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難民營生活是什麼感受?4 月29 日,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的《何以為家》在國內上映,講述了黎巴嫩難民營中年僅12 歲的男孩贊恩的流離與成長之痛。
我們以此推薦和「戰爭中的孩子」相關的9 部影片。片中的主角,全部是飽受戰爭之苦的孩子,他們有些是不能讀書的難民、有些是被迫參戰的恐怖分子、有些則因為戰爭被迫流浪…… 我們或許難以切身感受其中之痛,卻總能領會到影片的真誠與懇求,渴望電影可以成為「社會的陰暗角落投下一束聚光燈,讓這些光線,滲透到那些貧困且無法逃脫命運的人們的日常生活中。」
01
何以為家(2018)
推薦指數:★ ★ ★ ★ ★
導演/編劇: 娜丁·拉巴基
上映日期: 2019-04-29(中國大陸))/ 2018-05-17(坎城電影節)
豆瓣評分:8.8
《何以為家》的導演娜丁·拉巴基出生在黎巴嫩,此片視角也對準了黎巴嫩的兒童。影片講述了12 歲男孩贊恩向法官狀告親生父母,原因竟然是:父母給了他生命。贊恩的父母無力撫養和教育孩子,但依然不停地生育,贊恩作為家中長子,弱小的肩膀要承擔起生活的重壓。當妹妹被強行賣給商販為妻,贊恩憤怒離家……
《何以為家》是繼《羞辱》之後又一部口碑極佳的黎巴嫩電影,此片入圍第91 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提名。與《羞辱》多為室內戲不同,此片大量外景和實景鏡頭的運用,拉近了我們與這個國度的距離。《何以為家》大量的手持跟拍和半紀錄片手法的實景拍攝,以及俯拍鏡頭最大程度還原小男孩Zain 的視角中,我們都能讀到這位女性導演娜丁·拉巴基對這片土地上創傷的動情關懷。
拉巴基在一次訪談中說:「《何以為家》描述的是血淋淋的現實。我非常理想主義,我相信電影能夠改變世界,即使不能馬上改變現狀,至少可以引發話題和爭議,讓人們去思考。我希望《何以為家》能夠真的幫助這些孩子改善生活,我用電影作為『武器』,在社會的陰暗角落投下一束聚光燈,讓這些光線,滲透到那些貧困且無法逃脫命運的人們的日常生活中。」
02
猴子(2019)
推薦指數:★★★★☆
導演/編劇:亞歷桑德羅·朗德思
上映日期: 2019-01-26(聖丹斯電影節)
豆瓣評分:8.1
《猴子》這部影片,不算傳統意義上的「戰爭中的孩子」這個題材,而是參與戰爭中的孩子。此片的主角是一群與世隔絕的青少年遊擊隊,他們在一名侏儒教官的嚴格指導下學會了格鬥技術和武器使用,教官離去之後,給他們留下任務要照管好一頭母牛,以及一個說英語的女人質。這一段情節在充斥古怪儀式與山巒環境裡推進,而母牛被射殺後,情節開始進入瘋狂而難以預測的走向。
從模糊不清的時間背景來看,影片似乎是在刻畫一場正邪難分的戰爭。青少年遊擊隊綁架了女工程師,而遊擊隊領導自殺後,接任者獨攬大權、肆意妄為,這個無政府的小團體就此陷入分裂狀態,這一系列糾纏不清的、敵我難辨的混亂狀況,正是影射哥倫比亞長達60 年的殘酷內戰。
03
午夜行者(2019)
推薦指數:★★★☆☆
導演: Hassan Fazili
編劇: Emelie Mahdavian
上映日期: 2019-01-27(聖丹斯電影節)
本片導演Hassan Fazili 被塔利班懸賞通緝,於是攜妻子和兩個女兒開始了由阿富汗到匈牙利的逃亡之旅。三年的跌宕經歷中,阿富汗導演Hassan Fazili 用一家人的生活細節拼湊出一部流亡生活實錄。全片由三臺手機拍攝完成,跨越3500 英裡的神奇旅程中,除了記錄下戰爭背景下的難民現狀,影片也對影像創作的虛實和目的性進行了反思。
導演Hassan 在電影裡提到,當女兒Zahra 失蹤在叢林之中,作為電影人,創作的需求讓他想要記錄下可能出現的女兒的屍體;作為父親,他又對此深惡痛絕。深刻的思考、身份的轉換、快節奏的混剪,都是本片的精華與亮點。偷渡者、難民將自己描繪為午夜旅者,「我們能去的地方,就是我們要去的地方」。
此片並沒有一份正式海報。
04
我失去影子的那天(2018)
推薦指數:★★★☆☆
導演/編劇: 蘇迪德·卡丹
上映日期: 2018-09-03 (威尼斯電影節)
豆瓣評分:6.7
網友將《我失去影子的那天》概括為母親版《美麗人生》。此片是導演處女作,簡單直率地落實「影子消失」的高概念,並留觀眾以解讀空間。此片幾乎沒有暴力衝突血腥的畫面,甚至除了家和流落荒野之外幾乎沒有戰區的環境畫面,僅在對白的隻言片語和畫外遠處的爆炸聲,就把比地獄還猙獰的戰爭傳達得滲人無比,冷汗淋漓,充滿無限留白的消失的影子可以用任何想像或形式去理解,所想如所見。
導演用手持攝像頭的紀錄片手法,拍攝了一部近乎懸疑片的戰爭電影。雖然犧牲了影像的質量,但完全可以理解。此外,手持快速橫搖建立剪輯點、挖土時自下而上的仰視鏡頭、用敲門/拉手剎等現場聲源打斷後期弦樂配樂......這些都為技術上的亮點。
05
恐怖分子的孩子(2017)
推薦指數:★★★★★
導演: 塔拉勒·德爾基
上映日期: 2017-11-15(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節)
豆瓣評分:8.6
這是第一部對恐怖分子進行近距離觀察的紀錄片,導演塔拉勒·德爾基是敘利亞人,在2011 年開始了敘利亞內戰之後,離開故土,流亡德國。2014 年,導演回到了他的家鄉,偽裝成同情聖戰的戰地記者,走進了一個敘利亞北部的恐怖分子家庭,在這個伊斯蘭家庭中生活了兩年多,用鏡頭講述孩子們如何耳濡目染的在日常嬉戲中被恐怖主義行為方式影響。
導演的鏡頭語言克制而冷靜,在影片中宗教極端思想不是口號式的歇斯底裡,而是潛移默化中形成的生活方式。槍和炸藥是他們的玩具,仇恨與毀滅是他們的教育,他們是恐怖分子的孩子,而他們永遠都不知道,自己是如何被培養成一個恐怖分子的。
06
再見,孩子們(1987)
推薦指數:★★★★☆
導演/編劇:路易·馬勒
上映日期: 1987-10-07
豆瓣評分:8.6
《再見,孩子們》是導演路易·馬勒的童年半自傳影片,獲1987 威尼斯金獅獎。此片以二戰時期的法國為背景,講述了二戰末期德國依舊堅定不移地推行反猶政策。來自馬賽的猶太孩子波奈特因此家破人亡,被送到法國的學校念書。在這裡,他一直小心翼翼的保守著他的秘密,但還是因為新生的關係常常遭到同學戲弄。其中就有法國有錢家庭出身的朱利安。 朱利安和波奈特成為了室友,在共同相處的日子裡,兩人的關係漸漸融洽,成了童年要好的夥伴。當朱利安從種種跡象猜測出波奈特的猶太人背景時,他沒有疏遠波奈特,而且還幫忙隱藏這個秘密。也許在孩子的心中,政治世界在真摯的友誼面前顯得太過渺小。
路易·馬勒讓一種美妙的純真貫穿於電影的始末,這種追憶充滿了情感,卻以一種緩緩道來的姿態展現了大師的風範。也許這一切都建立在電影中隱隱透露出的對電影的熱愛之上。
07
流浪的尤萊克(2013)
推薦指數:★★★☆☆
導演: 佩波·丹科瓦特
編劇: 亨裡希·哈丁
上映日期: 2013-11-05(科特布斯電影節) / 2014-01-10(波蘭)
豆瓣評分:8.4
《流浪的尤萊克》改編自以色列作家尤裡·奧萊夫2001 年發表的同名作品, 8 歲的猶太小男孩尤萊克從華沙集中營中逃了出來,他躲藏在森林裡面,並假裝成是波蘭孤兒在農場裡打零工。尤萊克遇到了為了賞金而出賣他的人,也遇到了不惜一切願意幫助他的人。不幸地尤萊克失去了一隻胳膊,很難再找到工作,但他任然沒有放棄希望。終於俄國軍隊來到了村莊,尤萊克甚至找到了一個願意收留自己的家庭,然而他又一次遭到了背叛。尤萊克被人帶回了他的家鄉,但他卻不願意承認自己是猶太人。
在戰爭題材的電影中,身份認同的困境不止一次出現,也許當經歷過戰爭中的波折欺負,尤萊克已經快要忘卻父親對自己的要求:「尤萊克,你要記住你是一個猶太人,你不能將這件事告訴任何人。但是,不論到了什麼時候,即使你忘了自己的名字,忘了媽媽,忘了我,你也要在心裡深深記住,你是猶太人。」
08
伊萬的童年(1962)
推薦指數:★★★☆☆
導演: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愛德華·阿巴洛夫
編劇: 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上映日期: 1962-04-06(蘇聯)
豆瓣評分:8.6
母親和姐姐早年被德國軍隊殺害,殘酷的戰爭摧毀了12 歲男孩伊萬的童年,小小年紀的他走入戰場,成為了一名偵察兵。由於年齡的關係,即便在戰火和死亡中拼命奔走,伊萬還是沒有得到中尉戈克森的信任,但從科赫林上尉的口中,他知曉了眼前這瘦小的男孩的果敢與堅韌。科赫林上尉希望將伊萬送去遠方讀書,離開冰冷殘忍的戰場。然而伊萬卻拒絕離開,這個勇敢的男孩決心戰鬥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遠方的煙囪、搖曳的白樺林、被仇恨裹挾的少年,塔可夫斯基對戰爭的描寫含蓄而有力,導演通過夢境把心中充滿仇恨的伊萬還原為一個單純的孩子。客觀與主觀鏡頭間的跳躍、場景間的不斷切換,使得視覺效果極為突出,導演用充滿詩性的鏡頭語言,引導觀眾探索隱藏在畫面敘事背後的深刻含義。
09
一袋彈子(2017)
推薦指數:★★★☆☆
導演/編劇: 克裡斯丁·杜瓦
上映日期: 2017-01-18(法國)
豆瓣評分:8.2
影片改編自法國當代著名作家約瑟夫·若福的自傳小說《彈子袋》。莫裡斯和喬是一對年輕的猶太兄弟,父親經營著一家理髮店,一家人過著溫馨又美滿的生活。法國被德軍佔領之後,猶太人的處境越發困窘。所有猶太人應納粹要求,必須在外衣上縫上一個黃色的六角星以示區別,強制的隔離激發了種族偏見,同學對他們的態度逐漸發生了轉變。
為了保護兩兄弟,父親命令他們逃難,一家人約定在尼斯匯合,父親囑咐他們不能告訴任何人自己的猶太人,兩兄弟在旅途中親眼看到了納粹對猶太人民的迫害。逃亡之路漫長而艱難,兄弟二人憑藉機智與勇氣以及陌生人的幫助,一次又一次躲過了死亡的威脅,只為與家人再次團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