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經辨證之陽明病定法

2020-12-12 騰訊網

「辨證論治」是中醫治病的核心,只有學會準確辨證,才能準確用藥,提升療效。

六經辨證是醫聖張仲景創立的一套簡便有效的辨證論治用藥體系,

作為一名中醫師,如果能學會六經辨證並且熟練運用,一定能做到藥到病除,贏得患者信任,提升門診量!

學中醫,必學六經辨證!

今天為大家分享舒馳遠先生的「傷寒六經定法」中陽明病的辨證論治思路,這是一種簡單易懂易學的「方證對應」思路,希望能幫助大家提升辨證能力,提高臨證水平。

陽明病,前額連眼眶脹痛,鼻築氣而流清,發熱不惡寒,此為陽明經證。

法主葛根以解陽明之表。

口燥,心煩,汗出,惡熱,渴欲飲冷,此熱邪漸入陽明之裡。

法主白虎湯以徹其熱。

石膏,甘草,知母,粳米

張目不眠,聲音響亮,口臭氣粗,身輕惡熱,而大便閉者,此邪熱已歸陽明之府。

法主小承氣湯,微蕩其熱,略開其閉;

大黃,枳實,厚樸

加之胃實,腹滿,微發譫語者,可以調胃承氣湯,以蕩其實,而去其滿;

大黃,芒硝,甘草

更加舌苔乾燥,噴熱如火,痞(胸腹塞)、滿(膨脹)、實(胃按之痛)、燥(便閉乾結)、堅( 按之石硬),與夫狂譫無倫者,法主大承氣湯,急驅其陽以救其陰。

大黃,芒硝,枳實,厚樸

學好六經辨證,在臨床上不分病種,無論病名,通過六經辨證論治,一定能取效!

所以,學好六經辨證,才是提升臨床療效的根本。

請關注未來下期分享:「傷寒六經定法」之少陽病

乾貨!快速提升臨床療效,六經辨證核心內容

相關焦點

  • 一文搞懂《傷寒論》六經辨證的主要內容
    所以,六經病基本上概括了五臟六腑十二經的病變。六經病證,以病變部位分,則太陽主表,陽明主裡,少陽主半表半裡,而三陰統屬於裡,以邪正關係與病變的性質分,凡正盛邪實,抗病能力強,病勢亢奮,表現為熱、為實的,多屬三陽病證;凡抗病力較弱,病勢虛衰,表現為寒、為虛的,多屬三陰病證。1.太陽病證——主要脈證有發熱惡寒,頭痛項強,脈浮等。
  • 六經辨證與鬱證證治
    由此,病變累及六經,故可以採用六經辨證方法以治之。俞根初在《通俗傷寒論》中指出:「凡治傷寒以開鬱為先」。提示傷寒六經病發病以鬱為病機之共性。六經輸送氣血,暢達陽氣,宜流通而惡抑遏。三陰三陽產生氣血津液,十二經脈為之傳輸。六經暢達則生機勃發,抑遏則為病。三陽氣化,陽氣出入暢達。
  • 中醫辨證:六經辨證理,太陽病證可分為三種,最後一種被人忽視
    中醫辨證:六經辨證理,太陽病證可分為三種,最後一種被人忽視。「六經辨證」是我國古代名醫、漢代醫聖張仲景創立的一種辨證方法。在《傷寒雜病論》裡,根據外邪所在的部位、寒熱表現的趨勢、以及邪正交爭的盛衰,依次分為「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厥陰、少陰」六種證候。
  • (附六經辨證提綱辨證運用)
    中醫特色是「辨證論治」,不是「看病名論治」。這10個字是「陽明病」提綱,其實就3個字「胃家實」。臨床見到病邪在胃腸,按壓硬滿有抵抗或疼痛,就可診斷為「陽明病」、即「裡陽證」。記住還有一條:「陽明外證云何?答曰:身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也。」187「胃家實」是「陽明腹實證」, 「身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是「陽明病外證」。凡病見此外證者,也應診斷為「陽明病」。
  • 仲景所說的陽明病是什麼?
    一般來說,如果是循經傳的話,治療陽明病需要兼治太陽病,只有在沒有太陽病的情況下才會只治療陽明病證,而邪氣傳入陽明就必定會化為燥邪。那麼在陽明病中,也有「經證」,「裡證」,「腑證」之說,「陽明經證」是什麼?前額連著眼眶脹痛,鼻子築氣而流清,發熱但是卻不惡寒,不惡寒就說明邪氣以漸漸化為熱邪了,陽明主肌肉,入陽明經尚可以解肌,所以會用葛根湯來治療。
  • 《傷寒論》六經辨證及臨床應用68
    《傷寒論》六經辨證及臨床應用67駿景分院10月10日  (周四)下午10月19日  (周六)下午10月31日  (周四)下午10月15日  (周二)下午10月22日  (周二)下午10月29日  (周二
  • 中醫辨證——衛氣營血辨證詳解
    衛氣營血辨證: 是清代醫家葉天士創立的一種論治外感溫熱病的辨證方法。溫熱病: 是一類由外感溫熱病邪所引起的熱象偏重,並具有一定的季節性和傳染性的外感疾病。意義: 衛氣營血辨證是在六經辨證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是外感溫熱病的辨證綱領,它彌補了六經辨證的不足,完善並豐富了中醫對外感病的辨證方法和內容。一、衛分證定義: 指溫熱病邪侵襲肌表,衛氣功能失常所表現的證。常見於外感溫熱病的初起階段。
  • 初辨「黃連阿膠湯證」六經歸屬
    重用芩、連瀉心火,正所謂「陽有餘,以苦除之」;芍藥、阿膠、雞子黃滋腎陰,即「陰不足,以甘補之」。《胡希恕傷寒論講座》對本條解釋音頻缺失。那怎麼用八綱六經思維分析虛熱呢?是應該何起來看,還是分開看?我個人觀點,分開看可能好理解一些。《素問·通評虛實論》:「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朱文鋒主編《中醫診斷學·第七章  八綱辨證》:「虛證,指人體陰陽、氣血、津液、精髓等正氣虧虛,而邪氣不著,表現為不足、鬆弛、衰退特徵的各種證候。」
  • 「六經注我」與「我注六經」
    文/靜賢「六經注我」與「我注六經」兩個說法是大家經常聽到的,這裡的
  • 陽明病治病8法+陽明腑實辨證8法!(為什麼重視陽明?想想!)
    食谷欲嘔,多屬吳茱萸湯證,但小柴胡湯證亦可見,故而用探吐法測之,若服吳茱萸湯反劇者,知非吳茱萸湯證,乃小柴胡湯證。而清•沈明宗《傷寒六經辨證治法•卷四》亦有所類似闡述:「食谷欲嘔,雖屬陽明,恐挾肝經逆胃所致,先以吳茱萸溫肝,下逆而探之,若得湯反劇,則非厥陰之嘔,乃少陽或太陽之邪傳入陽明腑病之嘔,為屬上焦也。」
  • 中醫臟腑辨證診治法,原來這麼深邃
    那麼,在中醫臟腑辨證診療法中,什麼叫辨證呢?辨:包括辨別與分析兩方面內容。證:即是一組症狀的綜合與歸類。辨證:是運用四診所獲得的客觀資料(即證候,包括患者的症狀、體徵、患病過程等有關資料),運用中醫理論(三因、四診、六經、八綱、臟腑、氣血等等)分析辨證,從而提高認識原因、病理、病機、病位,同時注意病情的發展趨勢與邪正盛衰,從而概括和判斷為某種性質的證。
  • 傷寒論:陽明之胃家為什麼會「實」?
    以「胃家實」作為陽明病提綱,這在陽明病的辨證論治上是有指導意義的。陽明在生理上為多氣多血之經,陽氣盛,病邪一旦傳入陽明,容易化熱化燥,成為正盛邪實的病變。雖然因患者的內在因素和病邪侵犯的部位不同,陽明病可有經證、腑證之分,但整個證候是以胃腸的燥熱實為特點。
  • 馮友蘭:六經注我,我注六經
    馮友蘭:六經注我,我注六經馮友蘭(1895-1990),河南唐河人。現當代著名哲學家、教育家。191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1924年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學位。馮友蘭從小愛看書,幾十年如一日,他曾總結自己讀書經驗為12個字:「精其選、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如能真正達到這些要求,就能實現「六經注我,我注六經」。馮友蘭思考問題過於專注。20世紀30年代,馮乘車途中將手臂伸在車窗外,過廣西鎮南關(今友誼關)時撞到城牆,造成骨折。金嶽霖幽默地說:「當通意義和特殊意義是什麼。
  • 學中醫必保存收藏:傷寒論圖解捷悟(附真正的傷寒六經提綱)
    1.六經提綱圖2.六經表裡圖太陽病提綱: 脈浮、頭項強痛、惡寒發熱、嘔逆發熱惡風寒、頭身痛腰痛骨節疼痛、無汗而喘逆,脈浮緊發熱惡寒或惡風、頭痛項強、有汗、鼻鳴乾嘔,脈浮弱  陽明病提綱 太陰病提綱: 病在裡,胸下結堅,嘔吐,食不下,腹滿自利,時腹自痛,下之益甚,抑鬱寡歡,身重疼難以轉側如痺狀,無熱或微熱,惡風寒汗出,清涕善嚏,風水溢飲,脈沉弱而遲善嚏,流清涕。
  • 臟腑辨證:肝與膽病辨證
    作為辨證要點。肝氣鬱結,經氣不利,故胸脅乳房,少腹脹悶疼痛或竄動作痛。肝主疏洩,具有調節情志的功能,氣機鬱結,不得條達疏洩,則情志抑鬱;久鬱不解,失其柔順舒暢之性,故情緒急躁易怒。氣鬱生痰,痰隨氣逆,循經上行,搏結於咽則見梅核氣;積聚於頸項則為癭瘤。氣病及血,氣滯血瘀,衝任不調,故月經不調或經行腹痛,氣聚血結,可釀成症瘕。
  • 太陽主表身外藩 統攝榮衛總六經
    太陽主表身外藩  統攝榮衛總六經——辨太陽病脈證並治江蘇省無錫市華源中醫養生堂王曉雷主任 太陽主表,為一身之外藩,總六經而統榮衛。由於「表」是人體防衛病邪的第一道屏障,其衛外功能的強弱,決定於衛氣的盛衰和營衛的協調,故後世有「太陽統攝營衛,主一身之表,抗禦病邪侵襲,故為六經藩籬」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