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香港,存在兩種病毒。一種是新冠病毒,一種是借《蘋果日報》等載體傳播的「政治病毒」。前者侵害身體,後者荼毒思想。香港要走出泥沼再出發,要同時戰勝這兩種病毒。
香港暴發第三波疫情以來,《蘋果日報》關心的不是市民安危,而是能不能藉此製造對立、吸引眼球。凡是政府出臺的抗疫舉措,它一律攻擊、抹黑;凡是內地支援香港的行動,它一律污衊、中傷。《蘋果日報》網站,甚至以世界公認屬汙名化的「武漢肺炎」為名稱開設頻道。「毒蘋果」的所作所為,就是為撕裂社會、消解共識、阻撓抗疫,好「借亂謀利」「借疫生財」。至於普通市民的健康和福祉,從來不在他們的考量範圍內。
諷刺的是,這隻「毒蘋果」還硬要在腐壞骯髒之外,刷上所謂「新聞自由」的油漆。自由不是墮落的藉口,更不意味著可以肆意踐踏法治和規則。環顧世界,媒體最基本的倫理,就是不得報導未經證實的虛假信息,而對《蘋果日報》來說,謊言總是張口就來,歪曲事實如同家常便飯。其煽動性言論的瘋狂與極端程度,在全世界範圍都極為罕見。尤其是在抗擊疫情、挽救生命的緊要關頭,《蘋果日報》仍不斷給抗疫舉措潑髒水、設障礙,事實上已淪為新冠病毒的幫兇。
「蘋果」之毒,不僅源自其迷惑性、誤導性、破壞性,更源自其毫無建設性。翻開《蘋果日報》,除了情緒化的標題、沒完沒了的詆毀、充滿謬誤的小道消息,讀者可曾讀到過符合香港實際、切實可行的抗疫建議?可曾讀到過對香港社會問題的深入思考?一概沒有。這張以炒作煽情、渲染色情血腥起家的報紙,從一開始就不打算成為香港的建設性力量。畢竟,藏在《蘋果日報》背後的「黎智英們」,既沒有建設的意願,更沒有建設的能力。
如果以為《蘋果日報》只是一張報紙,那確實「小看」它了。根據媒體披露,神秘的「蘋果日報慈善基金會」每年捐出大量資金,其中九成捐款去向不明。有不少市民質疑,該基金會與香港黑暴勢力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繫,或為其破壞行動提供源源不斷的資金支持。實情有待進一步調查,但有一點卻很明確,《蘋果日報》絕不簡單只是反對派的「政治傳單」、亂港勢力的「文宣機器」,其本身很可能就是一個具有相當危險性的「政治組織」。
新冠疫情再頑固,終將得到控制,「毒蘋果」之毒還會延續多久? 「毒蘋果」之毒,更甚於新冠病毒。我們呼籲香港各界在同心抗疫之時,也不要忘記提高警惕,抵制《蘋果日報》、遠離「政治病毒」,共同營造充盈正氣、具有建設性的輿論空間。
「無須客氣 轉發為敬」
敬請關注廣東僑界青年聯合會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