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衣裳
小小藍花布襖裡的大歷史
現代京劇《沙家浜》中的著名唱段「智鬥」,至今仍有很多人喜歡。在欣賞京劇藝術的同時,也有很多人注意到阿慶嫂身上的那件藍花布襖。戲劇中的主角,形象必須典型且鮮明,服裝會對角色塑造發揮重要作用。藍花布襖之所以能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就是與角色匹配度高的結果。
藍花布襖看似簡單,卻是在長期歷史積累之後才得到定型。
首先,款式形成。中國古代最典型的服裝形制是上衣下裳,在此基礎上演變出了深衣、長袍,以及多種裙裝。漢服通常強調寬鬆自然,所以仙俠題材的影視劇往往借它來表現飄逸出塵的仙氣。但阿慶嫂不是神仙,而是勞動女性,所以她的服裝要符合社會身份。歷史上,雖然官貴女性也曾流行穿緊短的上衣,但時尚畢竟不是長期現象,緊短的服裝仍以勞動者穿著為主。
襖,是有裡子的上衣。阿慶嫂小襖的右衽、盤扣、立領,每種元素都是在出現一段時間之後,最終被定型到這一款式當中的。比如,右衽,是從周朝開始的主流形制;盤扣,一般認為是遊牧民族傳入,最早見於宋代文物;立領,漢民族服裝使用立領最早見於明代皇后的畫像。由於盤扣和立領後來常為旗袍所用,很多人誤以為來自旗裝。事實上,絕大多數的清代旗裝,上衣並沒有領子,天冷風大之時另用一件披領圍在頸部。
阿慶嫂的這件小襖,已經與早期漢服在款式上有較大區別,但領口和開襟的圓弧,以及肩部的圓潤,仍然能夠體現出中華女性溫潤柔和的典型氣質。
第二,顏色地位。女性愛美,服裝當然也有多種顏色,而藍色與其他色彩相比,與勞動者身份更為貼近,也與中國人的氣質較為貼切。在周朝時,中國出現了五種正色構成的體系,既黑白紅黃青等五種顏色為正色,地位高,而其他顏色為間色,地位低。即便同為正色,五色之間仍有地位差別,其中夏尚黑、商尚白、周尚紅,黃色又在隋朝開始成為至尊色。
只有青色,即便在作為官服色的唐朝,也只是八九品的地位。在古代,青色的概念比較模糊,綠、藍、黑三色都常被混稱為青。但從「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這句話可以看出,在周人心中,兩者的確存在差異。作為正色的青地位偏低,作為間色的藍色當然也不可能超過。古代染藍技術發達,成本較低,也是被普通民眾廣泛採用的原因之一。
當然,藍作為色彩,也有其獨特魅力。它能帶給人冷靜、雅致、內斂的感覺,這恰恰與儒家謙遜低調的倡導相吻合。阿慶嫂「膽大心細,遇事不慌」,這種冷靜被一身藍色襯託得十分突出。
第三,花紋類型。勞動女性的服裝不能出現龍鳳麒麟仙鶴等珍禽瑞獸,所以花紋多為普通的草木花鳥等細小圖案。但古人內心同樣也嚮往圓滿豐富,往往會把一塊衣料布局成草木繁盛、生機盎然的感覺。在藍色所傳遞出含蓄低調的基礎上,花草造型則顯現了中華女性細膩豐富的內心。京劇《沙家浜》主要講阿慶嫂的對敵鬥爭,角色性格有頑強的一面,但是她「眼觀六路,耳聽八方」「說出話來滴水不漏」等特徵,與細膩精巧的花紋之間也形成了一種呼應。
第四,印染工藝。古代花紋製作,一般有繪、繡、織、印染四種工藝,難度依次遞增。繪、繡兩種工藝操作難度較低,但無法規模化,所以當技術發展到一定水平,機織和印染就成為主流。秦漢之際,已經可以把文字織入布匹;隋唐時期,印染技術取得重大成就,出現了夾纈、絞纈、蠟纈等典型工藝。
所謂夾纈,就是在兩塊平板上對稱鏤刻出花紋,然後相對夾緊織物,於是部分位置無法著色,最終藍白互相襯託形成花紋。其中,大部分夾纈印染出品的是藍底白花,被後人稱為防染法。如果說夾纈還有可能印染出白底藍花,並非全部使用防染方式,那麼另外兩種——絞纈和蠟纈,則沒有例外了。
所謂絞纈,是用線繩對織物做局部綑紮,染料便無法深入綑紮部分而留下空白。這種方式的特點是會產生暈色效果,但需要高超的綑紮技術,花紋的表現力也很受限。上世紀90年代初,中國民間曾經流行過一段時間的扎染,也是同樣的原理。
蠟纈同樣運用了防染方式,但是防染的手段改成用蠟。用蠟直接在布匹上繪製圖案,布料著色晾乾後去蠟可得到花紋。這種方式花紋自由,並且由於蠟跡可能出現紋裂而產生獨特的效果,不足之處在於繪製重複花紋的難度較大。
這三種工藝採用的防染方式,花靠非花反襯而呈現。這與繪畫當中筆墨用於主體,靠留白突出圖案的思路正好相反。可見老子所說「有無相生」的道理,在繪畫和印染藝術上完全可化為實際操作。
一般來說,夾纈、絞纈、蠟纈等傳統工藝更適合單色花紋的印染,但令人驚嘆的是,隋唐時期的能工巧匠可以運用這些工藝印染出彩色花紋。在《中華古今注》中記載:「隋大業中,煬帝制五色夾纈花羅裙,以賜宮人及百僚母妻。」意思是說,隋煬帝在大業年間,令人製作五色夾纈花羅裙,賜給宮女以及百官的母親和妻子。
唐朝的印染技術成就空前,彩色夾纈盛行。日本正倉院收藏了一件文物,紺地花樹雙鳥紋夾纈絁,可以讓現代人見識到那個年代的精彩。如果沒有對複合染色原理的充分理解,如果沒有鏤刻工藝的精密到位,怎可能有這樣精彩的成品流傳下來。當然,彩色夾纈的造價太高,只有宮廷有財力消費,所以民間只有單色花布流行。
藍花布襖當然不只是阿慶嫂一人的著裝,現在也有一些場所用來做職業女裝。服裝一直都是文化的載體,每一件傳統服裝背後都有豐厚的歷史底蘊,都有祖先的感情和智慧,都有溫度和夢想。
(作者系百家講壇《中國衣裳》系列講座主講人)
李任飛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