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眾號:曉中醫
作者:王曉鳴 編輯: Bodhi様
鴨蹠草,有很多別名,如雞舌草、碧竹草、竹葉草、耳環草、藍姑草、淡竹葉菜、竹雞草、碧蟬花等等,中藥學名稱為「鴨蹠草」。鴨蹠草是江南地區常見的中草藥,多生於溼潤陰處,為一年生本草,春天常常在路邊和山坡上發現它的蹤跡,6-7月開花期採收全草,鮮用或曬乾切段入藥。
鴨蹠草,長於清熱,又能利尿,藥性甘、淡、寒,歸肺、胃、小腸經。因具有清熱解毒,利水消腫的功效,常用於風熱感冒,高熱不退,咽喉腫痛;水腫尿少,熱淋澀痛;癰腫疔毒,毒蛇咬傷等。
本草故事
我上小學的時候就認識鴨蹠草了,喜歡稱它為「碧竹草」,因為它的花是藍的,葉子像竹。4.5月份到野外郊遊,見到鴨蹠草,常順手把它挖回家,移植在花盆中,種活後懸掛於走廊或屋簷下,或放在書櫥和花架之上。只要保持溼潤稍陰的環境,它生長得很快,其枝葉沿花盆四周隨意下垂,隨著夏季的到來,朵朵藍花綻放,煞是好看。
早在40年前,我曾參加過衛訓班,最喜歡的課是《中草藥學》,使我首次接觸到中草藥知識,也算是啟蒙教育吧。就在那時,知道了鴨蹠草有這麼多功效和作用,親眼目睹教員用鮮鴨蹠草搗爛後外敷,救治毒蜂咬傷的病人。有了這麼一段經歷,我認識了很多草藥,特別是藥食兩用的植物。就是從那時候開始,每年3、4月份我就喜歡到郊外採野菜,一直延續至今,既豐富家裡的菜餚,又可以起到醫療保健作用。
浙江中醫學院畢業後,我成為一名兒科醫師。記得第一次出門診我就遇上一位「水痘」的患兒,當時就懵了,怎麼處理呢?坐在對面的一位醫師見狀提醒我:先讓他化驗血常規。病人離開後,我趕緊跑進更衣室,翻開《中醫兒科學》……「水痘」輕證用銀翹散。銀翹散原方中並沒有鴨蹠草,但由於水痘為時邪挾溼,我就加用了最為熟悉的鴨蹠草,協助方劑中的淡竹葉,加強利尿滲溼的作用。三天後,患兒來複診,當家長告知已不發熱了,水痘也逐漸結痂了時,心裡真是美滋滋的。
由於小兒「陽常有餘」,易患熱病,臨床上常採用「熱則清之」的治療方法,但清熱藥大多苦寒,小兒難以接受。鴨蹠草藥性甘、淡、寒,用於風熱感冒、急性扁桃體炎、手足口病、水痘等口感好,療效棒,目前是我治療外感熱病的必用藥物。如果有條件的的話,建議大家在不妨在春天移栽一些鴨蹠草,既可以作觀賞植物,又可以用鮮藥治療外感熱病,在暑天還可以自己製作防暑降溫茶,一舉三得。
本草論典
有關鴨蹠草的描述,《本草綱目》是這樣記載的:三四月生苗,紫莖竹葉,嫰時可食。四五月開花,如蛾形,兩葉如翅,碧色可愛。結角尖曲如鳥喙,實在角中,大如小豆。豆中有細子,灰黑而皺,狀如蠶屎。
【主治】寒熱瘴瘧,痰飲丁腫,肉癥澀滯,小兒丹毒,發熱狂癇,大腹痞滿,身面氣腫,熱痢,蛇犬咬,癰疽等毒。
《本草綱目》中收載的附方介紹幾則:
小便不通:竹雞草一兩,車前草一兩,搗汁入蜜少許,空心服之。
下痢赤白:籃姑草,即淡竹葉菜,煎湯日服之。
喉痺腫痛:鴨蹠草汁點之。
五痔腫痛:耳環草一名碧蟬兒花,妥軟納患處,即效。
本草驗方
1、《浙江民間常用草藥(第二集)》收集了有關鮮鴨蹠草的驗方3則。
(1)鮮鴨蹠草二至三兩。水煎服,連服數日。治水腫、腹水。
(2)小兒丹毒、熱痢以及急性熱病的退熱,用鮮鴨蹠草二至三兩(幹的一兩),重症可用五至七兩。水煎服或搗汁服。
(3)治關節腫痛、癰疽腫毒、瘡癤膿瘍,將鮮鴨蹠草搗爛,加燒酒少許敷患處,一日一換。
2、由葉桔泉編著的《食物中藥與便方》收載了鴨蹠草便方11則,選其中3則介紹之。
(1)上呼吸道感染、扁桃體炎:鮮鴨蹠草全草洗淨搗爛絞汁,每服1酒杯以溫水衝服,一日2-3次。或用全草60-90克,水煎服即可。
(2)急性風溼熱、尿酸性痛風、關節紅腫疼痛:鴨蹠草60克,白毛夏枯草30克,水煎服(取鮮草搗爛絞汁服用更佳)。
(3)各種感染髮熱:大量鴨蹠草水煎服(本品藥性和平,多服無弊)。
本草醫話
小兒外感時行疾病巧用鴨蹠草
小兒外感時行疾病,一年四季都有。現代醫學的流行性感冒、手足口病、水痘、風疹、幼兒急疹、流行性腮腺炎等疾病均包括在內。小兒外感時病發病急,傳變快,常表現為高熱不退。診治時需按其體質的強弱,感邪的輕重,四時六氣之不同,結合兼挾症狀,明確診斷,及時處理,以免產生併發症。這類疾病初期的治療大法是辛涼解表、清熱解毒,常用方劑為銀翹散。方中銀花、連翹辛涼透邪、清熱解毒為主藥;荊芥、豆豉辛溫發汗祛邪,薄荷辛涼解表共為輔藥;牛蒡子、桔梗、生甘草宣肺利咽,淡竹葉、鮮蘆根清熱生津,皆是佐使藥,這樣就形成了外感時行疾病基本方。暑天時邪多挾溼;手足口病和水痘的發病原因均與溼有關,這時鴨蹠草的應用就相當關鍵了,在基本方中加上鴨蹠草10-20克,鮮藥可用20-30克,可達事半功倍之效。也可以鮮鴨蹠草為主藥,高熱持續不退加金銀花、鮮蘆根、薄荷,咽喉紅腫加僵蠶、蟬衣,夏季加鮮荷葉,隨症治之。
END
作者簡介:
王曉鳴女士,浙江省中醫藥學會副會長、秘書長、兒科分會主任委員、體質分會副主任委員,浙江省中醫院兒科主任中醫師,浙江中醫藥大學教授。臨床專業方向為中醫兒童保健學,主要病種為兒童營養性疾病、多動症、抽動症、複雜性高熱驚厥、哮喘、易感兒等。
聯繫電話:+86 571 13588887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