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到底比B站差哪了?

2021-01-09 財經琦觀

聽說知乎要上市了。

近期據BT財經報導,知乎正在撰寫IPO報告和上市申請書,目前已確定三家承銷投行為高盛、摩根史坦利以及瑞信。

時間未定,地點未定,定價暫無。

趕鴨子上架。

創業已經十年了,知乎光融資就前後幹了8輪。

科技圈裡,融資頻次到這個程度還沒成功上市的企業,應該就只剩下它和滴滴了。

這樣的神奇現象需要兩個條件共同存在:

公認有價值;

上市有大隱患。

滴滴的問題在「隱患」。

原本是打算在2018年就順利上市的,但接二連三的安全事件踢爆了那口鐘。

直到今天,滴滴還在為相關問題努力,在最新的戰略目標中(0188),也把「沒有安全,一切歸0」放在了首位。

相比之下,知乎的「隱患」看上去可能要小一點:「商業化」困難。

同樣是在2018年,E輪融資後知乎大舉加快了商業化步伐,鹽選會員、廣告、知識付費、短視頻、電商、直播、出版、MCN等等等,凡是能試的,知乎都試過了。

整整兩年過去了。

談起知乎,人們最大的質疑還是在「商業化」這個點上。

包括其自家大V在內,每天有一萬個知乎er在教周源(知乎創始人)怎麼經營。

大家總覺得,知乎估值上不去是管理層能力不行,以至於這麼好的一個社區,或者說,一個曾經那麼好的社區,變現道路卻走得如此泥濘。

近兩年,媒體們習慣性從「頭痛醫頭」的角度出發,圍繞著商業化這一重大隱患,反覆討論。

卻鮮有人再回到一切的出發點,重新琢磨:知乎的商業價值,到底在哪裡?

投資人一直以來,理所當然地認為該平臺「好」。

並在這一慣性認識下,一路陪跑了十年。

但數次商業化而不成之後,我們有必要重新反思兩個問題:

知乎所具備的核心優勢距離商業變現之間,到底有多遠的距離?

知乎最初贏得眾人認可的核心價值,現在還在不在?

01 初心

B站和知乎的成立時間,相差不到一年。

同樣是社區,同樣從小而美走向大而全,同樣在2017年之後的關鍵詞都是「破圈」,同樣都被最初的用戶詬病稱「不像從前」。

然而,如今的「小破站」在納斯達克拿到了將近300億美元的市值。

而另一邊,遲遲無法上市的知乎,在去年F輪融資後,據接近交易人士表示,當時知乎的估值在35億美元左右。

知乎吉祥物「劉看山」

十倍的差距,到底差在哪?

三個不同。

內容載體不同;

凝聚內核不同;

用戶畫像不同。

眾所周知,知乎的主要表現形式是文字,而B站內容的主要表現形式則是視頻。

關於這兩點之間的差異,無論從各位的感性認識還是各種分析研報的數據表示,人們都清晰地看到了「信息接受門檻」低的內容載體,對「信息接受門檻」高的內容載體的衝擊。

就信息門檻而言,長圖文>段子>音頻>視頻>短視頻。

而去年網際網路女皇瑪麗·米克爾發布的《2019網際網路報告》也表示,從2017年4月,到2019年4月,中國短視頻APP日均使用時長從不到1億小時,增長到了6億小時。

勢不可擋。

但僅此一條,並不至於帶來十倍的差距,這就要談到兩家社區的立身之本。

B站的創始人徐逸,是一個略帶天真的二次元死忠。

2010年,徐逸每個月在B站上要賠幾萬塊,多少有點撐不下去。

隨後,A站老闆陳少傑(後創立了鬥魚),提議出資200萬合併B站。

前期的談判很順利。

但在談判的最後階段,陳少傑當時的助理表示,以後要將新網站做成視頻版的貓撲,做視頻版的二次元網站沒前途。

徐逸直接發飆,撂下一句「看不起我們二次元,就不跟你們做生意。」

甩手而去。

隨後,以天使投資人身份介入並最後全職加入B站的陳睿,也同樣是從小看著七龍珠、聖鬥士、城市獵人、亂馬1/2的二次元愛好者。

另一邊,知乎的創始人周源和張亮則是賈伯斯的迷弟。

知乎的前身是一個名叫「Apple4us.com」的群體博客。

起初,Apple4us上只有幾個愛好者在討論蘋果產品,但隨著時間推移,張亮拉來了大量新作者,有軟體工程師,產品設計師,乃至數學研究者,時尚人士以及幾位作家。

所有人聚在一起,提出問題,經歷激烈的腦力碰撞,進而提出更多新的問題。

基於該雛形,2010年知乎正式推出。

知乎創始人周源

一開始,知乎實行的是邀請制。

最早的種子用戶有200名。既有李開復、王興、王小川、徐小平和馬化騰等企業家,也有一批我們雖然沒聽過名字,但在各自領域中極為優秀的知識開拓者。

在知乎前40天,他們共同創造了8000個問題和2萬個回答,也為知乎奠定了專業、認真、友善的社區氛圍。

在周源的自傳中,他將這200位種子用戶描述為「無法忍受當時網際網路上糟糕和不負責任的精神食糧的開拓者」。

2015年,陳睿指出:「B站是一個基於興趣的社區,用戶之所以聚在這裡是因為周圍的人和你有相同的興趣和文化共鳴,假如這種共鳴消退了,那就不是B站了。」

另一邊,早在2010年10月,知乎團隊的一封內部郵件就寫著:「我們相信一點,在垃圾泛濫的網際網路信息海洋中,真正有價值的信息是絕對的稀缺品。知識——被系統化、組織化的高質量信息——都還存在於個體大腦中,遠未得到有效地挖掘和利用。」

不知道比B站高到哪裡去了。

02 基本盤

B站之所以成為B站,基本盤建立在二次元之上,年輕、有趣、好玩是它的核心價值;

知乎之所以成為知乎,基本盤建立在高階優質內容創作者以及相應讀者群中,認真、有料、高質量信息是它的核心價值。

在破圈過程中,B站遵循著這一內核邏輯,將泛二次元用戶作為自己的的第一增長曲線。

隨後,年輕、有趣、好玩的視頻內容愛好者,被吸納為B站的第二增長曲線。

而另一邊,知乎想照搬這一套,則有諸多難點。

相比於「二次元群體」,「高質量內容愛好者」實在是一個太難統計,且過於模糊的「標籤」。

據iresearch數據統計,2019年我國的泛二次元用戶規模為3.9億。

而這一數據幾乎每年都會更新。

相比之下,我們從未聽過「中國高質量內容愛好者」的人數是多少?

人人都愛高質量,但人人都刷短視頻。

誰又願承認自己的淺薄呢?

誰又知道,今天淺薄的人,明天不會深刻呢?

淺薄和深刻的邊界在哪裡呢?

更底層,更普世的價值導向,給知乎帶來的卻是更模糊,更巨大的不確定性。

2012年末,知乎團隊明顯感知到了邀請制的局限性,稱「就像是一個人口基數停止增長的城市」。

當時知乎的註冊用戶數量為40萬,就已經摸到了該社區第一增長曲線的天花板。

沿用最初邏輯,知乎的第二增長曲線應當來自吸引足夠多的「高質量信息的讀者用戶」。

但彼時的知乎,在沒有想清楚的情況下貿然轉向了「全面開放註冊」。

進而,在市場土壤的選擇下,半推半就地將其第二增長曲線過渡在了「有趣」這一維度,開始了第一次下沉。

2017年末,知乎又開始第二次下沉

在那一年,知乎的註冊用戶從40萬激增至400萬。

同時,社區本身的知識濃度遭到稀釋,原先的專業內容創作者的核心地位被逐漸取代,「認真你就贏了」的核心價值觀受到衝擊。

蹭熱點、抖機靈、曬美照等手法,成了新一代的大V成長途徑。

其中,「編故事」和「XXX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的句式興起,成為知乎這一時期最為明顯的兩大特徵。

人類有追求高質量信息的欲望,同時也有追求有趣的欲望。

但前者是神性,後者是人性(毛片是獸性,btw)。

挖掘神性,是教育、政治、宗教的任務,而迎合人性,正是商業價值的所在。

作為一家商業機構,知乎選擇擁抱「有趣」而不是去教育市場,其實是十分理智的行為。

但與此同時,知乎又無法完全拋開「高質量信息」的標籤——知乎之所以成為知乎,就是以該標籤作為存在前提。

因此,這樣二元並存的內在割裂,一直以來都伴隨著知乎一同成長,並在知乎的每一次爭議背後,若隱若現。

大V被頭條成團挖走,為什麼知乎高管表示不屑?

圍剿大V張佳瑋,為什麼知乎接連永封六人?

故事其實挺好看的,為什麼大家都嘲諷它是「編乎」?

人人都願意討論,怎麼就成了「槓乎」?

一家之言:知乎無法切割過往,因此看不起後期的自家大V。

大量的用戶受到標籤感召,但夠不到,因此只能踮起腳尖,裝作理性,堅持「獨立思辨」。

一個小故事。

2018年,知乎的聯合創始人張亮在知乎的一條想法上寫道:

「有個朋友說他們公司的HR哭著說不敢再招知乎大V了,華而不實且心態不好。這方面我相當贊同。」

此言一出,迅速在知乎內部引起了廣大用戶的不滿。

事實上縱覽整個中文網際網路發展史,持股創始人親自下場手撕自家大V的場景也是相當少見。

按理說,哪怕就是為了生意,那也該吹捧自家大V還來不及,豈有自毀長城的道理。

但張亮顯然不認為眼下的知乎大V,可以代表該平臺理想中的最高水平。

或許在其心中,也同樣深切懷念著2012年之前的那個知識問答平臺。

03 商業化

知乎的基調是A型血,但在成長過程中卻一路奔著B型血去迎合。

當人們以「用戶活躍數量」這一片面維度來衡量知乎的商業價值時,這樣的割裂感尚且不會有太大的影響。

而一旦面臨商業化的綜合大考,這種割裂感就會無限放大,最終成為橫亙在知乎面前的一道巨大鴻溝。

價值觀割裂,則用戶畫像不明。

用戶畫像不明,則無法清晰地鑲嵌入商業世界的大齒輪裡。

外部商業角色不知該如何利用,內部也無法凝結出明確的用戶需求,則商業化屢戰屢敗。

還是以B站來對比。

招股書顯示,B站82%的用戶都是Z世代群體(出生於1995~2009年)。

近期在2020年B站營銷夥伴面基大會上,B站副董事長李旎則進一步透露,每兩個年輕人中就有一個在使用B站。

那麼,作為品牌方,年輕人意味著你企業的可持續性,針對這一點,你會選擇去哪裡做推廣?

於是,B站從頭部到腰部的up主,都「恰飯」成功。

作為學者,年輕人的思想意味著著祖國的未來,針對這一點,你會去哪裡傳播理論?

於是,從羅翔到溫鐵軍,都在B站安營紮寨。

而上述這兩種優質內容創作者,又進一步構成了B站自己的護城河。

年輕即未來。年輕,就是B站的黃金優勢。

另一邊,趣味性導向的氛圍,使得該平臺用戶對up主的「恰飯」行為並不會太反感。

只要不違背基本道德,粉絲甚至會為自己喜愛的KOL「恰上飯」而感到高興。

在年輕和有趣的清晰定位下,B站做遊戲,搞直播,乃至衝電商(二次元向),均無往而不利。

反觀知乎,你說它的用戶畫像是怎樣的?

從一開始,知乎的定位就更高級,更底層。

因此,「去年齡化」是該平臺的第一個特徵——任何年齡階段的人,都可以有對高質量信息的追求。

在理想狀態中,任何年齡段的人都可以是知乎的用戶,而這些用戶,都具備「理性」、「認真」、「友善」、「敬畏專業」的顯著特徵。

但在發展過程中,這一核心特徵顯然沒有保存下來。

理性沒了。

在許多熱點事件的問答下,回答區中與其說在觀點碰撞,倒不如說是民意的情緒集結;

認真沒了。

有的人玩得開心,將知乎當做過去的貼吧使用,興之所至,三個字也可以是一篇回答;

友善,不談了。

而跳出原有框架後,熱情?單純?消費衝動?頭腦簡單?頭腦複雜?

到底哪個詞能代表知乎用戶?

沒有,很模糊。

談起知乎,人們更多提起的是虛榮,自大,是網友口中的「逼乎」,以及張亮口中的「華而不實」。

這樣的評價顯然不公平,但正面倘若不突出,那部分顯眼的負面,就成了外界的全部印象。

拿不出用戶畫像,或者只有負面的用戶畫像,那麼知乎所具有的,就只有最基本的流量價值。

可如果單拼流量,那麼在商業化的路徑上,與知乎構成直接競爭的,就包括快手、抖音、優愛騰、今日頭條,乃至微信。

溪流太小,知乎跳進大海裡。

可大海裡,有鯊魚。

04 回到原點的質疑

回到我們一開始的話題。

一家企業,如果持續多年都能融到資,但遲遲無法上市成功,其背後的原因有兩個:隱患未決,但公認有價值。

一直以來,人們認為知乎遲遲無法上市的原因僅僅是「商業化」道路困難。

但本文認為,知乎的最初的「公認價值」是否還存在,需要打一個問號。

此外,就算知乎堅持了最初的理想。

那麼,「高質量的社區氛圍」和「一流的內容生產者聚集地」這兩大優勢,是否真的能在眼下以及未來的商業環境中贏得足夠多的受眾,也同樣存疑。

比如知乎最初的模仿對象Quora,始終堅持初心,在保持社區調性的前提下克製成長。

但至今的該平臺也沒有摸索出廣告之外的盈利模式,而其估值也只有20億美金。

另一款堅持偉大理想的產品維基百科,到目前為止都一直靠網友的捐贈維持,是一家非盈利機構組織。

再回到文首的兩個問題,在我看來,第二增長曲線的選擇偏離後,知乎最初贏得眾人認可的核心價值已經被稀釋了。

而這種非融合性稀釋帶來的用戶畫像模糊,直接導致了知乎的商業化之路如隔山海。

第二,知乎最初的核心價值本身到底有多大的商業意義,這一點同樣存疑。

在知乎身上,理想主義是其最早的出發點,也是元命題。

而其商業化,也只能在這一維度下開花結果。

十年前出發的那一刻就已經註定了,知乎必須盼著全人類好。

越多人花時間沉浸在高質量的信息內容裡,知

.乎的前景就會越光明。

這是理想的路徑,也是唯一的路徑。

許多年輕人以為,自己賺不到錢,是因為不肯拋棄理想。

但知乎和Quora告訴我們,賺不賺錢只與市場需求有關。

因此,拋棄理想後,B站能賺,知乎就不行。

咪蒙能賺,但我就不行。

相關焦點

  • 知乎「最火」的兩種賺錢方式!
    (一)知乎傷我千萬遍,我待知乎入初戀知乎的風控是「寧可錯殺一萬,不可放過萬一」透過現象看本質,風控的變態主要是防止生態被破壞,靠勤勤懇懇創作優質內容圈住了一大批高質量粉絲的知乎,自然是不希望流量外流的,而玩知乎的一部分用戶人群,因為知乎沒有變現手段,拼命的想引流到站外成交
  • b站硬幣的四大營銷作用
    知乎keynote 「一鍵三連」繪圖然而,b站的硬幣本身並沒有實際價值,它無法為創作者變現,僅僅只是點讚之外的又一激勵機制。這不禁令人好奇,為什麼b站在點讚之餘還會設置一個投幣的選項?下面,我們將從營銷角度分析一下b站硬幣的4大營銷作用。作用一:增強b站文化認同,加強用戶與平臺的聯結。
  • 想不通我到底比他差在哪~~
    想不通我到底比他差在哪▼~~~覺得好看,請點這裡↓↓↓
  • 22和33娘從登錄界面上消失,難道b站真的變質了?到底何為去ACG化
    大家好,22娘和33娘想必喜歡ACG的動漫愛好者都很熟悉,因為她們兩位角色正是嗶哩嗶哩網站的站娘,可前幾天22,33娘卻突然從b站登錄界面上消失了,這意味著什麼呢?難道b站真的變質了嗎?ACG化到底是什麼?而b站又為何要去ACG?本期我就來給大家解答一下這些疑問。
  • A和B站日劇下架去哪看日劇?可以看帶中文字幕日劇的網站推薦
    b站日劇下架去哪看日劇,現在去哪看日劇。昨夜一夜之間B站電視劇專欄全部被下架,不僅僅是日劇了,幾乎國外電視劇都下架了,日韓英美劇集均被波及.....你的收藏夾還有多少能看?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b站電視劇下架去哪看日劇吧!  很多喜歡日劇的小夥伴聽說b站日劇下架了,非常失望,以後B站估計也只能看電視劇了,那麼b站沒有的日劇去哪裡看呢?
  • 激進的知乎想成為下一個B站?
    而長此以往,知乎的平臺基調也從專業的知識分享變成博人眼球的工具,越來越多的人從知乎轉向B站等平臺。內容困境待解知乎的主要定位是知識共享,用戶分享著彼此的專業、經驗和見解,為網際網路源源不斷地提供高質量的信息。因此,作為國內領先的內容問答平臺之一,內容對於知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 內容啟示錄:知乎十年,我們看懂了什麼?
    ……「你是知乎的609587位用戶,過去十年,你在知乎創作了648個內容,被瀏覽了6642709次……」十年,真快,竟有些惆悵。十年,有人說,幸好有知乎。也有人說,知乎變了。2011年 1月 ,知乎上線。
  • 內容啟示錄:知乎的十年,讓我們看明白了什麼?
    編輯導語:不知不覺,知乎都已經十年了,隨著網際網路的不斷發展,信息化時代來臨,知乎從最開始的垂直領域到現在的不斷轉變,內容越來越豐富;本文作者分享了關於知乎十年的歷程,我們一起來看一下。謝邀,人在中國,剛下地鐵。忽然看到知乎發布了一條視頻《向上的答案》;方才發現,原來知乎都已經十年了。
  • 揮刀「自宮」的知乎,到底還能活躍多久?
    現在在知乎上,有價值的觀點越來越少。而揮刀「自宮」的知乎,到底還能活躍多久?不久前,知乎宣布,截至2020年2月底,其付費用戶數量比去年同期增長4倍。此消息一出,頓時,並沒有引發什麼太大關注。而知乎隱瞞自己的用戶數據已經不是一天兩天的事,Questmobile上,知乎用戶數據的更新還停留在去年9月,當時知乎的月活是4865萬,註冊用戶量則是2.2億,此後知乎一直未再披露過自己的用戶數據。
  • 知乎走進第八號當鋪
    在那個引導創造的年代,知乎裡各行各業的大V,認真地分享領域內的知識,人們在給手機APP分類時,會將知乎放進「學習」應用組。那時,知乎是一個小而美的社區,沒人會覺得刷知乎是在kill垃圾時間。調整定位後,知乎拿到一筆近3億美元的融資,同時估值翻了1.5倍。
  • 近幾年的b站彈幕是不是越來越差了?
    #B站#六年前,我真正踏上了b站當年,b站是特別的,因為在別的地方看到的彈幕質量都不高,吵起來經常有,所以我當時真的把b站彈幕為榮。在看恐怖遊戲視頻實況的時候,彈幕會跟開玩笑一樣在上面彈出,讓你不會太緊張害怕,而高能片段時彈幕會在高能出刷屏保護我,讓膽小的我也不怕看這種視頻了。在有不懂的地方,彈幕會打上醒目的字作科普,讓我明白這個作品表達的意思。
  • Datakoc教你b站直播注意事項
    本文我們將探討在b站做好直播的幾個要點。 原創 b站的屬性和其他同類平臺很不一樣,興趣圈子明確,且鼓勵創作,創造一個優良的培育環境,讓各式各樣的原創內容得以在社區內自由生長。這不像其他電商帶貨平臺,一開始就奔著銷售和盈利,主播們更多還是需要靠自身創作出有價值,從而贏得變現。
  • 知乎與B站:不同的社區氛圍,相同的「破圈」坎坷
    同樣被網友評論「變味兒」的,還有問答社區知乎。此前因為面向新手媽媽們推出營銷話題引發「知媽乎」熱議,也讓知乎的「破圈」成為行業內的焦點。想長大的網際網路社區不僅是B站、知乎,觸達新用戶幾乎成為近期所有網際網路社區都在致力做的事情。這其中,B站、知乎、豆瓣自然成為圈子裡最特殊的三個存在。
  • 知乎高贊回答:中醫專業到底有沒有前途
    中醫與西醫之間到底該如何選擇?選擇了中醫又有哪些出路?在知乎,你可以參考更多有價值的信息,讓自己的選擇更加冷靜、理性。不人云亦云 聽專業知友講中醫那些事在「中醫是否是科學?應該如何看待中醫?」的問題下,知友「心晴」以中醫科班出身的角度介紹了自己對中醫專業的看法。「一開始從教材上看(中醫)這也能治那也能治,感覺有些吹。」
  • B站 VS 知乎:用戶擴圈的背向而行
    同樣的,知乎也不再是精英圈層的專屬知乎,從聚焦網際網路/金融/創投等領域,擴展到3C/汽車/健康/情感/八卦等多元領域,知識社區變身生活百科。隨著用戶的增多,參差不齊的內容如大水漫灌,侵蝕著這兩個原本被奉為精神聖地的社區網站。
  • 網文作者收入超60萬,抖音B站時代知乎能靠網文活下去嗎?
    除了微博之外,知乎和豆瓣就都能排的上號了,作為曾經的凡爾賽文學的創新地,幾乎所有人都能記得知乎的那個經典梗「謝邀,人在美國,剛下飛機……」,這幾乎已經成為了大多數人對知乎的統一認知,但是隨著頭條、抖音、快手、嗶哩嗶哩等新興網際網路平臺的崛起,知乎似乎變得有些落寞,曾經紅火的知乎還有希望嗎?
  • B站中的22娘和33娘,到底是什麼關係?真實答案讓人震驚!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都喜歡在二次元的世界裡面常有越來越多的人都在空閒的時間喜歡看動漫,那麼首先大家如果看動漫的話,想起來的第1個網站應該就是b站很多人看b站一定會有這樣一個疑問,b站中的22娘和33娘到底是什麼關係呢?
  • 知乎啊知乎,你知道的實在太多了
    ——題記話說很久不再上知乎。理由是打開知乎看到的內容,怎麼都感覺和新浪微博重合度越來越高。微博的主流是八卦,知乎卻不再僅限於知識,而更傾向於有料。本案原告章澤天,被告北京智者天下科技有限公司,即知乎的經營主體。據中國司法文書網公開資料顯示,該案第一次民事審判已於3月25日結束。法院以「人民法院認為不宜在網際網路上公布的其他情形」為由,未披露判決的具體內容。儘管我們還不知道章老闆到底為什麼起訴知乎,不過大概能猜到,又是有人爆料了什麼黑歷史。
  • B站千萬播放量到底賺多少?
    B站UP主到底怎麼賺錢,能不能賺到錢,也就成為大眾關心的話題。不過,B站從未公布過,一千萬視頻的點擊量,其激勵計劃收入是多少,以及不同UP主之間,相同點擊量,收入是否又有多大的差別。人們更多時間,頻頻聽說的是UP主創富故事。
  • 到底什麼叫「差點」?差的哪一點?
    幾十碼攻果嶺,比劃好半天,結果還是打出一「剃頭」,剛剛挨著果嶺的邊,搖頭苦笑:差點差點,咱業餘的就是差了這麼一點啊!回到主題:到底什麼是「差點」呢?那麼,這個「差點」究竟是指差的哪一點?首先,我們平時所說的「差點」,全稱叫做「差點指數」,是一個保留到小數點後一位的數字,用來反映球員所具備的潛在打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