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鳳凰,鳳求凰。
在古代傳說中,鳳是雄鳥,凰是雌鳥,「一日失雄,三年感傷」,雖然天地間的鳥類眾多,除了鳳之外,沒有任何一種鳥能與凰匹對成雙……
既然鳳與凰如此恩愛,為什麼人們還常說「龍鳳呈祥」,這明擺著是說——龍和鳳是一對啊。那麼,鳳到底跟龍是一對還是跟凰一對呢?
這個問題,說來話長。
1、鳳與凰的歷史故事
鳳、凰在傳統文化裡是一種吉祥鳥,雄鳥叫「鳳」,雌鳥叫「凰」。據記載,其「蛇頭、燕頷、龜背、鱉腹、鶴頸、雞喙、魚尾、青首、駢翼」。通過甲骨文和金文,可知鳳的大體長相是,頭小尾大。
據傳,鳳能發6種不同的鳴叫聲,凰能發另外6種不同的鳴叫聲。而中國傳統音律就是根據鳳、凰的鳴叫發明的。
黃帝有位樂官叫泠(líng)倫,他從大夏的西邊尋至崑崙山北邊,找到一種竹子製成三寸九分長竹管,吹奏的聲音定為「黃鐘律」。根據鳳、凰的12種鳴叫製作12根竹管,奇數音叫「律」,偶數音叫「呂」,合稱「十二律」。同時製作了兩口編鐘,仲春二月乙卯日太陽出現在奎方時,指揮演奏了一場盛大樂舞。
此後,鳳、凰的鳴叫被賦予不同含義,朝鳴稱「登晨」,晝鳴稱「上祥」,夕鳴稱「歸昌」,昏鳴稱「固常」,夜鳴稱「保長」,如果所有鳴叫都符合「律」、「呂」,則天下安寧。為此黃帝說:「這種鳥遇到戰亂,會遠離中原,躲避到九夷之地去。」所以,歷朝歷代都把鳳、凰的出現當作祥瑞之兆。
鳳、凰除了記載於《山海經》和人們的傳說中,現實中是否真存在?翻看古書,從漢昭帝始元三年十月至宋武帝永初元年七月,對於鳳、凰的出現有24次詳細記載。其中幾次記載,如今讀來還讓人驚嘆——
漢宣帝神雀二年二月,「鳳凰集京師,群鳥從之以萬數」;
漢宣帝甘露三年二月,「鳳凰集新蔡,群鳥四面行列,皆向鳳凰立,以萬數」;
漢光武建武十七年十月,鳳凰「集潁川郡,群鳥並從行列,蓋地數頃,十七日乃去」;
宋文帝元嘉十四年三月丙申,鳳凰「集秣陵民王顗園中李樹上,大如孔雀,頭足小高,毛羽鮮明,文採五色,聲音諧從,眾鳥如山雞者隨之」……
鳳與凰每每出現,都伴隨著百鳥朝鳳、眾星捧月。鳳與凰漸漸地就成了高貴、典雅、優美、純潔、吉祥的代名詞。
2、鳳與凰的愛情故事
提起鳳凰,就不能不說一下弄玉吹簫的愛情故事。
春秋時期,有位著名的隱士叫蕭史,善吹簫,簫音如同鳳鳴。秦穆公有女兒名叫弄玉,也十分喜愛吹簫,稱「非知音不嫁」。最終,兩人喜結連理,同住在鳳臺之上,每天蕭史向弄玉傳授吹簫技巧,夫唱婦隨,珠連璧合。清音上達天庭,引來鳳、凰翔集,簫史和弄玉乘鸞御鳳,騰空而去……
在傳統文化裡,鳳求凰是忠貞愛情的象徵,因為「一日失雄,三年感傷。雖有眾鳥,無以成雙」。凰,只有鳳才能般配成對,其他所有鳥類都不夠資格與其出雙入對。
所以,古代的才子佳人常常以鳳、凰自喻,最著名的就是司馬相如與卓文君的故事了。當時,尚是落魂書生的司馬相如與卓文君遙相愛慕,如何才能暗遞情愫?司馬相如於是撫琴一曲《鳳求凰》——
鳳兮鳳兮歸故鄉,遨遊四海求其凰。時未遇兮無所將,何悟今兮升斯堂。有豔淑女在閨房,室邇人遐毒我腸。何緣交頸為鴛鴦,胡頡頏兮共翱翔。凰兮凰兮從我棲,得託孳尾永為妃。交情通意心和諧,中夜相從知者誰?雙翼俱起翻高飛,無感我思使餘悲。
心有靈犀的男女二人,藉助鳳、凰的故事傳情達愛。當夜,司馬相如與卓文君就攜手私奔而去……
鳳與凰的故事,自古以來就象徵著神仙眷戀、金童玉女的愛情。
3、龍與鳳為何成為一對?
既然鳳與凰是天生的、唯一的伴侶,為什麼龍與鳳又成為一對?
鳳凰合為一體,不再分雌與雄,並且被完全雌化,要從龍的形象被固化說起。
龍,在傳統文化中是百獸之王,是勇猛、剛強、力量的象徵。同時,龍、鳳、龜、麟又被稱為"四靈",龍與鳳如果同時出現,自然是十分祥瑞的徵兆。所以,對於「龍鳳呈祥」或者「四靈」形象的使用,自古以來就存在於傳統習俗和文化之中。
以唐朝為線,唐朝之前對於龍與鳳的概念較為開放和自由,無論是君王、聖賢還是普通百姓都可以使用。
唐朝之後,尤其是宋元時期,龍的形象和使用被固化,化身為王權的象徵,只能由帝王獨自享用,普通人如果使用等同於造反。
既然龍象徵帝王,誰來象徵帝後?人們選中了鳳。
原因有三:
其一,鳳的外在形象華美、絢麗、光彩奪目,與龍的外在形象形成了鮮明的對照,一個柔美,一個陽剛。
其二,鳳,向日而生,又名太陽鳥;龍,池中潛行,騰雲駕霧,龍與鳳象徵陰陽互補、合和祥瑞,萬物和諧共生。
其三,鳳與凰在長期演化中,已完成形象上的雌雄合體,象徵著陰陽調和,相諧一體。
另外,從長期固化的形態上講,龍體是升騰向上的,有著勃勃生機;鳳體是盤旋向下的,普灑著溫暖,這種形態更代表了陰陽同根。
由此來看,鳳與凰是天造地設的一對,龍與鳳是人工合成的一對。
鳳求凰,求來的是神仙眷戀、金童玉女的愛情;龍鳳呈祥已從代表王權、富貴演變為整個社會的吉祥圖騰。
究竟誰跟誰是一對並不重要了。
參考文獻:《史記》、《太平御覽》、《宋史》,感興趣者可以詳細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