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也有家譜,中醫本質是治病不是調理,看好病就是好醫生……」近日,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時,97歲高齡的老中醫孫思清妙語迭出。
孫思清曾任上海鐵路中心醫院(現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中醫科主任,退休後又著書立說,寫下了近百萬字的《醫學薪傳》,包括內科從新、婦科通論、脈學小識、《傷寒論》釋義、師門醫案等。他表示,全書「先基礎,繼內婦傷寒溫病,終於醫案,循餘所集,可窺中醫門徑」。
中醫本質是治病
對於市面上流傳的「中醫不科學」、「取消中醫」種種極端觀點,孫思清很憤慨。他一再向記者強調,「中醫有用」。
資料照片
孫思清說,他一生經歷過三次「中醫不科學」、「取消中醫」的風波,有些人認為中醫無用,這是不對的。對於當前流行的中醫養生熱,孫思清也有自己的看法。他認為,「中醫本質是治病不是調理」。
他舉了一個例子來駁斥「中醫不科學」的論調。有一次,孫思清女婿的同事來看病,兩個人攙扶著走。問怎麼回事?答說,右下肢劇痛,不能行,家鄉的醫生診斷為痛風。孫思清看患部紅腫膚熱,就按風溼熱治,開了忍冬屯、石羔、知母、黃柏、丹皮、赤芍、秦艽、獨活、地必蟲、蜈蚣,五劑。半個月後,女婿告訴他,這位同事服完五劑藥,就去外地出差了。
對於中醫不如西醫的說法,孫思清也不認可。他以近年所治的顫證(帕金森病)舉例。有一位62歲的女患者,兩年前病情逐漸明顯,西醫診斷為帕金森病,用藥治療年許沒有什麼效果,而且情況越來越嚴重。後來,患者到他這裡看中醫,吃中藥,六七個月以後,症狀漸次改善,已少跌倒,語音漸清晰,強迫性動作已少,能直立,病情改善,但病未愈,尚須續治。「中醫也有家譜。」孫思清表示,中醫在二三千前,已知本證,直至明清,代有發揮,顫證之病因、病機、證候、治療,漸臻完善。而西方直到1817年,始認識此病。
當前,西醫社會上的影響力遠超中醫。孫思清認為,這裡面有許多客觀原因,比如教學,中醫以前多是師承教育,西醫多是院校培養,造成中醫數量少,西醫數量多;又比如,中醫以前沒有醫院,中藥吃起來不方便。
辨證論治是精髓
孫思清認為,中醫之精髓,在整體觀,在辨證論治。整體觀源於《內經》,辨證論治肇自《傷寒論》,此二學說,千百年來指導著中醫臨床醫療實踐。
他表示,過去目睹老師治病,即使是重症,也沉著診治。「老師常常教導我們,『病多轉變,治無定方,必須熟諳《內經》、《傷寒論》,以整體觀、辨證論治,指導臨床,方能起沉痾,療頑疾。』」
記者注意到,孫思清在著作中記錄的「開業第一診」故事,就能很好說明辨證論治的重要性。文章稱,「開診第一天,來一患者,高熱、頭痛、已無形寒,腹痛利下,日六七次,不思食,口乾,小溲赤少。面對病人,思索方藥,一時不知何藥合病,心中茫然,於是對病論方:以頭痛,當用白芷、蔓荊子,發熱則銀花、連翹、山梔必用,利下次多,自須木香、黃連,腹痛下利,大黃可施,口乾納呆,蘆根、麥芽是求,小溲赤少,車前、茯苓宜入。所擬方藥,是耶非耶?遲疑不敢書方。遊移間,突想起《傷寒論》挾熱下利,有葛根芩連方,因細細分析病情,頭痛形寒是病在太陽,今頭痛,已無形寒,是邪已離太陽而未盡離,高熱下利是邪已入裡,在陽明胃與腸也。思至此,豁然開朗,即處葛根黃芩黃連湯方三劑。之後未來複診,心中忐忑。一月後,患者以它病來診,詢前病,雲,服藥已,即愈,以味苦,故未複診,聆後懸念方釋。及今思之,初擬之白芷等方,實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對症治療之法,違反了辨證論治精神,其效難必。此為開業第一診,雖已數十年尤新。」
孫思清表示,古人有「如飲上池水,洞見癥結」,上池水,其辨證論治也。「辨證論治乃中醫精髓。」他說。
看好病就是好醫生
孫思清擅長內科、婦科。年輕時,他曾拜過兩位中醫大家,一為馬問我,一為嚴蒼山。孫思清隨馬問我坐堂聽診、懸壺出診四年。那時候他們住在上海市思南路123號,京劇大家梅蘭芳住在隔壁125號,梅家有些風寒小病,都會來請馬問我看病,孫思清也隨師而出。嚴蒼山是丁甘仁的學生。丁甘仁是上海中醫專門學校的創辦人,海派中醫泰鬥、丁氏內科創始人。嚴蒼山創辦了上海中國醫學院,孫思清就讀於該校。1953年,孫思清進入上海鐵路中心醫院行醫,直至75歲時才退休。退休後,孫思清一方面重讀醫學經典,另一方面將數十年讀書積累的眉批、摘錄、心得整理成書。
孫思清從小喜好讀書,長大學醫後更是讀書不輟,「無間寒暑,居家診餘,一卷在手,樂之不倦」。他表示,自己讀書增識以充實臨床不足,臨床行醫時又從書中求證。對於已完成的五大冊《醫學薪傳》,他表示,自己「浮沉醫界70餘年,醫病無數,其間有治癒,有不愈。長者教言『醫有割股之心』,敢不盡心貢獻餘年。」孫思清說,「我注重臨床實踐,少談理論,希子孫學醫後亦當重視臨床實效,治好病方是好醫生,所謂良相治國,良醫治病。」
現在孫思清大部分時間都「宅」在家裡,但對醫學界動態依然十分關注。他在電視裡看到了屠呦呦獲得了諾貝爾獎時,激動地對家人說「這是屠呦呦他們的榮譽,也是我們中醫人的自豪。」對於有些中醫「方子越開越大,藥越開越多」的不良現象,孫思清提出了批評,認為是唯利是圖。他表示,醫學有關生命健康,醫生應當悉心以赴,盡力以謀,起死扶傷。而患者及其家屬也需要尊重、理解醫生,因為不可知的病很多,當醫生的也有難處。對於普通人如何養生的問題?孫思清建議,生活上要做到三點:鍛鍊身體,調整飲食,心情樂觀。
值得注意的是,《經濟參考報》記者見到了孫思清研製的一個中醫辨證表,該儀器外形像圓形的銅羅盤,分為裡外三層,每層均可旋轉,巧妙實用。此外,孫思清還將自己編寫的《中醫臨症便覽》貢獻出來,支持中醫愛好者開發軟體,供醫生及病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