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渡舟:《傷寒論》中的七個寒熱錯雜方

2021-02-07 當歸醫道

點擊上方「關注」二字,或點擊公眾號名稱,即可關注。

《傷寒論》所載的寒熱之藥並用方劑,概括起來有柴胡桂枝幹薑湯、梔子乾薑湯、半夏瀉心湯、附子瀉心湯、黃連湯、烏梅丸、麻黃升麻湯、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一共八個方子。


而柴胡桂枝幹薑湯已經講過,梔子乾薑湯從略,生薑瀉心湯、甘草瀉心湯可以以半夏瀉心湯為代表。下面分別對各方劑進行簡要敘述。

半夏瀉心湯


半夏瀉心湯是寒藥、熱藥雜用的方子。它屬於和解脾胃寒熱之邪的代表方。生薑瀉心湯和甘草瀉心湯都是在它的方藥基礎上加減變化而成。它是治療脾胃之氣失和、心下痞滿而挾有痰飲的一種病證。


因其挾有痰飲,故兼有嘔吐之證。如結合臨床觀察,此證當有心下痞滿、嘔吐、腸鳴下利,或大便不調之證。本證的產生,由於脾胃陰陽不和,升降失序,中焦之氣痞塞、寒熱錯雜,痰飲內生之所致。故用半夏瀉心湯苦降辛開、和胃滌痰為主。


半夏瀉心湯由半夏、黃芩、黃連、人參、炙甘草,大棗組成。此證氣機升降不利,中焦痞塞,胃氣不降而生熱,故方用芩、連之苦寒以降之,脾氣不升而生寒則腸鳴下利,故用乾薑之辛熱以溫之,痰飲擾胃,逆而作嘔,故用半夏降逆和胃以止嘔。



脾胃氣弱,不能斡旋上下,故以參,草、棗以補之。本方清上溫下、苦降辛開、寒熱並用,以和脾胃,為治心下痞的主方。


【按】心下為半表半裡部位(在胸之下、腹之上),故其為病,則用瀉心湯和解為宜。然小柴胡湯治在肝膽,而瀉心湯則治在脾胃。兩證的氣機皆有出入升降不利的特點,又皆系陰陽的乖戾不和所致,若不用和解而用它法治療,則病不能愈。


尤以「心下」位於胸腹之間,乃氣之上下要道,故陰陽交通不利則作痞。痞者塞也,氣滯而不行,非血非水,中實無物,故按之則濡,但氣痞耳。


張某,男,36歲。素有飲酒癖好,因病心下痞滿,時發嘔吐,大便不成形,日三四次,多方治療,不見功效。脈弦滑,舌苔白。


辨證:證為酒傷脾胃,升降失調,痰從中生。痰飲使胃氣上逆則嘔吐,脾虛氣寒則大便不成形,中氣不和,氣機不利,故作心下病。


處方:半夏12克,乾薑6克,黃芩6克,黃連6克,黨參9克,炙甘草9克,大棗七枚


服一劑,大便瀉出白色粘涎甚多,嘔吐遂減十分之七;再一劑,再痞與嘔吐俱減,又服兩劑,則病痊癒。


附子瀉心湯


附子瀉心湯,是治心下熱痞,而又陽虛不能護表,兼見「惡寒汗出」之證,一般講,發熱容易汗出,而惡寒則不易汗出。今惡寒同時汗出,反映了衛陽不足、溫煦失司的情況。


衛陽,就是衛外的陽氣,它出於下焦,是腎中陽氣所化生,達於體表,即可「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合」。今下焦陽虛,則化生衛陽不足,失去其溫煦和固護肌表的功能,則出現惡寒汗出之證,故名之為上熱下寒症。治用附子瀉心湯清熱痞而溫陽氣。



附子瀉心湯是由大黃、黃連、黃芩、炮附子組成。方中用滾開水漬泡大黃、黃連、黃芩,使其以治氣分之熱痞,附子用水專煎,取其味厚力雄,以專補腎間陽氣之虛。此方雖寒熱並用,然水漬三黃,而專煎附子,則扶陽為主,而清熱為兼矣。


寧鄉學生某,得外感數月,屢治不愈。延診時,自云:胸滿、上身熱而汗出,腰以下惡風,時夏曆六月,以被圍繞。取視前所服方,皆時俗清利、搔不著癢之品。舌苔淡黃,脈弦。與附子瀉心湯,閱二日複診,雲藥完二劑,疾如失矣。為疏善後方而歸。(引自《遁園·醫案》)


黃連湯


黃連湯證是屬於「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的病理變化。胸中有熱則嘔吐,胃中有邪氣則腹痛或下利。治以黃連湯,則寒溫並用、甘苦互施,以調理上下之陰陽,和解其邪。


黃連湯由黃連、炙甘草、乾薑、桂枝、人參、半夏、大棗所組成。方中用黃連以清胸中之熱,乾薑溫脾胃之寒,桂枝宣通上下之陽氣,半夏降逆止嘔,人參、甘草、大棗益胃安中,使之有利於斡旋上下,而調理寒熱陰陽。


徐州李某,病嘔吐而大便下痢,日三四行,裡急後重,有紅白粘液。病經一載,各處就醫不愈。因事來京,經友人介紹,讓我為之診治。脈弦而滑,按之無力,舌紅而苔白。


辨證:此乃寒熱錯雜之邪,分據脾胃上下,若只治其一,或以寒治熱,或以熱治寒,皆不能奏效。當寒熱並用,應仿黃連湯法。


處方:黃連9克,乾薑9克,桂枝9克,半夏9克,人參6克,炙甘草6克,大棗七枚


前後共服六劑,一載之疾從此而愈。


烏梅丸


烏梅丸是治厥陰病的主方。病至厥陰,則陰陽互相進退,以寒熱錯雜之證為其特點。如「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飢而不欲食」等證。又因寒熱錯雜、上熱下寒,其可表現為吐蛔、手足厥冷,叫做「蛔厥」證,都可用烏梅丸進行治療。


烏梅丸由烏梅、細辛、乾薑、黃連、附子、當歸、蜀椒、桂枝、人參、黃柏組成。本方為治厥陰寒熱錯雜以及蛔厥證的主方。方用烏梅醋浸以益其陰,以和其陽,有和肝安胃、斂陰止渴、安蛔的作用,附子、乾薑、桂枝溫經扶陽以勝寒。


川椒、細辛味辣性溫,能通陽破陰,且能殺蛔蟲,黃連、黃柏苦寒以清熱煩,並伏蛔蟲而治吐,人參補氣以健脾,當歸補血以養肝。諸藥配合,使寒熱邪去,陰陽協調,柔肝溫肺,安蛔斂衝,是為制方之旨。


方中雖寒熱並用,但以溫藥偏多,又得烏梅酸收斂固,因而可治療寒熱滑脫之久利。用米與蜜甘甜之品為輔料作丸,不但能養胃氣之虛,且可投蛔所好而作為驅蛔之誘餌。



甘肅上寨周某,女,36歲。突然發生右上腹部陣發性急劇疼痛,四肢發涼,冷汗津津,而又作嘔。既往有蛔蟲史。檢查:面有「蟲斑」,脈弦而勁,舌絳而苔褐。辨為厥陰病的「蛔厥」之證。乃按烏梅丸的方藥改為湯劑,一劑分三次服。共服兩劑,則痛止人安。


然因口苦甚,仍有嘔吐,問其大便已數日未行。轉用大柴胡湯一劑,服後瀉下大便及蛔蟲多條,從此而得愈。


麻黃升麻湯


麻黃升麻湯,治療表邪內鬱,氣機不暢,上熱下寒,陰陽不和之證。因其陽邪內陷,鬱而不達,故使原來浮數之脈一變而為沉遲。切其下部尺脈而又不至,是乃氣機受阻,而脈道不利所致。


氣機既阻,則陰陽氣不相順接,故手足為之厥冷。若內陷之陽邪淫於上,則上熱而為咽喉不利與吐膿血之證,陽鬱於上,不能主持於下,故證又見洩利不止。


此證陰陽上下並受其病,而虛實寒熱亦復混淆不清,故治其陰則必傷其陽,若補其虛,則又礙其邪。因而屬於難治之證。然仲景出麻黃升麻湯寒熱兼治,外宣陽鬱之邪,內滋肺胃之陰,既清上而又溫下,務使陰陽自和則病癒。


麻黃升麻湯由麻黃、升麻、當歸、知母、黃芩、葳蕤(weirui)、芍藥、天冬、桂枝、茯苓、炙甘草、石膏、白朮、乾薑組成。方中用麻黃、升麻的劑量較大,用以宣發陷下陽鬱之邪,用黃芩、石膏以清肺胃之邪熱,桂枝、乾薑通陽溫中以祛寒,當歸、芍藥養血以和陰。


知母、天冬、葳蕤滋陰降火以和陽;甘草、茯苓、白朮不僅能健脾益氣而止利,且能安胃和中而交通上下。此方匯合補瀉寒熱之品而成方,使其相助而不相悖。雖用藥多至十四味,但不是雜亂無章,為治療寒熱錯雜之證,寓有精當的意義。


李夢如子,曾二次患喉疾,一次患溏瀉,治之愈。今復患寒熱病,歷十餘日不退,邀餘診。切脈未竟,已下利二次,頭痛、腹痛、骨節痛,喉頭盡白而腐,吐膿樣痰夾血,六脈浮、中兩按皆無,重按亦微緩,不能辨其至數,口渴需水,小便少,兩足少陰脈似有似無。


診畢無法立方,且不明其理。連擬排膿湯、黃連阿膠湯、苦酒湯皆不愜意,復擬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終覺未妥。又改擬小柴胡湯加減,以求穩妥。繼因雨阻,寓李宅附近,然沉思不得寐,復訊李父:病人曾出汗幾次?


曰:始終無汗。曾服下劑否?曰:曾服瀉鹽三次,而至水瀉頻作,脈忽變陰。餘曰:得之矣。此麻黃升麻湯證也。病人脈弱易動,素有喉疾,是下虛上熱體質。新患太陽傷寒而誤下之,表邪不退,外熱內陷,觸動喉病舊疾,故喉間白腐,膿血交並。


脾弱溼重之體,復因大下而成水瀉,水走大腸,故小便不利,上焦熱盛,故口渴;表邪未退,故寒熱頭痛、骨節痛各證仍在;閉於內,故四肢厥冷;大下之後,氣血奔集於裡,故陽脈沉弱;水液趨於下部,故陰脈亦閉歇。



本方組成有桂枝湯加麻黃,所以解表發汗,有苓、術、乾薑化水利小便,所以止利;用當歸,助其行血通脈,用黃芩、知母、石膏以消炎清熱,兼生津液;用升麻解咽喉之毒,用玉竹(即葳蕤)以祛膿血,用天冬以清痰膿。


明日即可照服此方。李終疑有敗徵,恐不勝麻、桂之溫,欲加麗參。餘曰:脈沉弱肢冷是陽鬱,非陽虛也,加參轉慮掣消炎解毒之肘,不如勿加,經方以不加減為貴也。後果愈。(引自《陳遜齋醫案》)


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


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是治療上熱下寒的寒熱格拒而發生的「食入口即吐」,以及下利為甚的吐利交作之證。所以用本方清上溫下而兩治寒熱。


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由乾薑、黃芩、黃連、人參組成。方中用黃芩、黃連以洩上熱,用乾薑溫脾以去寒,人參健脾以補虛。本方寒熱並用,苦降辛開,乾薑又可引導芩、連,使熱邪不發生格拒。所以,有的注家認為,此方也治「火逆」的嘔吐。


於某,男,29歲。夏月酷熱,貪食寒涼,因而吐瀉交作,但吐多於瀉。且伴有心煩、口苦等證。脈數而滑,舌苔雖黃而潤。


辨證:為火熱在上而寒溼在下,且吐利之餘,胃氣焉能不傷。是為中虛而寒熱相雜之證。


處方:黃芩6克,黃連6克,人參6克,乾薑3克,囑另搗生薑汁一盅,兌藥湯中服之。


一劑即吐止病癒。


《傷寒論》的寒熱錯雜方劑,是張仲景對方劑學一大創舉。其科學價值很高,我們應當很好地繼承與發揚。以上所講的七個寒熱並用的方子,在治療上雖皆有調和陰陽和解寒熱之邪的作用,但它們又有各自的特點。


例如,半夏瀉心湯雖調和陰陽而功在治痞;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雖調和陰陽而功在治嘔;烏梅丸調和陰陽而功在治蛔;麻黃升麻湯調和陰陽而功在發汗;附子瀉心湯調和陰陽而功在扶陽止汗。這些均體現出中醫學同中有異,隨證施治的特點。


本文摘自《劉渡舟醫書七種·傷寒論十四講》,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作者/劉渡舟,轉載請註明來源。

註:文中所涉及到各類藥方、驗方等僅供參考學習,不能作為處方,請勿盲目試用,本平臺不承擔由此產生的任何責任!


版權聲明:我們注重分享,文章、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如有異議,請告知小編,我們會及時刪除。

相關焦點

  • 《輔行訣13方》傷寒論的源頭
    按:此為《傷寒論》真武湯方。見第82條。13.大玄武湯治腎氣虛疲,少腹中冷,腰背沉重,四肢清,小便不利,大便鴨溏,日十餘行,氣惙力弱者方。茯苓三兩,白朮二兩,附子一枚炮,芍藥二兩,乾薑二兩,人參二兩,甘草二兩炙。右七味,以水一鬥,煮取四升,溫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 寒熱錯雜諸方
    辨證:此乃寒熱錯雜之邪,分據脾胃上下,若只治其一,或以寒治熱,或以熱治寒,皆不能奏效。當寒熱並用,應仿黃連湯法。    處方:黃連9克乾薑9克  桂枝9克 半夏9克 人參6克 炙甘草6克 大棗七枚    前後共服六劑,一載之疾從此而愈。四、烏梅丸烏梅丸是治厥陰病的主方。病至厥陰,則陰陽互相進退,以寒熱錯雜之證為其特點。
  • 速查版:傷寒論113方(內含圖片速查版)
    《傷寒論》方證匯總大全集必保存收藏:傷寒論圖解捷悟(附真正的傷寒六經提綱)《傷寒雜病論》用戶說明書(讀傷寒前必看的說明書)看懂此篇,你便掌握了傷寒六經治病的核心醫林高人的傷寒經方語錄溼熱治法:經方 VS 時方經方合方思維,給你10個案例自己舉一反三從10大體質領悟經方用法,是個不錯的途徑
  • 劉渡舟解傷寒|關於治療膽熱脾寒諸多消化系統的疾病
    原文: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為未解也。柴胡桂枝幹薑湯主之。柴胡桂枝幹薑湯證是傷寒誤治而導致的邪傳少陽,氣化失常,津液不布的湯證。此方與大柴胡湯是個對比方,大柴胡湯治少陽之邪歸併入陽明,陽明燥熱,所以既解少陽,又下陽明,是治實證。
  • 《傷寒論》中棗與姜
    也談《傷寒論》中生薑及大棗的應用《傷寒論》中對生薑大棗的應用較多,生薑與大棗同用的方劑有33首,只用大棗不用生薑的方劑7首,用生薑但不用大棗的方劑
  • 劉渡舟總結的傷寒論方歌
    傷寒論總共有方112方,提到方歌基本想到的是《長沙方歌括》。
  • 寒熱錯雜久下利 蛔厥腹痛烏梅丸
    江蘇省無錫市華源中醫養生堂王曉雷主任 【烏梅丸條文】1、傷寒論第338條:「傷寒脈微而厥,至七八日膚冷,其人躁無暫安時者,此為藏厥,非蚘厥也。進食時,蛔因食氣又動而串擾,則嘔而又煩,並會吐出蛔蟲,這種蛔厥,屬於上熱下寒的寒熱夾雜證,所以治宜烏梅丸。本方又能主治寒熱錯雜的久利。
  • 劉渡舟先生總結的113首《傷寒論》方歌,帶你參透傷寒論!
    本文是劉渡舟先生自己分類總結的《傷寒論》113首方歌,語言平實,意趣深遠,反覆朗誦,奧妙無窮。
  • 傷寒論第147條
    7、柴胡桂枝幹薑湯是個好方,可以治糖尿病等。二、胡希恕《胡希恕講傷寒論》此方常用。「傷寒五六日」的時候,「已發汗而復下之」,(太陽傷寒是沒有汗,(隨後的治療)已經發過汗,而又用過瀉藥。)此五六日的時候正是傳半表半裡(學思:表裡之間。)的時候。
  • 傷寒論——桂枝加葛根湯
    (傷寒論:14)桂枝加葛根湯方葛根四兩麻黃三兩(去節)芍藥二兩生薑三兩(切)甘草三兩(炙)大棗十二枚(擘) 桂枝二兩(去皮)上七味,以水一鬥,先煮麻黃、葛根,減二升,去上沫,內[2]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餘如桂枝法將息[3]及禁忌。臣億等謹按仲景本論,太陽中風自汗用桂枝,傷寒無汗用麻黃,今證雲汗出惡風,而方中有麻黃,恐非本意也。
  • 烏梅丸名家方論
    烏梅丸      漢張仲景《傷寒論》      烏梅三百枚 細辛六兩 乾薑十兩 黃連十六兩 當歸四兩 附子六兩,炮
  • 傷寒論——大青龍湯
    (傷寒論:38)大青龍湯方麻黃六兩(去節)桂枝二兩(去皮)甘草二兩(炙)杏仁四十枚(去皮尖)生薑三兩(切)大棗十枚[2](擘)石膏如雞子大(碎)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溫粉[3]粉之。一服汗者,停後服。若復服,汗多亡陽,遂虛,惡風,煩躁,不得眠也。注釋:[1] 筋惕肉潤:指筋肉跳動。
  • 【楊斌】零基礎三天樂學《傷寒論》醫藥寶典精修班
    《傷寒論》為中醫臨床著作,較系統全面地總結了漢代以前對急性熱病診治的豐富經驗,奠定了辨證論治的基礎。由於作者「勤求古訓,博採眾方」,注重理、法、方、藥的契合,選錄的方劑又多實用有效,故本書不僅有較高的臨床實用價值,並對後世臨床醫學的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宋代以後注釋或研究《傷寒論》的著作很多,有助於對原著的學習和參考。
  • 傷寒論第146條
    柴胡桂枝湯方    桂枝(去皮)芍藥一兩半黃芩一兩半人參一兩半甘草一兩(炙)半夏兩合半(洗)大棗六枚(擘)生薑一兩半(切)柴胡四兩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本雲人參湯,作如桂枝法,加半夏、柴胡、黃芩,復如柴胡法,今用人參作半劑。
  • 《傷寒論》厥陰病篇考辨
    即便是精品之作現行全國統編七版《傷寒論講義》[3],辨太陽病脈證並治、辨陽明病脈證並治、辨少陽病脈證並治、辨太陰病脈證並治、辨少陰病脈證並治等,這五個章節中,均是將篇中各病分為XX病綱要、本證、變證或兼變證講解。而唯有「辨厥陰病證治」一篇中,分為厥陰病綱要、辨厥熱勝復、辨厥、辨下利、辨嘔噦、預後等講解。因為傷寒學界對厥陰病的綱要、本證、變證或兼變證,並沒有統一的認識。
  • 慢性胃炎:《傷寒論》名方之「生薑瀉心湯」,利水消痞,平調寒熱
    脾胃機能衰弱,食物停滯,腐敗產氣,增大容積,所謂「心下痞硬」;胃中停水不去,下走腸間,所謂「腹中雷鳴」。 以上種種見症,都符合仲景生薑瀉心湯證。
  • 劉渡舟先生與葛根湯合用時方
    劉渡舟先生在運用葛根湯中,合用或交替使用的時方主要有以下幾首。
  • 《傷寒論》112方證(收藏版)
    51.湯證:四逆散(318)病機:傷寒邪熱內陷,陽氣鬱結,不能散發於四末。脈症:手足不溫,胸脅滿悶疼痛,或腹中痛,下利後重,脈弦或沉滑而弦。治法:解鬱洩熱,調和肝脾。處方:柴胡9g 芍藥9g 枳實9g 炙甘草9g應用:本方為調和肝脾之祖方,用治肝脾不調的腹脹腹痛及洩利下重,亦治月經不調,微有寒熱。
  • 宋以前傷寒論考(4)
    在傷寒日期中,三陽病(表寒)的蔥白和三陰病(裡熱)的石膏相對應,從熱化時期的陰病到陽病的移動,出現了表裡、寒熱的錯雜。18、在三陰三陽病中用藥法的變化(1)《太平聖惠方》卷九傷寒的用藥法隋唐以來的傷寒用藥法《太平聖惠方》卷九,從一日太陽病到六日厥陰病的過程中,主要藥味的使用次數如表所述。
  • 傷寒論小柴胡湯解表散熱疏肝和胃及柴胡桂桂乾薑湯證與臟腑辨證的肝氣鬱結證+肝胃不和證+肝膽溼熱+食滯胃脘證+腎虛證+心腎不交證:
    【主治】傷寒少陽證,往來寒熱,@寒重熱輕,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心煩;牡瘧寒多熱少,或但寒不熱。【內涵應用】劉渡舟教授論柴胡桂枝幹薑湯的內涵與應用柴胡桂枝幹薑湯見於《傷寒論》第147條,原文為「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為未解也。柴胡桂枝幹薑湯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