鴨蹠草(Commelina communis)和飯包草(Commelina benghalensis)兩者都是「雜草」,處於無人問津的地位,它倆都屬於鴨蹠草科鴨蹠草屬植物,所以不仔細看還是感覺長得非常像的。鴨蹠草屬全球100種,中國有8種,而浙江省只有鴨蹠草和飯包草這2種。
從植物志上來看,鴨蹠草是一年生披散植物,而飯包草是多年生披散植物,這個只能說明在冬天看到的都是飯包草而已,生長季沒有無法識別。最明顯的一點區別特徵就是有沒有毛,鴨蹠草全株無毛,而飯包草全株被柔毛,這是大招。其餘除了被毛外,就是葉形和有沒有葉柄,鴨蹠草葉披針形至卵狀披針形,無柄或幾柄,葉鞘緊密抱莖,且散生紫色斑點,而飯包草的葉卵形,有葉柄,葉鞘疏鬆抱莖;再來看總苞片(花序下的變態葉),鴨蹠草的總苞片是佛焰苞(形狀像佛後面的火焰的苞片)狀,而飯包草的總苞片近漏鬥形;再看看繁殖器官,鴨蹠草的花較大,花瓣長約1釐米,而飯包草的花較小,花瓣長0.3-0.5毫米;子房和蒴果如何開裂我們就不討論(花瓣上的爪這個術語可看飯包草的一張圖片解析),可以看下檢索表。
除了被當作「雜草」之外,其實兩種植物均可入藥。據《中華本草》記載,鴨蹠草全草入藥稱為鴨蹠草,性寒,味甘、淡,具清熱解毒和利水消腫之功效,主治風熱感冒、熱病發熱、咽喉腫痛、癰腫疔毒、水腫和水便熱淋澀痛等症。單方有:治療喉痺腫痛可用鴨蹠草鮮草60克,洗淨搗汁,頻頻含服;治療黃疸型肝炎可用鴨蹠草120克,豬瘦肉60克,水燉,服湯食肉,每日1劑;治療瘧疾可用鴨蹠草30克水煎服;治療高血壓可用鴨蹠草30克和蠶豆花9克,水煎當茶飲。飯包草全草入藥稱為馬耳草,性寒,味苦,具清熱解毒和利水消腫之功效,主治熱病發熱、煩渴、咽喉腫痛、熱痢、熱淋、痔瘡、疔瘡癰腫和蛇蟲咬傷等症。單方有:治療小便不利和淋瀝作痛可用馬耳草30-60克加水煎,可代茶常飲;治療赤痢可用鮮草60-90克,水煎服;治療疔瘡腫毒和紅腫疼痛可用鮮草洗淨後和冬蜜搗勻敷貼,每日換2次;治療蛇傷可用鮮草以冷開水洗淨後搗爛絞汁冷服,灑敷傷部;治療痔瘡可用鮮草或幹品適量,煎洗患處。
以下就介紹這2種植物的形態特徵(據植物志)和圖片解析。
1.鴨蹠草(Commelinacommunis)
一年生披散草本。葉披針形至卵狀披針形。總苞片佛焰苞狀,有1.5-4釐米的柄,與葉對生,摺疊狀,展開後為心形,頂端短急尖,基部心形,邊緣常有硬毛;聚傘花序,下面一枝僅有花1朵,具長8毫米的梗,不孕;上面一枝具花3-4朵,具短梗,幾乎不伸出佛焰苞。花梗花期長僅3毫米,果期彎曲,長不過6毫米;萼片膜質,長約5毫米,內面2枚常靠近或合生;花瓣深藍色至白色,內面2枚具爪,長近1釐米。蒴果橢圓形,長5-7毫米,2室,2爿裂,有種子4顆。花期6-9月。
2.飯包草(Commelinabenghalensis)
多年生披散草本。葉有明顯的葉柄;葉片卵形,頂端鈍或急尖,近無毛;葉鞘口沿有疏而長的睫毛。總苞片漏鬥狀,與葉對生,常數個集於枝頂,下部邊緣合生,長8-12毫米,被疏毛,頂端短急尖或鈍,柄極短;花序下面一枝具細長梗,具1-3朵不孕的花,伸出佛焰苞,上面一枝有花數朵,結實,不伸出佛焰苞;萼片膜質,披針形,長2毫米,無毛;花瓣藍色,圓形,長3-5毫米;內面2枚具長爪。蒴果橢圓狀,長4-6毫米,3室,腹面2室每室具兩顆種子,開裂,後面一室僅有1顆種子,或無種子,不裂。花期7-9月。
溫馨提示:如果您覺得本公眾號對您有幫助,您可以通過以下兩種方法關注本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