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衡量一個國家富強與否,直接看GDP是最為直接的辦法,一直以來位列全世界GDP排名前十的亞洲國家,只有中國,日本,印度。但在GDP排名上,位於前列的非洲國家就比較少見了,哪怕是最高的奈及利亞,在總排名上也到了二十開外,當然這也跟非洲的自然環境有關,過高的氣溫於非洲國家而言,確實是一項非常大的考驗。
然而在非洲,還有一個國家經濟上的畫風非常奇怪,那兒坐一次公交車要「3萬億」,一顆雞蛋要「幾十億」,這讓大夥看了不僅會問:這個國家難道是以「億元」為單位的嗎?
那麼問題來了,這個國家究竟是窮還是富有呢?
這個國家就是位於非洲南部的辛巴威,跟其餘的非洲國家不一樣,辛巴威有著非常豐富的種植土地和礦產,一直以來都是非洲少有的幾個富裕國家之一,但從2000年開始,辛巴威便是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經濟大崩盤。
值得一說的是,在這之前辛巴威算得上是最不把錢當錢的國家了,據說不少人拿錢在做衛生紙,甚至還把錢燒著玩,不少人聽了都覺得,這種魔幻的場景恐怕只能在小說裡寫出來,但卻真真實實地發生在了辛巴威。
回到問題,辛巴威是不是富國呢?肯定不算,它絕對算得上是一個實打實的窮國,從人均GDP至今還是2000美元左右,相當於30個辛巴威,才能抵得上一個美國,這聽起來給人的感覺完全就是一個冷笑話。
而造成這一切的原因,全部跟辛巴威的土地有關,當時辛巴威還是英國殖民地的時候,那些肥沃的土地都在英國人的管轄範圍之內,之後英國跟辛巴威決裂之後,對辛巴威貨幣來了一次大洗牌,比如在21世紀初,100元辛巴威幣還可以兌換1美元,但經過洗牌之後,辛巴威為了能夠兌換美元,數值還真就從「元」變成了「億元」。
只不過辛巴威還真就沒有意識到,數字定得高是完全沒有意義的,因為購買力才是衡量貨幣價值的硬性標準。
好在,辛巴威也及時認識到了通貨膨脹的危害,如今的辛巴威採用的是南非蘭特與美元來當作官方貨幣,才讓經濟逐漸趨於穩定。
其實說來,辛巴威這段通貨膨脹的歷史,充其量就是一個步子扯大了的事例,另外還有著打腫臉充胖子的意味,也許他們當時覺得人均億萬富翁聽起來會有一種很富強的感覺,當時就像上面說到,貨幣永遠都是要跟購買力度掛鈎的,不然價值就等同於是一張白紙,甚至白紙的價值都不如。
另外能夠認識到的一點就是,國家的經濟發展,永遠只能靠穩打穩紮,想要一步登天多半都是不現實的,而且還要慘照更多天時地利人和,畢竟沒有一個國家的富強靠的是幸運。
要知道,電影中的瓦坎達,人均富得流油的一個國家,也不敢貿然進行各種交易,而是將自己偽裝成一個窮國低調發展,這就是一個很老生常談的話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