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草頭條團隊(bencaotoutiao)
編者按
新藥瑞德西韋在中國要涼了。4月15日,因其入組率低,在中國第二項臨床研究已暫停。這個被不少醫學專家稱「最有潛力抗擊新型冠狀肺炎」藥物,從2月5日進駐武漢抗疫戰場以來,一躍進入三期臨床試驗。根據實驗室價格,150mg的價格為47994元人民幣。根據實際操作,美國首例患者,前後總計一周的時間治癒出院,大概需要24萬人民幣左右。高昂的價格,讓人望而生畏。正如青蒿素給非洲帶來經濟又有效的治瘧希望一樣,清肺排毒湯憑藉幾味東方本草,療程僅需百元左右的價格,治癒率高達99.28%的效果,再一次向全世界展示了中醫藥的神奇。
昨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就新冠肺炎疫情中醫藥防控工作進展和成效召開新聞發布會,邀請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仝小林,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醫大師王琦,北京中醫藥大學副校長、教授王偉,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黨委書記葉永安就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中醫藥工作答記者問。
1
這味中藥是新冠特效藥
北京中醫藥大學副校長、教授王偉介紹:目前,清肺排毒湯已在28省市廣泛使用,收到了較好的效果。臨床救治組通過對全國66個定點單位的觀察,截至4月12日,1262例病人中已有1253例治癒出院,達到99.28%,並在臨床症狀方面改善非常明顯。從臨床觀察來看,對比國家醫保局日前公布新冠肺炎重症患者人均治療費用超15萬,使用清肺排毒湯一個療程僅100元左右。
2月5日以來為武漢地區定點醫院、隔離點等地共配送39萬袋,為全省配送了複方顆粒劑50萬劑。通過對清肺排毒湯的初步基礎研究,已經完成了300多種化學成份、200多種入血成份的鑑定工作,通過網絡藥理學的方法初步預測有790多個潛在的靶點,初步說明,這個藥物可以通過多個成份、多個環節,對新冠肺炎起到調控的作用。特別是它可以有效抑制內毒素的產生,可以避免或者延緩炎症風暴的發生。
通過各項臨床的觀察和初步的基礎研究表明:清肺排毒湯適用於輕型、普通型、重型新冠肺炎的通用方劑,具速效、高效、安全的特點。
2
千年前中醫藥也面對過類似寒溼疫
「中醫對這次新冠肺炎的認識,在繼承的基礎上,也還必須得有很多創新。」仝小林院士說。這個病既不完全相同於《傷寒論》裡的傷寒,也不完全相同於明代吳又可《瘟疫論》裡的瘟疫,也不完全相同於葉天士的衛氣營血裡面的瘟病。在一千年前,也是在武漢周邊,有一個叫黃州,現在叫黃岡的一個區,在那曾經發生過一場寒溼疫。
這個疫病主要侵犯的器官是肺和脾,病位在肺,表現為類似於咳嗽、咳痰、喘憋、氣促,病位在,表現為乏力、食欲不振、噁心嘔吐、腹瀉等。從病的發展過程來看,可分為早期、中期、晚期和恢復期幾個階段。早期比較偏重於「瘀」,中期偏重於「閉」,晚期偏重於「脫」,主要是「喘脫」,然後就是恢復期,在中醫診療方案裡面對這些已經做了比較明確的說明。
■ 仝小林院士表示,駐守武漢兩個多月主要做了三件事:
1. 與其他專家共同制定和修訂從第三版到第七版的診療方案,包括主持制定了恢復期的治療方案。
2. 在特殊環境下,跟武昌區政府、湖北省中醫院以及後方團隊一起創新武昌模式,在短時間內給病人大面積的發藥,用通治方來治療,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
3. 推動一些大醫院進行中西醫結合治療,這些醫院後來在大宗病例進行總結的時候,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降低死亡風險上取得了比較好的成績。
3
扶正氣、提免疫 中醫藥助力除瘟疫
■中醫藥的作用主要在三個方面:
一是扶正氣,調節機體內環境,提升免疫力。
二是通過外用藥作用於黏膜,降低接觸病毒危險度。
三是通過中藥的揮發性物質,芳香避穢,改變病毒依附生存環境。
國醫大師王琦表示:中醫藥的預防在於扶正氣避邪氣。中國歷史上曾發生過三百多次大瘟疫,在救治瘟疫過程中都有中醫藥參與。包括非典、甲型流感中,中醫藥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目前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疫情防控形式下,主要做了兩方面的舉措:即一個防疫包,一套幹預系統。」防疫包裡是內服預防顆粒劑,這是已通過動物實驗證明,對肺部感染療效顯著。同時,還進行了內服中藥、外用香囊、口鼻噴劑三個方法。
在幹預系統上,主要包括院士團隊與政府之間的合作與落實,聚焦高危人群與多形式的中醫藥預防的幹預。同時科研嚴密的設計加上臨床數據反饋的評估。預防方藥有明顯抑制病毒感染,引起炎症反應的作用。
4
中西醫聯手救治危重症,大有可為
葉永安介紹,中醫藥在這次武漢抗疫中間非常重視並積極參與重症及危重症的救治,組織專家制定了三版重症、危重症的診療方案,並且推薦了4個方劑和8個中藥注射劑,在這次重症及危重症救治中均發揮了良好的作用。中醫藥的作用表現在,減緩、阻止了重症向危重症的轉化,促使危重症轉為普通症,從而提高了治癒率,降低了病死率。經過中西醫結合的80例重型患者,基本上有效率在92.5%。對於危重症,經過中西醫結合的綜合治療,能夠有效地改善肺功能,糾正休克。
了解更多行業資訊,請關注本草頭條公眾號,圖片來源於網絡,轉載請註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