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安徽試中醫學資料:八綱辨證-寒熱辨證

2020-12-22 安徽中公教育

2020安徽試中醫學資料:八綱辨證-寒熱辨證

今天我們講一下關於中醫事業單位的考試內容,主要內容圍繞八綱辨證裡面的寒熱辨證來講解,其實今天的內容考查起來並不難,但是每年還是有一定出題頻率的,所以希望大家通過今天的講解能夠將這一部分內容完成複習。

首先來說八綱,指的就是表、裡、寒、熱、虛、實、陰、陽八個綱領,其中陰陽為總綱領,每個又代表不同的意義,這裡稍作講解,表裡——病變位置的深淺;寒熱——病情性質的寒熱;虛實——邪正鬥爭的盛衰;陰陽——病證類別的陰陽,這些也可能作為單選題出現,其中總綱為陰陽需要特殊記憶。

那麼今天要講的是寒熱辨證,寒熱是辨別疾病性質的兩個綱領。寒證與熱證反映機體陰陽的偏盛與偏衰。陰盛或陽虛表現為寒證;陽盛或陰虛表現為熱證。寒熱辨證在治療上有重要意義。其實八綱辨證除了一些特點之外,大部分考查的就是症狀的特點了,在這裡可以給大家做一下總結,主要從臨床表現、病因病機兩個個方面進行分析:

寒證

病因:感受寒邪/機體陽虛陰盛

臨床表現:各類寒證的臨床表現雖然不盡一致,但常見的確實大致相同:惡寒喜暖,面色晄白,肢冷蜷臥,口淡不渴,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長,大便稀溏,舌淡苔白潤滑,脈遲或緊等。

證候分析:形寒肢冷,蜷臥,面色晄白--陽氣不足或為外寒所傷,不能發揮其溫煦形體的作用;口淡不渴--因陰寒內盛,津液不傷;痰、涎、涕、尿等排出物皆為澄澈清冷--因陽虛不能溫化水液;大便稀溏--因寒邪傷脾,或脾陽久虛,則運化失司而見;舌淡苔白而潤滑--因陽虛不化,寒溼內生;脈遲--因陽氣虛弱,鼓動血脈運行之力不足;緊脈--因寒主收引,受寒則脈道收縮而拘急。

熱證

病因:感受熱邪/機體陰虛陽亢

臨床表現:各類熱證的證候表現也不盡一致,但常見的有:惡熱喜冷,口渴喜冷飲,面紅目赤,煩躁不寧,痰、涕黃稠,吐血衄血,小便短赤,大便乾結,舌紅苔黃而乾燥,脈數等

證候分析:因陽熱偏盛,故惡熱喜冷;小便短赤--因火熱傷陰,津液被耗;口渴喜冷飲--因津傷則需引水自救;見面紅目赤--因火性上炎;煩躁不寧--因熱擾心神;痰涕等分泌物黃稠--因津液被陽熱煎熬;吐血衄血--因火熱之邪灼傷血絡,迫血妄行;大便秘結--因腸熱津虧,傳導失司;傷陰--因舌紅苔黃為熱證,舌幹少津;數脈--因陽熱亢盛,血行加速。

那麼以上就是我們對於寒熱辨證所做的一部分總結,這些是我們考查中的重點。大家將這些內容掌握好,其實考試時候問題就不大,為了便於大家複習,我們也做了對比表格方便大家斟酌複習。

下面可以用幾道例題方便大家進行複習,知道我們的出題方向:

症狀

寒證

熱證

寒熱

惡寒、畏寒喜暖

發熱、惡熱喜涼

口渴

不渴

口渴喜冷飲

面色

面白

面赤

二便

大便稀溏,小便清長

大便秘結,小便短赤

舌象

舌淡苔白而潤

舌紅苔黃

脈象

遲或緊

數或洪

例題1:患者只感寒冷而不發熱的症狀屬:

A.表證 B.裡實寒證

C.寒證 D.熱證

E.陽證

1.【答案】C。解析:患者只感寒冷而不發熱的症狀,是寒證的特徵證候。

例題2:十月天,氣溫突然下降,很多人措手不及。李某在南方出差,沒有及時看天氣預報,下飛機之後不能適應北方的氣溫,馬上出現了怕冷,體溫不高,咳嗽,流涕,脈緊,患者屬:

A.表寒證 B.裡實寒證

C.裡實熱證 D.熱證

E.陽證

2.【答案】B。解析:患者突然感覺怕冷,且體溫不高的症狀。並有四肢不溫,或有脘腹、肢體冷痛,或嘔吐洩瀉,或咳喘痰鳴,脈沉緊等症。主要見於裡實寒證。

以上就是我們對於寒熱辨證的一些總結、表格、例題,這些都是方便大家在後期的複習過程中,比較簡練的複習材料,希望大家能夠認真學習,對於我們鄉村全科的中醫內容來說,中醫的內容逐步增多,分值逐漸增大,所以希望大家能夠足夠重視,中醫內容拿分不難,但是關鍵在於大家能否將態度端正,認真刻苦,只要能夠腳踏實地的學習起來,一定會事半功倍。

 註:本站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轉載請保留出處及源文件地址。

(責任編輯:zjhoffcn)

推薦課程

免責聲明:本站所提供試題均來源於網友提供或網絡搜集,由本站編輯整理,僅供個人研究、交流學習使用,不涉及商業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

相關焦點

  • 【名醫醫話】吳生元:大僂中醫辨證論治
    中醫學「大僂」「腰痛」「腎痺」「骨痺」「龜背風」「竹節風」等曾有記述,現多稱之為「大僂」,相當於西醫強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強直性脊柱炎是一種慢性進行性炎性疾病,主要侵犯脊柱,髖、肩、膝、踝等周圍關節也可累及,以骶髂關節炎、肌腱端炎、炎性下腰痛為主要臨床特點。嚴重者可發生脊柱畸形和關節強直,並可有不同程度的眼、肺、心血管、腎等多個器官的病變。
  • 中醫臟腑辨證診治法,原來這麼深邃
    要弄清楚中醫臟腑辨證診療法,首先要知道臟腑的概念。臟腑即五臟、六腑、奇恆之腑。五臟包括心、肝、脾、肺、腎。六腑包括小腸、膽、胃、大腸、膀肌、二焦。奇恆之腑包括腦、髓、骨、脈、膽等。講養生不離臟腑,講病證虛、實、寒、熱不離臟腑,講經絡、針灸也不離臟腑。清代著名醫生唐容川在其所著《血證論·臟腑病機》中說:「業醫不知臟腑,則病源莫辨,用藥無方」,可謂一語中的。
  • 外科「全生派」與陰陽辨證
    其中「全生派」繼承與發展了明·張景嶽(1563—1640) 「外科鈐」外證陰陽辨證。清代名醫馬培之非常推崇《外科證治全生集》, 認為「國朝王氏洪緒撰《全生集》, 說尤完美, 蓋是書務審病因, 而辨章陰陽強弱, 不失累黍, 故世推為善本」。
  • 臟腑辨證:肝與膽病辨證
    【證候分析】本證一般以肝脈循行部位的頭、目、耳脅表現的實火熾盛症狀作為辨證要點。【證候分析】本證一般以筋脈、爪甲、兩目、肌膚等失血濡養以及全身血虛的病理現象為辨證要點。肝血不足,不能上榮頭面,故眩暈耳鳴,面白無華;爪甲失養,則乾枯不榮;血不足以安魂定志,故夜寐多夢;目失所養,所以視力減退,甚至成為雀盲。肝主筋,血虛筋脈失養,則見肢體麻木,關節拘急不利,手足震顫,肌肉跳動等虛風內動之象。
  • 辨證施治,趁熱治病,濰坊市中醫院「冬病夏治」火熱開啟!
    2020年冬病夏治火熱開始辨證施治,第一道關鍵環節自主研發調配的藥膏,第二道關鍵環節穴位貼敷,最後一道關鍵環節未病先防 冬病夏治「冬病夏治「三伏貼」是冬病夏治最具代表性的療法之一,通過利用全年中陽氣最盛的三伏天,人體內陽氣在一年中最充沛的時機,應用具有溫經散寒、補虛助陽的中藥製成藥膏,通過醫生辨證分析後,選擇相應的穴位進行貼敷治療。三伏貼是祖國傳統醫學的瑰寶,體現了中醫學中人與自然相協調的整體觀念和防未病的理念,是世界上最早的預防醫學。
  • 經典指導針灸:針刺辨證,不離經絡
    針灸治療學理論在基本理論、辨證原則上,與內科治療學理論有許多相同點,但在診察、分析、治療方面突出地依附於經絡理論,從而構成了有別於內科治療學的辨證特點。 通過察經而發現、確定變動經脈,是針灸治療學辨證過程的重要步驟,是臨床「辨經」的基礎,「選經」的根據。《靈樞·刺節真邪》曾明確提出:「用針者,必先察其經絡之虛實,切而循之,按而彈之,視其應動者,乃後取之而下之。」在《內經》《甲乙經》的許多篇章中都討論了察經的內容。概括起來,察經的主要方法有如下幾種。
  • 分享:疼痛的臟腑、經絡辨證!
    ①頭痛的經絡辨證頭痛,指頭的某一部位或整個頭部疼痛的症狀。頭痛,臨床多見偏頭痛、巔頂痛、前額連帶眉稜骨痛以及後頭痛等。實際上,頭痛的部位與經脈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繫。②腹痛的臟腑辨證腹痛,指劍突下至恥骨毛際以上(胃脘所在部位除外)的腹部疼痛,或其中某一部位疼痛的症狀。腹有大腹、小腹和少腹之分。臍以上為大腹,屬脾胃;臍以下至恥骨毛際以上為小腹,屬腎、膀胱、大小腸、胞宮;小腹兩側為少腹,是足厥陰肝經循行的部位。
  • 六經辨證之陽明病定法
    「辨證論治」是中醫治病的核心,只有學會準確辨證,才能準確用藥,提升療效。 六經辨證是醫聖張仲景創立的一套簡便有效的辨證論治用藥體系, 作為一名中醫師,如果能學會六經辨證並且熟練運用,一定能做到藥到病除,贏得患者信任,提升門診量! 學中醫,必學六經辨證!
  • 中醫辨證——衛氣營血辨證詳解
    衛氣營血辨證: 是清代醫家葉天士創立的一種論治外感溫熱病的辨證方法。溫熱病: 是一類由外感溫熱病邪所引起的熱象偏重,並具有一定的季節性和傳染性的外感疾病。意義: 衛氣營血辨證是在六經辨證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是外感溫熱病的辨證綱領,它彌補了六經辨證的不足,完善並豐富了中醫對外感病的辨證方法和內容。一、衛分證定義: 指溫熱病邪侵襲肌表,衛氣功能失常所表現的證。常見於外感溫熱病的初起階段。
  • 筋骨辨證中的動與靜
    由此可知,動與靜跟中醫辨證思維密不可分。經過歷代醫家的演繹發揮,動與靜的理念被廣泛應用於中醫診療過程中,在慢性筋骨病的診療中也是如此。動靜結合、筋骨並重原則就是其在慢性筋骨病診療中最經典的體現和運用。動與靜、筋與骨是不可分割的辯證統一關係。然而,動靜無端,按恆定次序流行。那麼動與靜、筋與骨以誰為先?學界一直爭論不斷。筆者認為,任何事物都具有多面性,參照物不同,對事物的認識也有所不同。
  • 2020山東醫療衛生考試中醫學資料:哮喘的症狀及治法有哪些
    2020山東醫療衛生考試中醫學資料:哮喘的症狀及治法有哪些 2019-11-18 14:22:22| 來源:中公教育 中醫是山東衛生事業單位考試中的重要考試科目,本文整理2020山東醫療衛生考試中醫學資料:哮喘的症狀及治法有哪些的相關考點
  • 月經先期~辨證論治
    (二)辨證論治1.脾氣虛【症狀】經期提前,或兼量多,色淡質稀,神疲肢倦,氣短懶言,小腹空墜,納少便糖;舌淡紅,苔薄白,脈緩弱或細弱。【治則】補脾益氣,固衝調經。【方藥】補中益氣湯加味。人參12克,黃芪15克,甘草6克,當歸15克,陳皮12克,升麻9克,柴胡9克,白朮12克。【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 如何辨證選用「藿香正氣」?
    宋代以後明清中醫學書籍中關於藿香正氣散亦多有記載,運用範圍不斷擴展,但沒有脫離以《千金翼方》所論針對的要點。      現在,藿香正氣出現了膠囊、丸、水、口服液等多種劑型,根據2015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組成均由蒼朮、陳皮、厚樸、白芷、茯苓、大腹皮、生半夏、甘草浸膏、廣藿香油、紫蘇葉油等組成。       一般方劑學教科書將其被列入祛溼劑。
  • 亂來:是中醫辨證用藥的最高境界
    天下道理相通,中藥也有亂來法,就是不講辨證的道理,亂七八槽的藥往一處堆,效果奇好無比。這個不是我個人的杜撰。我們翻開祖國醫學兩千年的名方驗方效方史就會發現,有很多神奇的方藥,其組方,完全不是我們可以用傳統醫學理論可以解釋的。有時看一些西學中的老醫師開方,其風格就是亂燉,這個放一點那個放一點,效果出奇,讓人百思不得奇解。
  • 中醫理論辨證論治方法介紹之肝、膽、胃、心、小腸
    中醫理論辨證論治方法介紹你若問我為什麼學養生,我的答案是:健康的活著是對身邊人最好的回報!所以哪怕再難,再枯燥,也能繼續下去。人的身體,真是一個神奇的寶藏,越了解,越學習,越停不下來,因為受益了,因為看到改變了。
  • 風邪傷人的辨證(附語音)
    我們都知道《傷寒論》裡邊的一個著名的方劑叫桂枝湯,桂枝湯治的就是中風,就是身體被風邪所傷所導致的疾病,一提到《傷寒論》,我們就知道《傷寒論》有一百一十三方,每個方都有自己的適用證,所謂的證我之前講過,就是從中醫學的思路和表現來判斷的一個身體的綜合的證狀,還有外在表現的一個整體的類型的劃分叫做證。
  • ...堅持「辨病+辨證」——專訪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神經內科主任...
    高利始終堅持「實踐出真知」的臨床診療思路,把療效放在第一位,總結分析了傳統中醫學與現代西醫的優勢與弊端,打破條條框框,不斷推陳出新,在中西醫結合之路上探出了「新路子」。「從醫50餘年,一直本著習洋而不崇洋,尊古而不泥古,洋為中用,古為今用,注重自主知識創新,中西醫優勢互補,踐行中西醫結合。」高利說,長期以來,醫學界存在西醫理論灌輸太強的現象,導致很多人包括中醫都不自信。
  • 外用中藥止痛須辨證定位
    但臨床觀察發現,外用中藥止痛時,須辨證定位,方能事半功倍,效如桴鼓。根據筆者體會及先賢經驗,介紹如下。 1. 按照中醫辨證施治原理,辨證選擇止痛中藥 活血止痛可選用丹參、澤蘭、三七、乳香、沒藥、三稜、元胡、紅花、桃仁、靈脂、鬱金; 行氣止痛可選用青皮、佛手、木香、烏藥、柴胡、陳皮; 通絡止痛可選用全蟲、蜈蚣、甲珠
  • 中醫辨證:六經辨證理,太陽病證可分為三種,最後一種被人忽視
    中醫辨證:六經辨證理,太陽病證可分為三種,最後一種被人忽視。「六經辨證」是我國古代名醫、漢代醫聖張仲景創立的一種辨證方法。在《傷寒雜病論》裡,根據外邪所在的部位、寒熱表現的趨勢、以及邪正交爭的盛衰,依次分為「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厥陰、少陰」六種證候。
  • 孫思清:辨證論治乃中醫精髓
    資料照片  孫思清說,他一生經歷過三次「中醫不科學」、「取消中醫」的風波,有些人認為中醫無用,這是不對的。對於當前流行的中醫養生熱,孫思清也有自己的看法。  辨證論治是精髓  孫思清認為,中醫之精髓,在整體觀,在辨證論治。整體觀源於《內經》,辨證論治肇自《傷寒論》,此二學說,千百年來指導著中醫臨床醫療實踐。  他表示,過去目睹老師治病,即使是重症,也沉著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