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琯
字次律,河南洛陽人,博學多聞,善詩文,長琴韻,對宮室建築設計、園林技藝頗有研究。公元724年向唐玄宗獻《封禪書》。756年,唐玄宗肅宗先後任房琯為宰相,委以軍國重任。由於兵敗於陳濤斜,758年罷相外放。760年8月任漢州(今廣漢)刺史,鑿西湖,當時不少文人名士來此聚會,賦詩彈琴。
位於廣漢中心城區的房湖公園,因房琯而得名。房琯曾先後在唐玄宗、唐肅宗當政期間任宰相,後被貶為漢州刺史,於公元760年遷至廣漢。房琯在漢州從政期間不僅關心百姓、整治利治,還開鑿了利於農業生產和園林建設的「房公湖」。此後,房公西湖成為歷代文人瀏覽、憑弔的名勝古蹟,客觀上對廣漢的詩、文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
房琯的祖父和父親都曾擔任官職,他年輕時就十分好學,風儀沉穩,生性淡泊,曾和呂向隱居在河南洛陽的陸渾山(今天的洛陽)十多年,潛心讀書。
十多年專心讀書,使房琯不僅學識淵博,喜歡彈琴,還能文善詩,更難能可貴的是他對宮廷建築設計和園林技藝也有頗有研究。
公元724年,唐玄宗打算封禪泰山,房琯撰寫了一篇《封禪書》進獻皇帝,中書令張說看到後非常欣賞他的才華,向唐玄宗推薦他為秘書省校書郎,後調任馮翊縣尉。不久,房琯辭官,參加「堪任縣令科」考試,被任命為盧氏縣令。
從此,房琯走上了曲折坎坷的仕途之路。他一生供職之所達30餘處,所任職達20餘種。不過其為官一生都較為清正廉潔,深受百姓愛戴。
房琯在漢州任刺史的時間並不長,僅兩年零八個月。但就在這兩年多時間裡,他幹了兩件大事,深得漢州人民擁護。
公元760年8月,房琯被貶到漢州任刺史,那時候由於受安史之亂影響,當地治安很差,百姓生活疾苦。他來到後仍舊保持了其當地方官時的一貫作風:清正廉明、勤政愛民、除暴良安良。
有百姓到漢州衙門擊鼓鳴冤,狀告大惡霸官天樂,房琯雖然來漢州不久,但也立即進行調查,發現官天樂是當朝大官元載的妻侄,長期與漢州前刺史狼狽為奸,燒殺搶劫無惡不作。房琯立即下令捉拿官天樂及其死黨,將其斬殺於雒城門外的鴨子河畔。漢州人民歡天喜地,稱頌房琯鐵面無私,剛正不阿。
《漢州志》對此有一個簡明的歸納:(房琯)以陳濤斜之敗,出為漢州刺史。始,吏攘民居,甚相淆奪,琯至革之,民以便安,政聲流聞。據悉,房琯去世後,漢州人民曾在他辦公的地點搬來鎮館之石,在上面刻上「房公石」三個字,用以表示對他的紀念。這塊石頭保存至今,且完好無損,字跡清晰,目前存放在廣漢房湖公園的「琯園」內,可見當地人民對他的擁護。
位於廣漢房湖公園內的琯園。
除了其清正廉明態度深得漢州人民愛戴外,房琯在漢州做的第二件事就是修建了房公湖。房琯到漢州時,漢州城西是一片方圓數百畝的沼澤地,當中有一通往成都的驛道蜿蜒其中,道路兩旁全是灌木、雜草叢生,且沼澤地水流不暢,每到雨季就出現洪澇災害,成為當時漢州的一大治理難點。
因房琯對宮廷建築設計和園林技藝頗有研究,他因地制宜,修建了房公內外湖。他帶人首先剷除雜草,重修驛道,植樹鑿湖,疏通水路,積土為洲島。很快,一座美麗的房公湖就建成了,不僅解決了當地的洪澇災害問題,還使房公湖成為當地一大景點,百姓十分高興。
房公湖鑿成時,房琯十分高興,寫了五言長詩《西湖既成作》,末尾的四句說:「遭亂意不開,即理還暫祛。安得長晤語,使我憂更除。」愉悅之情溢於言表。
公元763年,唐代宗李豫詔房琯還朝,房琯在回京的路上,因病留住閬中,治病數月,不幸於同年八月病故,享年67歲。
房公湖分內外湖,內湖即房公湖,也就是現在廣漢房湖公園所在的位置。外湖又稱西湖,因當時西湖特別漂亮,還曾被稱為漢州八景之一,有「西湖夜月」的美稱。
《漢州志》載:房湖,在州城西二裡,凡數百畝,洲島迴環,亭堂臺榭甚勝。又有舊竹亭,公暇即名(鳴)琴其中,同時高適、杜甫皆常往來賦詩。後李德裕、劉禹錫、鄭涴諸人亦有唱酬,傳為盛事。
房琯和杜甫一直是好友,在房琯被罷免宰相的職位後,杜甫數次在皇帝面前為房琯辯護,也因此被貶。公園763年,杜甫到漢州探望房琯,二人相遊西湖,飲酒做詩,後留有《得房公池鵝》、《別房太尉墓》等詩篇。今天的房湖公園內,還有杜甫和房琯二人的雕像(上圖)。
據悉,房公西湖作為漢州遊覽勝景,在唐代之後,吸引了不少文人名士來此雅集遊宴,
賦詩彈唱,成為一時佳話,對廣漢詩歌文化的傳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唐代詩人劉禹錫曾在《和李文饒房公舊竹亭聞琴》中寫道:「尚有松間露,永無棋下塵。一聞流水曲,重憶餐霞人。」
1985年,廣漢縣人民政府順民意,體民情,將廣漢公園更名為「房湖公園」,並在園內的房湖畔專門修建了「琯園」,塑房琯銅像在內,園內的「留琴館」將房琯的生平事跡、房公石、古琴等重要文物和歷代有關文史、詩詞、書畫等資料陳列其中,供人們觀賞、緬懷。
學者談名人:
房琯在廣漢從政期間為廣漢確實帶來了較為深遠的影響,特別是他帶頭修建的漢州房公湖,成為歷代賢達名士遊覽和題詠的勝跡,歷久而沉澱為廣漢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珍貴城市記憶。並且在傳播詩詞文化、促進公益事業方面都發揮出了巨大作用。
學者簡介:
李成元,1944年出生,四川廣漢人,曾擔任過廣漢文化館館長,廣漢市地方史志民俗研究專家,中國曲藝家協會會員。著有《古蜀風雲》、《三星堆史話》等小說。
本報記者 曾啟秀
編輯 廖克益
責編 徐興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