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制與生命之間存在爭議由來已久,古已有之;不過不像今天如此直白?似乎學童已不是過去浪漫天真的孺子,幼教也不再是當年識字開蒙的私塾先生。
「不能輸在起跑線上」,一句渾話就如同當年施拉普納的那句名言,「如果你不知道球往哪踢,你就往球門裡踢。」不知是場景太局限,還是中國人的思維模式出現了問題?普普通通一句不能再直白的廢話,被炒的沸沸揚揚,傳遍大江南北、黃河上下,令億萬中國民眾找不著北?真是外來的和尚會念經嗎?冷靜下來細想,當時的中國人跟著哄的到底是什麼?無解!
如今可不是跟著哄,一雙雙家長同臺比拼,看誰更能虐待兒童?四、五歲的孩子要綁在鋼琴上,琴旁立著畫架,下面堆著英語教程,下架的幼童帶上乾糧還要奔赴奧校。沒有底線的父母如此猖狂虐待幼童竟然沒有任何法律約束,更無人問津?促成學前教育五花八門形成格局。深究其責學前教育就是沒有底線、毫無良知,違法亂紀的源頭產業。「沒有買賣、就沒有獵殺!」學前教育的產業化本身就是在獵殺千千萬萬中國幼童的良知?
其實,孩子從小到大,接受感知的進度循序漸進、按部就班、自然天成。古今中外沒有哪位天才是被虐待出來的?
人生早期有三次開智的時間段,也是智力增進的黃金期,如果能正確把握,成才指日可待。第一次是兩歲左右萌動記憶階段、兒童的超常記憶難以想像,此時理解能力有限,但記憶清晰,哪怕是長篇經典也能流暢背誦。第二次是小學四年級、孩子的理解能力增強,開始對自身愛好發生興趣,文筆超常的顯現嶄露頭角。第三次是初二期間,學生在文理兩方面出現造詣潛能,而且對擅長科目情有獨鍾,記憶、理解以及求知心切。
所謂學制要根據學生生理增長發育變化把握機遇,合理促進學生潛能的發揮、發展,循序漸進,事半功倍。
如果說人生百歲為常態,那麼學制不能超出15年,所言是能服務於社會的大學生,此時應該走出校門、步入社會。以6歲上小學計算,小學學制縮短為4年,應完成小學所有課程,初小兩年、高小兩年,也就是說小學畢業那年迎來人生第二個開智黃金期,等同當今四年級的學生,但已經完成小學所有學業步入初中,伴隨10歲左右的開智期,迎來初中課程。有利於循序漸進誘導學生開發潛能。初中課程設置為兩年,應完成初中三年所有課程。此時正值人生第三個開智期,伴隨學生步入高中3年的課程,有利於學生文理選擇,更為完善促進學業,發揮學生綜合能力,使之激發出學習潛能全面並舉,完成高中3年所有課程。此時年方15歲、風華正茂、正值花季;取替全國統一高考,致使完成高中學業者,都能走入大學,接受高等教育。名牌大學採用自主招生的原則,盡可擴大招生範圍。
大學學制設置必須規範,工科學制5年、理科4年、文科3年,各別學科如醫科,不得超出5年。所有大學應取替在校生考取研究生,保證大學畢業必須服務於社會,有兩年以上社會實踐者才有資格考取研究生、博士生。如此學制是依據學生生理髮育為前提的科學定製,更有利於發揮學生的學習潛能。
學以致用的原則是造就更多的有用之才,所以必須徹底清除應試教育的殘渣餘孽,施行開放式教育,解除數千年來套在幼童身上的枷鎖,讓天真爛漫的兒童盡情享受回歸自然的天啟。中國只有從教學育人方面回歸正軌,才有可能從源頭阻斷數千年來貪腐不斷的惡性循環?「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美女顏如玉」,「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等等一系列望子成龍的古訓,依然在左右當今父母的期盼。
中國的教育開發,早在三千多年前就先聲奪人;甲骨文中的「塾」字與今天私塾的「塾」字完全相同,但當時其「塾」不是指私塾;商代之「塾」並非教育場所,而是宮門側堂,其「塾」乃等候之意。最初私塾走入社會的形式極為簡陋,從設於家庭開始,逐步形成開辦於宗族以及鄉裡的教育機構,稱為私塾。它是古代開辦私學的起源。追根溯源,直至西周時期,「塾」才被鄉紳認同,始辦雛學。《學記》追述西周學制記載,「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最初學在官府,以官為師,所謂地方之塾主持、為年老告退的官員,負責當地教學推行教化。
中國人歷來重視教育,兩漢時期舉孝廉、備選為官,可謂科舉制的前身,原為察舉二科。漢武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國舉孝廉各一人,即舉孝、舉廉各一人;兩漢後期通常為孝廉混同一科。在漢代舉孝廉屬於清流之目,為官吏晉升的正途,後來名士公卿多出於孝廉,對漢代政治影響極大。被選舉之人的資歷,大多為州郡屬吏或通曉經書的儒生。
察舉孝廉均為歲舉,即郡國每一年都要向中央推薦人才,並有人數限定。其後任用升遷與今之官場相似,事在人為。在中央以郎署為主,再遷為尚書、侍御史、侍中、中郎將等官;在地方則為令、長、丞,再遷為太守、刺史。
當時舉孝廉逐漸演變為躋身政治、攀附權力的階梯,郡國之間相互傾軋,舉之不公現象司空見慣。時至東漢和帝永元年間,改以人口為標準,人口滿二十萬、每年舉孝廉一人,滿四十萬、可推舉兩人,以此推之;人口不滿二十萬,每兩年舉孝廉一人;人口不滿十萬,每三年舉孝廉一人。所以說選舉制還是起源於中國,繁體字「選」字可謂象形字中的經典,兩個「巳」是被推舉人,要在公共搭建的平臺上講演,下面的走之表述最終還要走上一圈,讓大家心安理得,最起碼知道選的是誰?雖至如此,還是無法阻止選舉舞弊現象層出不窮?民眾怨聲載道,「舉孝廉、不知書!」啥意思?就是推舉出的人才不識字,也可譯為當年的「白卷先生。」都說推選「工農兵學員」營私舞弊;那就恢復高考。
科舉制是中國歷史上通過考試選拔官員的途徑,始創於隋朝、隋煬帝大業二年(公元606年),始置進士科;首創開科取士的科舉制度,接踵而來的唐朝、確立了科舉制的延續,從而完備於宋朝,興盛於明、清兩代;時至清朝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最後一科進士考試為止,歷經一千三百多年科舉制度廢止於清朝末年。時代變革不容小覷,科舉制壽終正寢是歷史發展之必然,就科舉而言,不僅對中國歷史發展影響深遠,對後來的教育改革同樣影響深遠,時至今日應試教育根深蒂固依然把持在教學領域內不肯退讓半步?到底是制度、還是觀念從中作祟,眾說紛紜。
伴隨科舉制的廢止,近代創辦新學的道路異常曲折。面對西方列強瓜分中國的步調步步為贏,有識之士紛紛呼籲興辦新學;1901年,清廷下興學詔,鼓勵地方興學。1903年,「癸卯學制」頒布推行興辦新學。1905年,科舉制度被廢除,為興學讓路。
其實教育發展離不開經濟基礎,中國近代工商業稚嫩低迷,小農經濟體制遍布農村,沒有普及近代初等教育的空間,無力支撐普及經費。經濟滯後制約了近代小學教育的發展,農村文盲多如草芥;而當時農村教育的格局依然是數千年不變的私塾水準,近代社會的變革與私塾之間的距離,已不是簡單的遠近之分。
清末民初,義塾、族塾停辦,改辦小學,教讀《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以及「四書」、「古文觀止」的私塾先生走出格局,可謂是為人所難。面對新學開設算術、歷史、地理等學科,格致顯然是一片空白。
1906年,學部曾向各省轉發了江蘇士紳提供的《私塾改良會章程》,支持民間組織參與私塾改良,但其收效不大。
1952年9月,教育部指示各地接辦私立中小學;時至1954年,全國私立中小學全部由政府接辦改為公立。」隨後,私塾或併入小學,或主動關停。
中國的教育現實值得深思,查看其內容重複教學,浪費時間,誤人子弟之外,流於形式化的規程比比皆是。學子的未來與國家的命運息息相關,時不我待的憧憬下呼籲,「學制要縮短,教育要革命;」浪費時間就是謀財害命的說法已被認同,於是就有了「打好深厚的基礎,成為國家棟梁之材」的慨嘆!
關於教育體制和學制存在的各種爭議由來已久,不同的聲音所關注的是內含缺陷。目前、九年制義務教育,三年考試選拔高中教育,普及職業技能教育,廣泛擴大普通高等教育以及精英式大學分級管理教育,塔尖式研究生教育和博士培養教育,充斥教改的方案花裡花哨,實為落地的景象難得一見。在參照不同用人需求的標準下,招回大量歸國留學人才魚目混珠;與其納入五花八門的教改計劃,不如踏踏實實更新除弊,還以學子清平世界。
大學教育與本國科技發展有機構成息息相關,與時俱進、不是空談;必須清除那些有其名、無其實的「磚家、叫獸及搏導。」
為什麼?蔡元培、陶行知令國人敬仰,他們興學始於憂國憂民,以培育新人為己任,
肩負起國家富強的期盼、民族振興的大義。
作者、燕然搦管
2021年2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