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的分證虛實寒熱不同調理穴位不同詳解,中醫經絡養生調理

2021-01-19 淏先生說養生

哮喘是一種常見的呼吸道疾病,特別是秋冬季節發病特別多。中醫認為,哮喘根據虛、實、寒、熱的不同而調理方式不同。那麼在中醫經絡養生中,虛實寒熱分證不同取穴也不同,那麼該如何用經絡穴位調理呢?聽聽醫師的詳解。

哮喘在中醫學中分「哮」和「喘」,「哮」以呼吸急促,喉間有哮鳴音為特徵;「喘」以呼吸困難,甚至張口抬肩為基本特徵。

中醫經絡養生

臨床上哮必定有喘,喘未必有哮。中醫講的哮喘與西醫的支氣管哮喘、慢性喘息型支氣管炎、肺氣腫、心源性哮喘想通,均可參考。

哮喘的主要症狀是呼吸急促,喉中有哮鳴音,甚則張口抬肩,鼻翼煽動,不能平臥。

哮喘分虛實寒熱,而寒、熱都屬於實證。

中醫經絡養生調理哮喘所選的穴位根據穴位特點可以艾灸;拔罐;按摩;針灸。

列缺穴

哮喘實證

實證的表現是病程短,或當發作期,表現為哮喘升高氣粗,呼吸深長有餘,呼出為快。

哮喘實證的以手太陰肺經以及相應的背俞穴為主。

中醫經絡養生調理的主穴是列缺穴、尺澤穴、肺俞穴、中府穴、定喘穴。

哮喘實證中分寒熱,寒證與虛症主要症狀相同,調理的主要穴位也相同,但配穴不同。

中府穴

哮喘寒證除主要症狀外還有喉中哮鳴如水雞聲,痰多色白,稀薄或多泡沫,常伴有怕冷流涕等風寒表證。

中醫經絡養生調理的穴位除實證的主要穴位外,加風門穴、合谷穴。

哮喘熱證除主要症狀外還有喉中痰鳴如吼,氣粗,痰色黃或白,粘著稠厚,伴有口渴,便秘,舌紅,苔黃膩。

中醫經絡養生調理的穴位除實證的主要穴位外,熱證配合豐隆穴、曲池穴。

哮喘無論寒熱,只要是實證,如果喘的厲害可以加天突穴。

足三裡穴

哮喘虛證

哮喘虛證病程長,反覆發作或有緩解期,表現為哮喘聲低氣怯,氣息短促,深吸為快,體質虛弱,脈弱無力。兼有喘粗氣短,動則加劇,喉中痰鳴,痰稀,神疲乏力,有汗,舌淡苔白為肺氣虛;氣息短促,呼多吸少,動則喘甚,耳鳴,腰膝酸軟,舌淡苔薄白為腎氣虛。

中醫經絡養生對哮喘虛症取穴以手太陰經、足少陰經和相應背俞穴為主。

主穴:肺俞穴、膏盲穴、腎俞穴、太淵穴、足三裡穴、定喘穴。

合谷穴

如果是肺氣虛哮喘配合氣海穴、羶中穴;腎氣虛哮喘配陰谷穴、關元穴。

哮喘分證虛實寒熱,中醫經絡養生取穴可以採用多重手法刺激,比如艾灸、刮痧、推拿、按壓、針灸等。但是自行調理不可直接取代藥物。

相關焦點

  • 試試「九物」調理,有寒熱之分
    試試「九物」調理,有寒熱之分。現代人生活水平越來越高,一個不好的現象,就是血壓偏高的問題比較常見了。而且,漸漸也有年輕化的趨勢。有些年方40的人,平素身體狀況不錯。但系統檢查之下,多少都會有點小問題,其中血壓偏高就是比較常見的一種。
  • 泰安市中醫醫院脾胃科:醫患共習八段錦 調理脾胃保健康
    為避免溼邪侵襲,脾胃科護理人員帶領病區患者及其家屬共同進行「八段錦」養生保健操的鍛鍊。「八段錦」是我國傳統的養生保健功法,由八節動作組成。其中第三式「調理脾胃須單舉」對中焦脾胃肝膽具有按摩效果,同時還能夠讓背部經絡疏通,達到調理脾胃氣血、疏通臟腑經絡的目的。調理脾胃的口訣為:「雙手重疊掌朝天,右上左下腎捧圓。右掌旋臂託天去,左掌翻轉至脾關。雙掌均沿胃經走,換臂託按一循環。
  • 什麼是經絡養生?就是將這12個穴位用到「極致」
    經絡是經脈和絡脈的總稱,經者,徑也。經脈是氣血運行的通路。經絡養生可以幫助我們疏通經絡、強筋健骨、除勞去煩、祛病延年。那麼到底什麼是經絡養生呢?大眾微健康的中醫專家告訴我們,經絡養生就是這12個穴位用到「極致」,快來看看吧!
  • 養生要注意個體差異,7種體質的人,各有不同的調理方式
    養生要注意個體差異,7種體質的人,各有不同的調理方式。在生活中,我們常說要因時、因地制宜。對於養生來說,同樣也要注意個體的差異。每個人的身體情況都各不相同,所需要調理的方面自然也未盡相同。這就形成了中醫的「體質養生」之說。一般來說,在中醫養生理論裡,人的體質大致可以分為七類。這7種體質的人,在日常的養生事項上,所需要關注的都有所差異。
  • 調理月經淋漓不盡,要調理脾胃疏通經絡,艾灸這幾個穴位事半功倍
    大家好,關於月經淋漓不盡這種情況,有的女性朋友現在處於更年期、月經不乾淨,這樣的情況改艾灸什麼穴位呢,關於月經淋漓不盡這種情況無論是年輕的時候還是更年期的時候都會出現月經淋漓不盡的情況,有些是屬於生理性方面導致的,也有的是疾病方面導致的。
  • 脾胃不好,影響情緒、睡眠、皮膚,中醫教你吃喝,在呼吸間調理
    在中醫認為:脾胃是「後天之本」。明代著名醫學家張景嶽也提出「養生要以脾胃為先」的觀點,並將脾胃稱作身體的基礎與軸心。下面綜合中醫觀點,教您調養出好脾胃。脾胃是身體的軸心中醫講脾不離胃,講胃不離脾,脾胃是一個整體概念。
  • 養好「精氣神」,有3個臟腑需要注意,調理方法不同
    養好「精氣神」,有3個臟腑需要注意,調理方法不同。養生諺語有云「人有三寶精氣神」。對於身體健康而言,精氣神可謂是立身之本。而中醫對於精氣神的理解,又有各自的臟腑與之對應。換個說法,就是精氣神三者,都有自己的「主管領導」。這就涉及到臟腑學說裡的「肺脾腎」三髒了。
  • 「胖補氣,瘦補血」,調理氣血前,試試從十個方面了解身體虛實
    「胖補氣 瘦補血」,調理氣血前,先從十個方面了解身體虛實。我們中醫養生對氣血的調理上,有「胖補氣、瘦補血」的說法。意思是說,身體比較胖的人適宜「補氣」,身體偏瘦的人更適宜「補血」。但是,氣血的虛實和身體胖瘦之間的關係,也並不一定完全正確。
  • B肝、肝硬化、肝腹水等肝病中醫中藥穴位膏貼,穴位貼輔助治療...
    肝臟疾病危害性真的很大,應以積極治療預防為主,說到治療,中醫治療肝病的獨特優勢是顯而易見的,中醫調理降酶抗病毒效果穩定且副作用小,是值得推薦的治療方法。  目前治療肝病的方法多種多樣,為何肝病中藥穴位膏貼+多靶點複方療法別具一格?
  • 月經不調怎麼調理,不同體質方法不同
    華佗後裔QQ1552857868感謝關注華佗後裔(公眾微信號:hx13149793)免費訂閱, 今天不養生
  • 神奇的中醫特色療法—穴位貼敷+多靶點複方療法
    肝臟疾病危害性真的很大,應以積極治療預防為主,說到治療,中醫治療肝病的獨特優勢是顯而易見的,中醫調理降酶抗病毒效果穩定且副作用小,是值得推薦的治療方法。  目前治療肝病的方法多種多樣,為何肝病中藥穴位膏貼+多靶點複方療法別具一格?  什麼是多靶點複方療法?
  • 瀕臨失傳的一門中醫古法 | 導引按蹻
    《黃帝內經·素問》第十二篇《異法方宜論》討論了東、南、西、北、中央五方的地理環境、自然氣候的差異,以及生活習慣的不同,對人體生理活動和疾病發生的影響,從而因地制宜產生中醫的五種不同治療方法:針、灸、砭術、導引按蹻、藥。原文這樣記載:中央者,其地平以溼,天地所以生萬物也眾。
  • 中醫十問歌,自辨寒熱虛實
    另一方面,患者了解一些中醫問診常識,也會對就醫起到指導作用。一問寒熱寒熱是辨別患者病邪性質和機體陰陽盛衰的重要依據。河南省中醫院腫瘤內科主任劉培民解釋,「問寒熱」指詢問患者是否感覺怕冷或發熱。中醫又根據寒熱之間的關係進行分類,以此細緻辨別疾病,患者也可根據以下表現看看自己屬於哪種症狀:惡寒發熱,指惡寒與發熱同時出現;只感覺冷而不發熱,稱為但寒不熱;只感覺發熱而不怕冷,則為但熱不寒;寒熱往來,指惡寒與發熱交替出現。
  • 「一切剛剛好」的太極拳是如何養生、調理、消除疾病的?
    第一層:養生——正確使用身體。 第二層:調理——恢復已經破壞的身體平衡,恢復身體原有的生態,身體生態恢復以後一些身體問題自然就解決了。 第三層:治療——如果平時不注意養生、調理,導致形成了實質性疾病就需要治療了。
  • 如何通過穴位,從頭一直補到腳,打通全身經絡!
    中醫調病養生,主張天人合一,認為人與天相應,形神一體,這種狀態下是最健康的。人身上正好有兩個穴位,一上一下,象徵著天地陰陽,灸透這兩個穴位,可通達「天地」,循環陰陽,疏通全身經絡,臻至天人合一!一、湧泉穴,腎經源泉!
  • 中醫是如何用陰陽調理身體疼痛?答案原來這麼簡單!
    陰陽學說被用來闡釋人體的組織結構、生理功能及病理變化,並用於指導疾病的診斷和調理。指導疾病的診斷在中醫辯證當中,表裡、寒熱、虛實都是疾病過程中所表現的一組組既對立而又統一的正反現象。對這些正反現象,中醫用陰陽來加以概括,具體證型表現如下。
  • 中醫九種體質,你是哪一種?想防病養生,先辨識中醫體質!
    每個人都秉承了父母不同的遺傳特徵,具有不同的生活環境,不同的生活經歷,都是一個特殊的個體,可以說是千差萬別。中醫可以通過望、聞、問、切來收集患者身體情況,包括臉色、聲音、胖瘦、壯弱、行動、舌苔、脈象等來判斷一個人的體質。
  • 經絡多調理
    在中醫經絡學說中,手是多條經絡的端點,手三陽經、手三陰經均循行於此。因此,手心和手背上出現異常青筋,也與經絡異常存在著某些特定聯繫。  01手陽明大腸經  此經絡循行於手背食指處,提示消化、神經系統不適。有手陽明大腸經不適者,主要反映在頭、面、耳、鼻、喉等處,大腸經的失調會引致頭痛、腹痛、洩瀉、便秘、痢疾等。
  • 中醫養生保健知識來了!趕快學起來
    逮至西周,養生思想進一步發展。周代還設有食醫專門掌管周王與貴族階層的飲食,指導「六飲、六膳、百饈、百醬」等多方面的飲食調理工作,提出飲食調理要與四季氣候相適應;並有了專職主管環境衛生的職官,如「庶氏掌除毒蠱」;「翦氏掌除蠧物.以莽草燻之」;「壺涿氏掌除水蟲」,使水清潔。多吃北豆腐和血豆腐補充營養,適宜減肥和偏食的人群。
  • 中醫孔政:腰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腿麻腿痛針灸怎麼調理?
    本病屬中醫「痺證」範疇。中醫認為腰間盤突出主要是由於腎氣虧損、筋脈不通、經絡瘀阻所致,由於本病往往虛實夾雜,症候覆雜,一般傳統西藥治療困難,而手術治療存在風險,特別對於中老年等體質虛弱人群來說風險較大,且易反覆。中醫藥在長期臨床實踐有許多有效的內服中藥整體調理,外以針灸、理療等外治法的辨證論治、分型調理的治法,具體辨證論治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