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古本《傷寒雜病論》
整理者前言
此次整理桂林古本《傷寒雜病論》,目的僅有一個:就是為同道傳揚仲聖學問提供一個可以參考的版本。
此古本,據稱為東漢張仲景所著《傷寒雜病論》第十二稿之世傳抄本,歷來未見於世。直至清末,世居嶺南的張仲景六十四世孫——張紹祖方始傳書予其徒桂林左盛德,左再傳予其徒羅哲初。爾後於1934年羅哲初借予黃竹齋抄寫成《白雲閣藏本》(略稱《白雲閣本》),1939年由張伯英資助而方校刊公世。
相較通行本《傷寒論》與《金匱要略》兩者合參,桂林古本多出如下篇章: 「平脈法第一」、「平脈法第二」共兩卷;奇經八脈病脈證並治,出現在《桂林古本》卷二「平脈法第二」篇;溫病脈證並治;六淫病脈證並治——傷暑病、熱病、溼病、傷燥病、傷風病、寒病。
自出世以來,桂林古本有以下公開刊行的版本:1939年黃竹齋《白雲閣本》;1956年羅哲初之子羅繼壽將世傳抄本(直排)原稿獻予政府,後由廣西人民出版社於1960年出版不完全簡體字化的直排版,1980年出版簡體字橫排版;1980年由黃竹齋高足米伯讓,補刻三頁書版「勘誤表」,由陝西中醫藥研究院,依原黃竹齋所刻之《白雲閣藏本》版重印二百部,稱「《白雲閣本》重刻版」;1986年,臺灣中醫整合研究小組賴鵬舉等醫師以廣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本為底本,整理成正體字版書籍與電子檔(直排)正式刊行,大力推廣。另外,1948年,黃竹齋據桂林古本,參照宋本、長沙古本、涪古本,訂定傷寒論條文,撰成《傷寒雜病論會通》,世稱《會通本》。
據古本左盛德先生序文,稱仲景撰有一十三稿;現存宋本之《傷寒論》與《金匱要略》為第七稿,而《傷寒雜病論(桂林古本)》為第十二稿,共十六卷。一至二卷,為脈學;三至五卷,討論溫病。六至十六卷,除了少數文字略有改動,與後世傳本大致相同。《桂林古本》與傳統版本最大的差異是加入了溫病的內容,就完整度及條文一致性上來說,桂林古本較為齊全,故得到許多人的支持,尤其是民間醫家和愛好者的大力支持,認為桂林古本是最接近仲聖原稿的版本。臺灣中醫整合研究小組,以賴鵬舉、鄒貴海、張順晶、陳乾原醫師等擔綱,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後期以來在他們創辦的《整合中醫學年刊》上,專門就桂林古本版本流傳、學術淵源和價值進行了全面深入探討[1]。但是也有一些醫家,比如著名的劉渡舟先生,認為桂林古本乃偽書,寫作時間不早於明清二代,是後世傷寒派醫家增補傷寒論條文而成,因為有以下疑點[2]:(1)方劑差異:以湯、散,劑型的使用上,桂林本的散劑是藥物打成散而煮湯,而後去滓服之(如五苓散),變成所謂的「煮散」。煮散在宋朝時相當盛行,《夢溪筆談》說:「湯、散、丸,各有所宜。古方用湯最多,用丸、散殊少。煮散古方無用者,唯近世人為之。」若《夢溪筆談》所說為真,從劑型來看,桂林古本的時代可能不早過宋朝。(2)存在類似後世醫家的治方:桂林古本卷十六「辨婦人各病脈證並治」篇「黃芪當歸湯方」類似金元四大家李杲的「當歸補血湯」,惟《桂林古本》黃芪:當歸為6:1,而李杲所用比例為5:1。(3)藥名差異:今版《傷寒論》或是《康平本傷寒論》,乃至楊紹伊先生根據《千金方》與《脈經》等書所考的《伊尹湯液經》這三個版本中的當歸四逆湯(在康平本為當歸回逆湯),皆是以通草為名;唯獨桂林古本以木通為名。木通之名最早是在唐朝陳士良的《食性本草》中才出現,故桂林古本的著作時間可能不早於唐朝。(4)方名差異:玄武湯在宋真宗年間,因避諱而改稱真武湯。唐本及《康平本傷寒論》皆稱玄武湯,但是桂林古本則沿用傳統真武湯之名。(5)病名差異:大量使用溫病學派的病名。如在吳鞠通《溫病條辨》舉出的八種溫病病名及分類,全部被承襲使用。
至於我輩如何看待這些流傳的古本,我覺得張山雷先生的意見值得參考:「謂古今病理原無二致,讀者但據閱歷經驗,而折衷於治療之實在,則所得參考資料必有可觀。」[3]魏雪舫先生也有類似觀點:「我們認為,研讀『古本傷寒』,貴在從實踐上去研究驗證,勿再為難以確考落實的真偽問題,各持異議,而作不必要的紛爭。醫籍不論出於何時何地,出於何人之手,果能『說理真實,運用有效』,即不可忽視其科學價值和實際作用。」[4]
此次整理是以廣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為底本,參以廣西人民出版社1960版、《白雲閣本》重刻版、黃竹齋《會通本》以及臺灣中醫整合研究小組整理版等,各版本不一致之處,此次整理儘量採用廣西人民出版社版八零本正文,並在注釋中點出,但不加評說。還就少數地方做了改動,比如「右」字改為「上」字、「慄」改為「慄」、「濇」改為「澀」、「內諸藥」改為「納諸藥」、「桃核」改為「桃仁」等等,這些都遵循現今慣例,不再贅述。至於原文的句讀標點,各家有不同見解,此次整理參考了一些流行版本,但是仍然會有很多問題,靜待高明。書後添加了「中醫古籍處方劑量換算」和「湯方索引(筆畫排序)」兩個附錄。
最後感謝學苑出版社的陳輝先生,沒有他的大力支持是不可能出版如此充滿爭議的古籍,也感謝我家人的理解和寬容,使我可以在某一時期內利用全部業餘時間來做這件有意義的事情。
朱 俊 於鳩茲陋室
2014年6月18日
長沙古本《傷寒雜病論》
整理者前言
此次整理長沙古本《傷寒雜病論》,目的只有一個:給同道傳揚仲聖學問提供一個可以參考的版本。
歷來中醫界常以宋林億刻本《傷寒論》為標準的通行本,但是自上世紀三十年代始,中醫界關於《傷寒論》一直有四大古本之說:一是湖南劉崑湘於民國初年在江西得古本《傷寒雜病論》,1932年石印公於世,世稱長沙古本或湘古本;二是四川劉熔於涪陵得傳為「王叔和所述,孫思邈所校」之《傷寒雜病論》,1935年石印公於世,世稱四川古本或涪陵古本;三是黃竹齋先生於1934年抄得桂林名醫羅哲初珍藏其師左盛德1894年所授白雲閣藏本《傷寒雜病論》,1939年校刊公世,世稱白雲閣本;四是日本大冢敬節於1937年印行之康平本《傷寒論》,世稱康平本。
關於長沙古本,據說此書是湖南瀏陽劉世禎(崑湘)得自於江西張姓老人(張隱君)處。劉世禎自序中說明他在民國初年得到此書的經過,云:「先母之喪,以求葬地,漫遊江西,於山谷中遇一人曰張老,皓髯而丹顏,悠然類有道者,即與傾談,遂及醫術。質以平生疑滯,應口疏通,餘大駭服。張老亦深喜餘精審善問,且曰:『吾樂山林,不與人接久矣。家有古本《傷寒雜病論》,與世所傳異,長沙舊文也。目前無可授者,今以授君,與君邂逅,亦前緣也。』餘謹受而讀之,乃知今本訛脫錯亂,注者紛紛數十家,而其理愈晦,亦何怪其然哉?」後與宗族之友劉瑞瀜(仲邁)共讀此書十餘年。1932年,劉瑞瀜將該傳本校刊石印公世,又稱「長沙石印本」。1933年,周岐隱[①]據此書撰《傷寒汲古》,書中比較長沙古本與通行本——宋本《傷寒論》的差異。自甲子年(1924年)起,劉世楨嘗試為書作注,惟力有未逮,囑劉仲邁繼之,至甲戌年(1934年)方演繹成《傷寒雜病論義疏》一書,凡16卷,書中載有《湘古本》原文。
關於四大古本真偽,中醫界一直爭論頗多,眾所紛紜。而關於長沙古本真偽的爭論尤其多,質其偽者考據功夫做得很足,我在此僅擇其一顯見者:長沙古本無《金匱》條文,僅將可汗不可汗、可下不可下各篇湊合成十六卷,難以稱其為仲聖真本。信其真者歷來也不在少數,其中不乏名家高手,理由似乎也很充分,在此我只提及周歧隱先生的說法,周氏認為「傷寒原本,在叔和時已經散佚,林校億本,非仲景之原書,人莫不知之。宋元以還,註疏傷寒者,不下百數十家,或仍叔和林億之舊,或以平脈傷寒例為叔和所補非仲景原文,或以《傷寒》《金匱》為一書,自林億校刊遂分為二,於是或割裂經文,以方類病,或逞其私智,顛倒竄易,扣槃捫燭,眾難塞胸,而傷寒真義,日趨支離滅裂。……今得古本,千載疑團,一朝大白,瓦釜雷鳴,都成廢語。豈不大快人心。且仲景撰用《內》《難》,向無全書可證,今按各卷佚文,與《內經》往往若合符節。而奇經八脈之治,五臟髒結之分,又與《難經》互相闡發,不有古本,何由窺其全豹乎,此可珍者一也。溫暑燥溼霍亂各篇,義精而法純,辭約而意賅,凡通行本之佚文,皆有仲景之心法,通雜病之治,即以窮傷寒之變,其可珍者二也。通行本於大青龍湯一則曰治傷寒脈浮緩,再則曰治中風脈浮緊,致注家望文生義,自作聰明,謂大青龍湯治傷寒見風脈、中風見寒脈,今得古本,而通行本之偽誤,不攻自破,注家之牽強附會,亦不及識家一笑矣,此可珍者三也。」並說:「餘治傷寒二十餘年,曾著有《傷寒心解》十卷,並制有《傷寒圖表》,自謂頗有一得之愚,今得古本傷寒,不禁嗒焉自失,因嘆前乎此者,皆望道而未之見也。」[②]至於我輩如何看待這些流傳的古本,我覺得張山雷先生的意見值得參考:「謂古今病理原無二致,讀者但據閱歷經驗,而折衷於治療之實在,則所得參考資料必有可觀。」[③]
此次整理是以民國21年刻本為底本,幾乎是原文照錄,僅就少數地方做了改動,比如「右」字改為「上」字、「慄」改為「慄」 、「濇」改為「澀」、「蚘」改為「蛔」、「內諸藥」改為「納諸藥」等等,這些都遵循現今的慣例,不再贅述。至於原文的句讀標點,各家有不同見解,此次整理參考了一些流行版本,但是仍然會有很多問題,靜待高明。書後添加了「中醫古籍處方劑量換算」和「湯方索引(筆畫排序)」兩個附錄。
最後感謝學苑出版社的陳輝先生,沒有他的大力支持是不可能出版如此充滿爭議的古籍,也感謝我家人的理解和寬容,使我可以在某一期間利用全部業餘時間來做這件有意義的事情。
朱 俊 於鳩茲陋室
2014年6月18日
如需購書請登錄
學苑網站www.book001.com查學苑網店。
直接致電010-67601101學苑讀者服務部
學苑微店http://wd.koudai.com/s/168754906?wfr=qfriend
喜歡「中醫學苑」今天的內容,請點擊右上角按鈕,分享到朋友圈,推薦給你的朋友。
熱愛中醫、關注學苑的朋友,請加入「中醫學苑」,了解更多學苑中醫圖書信息。可選用如下兩種方法:
① 請在微信「添加好友」→→「搜索公眾帳號」裡查找「xyzych1988」也可關注公眾微信「中醫學苑」
② 或者點擊本文右上角按鈕後,選擇「查看官方帳號」→→「關注」
==========================================
熱愛中醫、關注健康的朋友,也可以關注公眾微信「最美中國方」(微信號:zuimeizgf),立享更多中醫精粹、名家體悟、原創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