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10日,農曆臘月廿九,恭迎華嚴菩薩聖誕。
華嚴菩薩之名,載於《維摩詰所說經》、《佛說佛名經》、《賢劫經》、《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等經典中。要理解這位菩薩的殊勝功德,還要從他得名的《華嚴經》說起。
《華嚴經》,全名為《大方廣佛華嚴經》,是佛成道後在菩提場等處,藉普賢、文殊諸大菩薩顯示佛陀的因修萬行如同雜華,莊嚴一乘佛果功德,所謂萬行因華莊嚴一乘果德,即名華嚴。
《華嚴經》以根本佛乘為宗,以毗盧遮那智慧果德普示眾生,介紹了釋尊及十方諸佛親證的不思議解脫境界——盡虛空,遍法界,所謂「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同時,還講述了從初發心至究竟佛果,所經歷的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共五十一個階位的修行方法——於初發心,便成正覺,因該果海,果徹因源。《華嚴經》是一部大經,汪洋淵博,故古德雲「不讀《華嚴經》,不知佛家之富貴」。
華嚴菩薩的名號,也就由此而來。僧肇法師在註解《維摩詰所說經》時,曾記錄了鳩摩羅什三藏對華嚴菩薩的解釋:以三昧力現眾華,遍滿虛空大莊嚴也。
在中國佛教史上,有兩位古德傳為華嚴菩薩化現。一位是唐代清涼國師,一位是元朝正順大師,皆以專修《華嚴經》而名。
清涼國師法名澄觀,字大休,會稽人,俗姓夏侯氏,生於唐玄宗開元二十六年(738),身長九尺四寸,兩手過膝,有四十顆牙齒,夜間眼中放光。
建中四年(783)時,澄觀大師寫作《華嚴疏鈔》,註解《華嚴經》。動筆前,他先求華嚴海會菩薩加被,幫助他完成使命。當夜夢見一巨山嶽,萬丈金霞,光逾皎白,連大接地,才知此是光明遍照之意。此後寫作《華嚴疏鈔》,澄觀大師振筆疾書,不加思索,四年即告完成。
這天后夜,澄觀夢自己變成一條金龍,又化成千千萬萬,無量無邊的龍,飛到其他世界各處,這種境界便是《華嚴疏鈔》流通的徵兆。時至今日,長達一百二十卷的《華嚴疏鈔》仍是我們學習和研究《華嚴經》最完整、最詳細的註疏。
澄觀大師一生宣講《華嚴經》五十遍,設無遮大會十五次,身歷九朝,先後為七代皇帝(代宗、德宗、順宗、憲宗、穆宗、敬宗、文宗)講經,累封為國師,被尊為賢首宗(華嚴宗)第四代祖師。
唐文宗開成四年(839)三月六日,澄觀大師預知時至,召集弟子海岸等人,咐囑後便跏趺而寂,世壽一百零二僧臘八十三。文宗以師為先帝所崇仰,特罷朝三日,重臣縞素,舉國哀悼。
大師圓寂之後,印度有位證得羅漢果的僧人,來震旦(中國)弘揚佛法,續佛慧命,路過蔥嶺(帕米爾高原)的地方,忽見有兩個童子凌空而過。這位僧人用神通制住二童子前進,乃問他們前往哪處,所為何事。二童答:「我們到震旦請華嚴菩薩的牙齒,擬在印度文殊堂供養。」僧人又問:「何人是華嚴菩薩的化身?」二童答:「澄觀國師。」言畢,二童凌空而去。
這位羅漢來到長安,將此事奏明皇帝,準許開龕驗查,果然發現門牙少了二顆。由此大家才知澄觀法師是華嚴菩薩的化身,乘願而來教化眾生。
華嚴菩薩的另一次示現便是元朝正順大師。大師是尉州高氏之子,天資聰穎,於五臺山壽明法師座下出家。受具足戒後,潛心讀誦《華嚴經》達千部之多,並常作華藏世界觀,頗有心得。
有一天,他正入觀時,忽然聽空中有聲音說道:「和吞山水,少會風雲,即有契入。」於是,正順大師立即契入華嚴,頂戴《華嚴經》,不論行住,都不敢有違華嚴之旨,被世人尊稱為「華嚴菩薩」。
正順大師曾建一座藏經樓,名「華嚴閣」,閣樓之下有海水,但水面上植有大蓮華,而且塑著毘盧如來聖像端坐在蓮華之上。他每天面對佛像修禪觀,有時候入定經過三、五天才起觀。
元朝皇太后仰慕他的德名,三次下懿旨召見,但正順大師無意功名,也自認不善奉迎權貴,因此都沒有遵旨入宮。當朝又以「五路總攝」的僧官職位相授,他又堅決的謝辭,不願接受。成宗皇帝臨幸入山,對他禮遇有加,至為看重。
正順大師臨圓寂前夕,對寺眾們說:「無盡剎海,不離當處;妄情未破,悟入無時。」
門下弟子法忍法師問:「未知上人現在向什麼地方去呢?」他回答:「虛空剖出一莖骨。」
徒眾再次乞求示偈以解眾人迷津,於是他寫下了這幾句:
歷劫本無去住,應用何思何慮?
轉身踏破虛空,一切是非不顧。
說完沒多久,正順大師就安詳地示寂了。大師示寂之日,在他平日書寫的幾桌上顯現出龍瑞,還現五彩的光芒照耀在庭院之內。示寂三天後,大師遺體化火自焚,門下弟子檢拾到不少舍利,並建塔供藏。
歷史上因讀誦受持《華嚴經》而得感應的事跡還有很多,杭州這座城市也與《華嚴經》有著十分深厚的淵源。
華嚴菩薩——賢首宗四祖清涼澄觀國師就曾在杭州駐錫。唐末亂世,《華嚴經》章疏及賢首一宗典籍散佚,宋代時高麗國王子義天法師遠涉重洋到杭州來求學佛法,並隨淨源法師入住慧因寺。後義天法師歸國,將大批華嚴典籍送與慧因寺,並捐資建造華嚴經藏經閣及菩薩像等,慧因寺被譽為「華嚴第一道場」,賢首一宗始稱復興。直至明清兩代,明末四大師之一的雲棲蓮池大師和著述頗豐的灌頂續法大師均是賢首法裔,又都駐錫杭州,對華嚴教法的弘傳貢獻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