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伯華:對《傷寒雜病論》的認識

2020-12-11 騰訊網

1《傷寒雜病論》之成書

唐《名醫錄》云:「南陽人,名機,仲景乃其字也,舉孝廉,官至長沙太守。始受術於同郡張伯祖,時人言,識用精微過其師。所著論,其言精而奧,其法簡而詳,非淺聞寡見所能及。」此中「所著論」即指《傷寒雜病論》,誠然是一部博大精深、理法兼備之醫學不朽著作。

關於《傷寒雜病論》之成書,讀《傷寒雜病論·自序》可以看出,此書之成是張仲景出於有感而發。其家族原有二百餘口,由於當時疾疫流行,自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起,不到十年時間,因疾疫而死亡者竟有三分之二,這不能不使仲景悲痛關心,「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胸懷極大憤慨,「乃勤求古訓,博採眾方」而著成《傷寒雜病論》,並垂示後人,「雖未能盡愈諸病,庶可以見病知源,若尋吾所集,思過半矣。」

2《傷寒雜病論》之博大

中醫之辨證論治,在漢代以前尚屬早期而不甚完備,對於證候認識,知病達藥,均較簡單,自張仲景集漢代以前之大成,著成《傷寒雜病論》,中醫學辨證論治之特點,方始更為明顯。所以說仲景所著《傷寒雜病論》不但是方法俱備之全書,而且法外有方,方外有法,統賅百病,是一切疾病辨證論治之總則,此乃仲景立法垂教之本旨也。

《傷寒雜病論》一書所體現辨證論治理論,以及所收載方藥,不僅將中醫學歷來之病因學說、臟腑學說、經絡學說,以及四診兩綱六要之辨證方法,統統聯繫起來,並且總結出汗、吐、下、和、溫、清、補、消八種治療方法,使中醫學辨證施治的理論得到較完整的體現,時至今日,仍具有現實意義和良好療效。

當然,亦有受時代和一方之隅的局限及世態、居民有變等古今之異,倘不知有變,原方照搬,而出現古方今病之不相能者,是咎在後人而無關仲景也。

3《傷寒雜病論》之特點

《傷寒雜病論》所云之傷寒,義即《素問·熱論篇》所載:「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傷寒即是熱病,熱病亦即傷寒,可泛指一切熱性病而言。《難經·五十八難》云:「傷寒有五,有傷寒,有中風,有溼溫,有熱病,有溫病」,此說明傷寒之義甚廣,指若干種傷寒,其皆可稱為傷寒。蓋傷寒是病之因,熱病是病之狀,以此辨證,所以成為中醫學辨證論治自成體系之經典著作。

其取法嚴格,施行精細,何為太陽證,何為少陰證,何為桂枝證,何為麻黃證,絲毫不苟,因此,仲景反對「各承家技,始終順舊,省疾問病,務在口給,相對斯須,便處湯藥。」同時,他還反對人們平時不重視醫藥,一旦患得難治之病,就會手足失措,不得已去禱求巫覡「降福治療」,「降志屈節,欽望巫祝」的迷信行為。

《傷寒雜病論》之內容,主要為立六經提綱,分證候歸類,亦即將病的證候分為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六大類,便於辨證,決定治療,如論中所指太陽病、陽明病之類,即此義耳。但仲景所稱之病,實際乃證候之類群也,此皆《傷寒雜病論》之特點,為後世著作之所不能及者。

4《傷寒雜病論》之小議

《傷寒雜病論》分經論治,憑證立方,條文頗多樸實,極少虛玄色彩,此亦後世醫書之所不及。

然而書中亦有不少荒謬而不可解處,先哲前賢雖亦多疑非仲景原文,但千日年來依然未加修正。

如「太陽病欲解時,從巳至未上」一句,巳是上午十一時左右,未是下午三時左右。此文於道理難通,於事實亦無驗證,無稽之談,不可信也。各篇均有類似條文,均應作如是觀。

又如「病有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發於陽者七日愈,發於陰者六日愈,以陽數七,陰數六故也。」用陽數七、陰數六來解釋七日愈、六日愈,完全無稽,因七日愈、六日愈即根本難以令人置信也,雖有的注家以水火之成數為說牽強附會之,亦無說服之力,令人不敢苟同。

再如燒褌散,取婦人胯襠燒灰作藥,以治陰陽易,雖《神農本草經》對此亦有「解箭毒並女勞復」的記載,但在今天看來,此乃屬於荒謬而應予淘汰者。

凡古書之言,事實有驗,理尚難明者,自應存疑待考。若實無驗證,理又不通者,則宜削剪,勿使滋惑。況仲景書,本極平易明白,此等處絕非仲景原文也。

5《傷寒雜病論》之析疑

《傷寒雜病論》已有一千八百餘年的歷史,唯張仲景原著《傷寒雜病論》十卷,幾經兵燹,早已散失不全。

經晉·太醫令王叔和集而傳之,其編次36卷,為王叔和所規定,已非仲景之舊觀。後又經宋·林億為之校整,分為《傷寒論》十卷,《金匱要略》八卷,今見本《傷寒論》即林億所校者,又非叔和所集之原貌矣。

況又屢經前賢修撰注釋,有時難免羼入己意,代遠輾轉傳抄,難免注語錯入正文,故有的詞意難以暢通,條文不相銜接。後人多以「顛倒錯亂,竄亂訛奪」而責之叔和,論欠公允,倘非叔和集撰,《傷寒雜病論》恐早已散佚無存,宋·林億則無從校整。足見《論》之得傳,叔和不為無功也。

至於造成《傷寒雜病論》之現有情形,完全在於漫長的封建社會,工業不振興,科學不發達,印刷乏術,紙業不豐,更加之戰亂頻起,兵燹迭經,與前人之集撰、校整、注釋者無關;並且他們之存心濟人、愛護祖國醫學之共同心願是可以想像的。

《傷寒雜病論》為醫方之祖,是我國醫學領域的寶貴權威巨著,為今之計,可以不必論孰為仲景原文,孰為叔和增句,只要對辨證施治有利,即研究繼承而發揚之,否則即摒棄不用而姑置之,此既有利於中醫學術,又有利於濟益廣大人民。未悉明達,以為然否?

相關焦點

  • 《傷寒雜病論》:中醫藥學的源頭活水
    李可:傷寒論之附子和烏頭使用經驗(一)《傷寒雜病論》的作者是張仲景。張仲景,名機,南陽郡涅陽人(河南南陽市鄧縣穰東鎮)。《傷寒雜病論》成書於東漢建安年間,大約公元206年前後。東漢末年,戰爭頻繁,疫病流行,加之當時的醫學界缺乏疫情危機的醫療應對能力,導致死亡者甚多。
  • 桂林長沙古本《傷寒雜病論》
    桂林古本《傷寒雜病論》 整理者前言 此次整理桂林古本《傷寒雜病論》,目的僅有一個:就是為同道傳揚仲聖學問提供一個可以參考的版本。1980年版本為底本,整理成正體字版書籍與電子檔(直排)正式刊行,大力推廣。
  • 《傷寒雜病論》藥物釋義
    《傷寒論》及《金匱要略》裡桂枝與肉桂未分。      《傷寒論》及《金匱要略》裡的芍藥白芍、赤芍未分。【甘草】     《神農本草經》釋義:       氣味甘、平,無毒。主五臟六腑寒熱邪氣,堅筋骨,長肌肉,倍力氣,金瘡尰,解毒。久服輕身延年。    《中藥學》釋義:      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甘草的根及根莖。
  • 張仲景傷寒雜病論上部
    桂林古本《傷寒雜病論》簡介《傷寒雜病論》是祖國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為東漢張仲景(張機)所著。至今流傳有多種版本,桂林古本《傷寒雜病論》是其中之一種。本書為清代桂林左盛德藏書、桂林已故老中醫羅哲初手抄。一九五六年為其子、中醫羅繼壽獻出。
  • 張仲景經歷的「大疫」:《傷寒雜病論》中的傷痛記憶
    我突然想起我讀博士時,凍國棟老師給我們博士生布置的三篇文獻《傷寒雜病論序》《典論論文》《與吳質書》,所以把這幾篇文獻布置給幾位一起讀書的學生。本來期待他們談點什麼,結果沒有等來「雲回復」。於是翻出數年前的讀書筆記,自己隨便寫寫吧。
  • 桂枝在《傷寒雜病論》中的量效關係探討
    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中用桂枝的方劑共有73首(不含加減方),是經方中使用次數僅次於甘草的中藥。桂枝性溫,味辛甘,在《神農本草經》中被列為上品:「牡桂主上氣,咳逆,結氣喉痺,吐吸,利關節,補中益氣。久服通神,輕身不老。」《神農本草經》所載牡桂,包括現在的桂枝、肉桂和桂心。漢代時桂枝和肉桂還沒分開,所以仲景方中的桂枝可以據證用桂枝或肉桂。
  • 《傷寒雜病論》中麻沸湯、甘瀾水、苦酒考證
    《傷寒雜病論》成書於東漢末年,故經方中的清酒、白酒當與此略同。清酒應用於炙甘草湯、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芎歸膠艾湯、鱉甲煎丸。其中炙甘草湯是「以清酒七升,水八升」煎藥,用治「傷寒脈結代,心動悸」,又治「虛勞」「肺痿」。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是「以水六升,清酒六升」煎藥,用治「內有久寒」。芎歸膠艾湯是「以水五升,清酒三升」煎藥,用治虛寒性的婦人下血。
  • 《傷寒雜病論》:張仲景用藥的絕妙之處,從古到今卓乎不群
    《金匱要略.痙溼暍病脈證治第二》中關於本方證的條文與此相同。「傷寒八九日」,這裡指外邪入侵人體已經有一段時間,但是後面提到的「不嘔,不渴」是指疾病沒有向體內的少陽和陽明傳。一般說來,風寒束表後八九日,外邪已經入裡,但這裡描述意思是沒有傳。也就是說這裡所謂的「傷寒」是「類傷寒」,是風溼進入到人體「風溼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而不是典型的風寒。
  • 《傷寒雜病論》和《輔行訣》中的兄弟方
    《傷寒論》中四逆湯證的條文還有,不一一列舉。四逆湯方:甘草二兩(炙) 乾薑一兩半附子一枚(生用,去,破八片)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強人可大附子一枚,乾薑三兩。按:《輔行訣》中的小瀉脾湯與《傷寒論》中的四逆湯相同。
  • 肖相如老師:《傷寒雜病論》與《輔行訣》中的20個兄弟方總結
    肖相如老師說希望大家可以由此思考一下《傷寒雜病論》、《輔行訣》、《湯液經》以及《黃帝內經》的關係作者/肖相如老師瀉腎湯:➤➤《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第十二》第36條:青龍湯下已,多唾口燥,寸脈沉,尺脈微,手足厥逆,氣從小腹上衝胸咽,手足痺,其面翕熱如醉狀,因復下流陰股,小便難,時復冒者,與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
  • 李東垣的一方,其基本原理來自於《傷寒雜病論》
    本方證的病機是脾胃虛弱,升降失司,寒熱互結,氣壅溼滯而成。脾虛不運,胃納不振,則不欲飲食;氣血生化不足,則倦怠乏力;食積內停,傳導失司,則大便不暢;氣機阻滯,寒熱互結,則心下痞滿、脈弦;食積氣鬱化熱,則苔膩而微黃。本證特點為虛實相兼,實多虛少,寒熱錯雜,熱重寒輕。治以行氣清熱為主,健脾和胃為輔,溫中散結為佐。故本方劑為平調寒熱的方劑。
  • 傷寒雜病論類方之桂枝湯類方,另一種方法學傷寒!
    傷寒雜病論類方之桂枝湯類方1、 桂枝湯方  方劑組成:桂枝三兩(去皮)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炙)  生薑三兩(切)右五味,(口父)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餘,以助藥力。
  • 《傷寒論》厥陰病篇考辨
    即便是精品之作現行全國統編七版《傷寒論講義》[3],辨太陽病脈證並治、辨陽明病脈證並治、辨少陽病脈證並治、辨太陰病脈證並治、辨少陰病脈證並治等,這五個章節中,均是將篇中各病分為XX病綱要、本證、變證或兼變證講解。而唯有「辨厥陰病證治」一篇中,分為厥陰病綱要、辨厥熱勝復、辨厥、辨下利、辨嘔噦、預後等講解。因為傷寒學界對厥陰病的綱要、本證、變證或兼變證,並沒有統一的認識。
  • JT叔叔-傷寒雜病論【麻杏甘石湯】及麻黃湯醫案研討
    所以麻杏甘石湯是傷寒跟溫病之間的一個橋梁一樣的方,比如民初流行白喉時,那時候就是惲鐵樵帶頭用麻杏甘石湯,白喉是一種細菌感染的病,用麻杏甘石湯在某些情況(是指那個喉嚨爛不是少陰病的情況)會取得良好的療效,所以從治療白喉來看,麻杏甘石湯其實對治細菌感染也很有效,當然白喉是一個很曖昧的存在,白喉菌本身是不會讓人生病的,必須細菌感染了病毒,才有造病的能力,所以白喉是「細菌得了感冒」才會害人,就是雙重附身
  • 【講經堂】傷寒論第14條太陽病,項背強几几
    1,【解讀】傷寒雜病論太陽病第一、二句2、【解讀】傷寒雜病論: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3、【解讀】傷寒論第四條:傷寒一日,太陽受之,4、【講經堂】傷寒雜病論第5條傷寒二三日,陽明5、【解讀】傷寒論悟武漢中心醫院兩醫生新冠後皮膚變黑的原因6、【講經堂】傷寒論第七條:病有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7、【講經堂】傷寒論第八條太陽病,頭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9、【講經堂】傷寒論第九條太陽病欲解時,從巳至未上10、【講經堂】解讀傷寒論第十條:風家,表解不了了者11、【講經堂】解讀傷寒論第十一
  • 《傷寒雜病論》:此方劑應用範圍之廣,可解患者危難之急
    張仲景關於大柴胡湯的論述條文共有四條,其中,《傷寒論》中有三條,《金匱要略》中有一條。《傷寒論》第103條說:「太陽病,過經十餘日,反二三下之,後四五日,柴胡證仍在者,先與小柴胡。嘔不止,心下急,鬱郁微煩者,為未解也,與大柴胡湯,下之則愈」。第136條說:「傷寒十餘日,熱結在裡,復往來寒熱者,與大柴胡湯」。
  • 《輔行訣13方》傷寒論的源頭
    文源:醫品閣精彩文章回顧傷寒大禮:傷寒辨證直解《傷寒論》方證匯總大全集必保存收藏:傷寒論圖解捷悟(附真正的傷寒六經提綱)《傷寒雜病論》用戶說明書(讀傷寒前必看的說明書)看懂此篇,你便掌握了傷寒六經治病的核心醫林高人的傷寒經方語錄
  • 【講經堂】傷寒論第十二條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
    溫覆令一時許,遍身漿漿,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後服,不必盡劑;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後服小促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時觀之。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劑。禁生冷、粘滑、肉麵、五辛、酒酪、臭惡等物。【譯釋】本條經文是對太陽病中風的臨床表現症狀的特點及治療湯藥的組成和服用的方法及禁忌詳細論述。
  • 我的師承(2):《時病論》師承記——代《重編時病論集注》序言
    處方用了石膏、竹葉、青蒿、荷葉等解暑藥,同時宗《內經》「痿證必取陽明」之旨,加清胃散。從服藥開始,病人就再未出現症狀;三劑藥後,再去檢查,磷酸肌酸激酶便回歸正常值。我們知道,師父能用三劑藥治好那個小夥子的所謂「重症肌無力」,正得益於《時病論》這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