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科技大學,簡稱「西南科大」,坐落於中國科技城——四川省綿陽市。學校是四川省人民政府與教育部共建高校,四川省人民政府與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共建高校,被教育部確定為國家重點建設的西部14所高校之一。學校現任黨委書記陳永燦、校長董發勤。
歷史沿革,建校以來,學校幾經搬遷,走過了創業、發展、壯大的不平凡歷程。
1939年,江津窯業技術學校。1949年,江津窯業技術學校更名為川東區江津窯業技術學校(隸屬西南軍政委員會文教部)。1950年,川東區江津窯業技術學校更名為西南工業部幹部學校。西南工業部幹部學校更名為西南建築工程學校。1952年,西南建築工程學校、重慶第一土木建築學校合併組建重慶建築工程學校。1958年,重慶建築工程學校升格為重慶建築材料專科學校(隸屬中央建築工程部)。
1962年,校名改名為重慶建築材料工業學校。1964年,更名為四川非金屬礦山半工半讀中等技術學校(隸屬建築材料工業部)。1974年,學校搬遷到綿陽,更名為四川建築材料工業學校。1978年初,經國務院批准學校升格為四川建築材料工業學院(隸屬國家建築材料工業局)。1978年底。學校搬遷至原清華大學綿陽分校校址辦學。1979年春,清華大學無線電系137名教職工轉入四川建築材料工業學院。 1993年,原國家教委批准該校改變領導管理體制並更名為西南工學院(隸屬國家建築材料工業局)。
1998年,綿陽市紡織技工學校、綿陽市絲綢技工學校併入西南工學院。2000年8月23日,教育部批准西南工學院與綿陽經濟技術高等專科學校合併組建成立西南科技大學。
學校本部位於四川省綿陽市涪城區青龍大道中段59號,校園現佔地4131畝,環境優美,設施完善,是讀書治學的好地方。學校現有建築面積117萬平方米,固定資產總值23億元,教學科研研儀器設備值已達7.16億元。學校圖書館建築面積3.78萬平方米,藏有紙質圖書220萬餘冊,電子圖書781萬餘冊。
學校王牌專業:工程學、材料科學、化學、材料與環境、信息與控制和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等。現有在校研究生、普通本專科學生、外國留學生3.6萬餘人。設有國防科技學院等16個學院(部),在工學、農學、理學、經濟學、法學、文學、管理學、教育學、藝術學等9大學科門類,設有本科專業80個;有一級學科碩士點22個、獨立二級學科碩士點1個,有碩士專業學位類別12個;有一級學科博士點4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1個,有4個學科方向與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等開展聯合培養博士研究生。有四川省「雙一流」建設學科(群)2個、省級優勢學科4個、省級重點學科11個,有國防科工局批准的國防基礎學科1個、國防特色學科方向5個。
學校現有教職工2600餘人,其中:正高級職稱人員293人,副高級職稱人員642人;有博士生、碩士生導師585人;從董事單位等聘任院士15人;有「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教育部新世紀人才計劃」人選、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四川省有突出貢獻的優秀專家、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及後備人選、四川省教學名師等160餘人次。有「核廢物環境下的生物效應」、「核應急環境安全智能感知與預警」國家國防科技創新團隊2個,「碳納米材料」和「特種高分子」四川省青年科技創新團隊,以及「光電檢測技術與研究」等10個四川省教育廳創新團隊。有「軍民融合研究」四川省社會科學高水平研究團隊。
學校有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1個,國家絕緣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共建)1個,有國防重點學科實驗室1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2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個,有四川省重點實驗室3個,四川省工程實驗室3個,四川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個,四川省國際科技合作基地2個,設有國家遙感中心綿陽科技城分部。有四川省協同創新中心3個、四川省軍民兩用技術轉移和產業孵化中心等。有四川省高校重點實驗室10個。有教育部「區域和國別研究基地」1個,有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等省級研究平臺3個、省社科普及基地2個。
學校有材料科學與工程、自動化、環境工程等6個國家特色專業建設點,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為國防重點專業,輻射防護與核安全專業為國防緊缺專業,土木工程等5個專業通過國家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有8個國家級、省級高校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在2018年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公布的「中國高校創新人才培養暨學科競賽評估」結果中,學校榮登百強校之列,居全國第51位。學校已為社會輸送各類畢業生20餘萬人,近三年本科生平均就業率達到92.24%。
西南科技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已建設成為「國家技術轉移示範機構」、「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國家級高校學生科技創業實習基地」、「四川省大學生創新創業示範俱樂部」。學校是四川省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定點聯繫高校之一,聯合組建成立了「四川省軍民融合研究院」,在國防科技人才培養、協同創新、技術轉移和區域特色高端智庫方面深入推進軍民融合。學校充分發揮在環境友好能源材料、先進建築材料、控制工程與智能系統、特殊環境機器人技術、環境安全技術、城市汙水和固體廢物處理及資源化、核廢物處理處置技術、農業生物質資源循環利用等科研特色和傳統優勢,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產生社會經濟效益上百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