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大利畫家,維託裡奧·雷格尼尼Vittorio Reggianini (1858年至1938年),義大利學院派風俗畫家。他畢業於馬德裡藝術學院,後來成為該校的教授。
他的作品主要是以19世紀歐洲典雅的資產階級生活場景風格,尤其是以貴婦、求愛的場景以及兒童描繪系列而聞名於世。
作為美術史上的學院派,起源於十六世紀的義大利,而後流行於歐洲,及到十八、十九世紀的各個美術學院。義大利文藝復興後期,美術在出現了明顯衰落現象的同時,又受到巴洛克藝術的衝擊。
為了捍衛文藝復興已有的藝術成果,反對巴洛克藝術對古典藝術的取代以及世俗化的傾向,在官方的支持下歐洲出現了許多"學院",其中最具影響的是 1580 年由義大利的美術世家卡拉齊家族的喀拉蚩兄弟在波倫亞建立的卡拉齊學院。因其建在波倫亞故又稱波倫亞學院。
這些學院在授徒方面,十分重視基本功訓練,要求極為嚴格。既要求把古代作品的形式規律和文藝復興大師的藝術視為永恆的不得稍加超越的規範,又要反對巴洛克藝術對形式的追求。
但由於本身的頑固不化和反對革新,結果走上了脫離社會生活,缺乏生氣的程式化道路。因而學院派意味著嚴謹和規範,也意味著因循保守。
波侖亞學院的功績在於結束了古老的、行會師徒傳藝的、手工作坊式的教育,而使整個美術教育向前大大提高了一步。其後的美術學院強調要繼承文藝復興時的古典藝術,追求形式的完美和內容的典雅。重要的代表畫家有喀拉蚩、列尼、布朗、布格羅、大衛、安格爾等等。
學院派始於16 世紀末的義大利,十七八世紀在英、法、俄等國流行,其中法國的學院派因官方特別重視,所以實力和影響最大。學院派重視的規範,包括題材的規範、技巧的規範和藝術語言的規範。由於對規範的過分重視,結果導致程式化的產生。
學院派排斥一切粗俗的藝術語言,要求高尚端莊,溫文爾雅,反對激烈的個性表現,講求理智與共性。學院" Academy "一詞最初含"正規"、走正路不走邪路的意思。如何才能走正道,在學院派看來就是重視傳統,向傳統學習,因而學院派反對所有的改革。
學院派十分重視基本功訓練,強調素描,貶低色彩在造型藝術中的作用,並以此排斥藝術中的感情作用。這些特點給學生帶來的影響是正反兩方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