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十問歌,自辨寒熱虛實

2020-12-22 中國數字科技館

中醫有4種診斷方法,即望、聞、問、切。其中,問診佔有重要地位,古人將問診經驗總結為《十問歌》:「一問寒熱二問汗,三問頭身四問便,五問飲食六胸腹,七聾八渴俱當辨,九問舊病十問因,再兼服藥參機變。婦女尤必問經期,遲速閉崩皆可見。再添片語告兒科,天花麻疹全佔驗」,提示醫生接診時,要全面、詳細地詢問患者信息,以免漏診、誤診。另一方面,患者了解一些中醫問診常識,也會對就醫起到指導作用。

一問寒熱

寒熱是辨別患者病邪性質和機體陰陽盛衰的重要依據。

河南省中醫院腫瘤內科主任劉培民解釋,「問寒熱」指詢問患者是否感覺怕冷或發熱。「寒」可分為:遇風覺冷,謂之惡風;自覺怕冷,多加衣被或近火取暖不能緩解,謂之惡寒;若加衣被或近火取暖能緩解,稱為畏寒。「熱」包括體溫升高,或體溫正常而自覺全身、局部發熱。

中醫又根據寒熱之間的關係進行分類,以此細緻辨別疾病,患者也可根據以下表現看看自己屬於哪種症狀:惡寒發熱,指惡寒與發熱同時出現;只感覺冷而不發熱,稱為但寒不熱;只感覺發熱而不怕冷,則為但熱不寒;寒熱往來,指惡寒與發熱交替出現。

二問汗

汗能反映人體陰陽和表裡兩方面變化,「問汗」主要診察患者是否出汗及出汗的部位、時間、多少等。

表證辨汗:表證無汗多為外感風寒;表證有汗為表虛或表熱證。

裡證辨汗:汗出不已,動則加重者為自汗,這類人多為陽氣虛損;睡時汗出,醒則汗止者為盜汗,多屬陰虛內熱;身大熱而大汗出,多為裡熱熾盛;先惡寒戰慄,繼而全身大汗者為戰汗,多見於急性熱病;汗出身熱、煩躁不安、脈來急促,為邪盛正衰之危候。

局部辨汗:頭部出汗可能是由於陽熱或溼熱;額部出汗,脈微欲絕,為元陽離散,虛陽浮越之危象;半身汗出者,無汗部位多為病側,可因痰溼或風溼阻滯,或營衛不和,或中風偏枯;手足心多汗,多因脾胃溼熱,或陰經鬱熱所致。

三問頭身

《景嶽全書》中記載:「問其頭可察上下,問其身可察表裡。」頭為諸陽之會,精明之府;周身、四肢為十二經脈循行之處,臟腑氣血之榮。無論外感還是內傷,都可引起頭、周身、四肢病證。

劉培民指出,問頭身主要包括頭暈、身癢、麻木、乏力等患者自覺症狀,中醫還會詢問症狀持續時間、誘因、表現、緩解因素和主要兼證等。比如頭痛者多感受風邪,治療時應搭配疏風藥物。此外,「火盛於內」也可表現為頭痛,但這部分患者除了頭痛,其他部位也會有熱證表現,比如咽喉疼痛。

四問便

大便的排洩與脾胃受納運化、腎陽溫煦、肝的疏洩、脾氣肅降都有密切關係。小便的排出,與腎的氣化、脾的運化、肺的肅降以及三焦通調有關。所以,「二便為一身之門戶,無論內傷外感,皆當察此,以辨寒熱虛實。」臨床問二便,主要詢問二便次數、便量、性

狀、顏色、氣味以及排便時間、排便時的感覺和有無伴隨症狀,這些方面的變化提示患者一身的寒熱虛實演化,如果發現異常必須引起重視。

五問飲食

脾胃是人體最重要的器官之一,是氣血生化之源。人體生長發育、維持生命的一切營養物質都要靠脾胃供給。一旦脾胃功能失常,人體健康、新陳代謝、氣血循環等都會受到嚴重影響。吃得少、消化不良者,或為脾胃氣虛,或為內傷食滯,或為溼邪困脾;日常容易厭食、胃部脹痛、噯氣、反酸的人,多為消化不良;喜歡吃熱食或吃完飯後常感覺飽脹者,多是脾胃虛寒;厭食油膩、脅脹嘔惡,可見於肝膽溼熱、橫逆犯胃;消谷善飢者,多為胃火熾盛,伴有多飲多尿者,可見於消渴病;飢不欲食者,常為胃陰不足所致;食入即吐,其勢較猛,多屬胃中實火上逆;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多因脾胃虛寒;吞咽艱澀、胸膈阻塞者,多為噎膈證。

患者發病過程中,如果有食慾減退、日漸消瘦等表現,說明脾胃功能漸衰,預後較差;如果患者食慾、食量逐漸好轉,為胃氣逐漸康復,預後良好;但如果危重患者突然食量大增,稱為「除中」,是胃氣敗絕的「迴光返照」徵象。所以,「問飲食」可以了解患者的脾胃功能盛衰,並判斷疾病預後情況。

六問胸腹

胸即羶中,上連心肺,下通臟腑。與胸腹部相關的疾病很多,「問胸腹」主要辨別臟腑病證,包括胸悶、心悸、脅脹、腹脹等。胸悶多與心肺等臟器氣機不暢,或寒熱虛實有關;心悸多是由於心或心神發生病變所致;脅脹多是由於肝膽及其經脈發生病變;腹脹多為氣機不暢。

七問聾

中醫常會問患者:「平時有沒有耳鳴、聽力下降等問題?」中醫典籍記載:「耳雖少陽之經,而實為腎臟之官,又為宗脈之所聚,問之非惟可辨虛實,亦且可知死生。」若患者有聽力略微減退,或聽覺遲鈍等症狀,稱為重聽;聽力明顯減退,甚至聽覺完全喪失,稱為耳聾;自覺耳內有響聲,稱為耳鳴。耳鳴、耳聾者,有的是由於腎虛引起,也有可能是肝火或肝經溼熱所致,腎虛者多伴有腰膝酸軟、夜尿頻且清長。

八問渴

患者就診時,中醫常會問:「平時喝水情況怎麼樣?是否經常感覺口乾口渴?」口渴主要是由於體內津液不足,或津液輸布出現障礙所致。中醫認為,「問渴與不渴,可以察裡證之寒熱,而虛實之辨亦從以見。」中醫問診時,會注意患者有無口渴、飲水多少、冷熱喜好及其他症狀。

口渴,可見於津液已傷、水溼內停;非常渴又喜歡吃冷飲,為熱盛傷津;渴不多飲,或水入即吐,可見於痰飲水溼內停或溼熱內困;口渴但用水漱口又不想咽下,且伴有多飲多尿的人,多患有消渴病。

九問舊病

「以前有類似情況嗎?有家族史嗎?有過敏的藥物嗎?」問舊病是獲得患者疾病信息的重要方式,可以發現疾病的誘因、病程及家族史等。

醫生問舊病,也是為了看看患者本次疾病症狀是否與之前的疾病或家族史相關。劉培民舉例指出,如果患者平時身體強壯,患病多屬實證;若身體虛弱者患病,多屬虛證;平時陽虛、畏寒怕冷的人患病,多為寒證;陰虛者患病,多為熱證。

十問因

「問因」,即醫生通過問診,找到可能引起疾病的原因,以便辨證施治、科學用藥。劉培民表示,總的來說,病因屬寒,多為寒證,治療多用溫熱類藥物;病因屬熱,多為熱證,治療多用寒涼類藥物。此外,服藥過程中,若患者身體出現不良反應,應及時與醫生溝通,調整用藥。

文/戴秀娟

本文摘自《生命時報》

相關焦點

  • 哮喘的分證虛實寒熱不同調理穴位不同詳解,中醫經絡養生調理
    中醫認為,哮喘根據虛、實、寒、熱的不同而調理方式不同。那麼在中醫經絡養生中,虛實寒熱分證不同取穴也不同,那麼該如何用經絡穴位調理呢?聽聽醫師的詳解。哮喘在中醫學中分「哮」和「喘」,「哮」以呼吸急促,喉間有哮鳴音為特徵;「喘」以呼吸困難,甚至張口抬肩為基本特徵。
  • 從虛實相因探討中醫精癃症
    古代中醫對於精癃病的認識古代中醫無「精癃病」之概念,但其臨床症狀表現屬於中醫「癃閉」範疇,而西醫學研究證實的「良性前列腺增生」則屬於中醫「癥積」範疇。所以,古代醫家對於「癃閉」和「癥積」的認識,對於臨床論治「精癃病」具有深遠的意義。
  • 寒熱錯雜諸方
    辨為厥陰病的「蛔厥」之證。乃按烏梅丸的方藥改為湯劑,一劑分三次服。共服兩劑,則痛止人安。    然因口苦甚,仍有嘔吐,問其大便已數日未行。轉用大柴胡腸一枯,服後瀉下大便及蛔蟲多條,從此而得愈。五、麻黃升麻湯麻黃升麻湯,治療表邪內鬱,氣機不伸,上熱下寒,陰陽不和之證。因其陽邪內陷,鬱而不達,故使原來浮數之脈一變而為沉遲。
  • 腹痛作瀉,兩協作脹,飲食不入,薛己辨肝木乘脾土,用小柴胡加味
    【醫案】腹痛作瀉,兩協作脹,飲食不入,薛己辨肝木乘脾土,用小柴胡加健脾藥太守朱陽山,因怒,腹痛作瀉,或兩脅作脹,或胸乳作痛,或寒熱往來,或小便不利,飲食不入,嘔吐痰涎,神思不清。此肝木乘脾土,用小柴胡加山梔子、炮姜、茯苓、陳皮、制黃連,一劑即愈。
  • 土中之花,開放於寒冬,善潤肺祛咳,新久、寒熱、內外、虛實均可
    這種花朵不僅如此,還是一味很好的中藥,善於潤肺祛咳,且有「溫而不燥,潤而不寒,散而不洩」的特點,只要是肺的亞健康,有咳的表現,不論是新久、內外、寒熱、虛實均可用之。這味中藥就是款冬花,屬於菊科多年生植物,入藥部分是款冬花的花蕾,也就是在土中尚未鑽出之時的時候。
  • 脈診是中醫的敲門磚,那么正氣與邪氣正面剛的時候,會出現什麼脈
    對中醫來說,脈診可以說是一個很好的敲門磚。古時候,無論是在民間的「赤腳醫生」,還是在廟堂的「宮廷御醫」,都需要嫻熟地掌握脈診這門技術。如果在古時候,中醫不會把脈的話,估計是沒人找他看病的,也正是在那種大環境下,造就了中醫脈診的獨特技術。
  • 中醫外科學發展史
    中醫外科源流長,山海經中砭針藏,甲骨自耳齒疥疕
  • 中醫實戰篇:雜病賦(實戰經典)
    一辨色,二辨音,乃醫家聖神妙用。三折肱,九折臂原病者感受輿情。能窮浮、沉、遲、數、滑、澀、大、緩八脈之奧,便知表、裡、虛、實、寒、熱、邪、正八要之名。八脈為諸脈之綱領,八要是眾病權衡。澀為血少傷精,責責然往來澀滯,如刀刮竹之狀。滑為痰多氣盛,替替然應指圓滑,似珠流動之形。遲寒數熱,紀至數多少。浮表沉裡,在舉按輕重。緩則正復,和若春風柳舞;大則病進,勢如秋水潮生。
  • 2020安徽試中醫學資料:八綱辨證-寒熱辨證
    2020安徽試中醫學資料:八綱辨證-寒熱辨證 今天我們講一下關於中醫事業單位的考試內容,主要內容圍繞八綱辨證裡面的寒熱辨證來講解,其實今天的內容考查起來並不難,但是每年還是有一定出題頻率的,所以希望大家通過今天的講解能夠將這一部分內容完成複習。
  • 是美食也是中藥,善疏風不論寒熱,祛咳不論虛實,還清頭目、利咽
    風邪對於我們就如同蟻穴對於堤壩,適當調整則無憂,中醫應對風邪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有一種植物可以做菜成為美食,也可以入藥作為中藥使用,它善於疏散風邪而不論寒熱,善於祛咳而不論虛實,還善於清頭目、利咽、通肺氣,可謂是益處眾多。這味中藥就是荊芥,在很多地區都有用它做菜的習慣,並且十分美味。
  • 劉渡舟:《傷寒論》中的七個寒熱錯雜方
    辨為厥陰病的「蛔厥」之證。乃按烏梅丸的方藥改為湯劑,一劑分三次服。共服兩劑,則痛止人安。然因口苦甚,仍有嘔吐,問其大便已數日未行。轉用大柴胡湯一劑,服後瀉下大便及蛔蟲多條,從此而得愈。麻黃升麻湯麻黃升麻湯,治療表邪內鬱,氣機不暢,上熱下寒,陰陽不和之證。
  • 冬蟲夏草再神奇,也有寒熱溫涼屬性,中醫教您健康搭配
    但是,真的是人人都可以用冬蟲夏草嗎,其實並不是這樣的,中醫裡,所有的藥都是有自己的藥性,寒熱溫涼平,下面我為大家介紹一下這神奇的冬蟲夏草。冬蟲夏草最早的記載,是在清代吳儀洛的《本草從新》,「冬蟲夏草甘平保肺,益腎,補精髓,止血化痰」。清代以後人們對冬蟲夏草才有逐漸的認識,它是一味味甘,性平的中藥材。
  • 全球戰疫:日本中醫僑團發揮中醫特色助力抗「疫」
    中新社東京3月24日電 題:全球戰疫:日本中醫僑團發揮中醫特色助力抗「疫」中新社記者 呂少威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中醫藥顯示了特色優勢,成為疫情防控一大亮點。吉永惠實說,僑界之所以考慮為僑胞們提供中醫藥諮詢服務,是因為大家看到了中醫在中國國內新冠肺炎防治以及在此前SARS防治上所發揮的積極作用。在目前新冠肺炎還沒有特效藥的情況下,無論西醫還是中醫都是對症下藥,中醫學的辯證論治將症狀的寒熱虛實進行分類處理,也就有了更多的解表清熱解毒、鎮咳化痰的方法。
  • 太極拳第六講,搭手辨虛實
    偵查就要與對手接觸,不論是肢體接觸還是神意接觸,都是以了解對手的虛實為目的。聽勁不光是用耳聽、眼觀來了解交手時周邊及對手的形勢,還要了解周身肌膚觸覺的感知變化。在推手時通過觸覺判定對手的勁路的大小、快慢、方向,這種感覺就是太極拳的聽勁。
  • 帶你領略中醫七大流派
    中醫的發展在歷史上形成過七大流派,如下所示。 傷寒學派創立於東漢之際。 易水學派,是金代醫家張元素在《內經》《中藏經》的啟示下,以臟腑標本虛實寒熱的論點來分析疾病的發生與演變,歸納用藥,執簡馭繁,創立了「臟腑病機學說」,對後世醫家頗有影響。 攻邪學派由金元大家張從正開創,強調「病由邪生,攻邪已(治癒)病」,主張治療應以驅邪主,善用吐汗下三法,偏重攻法,反對濫用補法。
  • 枳實消痞丸,脾胃虛弱寒熱錯雜的良方,醫生通過多方對比進行分析
    中醫用藥有時很簡單,有時又很複雜。比如一個脾胃較弱的人,食積不消化,您怎麼用藥?您可能會想到我們之前講的保和丸、健脾丸。非常對,應該有效。但又差一點,如果根據具體情況,選擇最恰當的方,或者根據症狀表現進行加減,效果就更好了。保和丸是消食的,也就是某次吃喝太多後,不消化,用它來幫助消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