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上午11點,中國珠峰測量隊終於成功登頂珠峰。這次登頂極為不易。每年珠峰登頂的時間窗口只有一個,那就是4-5月。這是因為,冬季風盛行時,珠峰被西風急流控制,峰頂狂風呼嘯,氣候極端惡劣;而夏季風盛行時,印度洋暖溼氣流將會給珠峰帶來大量降雪,同樣也不適合登頂。只有每年4-5月,西風急流北撤,但夏季風還未在印度爆發時,珠峰才會迎來難得的相對「好天氣」。本來今年定的是5月22日登頂,但印度洋特強氣旋性風暴(相當於我國標準的強颱風)「安攀」突然出現並登陸印度,珠峰降雪,計劃被迫中止;安攀走後,印度季風很快將在6月上旬爆發,所以登山隊利用這最後的寶貴窗口期登上珠峰,可以說是爭分奪秒、只爭朝夕,最終取得了勝利。
這次很多網友提出,珠峰這麼危險,天氣這麼壞,為什麼不能用飛機上去測,或者讓無人機上去測?歸根到底一句話:這任務太複雜,珠峰峰頂風太大,無人機幹不了,必須要人走上去測。這次珠峰登頂,不僅僅是測量珠峰有多高,還要取得多種數據,包括氣象數據,完成一系列其他測量測繪任務。正因為此,本次珠峰登山隊登頂後,隊員們在峰頂停留了150分鐘。
青藏高原,對任何天氣預報都是非常重要的區域。不僅僅是因為,青藏高原本身的天氣很重要,更因為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有全球獨一無二的高山氣候帶和垂直氣候分布。正是有了青藏高原,我國才有了這麼強大的季風,長江中下遊才能成為魚米之鄉。看看同緯度的非洲,那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青藏高原的氣象數據,對天氣預報當然也非常重要。
長期以來,由於環境的惡劣,青藏高原上的氣象站寥寥可數,它一直是天氣預報中的一個數據空白。天氣預報,就是收集足夠的現在的數據,放到超級計算機系統裡,用天氣模式推導出未來的數據。現在的數據越豐富越精細,未來的天氣,也就是天氣預報就會越準確。而青藏高原的數據空白,毫無疑問會影響天氣預報的準確度。
而這一次,氣象保障團隊、觀測團隊和珠峰測量隊如影隨形。根據中國氣象局的報導,在登頂隊制定登頂計劃時,氣象部門及時主動對接,提供了各項氣象服務,5月12日、5月20日前後西藏出現惡劣天氣時,氣象局提供了準確的天氣信息,保證了測量隊及時下撤,保證了他們的安全。
與此同時,珠峰測量隊在攀登珠峰時,氣象團隊也在不同地方放了很多探空氣球,取得了很多的、不同層次的氣象數據。這些氣球不像地面的測量站,只會取得地面一層的氣象數據,它可以取得地面、離地幾千米的數據。這些數據的取得,當然會讓天氣預報可以參考的數據更豐富,相信如果豐富到一定程度,會讓天氣預報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