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六經辨證及臨床應用68

2021-02-07 歐陽衛權經方工作室


前面談完了柴胡桂枝幹薑湯的常見合方,今天繼續講本方在歷代古籍中的臨床應用及拓展。


我們來看看臨床應用,柴胡桂枝幹薑湯這個方在歷代古籍書裡面有一定的介紹,也有一定的拓展。《外臺秘要》說本方「治瘧寒多,微有熱,或但寒不熱。(服一劑如神)」

這個就自《金匱要略》把它抄在條文裡面,治瘧疾,而且是治什麼?是但寒不熱的瘧疾,治寒瘧、治虛瘧,寒多熱少。這個我沒治過,因為現在要想有機會治一個瘧疾的話估計很難,你要跑到非洲去,你要為非洲的醫學事業獻身,你可以去非洲治一下。


當時胡希恕的一個朋友,好像是叫謝秋生吧,也是胡老的同學。他說用柴胡桂枝幹薑湯治過很多瘧疾,效果非常好,好使!所以這個給我們提供了依據。


02《類證活人書》


《類證活人書》說:「乾薑柴胡湯,就是柴胡桂枝幹薑湯,去掉黃芩,主治婦人傷寒,月經方來初斷,寒熱如瘧,狂言見鬼者。」它這裡寫的比較簡單,因為從這個句子很難判斷它跟小柴胡湯有什麼區別,因為小柴胡湯裡面講這個熱入血室好像都差不多,但是我們以方測證,它適合什麼?


剛好婦人來月經的時候,出現外感但是體質比小柴胡湯證更虛弱的狀態,虛弱到什麼程度呢?連黃芩都不能用的狀態,這個時候有用柴胡桂枝幹薑湯的機會,這就是朱肱的個人經歷。


所以,如果我們用傷寒的話,總是在小柴胡湯上面作打算,但是朱肱告訴大家,還有一種婦人比較虛弱,這個時候又有外感的該怎麼辦?用柴胡桂枝幹薑湯來對應,這也是我們剛才講的柴胡桂枝幹薑湯在外感熱病裡面的時候到底有沒有太陽證要具體分析,桂枝可以解表。


03《古方家訓》


《古方家訓》裡面說:「久患赤白帶下,身瘦乏力,往來寒熱而渴者。」看到沒有?「久患」就是病情已經遷延日久,「身瘦乏力」,人處於一定程度的虛衰狀態,「往來寒熱」有少陽證,「渴」傷津液有熱,患赤白帶下都可以用這個方治療,這個經驗值得我們學習。


04《類聚方廣義》


在日本漢方裡面,它寫的比較多,《類聚方廣義》它說:「勞瘵,肺痿、肺癰、癰疽、瘰癧、痔漏、結毒、黴毒等病」,這些病都可以,但是要點在哪裡呢?「經久不愈」,你看又是一種遷延的過程,它呈現遷延的過程,人的身體漸漸衰弱。


它就說:「漸就衰憊,胸滿乾嘔,寒熱交作,動悸煩悶.面無血色,精神睏乏,不耐厚藥者,宜此方。」所以我們為什麼說用這個方首要就要抓住它處於一種慢性的、遷延的過程,體質、精神狀態、正氣偏虛衰的這種狀態才用這個方,就是這個道理。具體治療什麼病?其實很多病都有機會用。


前面談完了柴胡桂枝幹薑湯

在歷代古籍中的臨床應用及拓展,

後面將繼續分享本方適用的常見疾病及具體案例。欲知後續精彩,敬請期待下回分享!


整理:田鳳傑 張智洋 鍾成 

          張慶紅 鄒琦 賴月紅

校對:劉美方 孔鈞

本文根據歐陽衛權老師2016年4月香港講課整理,感謝歐陽衛權經方工作室志願者整理為文字稿。


版權歸歐陽衛權經方工作室所有,個人轉載不受限制,未經原作者允許,不能重新發表於任何個人或機構組織的網站、微信公眾號等平臺!

圖片均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有侵權請聯繫。


《傷寒論》六經辨證及臨床應用67


駿景分院

10月10日  (周四)下午

10月19日  (周六)下午

10月31日  (周四)下午


10月15日  (周二)下午

10月22日  (周二)下午

10月29日  (周二)下午

致電 400-626-7777 預約

(電話預約工作時間:周一至周日9:00-21:00)








在線預約、諮詢

謝謝支持!

相關焦點

  • 六經辨證之陽明病定法
    「辨證論治」是中醫治病的核心,只有學會準確辨證,才能準確用藥,提升療效。 六經辨證是醫聖張仲景創立的一套簡便有效的辨證論治用藥體系, 作為一名中醫師,如果能學會六經辨證並且熟練運用,一定能做到藥到病除,贏得患者信任,提升門診量! 學中醫,必學六經辨證!
  • 《輔行訣13方》傷寒論的源頭
    經方高手的六經辨證真傳(附陰陽辨證16字訣)錢超塵:《傷寒論》源於《湯液經法》考解開《傷寒論》奧秘的一把金鑰匙來感受一下:經方的魅力(附:民間中醫人自學經方之路)古中醫解讀:傷寒六經明理尋根篇(附八卦六經解)一個保姆的經方傳奇 - 小兒夜啼(薦)經方在兒科夜啼中的應用(小兒夜啼
  • 【楊斌】零基礎三天樂學《傷寒論》醫藥寶典精修班
    《傷寒論》為中醫臨床著作,較系統全面地總結了漢代以前對急性熱病診治的豐富經驗,奠定了辨證論治的基礎。由於作者「勤求古訓,博採眾方」,注重理、法、方、藥的契合,選錄的方劑又多實用有效,故本書不僅有較高的臨床實用價值,並對後世臨床醫學的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宋代以後注釋或研究《傷寒論》的著作很多,有助於對原著的學習和參考。
  • 漫談傷寒與溫病
    長期以來兩種學派各執己見,相互對立,形成了祖國醫學史上著名的傷寒、溫病之爭。但是隨著現代醫學科學的發展,人們逐漸認識到:傷寒與溫病同屬外感熱病,就同一熱病而言,可能同時具備傷寒與溫病的雙重特點,亦可交替出現一些傷寒與溫病的臨床表現,因此把傷寒和溫病的辨證方法截然分開,顯然不利於臨床診斷的客觀需要。
  • 速查版:傷寒論113方(內含圖片速查版)
    傷寒大禮:傷寒辨證直解《傷寒論》方證匯總大全集必保存收藏:傷寒論圖解捷悟(附真正的傷寒六經提綱)《傷寒雜病論》用戶說明書(讀傷寒前必看的說明書)看懂此篇,你便掌握了傷寒六經治病的核心醫林高人的傷寒經方語錄溼熱治法:經方 VS 時方經方合方思維,給你10個案例自己舉一反三從10
  • 一文搞懂《傷寒論》六經辨證的主要內容
    所以,六經病基本上概括了五臟六腑十二經的病變。六經病證,以病變部位分,則太陽主表,陽明主裡,少陽主半表半裡,而三陰統屬於裡,以邪正關係與病變的性質分,凡正盛邪實,抗病能力強,病勢亢奮,表現為熱、為實的,多屬三陽病證;凡抗病力較弱,病勢虛衰,表現為寒、為虛的,多屬三陰病證。1.太陽病證——主要脈證有發熱惡寒,頭痛項強,脈浮等。
  • 中醫辨證:六經辨證理,太陽病證可分為三種,最後一種被人忽視
    中醫辨證:六經辨證理,太陽病證可分為三種,最後一種被人忽視。「六經辨證」是我國古代名醫、漢代醫聖張仲景創立的一種辨證方法。在《傷寒雜病論》裡,根據外邪所在的部位、寒熱表現的趨勢、以及邪正交爭的盛衰,依次分為「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厥陰、少陰」六種證候。
  • 六經辨證與鬱證證治
    其臨床表現多端、見症複雜。鬱證是臨床常見病,其發病重在氣機鬱滯,而心神被擾,精神違和是其主要臨床表現。然而,氣鬱日久,病機轉化複雜,氣滯血瘀、氣滯痰阻、氣鬱化火、氣滯溼阻、火盛傷陰;久病正虛,心脾氣虛、心肺氣虛、心腎陽虛等等。由此,病變累及六經,故可以採用六經辨證方法以治之。俞根初在《通俗傷寒論》中指出:「凡治傷寒以開鬱為先」。提示傷寒六經病發病以鬱為病機之共性。
  • 《傷寒雜病論》:中醫藥學的源頭活水
    從此,根據所記述內容的側重點不同,《傷寒雜病論》一分為二,即《傷寒論》《金匱要略》。(二)《傷寒論》主要論述了外感疾病的診療方法,傷寒是一切外感熱病的總稱。但今天看來,該書獨特的價值更在於其對整個中醫臨床藥物治療產生的重大影響,這與書中建立的六經辨證論治體系密不可分。
  • 傷寒耕讀錄 壹+貳
    內容簡介 《傷寒耕讀錄》主要以中醫臨床經典《傷寒論》為基礎和研究對象,並結合作者為山東中醫藥大學中醫八年制扁鵲班授課講稿筆錄臨床尤其擅於靈活運用傷寒六經辨證以及內經反治法治療多種慢性疑難疾病。 個人學術創作方面,著有《傷寒亦婆娑》《傷寒耕讀錄》,校注中醫古籍《醫經解惑論》《傷寒雜病論類編》兩部。
  • 《金匱》和《傷寒》 經方和臨床(一)
    這個題目很大,我只能就我所知道的、所想到的、所了解到的東西跟大家談一談,和大家共同探討。大家都知道《金匱要略》和《傷寒論》的作者都是張仲景,而且兩書原為一書,該怎麼評價《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呢?我認為首先應該給三個基本肯定的評價:第一,《傷寒論》和《金匱要略》都是經典著作,都是四大經典之一;第二,《傷寒論》和《金匱要略》是中醫從理論走向辨證論治的第一部書,《傷寒論》是有關傷於寒邪等傷寒類疾病的第一本書,而《金匱要略》是雜病的辨證論治的第一本書;第三,直到目前《傷寒論》和《金匱要略》的臨床指導意義都極大,尤其經方是我們臨床上最常用的方劑。
  • 宋以前傷寒論考(4)
    現在的臨床上,也有宋以前傷寒日期式處方的運用,例如,風寒感冒時用附子、乾薑(→四逆湯三陽病表證的運用),風溼時用防風、羌活,胃腸症狀顯著等時的霍亂病處方,頭痛用川芎,熱毒病時用板藍根、大青葉等。《宋版傷寒論》六經中,調和營衛使用桂枝湯,存在五辛之禁,實際「六經」和「傷寒日期」,與營衛論是不同的。回到原本的《靈樞》五味篇和五味論篇,《靈樞》的「五味篇」中,有用蔥的五臟的營衛論。
  • 初辨「黃連阿膠湯證」六經歸屬
    從以上可以看出,從胡希恕到其弟子,對本方證的六經歸屬意見不同,段治鈞堅守胡老的解釋,馮世綸等則對其有新的認識。即歸少陽還是陽明的問題。如若從少陰傳變規律來講,確實應傳厥陰,但到底傳厥陰還是少陽,不是根據時日,歸根結底是要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四診合參。就如同太陽一定是傳少陽再傳陽明嗎?這跟《內經》所謂一日一傳有何本質不同,還算臨床的進步嗎?
  • 鄂州市中醫醫院舉辦「《傷寒論》與中藥應用」培訓班
    按照市繼教辦 2020年培訓項目安排,我院於2020年11月27日舉辦市級醫學繼續教育項目,「《傷寒論》與 中藥應用培訓班」。本次項目由藥學部主辦,邀請多位專家學者授課,詳細講解了中醫名著《傷寒論》以及其相關的臨床思維和藥學知識。
  • 《傷寒論》厥陰病篇考辨
    我們從不同版本研究厥陰病篇,諸條醫理及臨床應用兩個方面,對康治本傷寒論(以下稱康治本《傷寒論》) ,古本康平傷寒論[4](以下簡稱康平本《傷寒論》), 宋本《傷寒論》,及《金匱玉函經》[5]各版本條文醫理、臨床應用,做如下分析。1.康治本、康平本、宋本《傷寒論》及《金匱玉函經》中的厥陰病條文,並分析、考辨。1.1,康治本中的厥陰病條文及分析、考辨。
  • 再讀傷寒論,太陽主表和太陽經的關係?六經辯證依據經絡對不對?
    上一篇文章再讀傷寒論,太陽如何主表,太陽陽氣從何而來發出後,很多人留言,說太陽主表和太陽經沒有關係,六經辯證不是依據經絡。那麼是不是這樣呢?太陽主表和太陽經有沒有關係?劉渡舟教授講授傷寒論時講過一個他自己的案例,劉教授以前在漢沽農場搞教育革命,每天到貧下中農家去給人看病,一個姓陳的孩子,十四歲,高燒。劉教授去的時候沒有帶藥,就仿照《傷寒》的方法,刺了孩子的風池、風府,還有大椎、曲池,扎完以後,孩子腦門就出汗了,燒就退了。如果你否認經絡穴位的存在,就沒必要往下看了,說明你根本不想了解認識中醫文化。
  • 孫思清:辨證論治乃中醫精髓
    辨證論治是精髓  孫思清認為,中醫之精髓,在整體觀,在辨證論治。整體觀源於《內經》,辨證論治肇自《傷寒論》,此二學說,千百年來指導著中醫臨床醫療實踐。  他表示,過去目睹老師治病,即使是重症,也沉著診治。
  • 梔子在《傷寒論》中的應用
    【應用】1.熱病心煩 2.溼熱黃痘 3.淋證澀痛 4.血熱吐衄 5.目赤腫痛 6.熱毒瘡瘍 7.扭挫傷痛【用法用量】煎服,6~10g。外用生品適量,研末調敷。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覆顛倒,心中懊憹,梔子豉湯主之。若少氣者,梔子甘草豉湯主之。若嘔者,梔子生薑豉湯主之。
  • 張宗祥:傷寒論經緯書後
    (大麻徐偉所撰寫的《傷寒論經緯淺釋》一書,由著名書畫家、學者陸維釗題寫書名。)此徐松懋先生偉(註:徐偉,字松懋,故稱徐松懋先生偉)所著書也,對於校、釋、注、分類、引證、考異,均極詳細,又益以周岐隱(註:周,浙江鄞縣人,傷寒名家)先生引用湘古本,及桂林羅哲初(註:近代著名醫家,與周岐隱交,曾藏有張仲景後裔所傳秘本)氏之白雲閣古本二《傷寒論》,參證其文句之不同,於是昭然可讀,與世間通行之本,大有逕庭矣。
  • 《傷寒論》名方小柴胡湯在腎臟病中的應用
    導讀:小柴胡湯在腎臟病中的應用很廣泛,跟著小編一起來學習吧~ 臨床常見腎臟病中的急、慢性腎小球腎炎,腎病症候群,慢性腎功能不全,常有水腫、噁心、頭昏,甚至少尿、嘔吐等表現,可歸屬於中醫「水腫」「嘔吐」「關格」等範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