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獅王」黃飛鴻
南海西樵曾經出現了一位醒獅史上的風雲人物:一代武俠黃飛鴻。
黃飛鴻生於1856年7月9日,有著「廣州獅王」的美稱,他力主摒除門派之閡,能者為師,更是力排重男輕女之見,是最先收授女弟子和組織女子獅隊的武師之一。
黃飛鴻將醒獅藝術進行挖掘、整理,刻苦訓練,在原有南派醒獅技藝的基礎上,吸收融入武術舞獅的技藝,將高樁醒獅、民間武術梅花樁與南派民間醒獅套路相融合,並匯入當地民間風格特色,形成新一派醒獅。新醒獅技藝高難,編排巧妙,融舞蹈、武術、雜技、力度、美學於一體。
黃飛鴻與第四任妻子莫桂蘭最初的相知,也是因為舞獅。莫桂蘭是廣東人,自幼喜好練武,性格有些像男孩,有人給她提親,要麼對方認為她沒有女人味,要麼就是她嫌對方沒有男人味。在一次舞獅表演大會上,19歲的莫桂蘭邂逅了比她大36歲的黃飛鴻。1911年,已經55歲的黃飛鴻仍然熱衷於舞獅表演,但在一次表演中不小心將布鞋舞掉,舞鞋飛出身外,正好擊中了在臺下觀看的莫桂蘭,為表達歉意,黃飛鴻事後專門登門道歉,卻沒想到這次的舞獅成就了黃飛鴻與莫桂蘭的這樁老少姻緣。
「廣東獅王」馮庚長
鶴山獅藝歷史悠久,創始人馮庚長被公認為「廣東獅王」。馮庚長1852年出生於鶴山沙坪越塘大朗村,自幼跟隨身為少林俗家弟子的父親習武,打下了深厚的武功底子。
成年後,馮庚長來到佛山,師從在這裡開醫館、武館的同鄉馮了性學武藝、獅藝。這個經歷,為他後來的發展打下了基礎。若論獅藝,馮庚長可說是青出於藍。據有關資料記載,前人舞獅,重於嬉戲,獅路不通且造型不美。馮庚長看到這種情況,於是和師弟胡沛研究,決定以小貓作借鏡。他養了幾隻小貓在館中,在其武館裝上一轆轤,以長繩縛一絨球,馮、胡二人立於遠處,牽扯長繩,使絨球流動,小貓見狀,即與絨球嬉戲,形狀百態,高躥低伏十分生動。馮、胡二人得到啟發,進而創出膾炙人口、四鄉聞名的「獅子玩球」節目。
與此同時,馮庚長還把佛山型的獅頭加以改進,嘴作橢圓狀,形態威猛,其額角嚴謹,不怒自威。獅型一改,獨樹一幟,成為廣東兩種獅型(即佛山型和鶴山型)之一。
清末民初,馮庚長在外地表演獅藝,名噪一時。廣、佛、港、澳等地的名家,對他表演的獅藝大加讚許,並一致公認他為「廣東獅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