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清:辨證論治乃中醫精髓

2021-01-07 經濟參考網

    「中醫也有家譜,中醫本質是治病不是調理,看好病就是好醫生……」近日,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時,97歲高齡的老中醫孫思清妙語迭出。

  孫思清曾任上海鐵路中心醫院(現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中醫科主任,退休後又著書立說,寫下了近百萬字的《醫學薪傳》,包括內科從新、婦科通論、脈學小識、《傷寒論》釋義、師門醫案等。他表示,全書「先基礎,繼內婦傷寒溫病,終於醫案,循餘所集,可窺中醫門徑」。

  中醫本質是治病

  對於市面上流傳的「中醫不科學」、「取消中醫」種種極端觀點,孫思清很憤慨。他一再向記者強調,「中醫有用」。

資料照片

  孫思清說,他一生經歷過三次「中醫不科學」、「取消中醫」的風波,有些人認為中醫無用,這是不對的。對於當前流行的中醫養生熱,孫思清也有自己的看法。他認為,「中醫本質是治病不是調理」。

  他舉了一個例子來駁斥「中醫不科學」的論調。有一次,孫思清女婿的同事來看病,兩個人攙扶著走。問怎麼回事?答說,右下肢劇痛,不能行,家鄉的醫生診斷為痛風。孫思清看患部紅腫膚熱,就按風溼熱治,開了忍冬屯、石羔、知母、黃柏、丹皮、赤芍、秦艽、獨活、地必蟲、蜈蚣,五劑。半個月後,女婿告訴他,這位同事服完五劑藥,就去外地出差了。

  對於中醫不如西醫的說法,孫思清也不認可。他以近年所治的顫證(帕金森病)舉例。有一位62歲的女患者,兩年前病情逐漸明顯,西醫診斷為帕金森病,用藥治療年許沒有什麼效果,而且情況越來越嚴重。後來,患者到他這裡看中醫,吃中藥,六七個月以後,症狀漸次改善,已少跌倒,語音漸清晰,強迫性動作已少,能直立,病情改善,但病未愈,尚須續治。「中醫也有家譜。」孫思清表示,中醫在二三千前,已知本證,直至明清,代有發揮,顫證之病因、病機、證候、治療,漸臻完善。而西方直到1817年,始認識此病。

  當前,西醫社會上的影響力遠超中醫。孫思清認為,這裡面有許多客觀原因,比如教學,中醫以前多是師承教育,西醫多是院校培養,造成中醫數量少,西醫數量多;又比如,中醫以前沒有醫院,中藥吃起來不方便。

  辨證論治是精髓

  孫思清認為,中醫之精髓,在整體觀,在辨證論治。整體觀源於《內經》,辨證論治肇自《傷寒論》,此二學說,千百年來指導著中醫臨床醫療實踐。

  他表示,過去目睹老師治病,即使是重症,也沉著診治。「老師常常教導我們,『病多轉變,治無定方,必須熟諳《內經》、《傷寒論》,以整體觀、辨證論治,指導臨床,方能起沉痾,療頑疾。』」

  記者注意到,孫思清在著作中記錄的「開業第一診」故事,就能很好說明辨證論治的重要性。文章稱,「開診第一天,來一患者,高熱、頭痛、已無形寒,腹痛利下,日六七次,不思食,口乾,小溲赤少。面對病人,思索方藥,一時不知何藥合病,心中茫然,於是對病論方:以頭痛,當用白芷、蔓荊子,發熱則銀花、連翹、山梔必用,利下次多,自須木香、黃連,腹痛下利,大黃可施,口乾納呆,蘆根、麥芽是求,小溲赤少,車前、茯苓宜入。所擬方藥,是耶非耶?遲疑不敢書方。遊移間,突想起《傷寒論》挾熱下利,有葛根芩連方,因細細分析病情,頭痛形寒是病在太陽,今頭痛,已無形寒,是邪已離太陽而未盡離,高熱下利是邪已入裡,在陽明胃與腸也。思至此,豁然開朗,即處葛根黃芩黃連湯方三劑。之後未來複診,心中忐忑。一月後,患者以它病來診,詢前病,雲,服藥已,即愈,以味苦,故未複診,聆後懸念方釋。及今思之,初擬之白芷等方,實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對症治療之法,違反了辨證論治精神,其效難必。此為開業第一診,雖已數十年尤新。」

  孫思清表示,古人有「如飲上池水,洞見癥結」,上池水,其辨證論治也。「辨證論治乃中醫精髓。」他說。

  看好病就是好醫生

  孫思清擅長內科、婦科。年輕時,他曾拜過兩位中醫大家,一為馬問我,一為嚴蒼山。孫思清隨馬問我坐堂聽診、懸壺出診四年。那時候他們住在上海市思南路123號,京劇大家梅蘭芳住在隔壁125號,梅家有些風寒小病,都會來請馬問我看病,孫思清也隨師而出。嚴蒼山是丁甘仁的學生。丁甘仁是上海中醫專門學校的創辦人,海派中醫泰鬥、丁氏內科創始人。嚴蒼山創辦了上海中國醫學院,孫思清就讀於該校。1953年,孫思清進入上海鐵路中心醫院行醫,直至75歲時才退休。退休後,孫思清一方面重讀醫學經典,另一方面將數十年讀書積累的眉批、摘錄、心得整理成書。

  孫思清從小喜好讀書,長大學醫後更是讀書不輟,「無間寒暑,居家診餘,一卷在手,樂之不倦」。他表示,自己讀書增識以充實臨床不足,臨床行醫時又從書中求證。對於已完成的五大冊《醫學薪傳》,他表示,自己「浮沉醫界70餘年,醫病無數,其間有治癒,有不愈。長者教言『醫有割股之心』,敢不盡心貢獻餘年。」孫思清說,「我注重臨床實踐,少談理論,希子孫學醫後亦當重視臨床實效,治好病方是好醫生,所謂良相治國,良醫治病。」

  現在孫思清大部分時間都「宅」在家裡,但對醫學界動態依然十分關注。他在電視裡看到了屠呦呦獲得了諾貝爾獎時,激動地對家人說「這是屠呦呦他們的榮譽,也是我們中醫人的自豪。」對於有些中醫「方子越開越大,藥越開越多」的不良現象,孫思清提出了批評,認為是唯利是圖。他表示,醫學有關生命健康,醫生應當悉心以赴,盡力以謀,起死扶傷。而患者及其家屬也需要尊重、理解醫生,因為不可知的病很多,當醫生的也有難處。對於普通人如何養生的問題?孫思清建議,生活上要做到三點:鍛鍊身體,調整飲食,心情樂觀。

  值得注意的是,《經濟參考報》記者見到了孫思清研製的一個中醫辨證表,該儀器外形像圓形的銅羅盤,分為裡外三層,每層均可旋轉,巧妙實用。此外,孫思清還將自己編寫的《中醫臨症便覽》貢獻出來,支持中醫愛好者開發軟體,供醫生及病人參考。

凡標註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產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相關焦點

  • 【名醫醫話】吳生元:大僂中醫辨證論治
    本病性質屬本虛標實之證,腎督虧虛為本,風寒溼或風溼熱、痰瘀為標,故臨床辨治急性期以寒熱為綱,牢牢抓住疾病的本質,在祛邪方藥中適時加入補腎健骨藥以固本,或者說補益肝腎藥應貫穿於各種證治類型之中。 四、辨證論治迄今大僂的中醫辨證分型論治還沒有成熟或公認的標準。《實用中醫風溼病學》(路志正,焦樹德主編)認為強直性脊柱炎屬中醫學「骨痺、尪痺」範疇。
  • 【辨證論治】以意處方
    向者所用乃附子理中圓,裹以紫雪耳。方喉閉不通,非至寒藥不為用,既已下咽,則消釋無餘。其得至腹中者,附子力也,故一服而兩疾癒。」公大加嘆異,盡斂席上金匕箸遺之。成州團練使張銳,字子剛,以醫術聞名,居住鄭州。政和年間,蔡魯公的孫媳有孕,到了產期卻患了病,國醫都認為是陽證傷寒,擔心傷胎而不敢投用涼藥。魯公秘密去信邀請張銳來診治。張銳診後說:「嬰兒處在胎胞中已十個月,將要生了,什麼涼藥能傷害他!」
  • 《令龍讀書,中醫的辯證論治》(中醫學003)
    作為中醫診斷,辨證論治又分為辯證和論治兩個部分,從理論上看,辨證論治是一個整體,辯證是論治的前提,沒有準確的辯證就不會有正確的論治。辨證論治是中醫診斷疾病,包括處方用藥所必須遵循的原則。中醫學上,症與證還有病有著本質的區別。
  • 月經先期~辨證論治
    若每次月經僅提前三五日,或偶爾提前一次,即使提前日期較多,但下次月經仍然如期者,不作月經先期論。本病相當於西醫學排卵型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病的黃體不健和盆腔炎症所致的子宮出血。月經先期伴月經過多可進一步發展為崩漏,應及時進行治療。(一)診斷要點1.既往月經正常,有情志內傷史,或血熱病史,或盆腔炎症病史,或慢性疾病損傷腎、脾、肝等病史。
  • 治療帕金森中醫辨證論治、毒副作用小,為何還不選擇?
    為了提高中醫治療帕金森的確切性,北京澤元堂王世龍醫師在治療帕金森等顫症二十多年來不斷調整臨床治療思路,通過不斷總結得出「五龍震顫湯」這一處方,根據患者病情,個人體質等調整處方,真正做到「千人一病,一人一方」。
  • 癭病中醫的辨證論治
    《重訂嚴氏濟生方•癭瘤論治》說:「夫癭瘤者,多由喜怒不節,憂思過度,而成斯疾焉。大抵人之氣血,循環一身,常欲無滯留之患,調攝失宜,氣凝血滯,為癭為瘤。」2.飲食及水土失宜飲食失調,或居住在高山地區,水土失宜,一是影響脾胃的功能,使脾失健運,不能運化水溼,聚而生痰;二是影響氣血的正常運行,致氣滯、痰凝、血瘀壅結頸前則發癭病。
  • 中醫臟腑辨證診治法,原來這麼深邃
    臟腑診療位於中醫診斷與治療的首位,其地位舉足輕重。要弄清楚中醫臟腑辨證診療法,首先要知道臟腑的概念。臟腑即五臟、六腑、奇恆之腑。五臟包括心、肝、脾、肺、腎。六腑包括小腸、膽、胃、大腸、膀肌、二焦。奇恆之腑包括腦、髓、骨、脈、膽等。講養生不離臟腑,講病證虛、實、寒、熱不離臟腑,講經絡、針灸也不離臟腑。
  • 統方服藥辨證論治 江蘇中醫助患者康復出艙
    大花山方艙醫院是武漢首家中醫特色方艙醫院,由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牽頭成立的中醫國家隊承擔救治工作,醫療隊來自江蘇、天津、河南、湖南、陝西等5個省市。2月26日上午,這裡首批23名新冠肺炎患者康復出院。    這23名患者均在2月14日至16日入艙。
  • 「名醫話健康」中醫辨證治失眠
    >健康山東宣傳號有高度 有深度 有溫度關注由省衛生健康委員會主辦,省衛生健康宣教中心承辦,山東廣播電視臺農科頻道播出的《名醫話健康》欄目,11月29日晚20:00山東第一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山東省千佛山醫院)專家做客演播室,為您講述《中醫辨證治失眠
  • 慢性咽炎的辨證論治
    一、祖國醫學對慢性咽炎的認識和治療法則梗概1.關於咽喉和內臟的聯繫中醫認為咽唉是呼吸及飲食的門戶,喉通五臟,咽連六腑,又是十二經絡(手足三陰三陽經)和任脈等經過的地方。2.關於慢性咽炎的病因和症狀中醫認為人體的內髒功能和生長繁殖,有賴腎水、命火之相濟。素問上古天真論:「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如因內傷,真陰虧竭,有陰虛、陽虛,陰虛則火旺,火旺則水竭,腎水不足,水不涵木,引起肝陽上亢(肝旺),或水不制火,虛火尅金(肺燥),以虛火上炎,灼肺燻咽喉;如腎陽虛,命門火衰,真陽不足,以致無根之火上燻咽喉。
  • 中醫對不孕不育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辨證施治」
    當她接近徹底失望的時候,偶然得知大連神谷中醫醫院的鮑晶昌主任是這方面的專家,曾經多次給俄羅斯患者治好了不孕症。鮑晶昌主任通過把脈找到病因,「因為氣血淤滯、腎精不足,所以表現出來的症狀是月經量少、月經拖後子宮內膜薄、卵泡發育不成熟。」鮑晶昌主任告訴她。治療主要是口服中藥,同時結合針灸。治療3個月後,王女士就傳來了喜訊,最終7斤重的大胖小子順利降生。
  • 六經辨證之陽明病定法
    「辨證論治」是中醫治病的核心,只有學會準確辨證,才能準確用藥,提升療效。 六經辨證是醫聖張仲景創立的一套簡便有效的辨證論治用藥體系, 作為一名中醫師,如果能學會六經辨證並且熟練運用,一定能做到藥到病除,贏得患者信任,提升門診量! 學中醫,必學六經辨證!
  • 中醫理論辨證論治方法介紹之肝、膽、胃、心、小腸
    中醫理論辨證論治方法介紹你若問我為什麼學養生,我的答案是:健康的活著是對身邊人最好的回報!所以哪怕再難,再枯燥,也能繼續下去。人的身體,真是一個神奇的寶藏,越了解,越學習,越停不下來,因為受益了,因為看到改變了。
  • 辨證施治,趁熱治病,濰坊市中醫院「冬病夏治」火熱開啟!
    2020年冬病夏治火熱開始辨證施治,第一道關鍵環節自主研發調配的藥膏,第二道關鍵環節穴位貼敷,最後一道關鍵環節未病先防 冬病夏治「冬病夏治因此,「冬病夏治」完全貼合「既發之時治其標,未發之時治其本」的「治未病」的原則,以便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瘥後防復。「三伏貼」是冬病夏治最具代表性的療法之一,通過利用全年中陽氣最盛的三伏天,人體內陽氣在一年中最充沛的時機,應用具有溫經散寒、補虛助陽的中藥製成藥膏,通過醫生辨證分析後,選擇相應的穴位進行貼敷治療。
  • 帕金森病的中醫辨證治
    初期當從脾腎入手,以健脾化痰為首,以平肝息風治標,以健脾益氣治本;中期以內風之善動、頑痰之善變為特點,治療當豁痰化瘀以治標,滋補肝腎以治本,並依病情配伍平肝息風、育陰潛陽、養血柔肝之品;若中期風證較輕,則注意理氣活血;後期則肝、脾、腎三髒並治,尤重視腎精的虧虛。
  • 學術 | 雷忠義: 痰瘀新論治胸痺,辨證分類療心悸
    痰瘀新論治胸痺冠心病心絞痛臨證多屬本虛標實,病機為血瘀氣滯,痰濁痺阻,選用丹蔞湯(即瓜蔞薤白桂枝湯合冠心 II 號方加減)。偏寒者用冠心蘇合丸,或予養心活血湯加蓽茇、細辛、高良姜;偏虛者加黃芪、鹿茸、人參;偏實者加瓜蔞皮、薤白、枳實、大黃;高血壓者加天麻、鉤藤、石決明、野菊花、羚羊角等。
  • 中醫骨科孔政:肩周炎左手不能上舉後展中醫怎麼調理能治好?
    中醫骨科孔政:肩周炎左手不能上舉後展中醫怎麼調理能治好?肩周炎是現代社會的多發病之一,嚴重影響了患者的工作和生活,肩周炎是肩關節周圍炎的簡稱,也稱為漏風肩,主要臨床表現為肩關節的疼痛及活動範圍受限,肩周炎屬於中醫痺症範疇,中醫認為多因中老年人群會逐漸出現功能退化、年老體衰、肝腎虧損、氣血不足所致,中醫講究辨證論治,根據具體的證型對症通過補氣養血、活血通絡辯證的中藥方劑內服調理,同時可採用針灸、艾灸、理療等外治法綜合調理,具有副作用很小,不良反應很少,效果確切
  • 中醫辨證施治 防控冠心病復發
    然而,隨著機體的衰老,冠心病病人還可能出現冠狀動脈的再次狹窄和堵塞,對此,北京東城中醫院內科主任醫師張印生指出:中醫中藥在冠心病及其併發症的治療和維護上凸顯了極大優勢,正在成為不少病人的新選擇。痰濁內生是產生冠心病的主因中醫認為,冠心病屬於中醫的胸痺、厥病或真心痛,該病主要因正氣虧虛,年老體衰,加上七情內傷、飲食不節、寒冷刺激、勞逸失度等因素的影響,導致臟腑功能損傷,陰陽氣血失調,痰濁內生,氣滯血瘀,胸陽不振,使心脈痺阻而致。其中,痰瘀致臟腑經絡氣血功能失調,人體陰陽平衡破壞是發病的主要內因。
  • 中醫與血液病之間的 「淵源」
    同時開展了各個疾病系統中醫特色病種臨床診療方案以及臨床路徑的建立工作,推動了中醫臨床診療循證指南的制定和修訂。強調臨床實踐,提高整體療效,運用現代方法學進行系統整體,開展高質量的臨床研究,明確中醫臨床診療的優勢,進而向世人展現中醫治療有效的客觀數據,是目前中醫臨床研究所亟需解決的。
  • 孔伯華:對《傷寒雜病論》的認識
    2《傷寒雜病論》之博大 中醫之辨證論治,在漢代以前尚屬早期而不甚完備,對於證候認識,知病達藥,均較簡單,自張仲景集漢代以前之大成,著成《傷寒雜病論》,中醫學辨證論治之特點,方始更為明顯。所以說仲景所著《傷寒雜病論》不但是方法俱備之全書,而且法外有方,方外有法,統賅百病,是一切疾病辨證論治之總則,此乃仲景立法垂教之本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