陵(李世民之父,唐高祖李淵的陵寢)哩!像昭陵,我老早就看到了!」

其實獻陵和昭陵在不同地方,登上高樓也看不到,但魏徵卻故意講成李世民看的是獻陵。

李世民一聽,就知魏徵是在含蓄提醒他,不可因夫妻之愛而荒廢父親留下的江山。由於這種勸諫不正面指責李世民溺愛其妻,而是借題發揮,不傷害李世民的自尊心。

李世民聽了果然有所感悟,就把這座高樓拆了。

(3)幫老闆留面子。

魏徵諫李世民,還有一個特色,就是當他對於李世民的發言不表同意時,當場會默不作聲,事後再來陳述意見。

有一次,李世民就問魏徵:「你每次和我有不同意見,幹麼都事後才來說?」

魏徵答:「我認為有些事不妥,所以才事後去說。若當場就表示同意,我擔心就成定案。」

李世民不以為然,責問他:「你先當場同意,事後再來說你的意見,難道不行嗎?」

但魏徵仍不同意:「我若當場先假裝同意,事後才說另一套,這種陽奉陰違難道是事君之道嗎?」

李世民大笑,對群臣說:「別人都說魏徵舉止粗疏,行為傲慢,我倒覺得他很討人喜歡哩!」

魏徵既不肯鄉愿,又不會逞匹夫之勇,給老闆難堪,進退之間,他非常有智慧的當一個沉默的部屬。

(4)讒言上身:不必急著反駁從大局利益切入,藉機明志。

也因為魏徵深懂當部屬之道,因此,能夠從一個敵營之臣逐漸受到老闆的信任。

不過,後來也面臨遭嫉危機,於是有人編派流言,密告魏徵為官不公,專門任用私人親戚,李世民命御史大夫溫彥博調查。

溫彥博仔細查了後卻找不到什麼證據,但他對魏徵也有點不滿,於是向李世民回報:「魏徵不知道迴避形跡,不懂避嫌,所以才被人批評。雖然沒有私心,但也不是沒有可以指責的地方。」

李世民命溫彥博把這些話轉告魏徵,並附帶警告他「以後要懂得避嫌,顧一下人情分際。」

魏徵吃了悶虧心有不甘,一般人被枉要找主子討公道,可能會說自己有多委屈。

但魏徵算準了李世民的性格,若是向他說自己的冤屈,反而會被認為只是在爭自己的利益,若是能從為整個國家著想的角度來陳述,說不定更能打動李世民的心。

於是有天上朝時,魏徵抓住機會對李世民說:「君、臣應該同心協力,彼此以誠相待,辦事時本來就是要秉公處理。如果大家不按公道做事,整天只注意如何避嫌、如何拿捏人情、如何不得罪人,不知這樣怎麼管好國家?」

李世民恍然大悟,向魏徵道歉:「我也後悔對你說那些話了。」

一代諫臣,輔佐一代君王,魏徵與唐太宗建立一個雙贏的君臣關係。

無怪乎,魏徵死後,唐太宗說:「以銅為鏡,可正衣冠;以古為鏡,可知興替,以人為鏡,可明得失。魏徵沒,朕亡一鏡矣!」

結語:魏徵以一個一直唱反調的部屬,死後還能讓老闆懷念,這也可說明魏徵是如何深諳諫諍之道了。按照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情商極高的體現。

相關焦點

  • 魏徵僅僅是一個諫臣?他的真實身份曝光
    魏徵就是一個絕頂聰明的人。魏徵,河北巨鹿人,在成為天下聞名的第一諫官之前,魏徵的人生可用坎坷二字形容。因為投胎沒看黃曆,魏徵出生在一個貧寒之家,年少的時候,父母又去世了。成為孤兒的魏徵是在苦瓜汁裡泡大的。
  • 唐朝第一諍臣魏徵
    魏徵魏徵字玄成,館陶(今屬河北)人,是唐太宗最重要的輔佐謀臣。曾奉太宗之命主編《隋書》,撰寫過《隋書》的序論和《梁書》、《陳書》、《齊書》的總論,但他的謀略思想主要體現在他給唐太宗上的一系列諫言中。魏徵的謀略思想主要是關於君王如何為政治國的謀略。納諫辨奸之策魏徵認為,人君納諫不只是聽聽意見而已,直接關乎國家君王的安危但是,要納諫就必須造成臣能諫,君王能納的環境,而且還要保證能採納到正確的建言。這就是君王的納諫辨奸之策。(1)君王虛心求諫,使臣下敢於進諫。進諫之難在於君王嚴威在上,阿諛之臣悅聲在耳,而自古上書,「多切。若不激切,則不能起主人之心。
  • 魏徵:一個敢於直諫的一代賢臣,是當之不愧的永垂不朽的人物!
    李世民有什麼拿不準的事情就會問魏徵,魏徵更是直言不諱,就算是他認為李世民有什麼做的不對的地方,更是直接提出。魏徵前後一共上諫了兩百多次,而李世民也是全部都接納了,長樂公主是長孫皇后所生的,作為自己最愛的人生的,李世民這個女兒也是非常疼愛的。李世民把她嫁給長孫皇后的外甥長孫衝,在準備嫁妝的時候,李世民想要把禮數增加一些。而許多大臣為了討好李世民,紛紛表示同意,說要比永嘉長公主多一倍才好。
  • 魏徵死後,為什麼李世民要砸了魏徵的陵墓,還要認定魏徵是奸臣?
    魏徵死了之後,李世民當著世人的面對他毫不吝嗇地稱讚,可後來,李世民又出人意料地突然變了卦,不僅僅是下旨解除了衡山公主和魏徵長子魏叔玉的婚約,親手毀了這門親事,而且在一怒之下砸爛了自己給魏徵題的墓碑——雖然後面又建回來了。
  • 盛唐:唐太宗與魏徵
    李世民很理解魏徵當初的選擇,他也知道魏徵是個人才,於是他馬上改變態度,非常禮貌地請魏徵到自己身邊來工作。  魏徵在太子那裡,太子對他言不聽計不從,而李世民禮賢下士,不計前嫌,求賢若渴。魏徵得遇明主,所謂士為知己者死,他欣然的接受了李世民的徵召。李世民化敵為友,不但迅速地穩定了政局,也收編了太子黨的勢力,又得到了得力的助手,在短時間內鞏固了權力,為他最終開創貞觀之治奠定了基礎。
  • 帝後嫁女,魏徵諫言嫁妝太多,長孫皇后請求李世民重賞魏徵
    太宗疼愛長樂公主,早就為其物色好了一個門當戶對的駙馬,而這個幸運的駙馬並非旁人,而是長孫皇后的親外甥、重臣長孫無忌的嫡長子長孫衝。長孫衝為人品端貌健、才學過人,又是國舅之子,他與長樂公主的結合可謂是親上加親、難得的皇室佳緣。
  • 唐太宗需要魏徵這面鏡子,你也需要一面鏡子,才能照清自己的模樣
    人們在看待任何一個問題的時候都會帶有兩面性,主觀情感和客觀事實。但人是一種最容易被情感所迷惑的動物,一旦發生的事件跟自身有十分密切關聯的時候,很難再用客觀的角度去分析事物,甚至當有人來勸說時,牴觸的情緒也佔有主導地位,這就是我們經常說到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 唐朝名臣魏徵死後,為何李世民要毀掉自己女兒與魏徵之子的婚約?
    魏徵是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諫臣,他以直言不諱聞名於世,正因為他的直言敢諫得到李世民器重,但是李世民並不喜歡魏徵,他對魏徵一再忍讓,只是為了向天下臣民證明自己是一位謙虛、禮賢下士、從諫如流的皇帝,中國古代擁有賢名的皇帝大多善於偽裝自己,而魏徵只不過是李世民用來樹立良好形象的工具罷了。
  • 魏徵墓是昭陵中,級別最高的大臣墓,為什麼墓碑上一個字也沒有?
    李世民和魏徵是中國歷史上明君和忠臣的楷模,但是這種認識是來自史料記載,往往陵墓的考古證據更為可信,那麼魏徵和李世民的關係,究竟有沒有那麼特殊呢!唐朝貞觀17年公元643年63歲的魏徵去世。魏徵去世後,李世民傷心過度,罷朝數日。
  • 真正能成大事的人,往往具備這樣2個特質,有一個也是好事
    真正能成大事的人,往往具備這樣2個特質,有一個也是好事一、善用人才,善待人才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善用人才,才能使人才有用武之地;善待人才,才能使人才盡力盡忠。唐朝貞觀年間的諫議大夫魏徵,就是一個典型剛正不阿的「逆才」。他經常針對唐太宗的缺點和錯誤犯顏直諫,多次讓唐太宗下不來臺。他於貞觀十三年所上《十漸不克終疏》,尖銳地指出唐太宗十個方面的過錯和缺點,令唐太宗非常尷尬。
  • 唐太宗&魏徵:霸道總裁的極品男寵!
    文 / 決明草唐太宗和魏徵,一個是明君,一個是直臣,一直以來是為後人稱讚的君臣cp典範。話說魏徵是隋朝的一個小小書記官,在隋末亂世中他積極投身政治鬥爭中,可是老魏點背,總是站錯隊。就是在玄武門事變前,他還使勁鼓動太子藉機殺掉秦王李世民。結果呢,太子被殺,自己也被捕了。
  • 歿後振芳塵:魏徵家族的沉浮
    然而,魏徵的歷史地位並非從一開始就得到確立,而是一個抑揚起伏的過程,這一點又深刻影響到了魏氏家族的盛衰。、正大光明,具有強烈的政治含義,表明太宗即位之初,就已經決心要當一個明君了。這樣的政治生態中,魏徵無疑表現得最為突出,可以說,他就是「貞觀故事」的一個象徵。  魏徵的地位,在唐太宗一朝曾有明確的認定。貞觀初,朝廷對於治國方略有過一場爭論,太宗最後接受了魏徵行「王道」的主張。
  •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發明人是魏徵、唐太宗、荀子中的哪一個
    你會說,唐朝名臣魏徵說過此話。你也會說,唐太宗李世民講過此話。是的,魏徵、唐太宗都講過「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公元627年,唐太宗李世民即位,改貞觀元年。唐太宗親見軍事力量強大的隋王朝,因徭役繁重、賦稅迭起、刑法嚴峻、窮兵黷武、勞民耗材,最終激起底層群眾普遍反對,導致隋朝滅亡。
  • 魏徵身份之謎:一個凡人為何能夢中斬龍,為李世民續命二十年?
    魏徵身份之謎:一個凡人為何能夢中斬龍,為李世民續命二十年?
  • 陳瑋:CEO身邊的魏徵
    魏徵之所以出名,不僅因為他是魏徵,也因為他有個老闆叫李世民。對領導團隊的研究發現,卓越、高效的領導團隊,需要至少有一個成員能夠犯顏直諫、敢講真話!道理其實很簡單,如果長期沒人唱反調、說真話,一個領導班子慢慢就會陷入一言堂的局面,失去了建設性衝突,最終失去集體智慧和創造力。
  • 僅魏徵一人的收入,就抵得過一個大企業了
    當時俸祿的貨幣單位是「文」,也就是二品官員一個月的工資到手是9000文,即9兩銀子。再折成現在的錢,57110.4元,是不是好生羨慕?所以,即使是一個四品官,單是薪水每個月也有26651.52元。單看數字的話,魏大人應該是不差錢的。不過,一個人不喜歡鋪張浪費,有時和有錢無錢並沒什麼關係。其實,這些錢只是官員的基本收入,如果官做的好,考核出色的話,還會有相應的獎勵。
  • 長孫皇后的聰明之處:魏徵委屈了她的女兒,她還要重賞魏徵
    其中,態度最強硬的要數魏徵。 魏徵諫曰:「昔漢明帝欲封皇子,曰:『我子豈得與先帝子比!』皆令半楚、淮陽。今資送公主,倍於長主,得無異於明帝之意乎!」——《資治通鑑》 魏徵的意思是說,當年漢明帝劉莊分封自己的兒子,有人要比作楚王、淮陽王(劉秀的兒子、漢明帝的異母兄弟)的舊例。
  • 《舊唐書·魏徵列傳》節選閱讀及答案翻譯
    魏徵受命安撫河北,剛到磁州,就遇到押解前東宮、齊王府的舊人入京的隊伍。魏徵說有關國家利益,明白了沒有不去做的,寧可自己承擔責任,也不能損害國家大計。因此,立刻上書呈報皇上,並釋放了被抓的前東宮、齊王府的舊人。C.魏徵善於辭令。魏徵向唐太宗提出願做良臣、不做忠臣的請求,太宗驚問良臣、忠臣的區別。魏徵巧用典故,正反舉例進行說理。
  • 人物 | 魏徵敢於直言進諫的故事
    魏徵少年孤貧,胸懷大志,不事產業,卻通曉經典書籍和方術。隋末動亂,魏徵歷經坎坷,曾經五易其主。他先是從元寶藏起兵響應李密,李密愛其文才將之招至麾下。但魏徵在李密手下並不受重用,李密覆敗,魏徵隨李密投唐。魏徵主動請纓,幫助李淵去平定山東,並用一紙書信招降了李績。但不幸當時恰逢竇建德攻陷黎陽,魏徵遭擒,又被竇建德收入帳下,作了夏王的起居舍人。
  • 魏徵斬龍王?笑談耳
    魏徵死後的遭遇  不久之後,侯君集以謀反罪被處死,杜正倫被罷免,魏徵曾經向李世民推薦這兩人,說他們有宰相之才,魏徵又拿自己前後的諫辭給史官褚遂良,李世民知道開始懷疑魏徵是不是侯君集一黨的。後來,李世民又得知消息:魏徵曾把自己給皇帝提建議的書稿給當時記錄歷史的官員褚遂良觀看,李世民懷疑魏徵是故意博取清正的名聲,心裡很不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