臟腑辨證:肝與膽病辨證

2020-12-18 指南養生

肝位於右脅,膽附於肝,肝膽經脈相互絡屬,肝與膽相表裡,肝主疏洩,主藏血,在體為筋,其華在爪,開竅於目,其氣升發,性喜條達而惡抑鬱。膽貯藏排洩膽汁,以助消化,並與情志活動有關,因而有「膽主決斷」之說。

肝的病證有虛實之分,虛證多見肝血,肝陰不足。實證多見於風陽妄動,肝火熾盛,以及溼熱寒邪犯擾等。

生理、病理

肝的病變主要表現在疏洩失常,血不歸藏,筋脈不利等方面。直開竅於目,故多種目疾都與肝有關。肝的病變較為廣泛和複雜,如胸脅少腹脹痛、竄痛,情志活動異常,頭暈脹痛,手足抽搐,肢體震顫,以及目痰,月經不調,睪丸脹痛等,常與肝有關。膽病常見口苦發黃,失眠和膽怯易驚等情緒的異常。

(-)肝氣鬱結證

肝氣鬱結證,是指肝失疏洩,氣機鬱滯而表現的證候。多因情志抑鬱,或突然的精神刺激以及其它病邪的侵擾而發病。

【臨床表現】胸脅或少腹脹悶竄痛,胸悶喜太息,情志抑鬱易怒,或咽部梅核氣,或頸部癭瘤,或症塊。婦女可見乳房作脹疼痛。月經不調,甚則閉經。

【證候分析】本證一般以情志抑鬱,肝經所過部位發生脹悶疼痛,以及婦女月經不調等。

作為辨證要點。肝氣鬱結,經氣不利,故胸脅乳房,少腹脹悶疼痛或竄動作痛。肝主疏洩,具有調節情志的功能,氣機鬱結,不得條達疏洩,則情志抑鬱;久鬱不解,失其柔順舒暢之性,故情緒急躁易怒。氣鬱生痰,痰隨氣逆,循經上行,搏結於咽則見梅核氣;積聚於頸項則為癭瘤。氣病及血,氣滯血瘀,衝任不調,故月經不調或經行腹痛,氣聚血結,可釀成症瘕。

(二)肝火上炎證

肝火上炎證,是指肝臟之火上逆所表現的證候。多因情志不遂,肝鬱化火,或熱邪內犯等引起。

【臨床表現】頭暈脹痛,面紅目赤,口苦口乾,急躁易怒,不眠或惡夢紛紜,脅肋灼痛,便秘尿黃,耳鳴如潮,吐血衄血,舌紅苔黃,脈弦數。

【證候分析】本證一般以肝脈循行部位的頭、目、耳脅表現的實火熾盛症狀作為辨證要點。肝火循經上攻頭目,氣血湧盛絡脈,故頭暈脹痛,面紅目赤;如挾膽氣上逆,則口苦口乾;肝失條達柔順之性,所以急躁易怒;火熱內擾,神魂不安,以致失眠,惡夢紛紜,肝火內熾,氣血壅滯肝部灼熱疼痛,熱盛耗津,故便秘尿黃,足少陽膽經入耳中,肝熱移膽,循經上衝,則耳鳴如潮;火傷絡脈,血熱妄行,可見吐血衄血。舌紅苔黃,脈弦數,為肝經實火熾盛之徵。

(三)肝血虛證

肝血虛證,是指肝臟血液虧虛所表現的徵候。多因脾腎虧虛,生化之源不足,或慢性病耗傷肝血,或失血過多所致。

【臨床表現】眩暈耳鳴,面白無華爪甲不榮,夜寐多夢,視力減退或雀目。或見肢體麻木,關節拘急不利,手足震顫,肌肉跳動,婦女常見月經量少、色淡,甚則經閉。舌淡苔白脈弦細。

【證候分析】本證一般以筋脈、爪甲、兩目、肌膚等失血濡養以及全身血虛的病理現象為辨證要點。肝血不足,不能上榮頭面,故眩暈耳鳴,面白無華;爪甲失養,則乾枯不榮;血不足以安魂定志,故夜寐多夢;目失所養,所以視力減退,甚至成為雀盲。肝主筋,血虛筋脈失養,則見肢體麻木,關節拘急不利,手足震顫,肌肉跳動等虛風內動之象。婦女肝血不足,不能充盈衝任之脈,所以月經量少色淡,甚至閉經。舌淡舌白脈弦細,為血虛常見之徵。

(四)肝陰虛證

肝陰虛證,是指肝臟陰液虧虛所表現的證候。多由情志不遂,氣鬱化火,或慢性疾病、溫熱病等耗傷肝陰引起。

【臨床表現】頭暈耳鳴,兩目乾澀,面部烘熱,脅肋灼痛,五心煩熱,潮熱盜汗,口咽乾燥,或見手足蠕動。舌紅少津,脈弦細數。

【證候分析】本證一般以肝病症狀和陰虛證共見為辨證要點。肝陰不足,不能上滋頭目,則頭暈耳鳴,兩目乾澀;虛火上炎,則面部烘熱;虛火內灼,則見脅肋灼痛,五心煩熱,潮熱盜汗;陰液虧虛不能上潤,則見口咽乾燥;筋脈失養則手足蠕動。舌紅少津脈弦細數均為陰虛內熱之象。

(五)肝陽上亢證

肝陽上亢證,是指肝腎陰虛,不能制陽,致使肝陽偏亢所表現的證候。多因情志過極或肝腎陰虛,致使陰不制陽,水不涵木而發病。

【臨床表現】眩暈耳鳴,頭目脹痛,面紅目赤,急躁易怒,心悸健忘,失眠多夢,腰膝酸軟,頭重腳輕,舌紅少苔,脈弦有力。

【證候分析】本證一般以肝陽亢於上,腎陰虧於下的證候表現,作為辨證要點。肝腎之陰不足,肝陽亢逆無制,氣血上衝,則眩暈耳鳴頭目脹痛,面紅目赤;肝失柔順,故急躁易怒;陰虛心失所養,神不得安,則見心悸健忘,失眠多夢;肝腎陰虛,經脈失養,故腰膝酸軟;陽亢於上,陰虧於下,上盛下虛,故頭重腳輕;舌紅少苔、脈弦有力,為肝腎陰虛,肝陽亢盛之象。

肝氣鬱結,肝火上炎,肝陰不足,肝陽上亢四證的病機,常可互相轉化,如肝氣久鬱,可以化火;肝火上炎,火熱熾盛,可以灼爍肝陰;肝陰不足,可致肝陽上亢;而肝陽亢盛又可化火傷陰。所以在辨證上既要掌握其各自特徵,又要分析其內在聯繫,才能作出準確判斷。

小結 肝氣鬱結、肝火上炎、肝陰不足、肝陽上亢四證的鑑別:

① 肝氣鬱結:

性質:實證。

症狀:胸脅或少腹脹悶竄痛,胸悶喜太息,易怒,婦女月經不調。

舌象:薄白。

脈象:弦。

② 肝火上炎:

性質:熱證。

症狀:頭暈脹痛,耳鳴如潮,面紅目赤,口苦口乾,急躁易怒,不眠多夢,脅肋灼痛,便秘尿黃,吐血衄血。

舌象:舌紅苔黃。

脈象:弦數。

③ 肝陰不足:

性質:虛證。

症狀:眩暈耳鳴,脅痛目澀,面部烘熱,五心煩熱,潮熱盜汗,口咽乾燥,手足蠕動。

舌象:舌紅少津。

脈象:弦細數。

④肝陽上亢:

性質:本虛表實。

症狀:眩暈耳鳴,頭目脹痛,面紅目赤,急躁易怒,心悸健忘,失眠多夢,腰膝酸軟,頭重腳輕。

舌象:舌紅少苔。

脈象:弦而有力。

(六)肝風內動證

肝風內動證,是指患者出現眩暈欲僕,震顫,抽搐等動搖不定症狀為主要表現的徵候。

臨床上常見肝陽化風、熱極生風、陰虛動風、血虛生風四種。

1。肝陽化風證

肝陽化風證,是指肝陽亢逆無制而表現動風的證候。多因肝腎之陰久虧,肝陽失潛而暴發。

【臨床表現】眩暈欲僕,頭搖而痛,項強肢顫,語言謇澀,手足麻木,步履不正,或卒然昏倒,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舌強不語,喉中痰鳴,舌紅苔白或膩,脈弦有力。

【證候分析】本證一般根據患者平素具有肝陽上亢的現象結合突然出現肝風內動的症狀為辯證要點。肝陽化風,肝風內旋,上擾頭目,則眩暈欲僕,或頭搖不能自制;氣血隨風陽上逆,壅滯絡脈,故頭痛不止;風動筋攣,則項強肢顫;肝脈絡舌本,風陽擾絡,則語言謇澀;肝腎陰虛,筋脈失養,故手足麻木;風動於上,陰虧於下,上盛下虛,所以步履不正,陽亢則灼液為痰,風陽挾痰上擾,清竅被蒙,則見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風痰流竄脈絡,經氣不利,可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痰阻舌根,則舌體僵硬,不能語言;痰隨風升,故喉中痰鳴。舌紅為陰虛之象,白苔示邪尚未化火,膩苔為挾痰之徵,脈弦有力,是風陽擾動的病機反應。

2熱極生風證

熱極生風證,是指熱邪亢盛引動肝風所表現的證候。多由邪熱亢盛,燔灼肝經,熱閉心神而發病。

【臨床表現】高熱神昏,躁熱如狂,手足抽搐,頸項強直,甚則角弓反張,兩目上視,牙關緊閉。舌紅或絳,脈弦數。

【證候分析】本證以高熱與肝風共見為辨證要點。熱邪蒸騰,充斥三焦,故高熱。熱入心包,心神昏憒,則神昏,躁猶如狂;熱灼肝經,津液受爍,引動肝風,而見手足抽搐,頸項強直,角弓反張,兩目上視,牙關緊閉等筋脈攣急的表現。熱邪內狂營血,則舌色紅絳,脈象弦數,為肝經火熱之徵。

3。陰虛動風證

陰虛動風證,是指陰液虧虛引動肝風表現的證候。多因外感熱病後期陰液耗損,或內傷久病,陰液虧虛而發病。

本證的臨證表現,證候分析屬外感熱病所致者,詳見「衛氣營血辨證」;屬內傷病所致者,詳見「肝陰虛證」。

4。血虛生風證

血虛生風證,是指血虛筋脈失養所表現的動風證候。多由急慢性出血過多,或久病血虛所引起。

要證的臨床表現,徵候分析詳見「肝血虛證」。

小結 肝風四證鑑別如下:

① 肝陽化風:

性質:上實下虛證。

主症:眩暈欲僕,頭搖肢顫語言謇澀,或舌強不語,或卒然倒地,不省人事,半身不遂。

兼症:頭痛項強,手足麻木,步履不正。

舌苔:舌紅苔白或膩。

脈象:弦而有力。

② 熱極生風:

性質:熱證。

主症:手足抽搐,頸項強直,角弓反張,兩目上視,牙關緊閉。

兼症:高熱神昏,躁熱如狂,

舌苔:舌紅絳。

脈象:弦數有力。

③ 陰虛動風:

性質:虛證。

主症:手足蠕動。

兼症:午後潮熱,五心煩熱,口咽乾燥,形體消瘦。

舌苔:舌紅少津。

脈象:弦細數。

④ 血虛生風:

性質:虛證。

主症:手足震顫,肌肉跳動,關節拘急不利,肢體麻木。

兼症:眩暈耳鳴,面白無華,爪甲不榮。

舌苔:舌淡苔白。

脈象:細。

(七)寒凝肝脈證

寒凝肝脈證,是指寒邪凝滯肝脈所表現的證候。多因感受寒邪而發病。

【臨床表現】少腹牽引睪丸墜脹冷痛,或陰囊收縮引痛,受寒則甚,得熱則緩,舌苔白滑,脈沉弦或遲。

【證候分析】本證以少腹牽引陰部墜脹冷痛為辨證要點。肝脈繞陰器,抵少腹,寒凝經脈,氣血凝滯,故見少腹牽引睪丸冷痛。寒為陰邪,性主收引,筋脈拘急,可致陰囊收縮引痛。寒則氣血凝澀,熱則氣血通利,故疼痛遇寒加劇,得熱則減。陰寒內盛,則苔見白滑,脈沉主裡,弦主肝病,遲為陰寒,是為寒滯肝脈之證。

(八)肝膽溼熱證

肝膽溼熱證,是指溼熱蘊結肝膽所表現的證候。多由感受溼熱之邪,或偏嗜肥甘厚膩,釀溼生熱,或脾胃失健,溼邪內生,鬱而化熱所致。

【臨床表現】脅肋脹痛,或有痞塊,口苦,腹脹,納少嘔惡,大便不調,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膩,脈弦數。或寒熱往來,或身目發黃,或陰囊溼疹,或睪丸腫脹熱痛,或帶濁陰癢等。

【證候分析】本證以右脅;肋部脹痛,納呆,尿黃,舌紅苔黃膩為辨證要點。顯熱蘊結肝膽,肝氣失於疏洩,氣滯血瘀,故脅肋痛,或見痞塊。肝木黃逆侮土,脾運失健,胃失和降,故納少,嘔惡,腹脹。膽氣上溢,可見口苦,溼熱蘊內,溼重於熱則大便偏溏,熱重於溼則大便不爽。膀胱氣化失司則小便短赤。邪居少陰,樞機不利,則寒熱往來。膽汁不循常道而外溢肌膚,則身目發黃。肝脈繞陰器,溼熱隨經下注,則見陰部溼疹或睪丸腫脹熱痛,在婦女則見帶濁陰癢。舌紅苔黃膩,脈弦數,均為溼熱內蘊肝膽之證。

(九)膽鬱痰擾證

膽鬱痰擾證,是指膽失疏洩,痰熱內擾所表現的證候。多由情志不遂,疏洩失職,生痰化火而引起。

【臨床表現】頭暈目眩耳鳴,驚悸不寧,煩躁不寐,日苦嘔惡,胸悶太息,舌苔黃膩,脈弦滑。

【證候分析】本證一般以眩暈耳鳴或驚悸失眠,舌苔黃膩為辨證要點。膽脈絡頭目入耳,痰濁上擾故頭暈目眩、耳鳴。膽為清靜之腑,痰熱內擾,則膽氣不寧,故見驚悸不寧,煩躁不寐。膽氣鬱滯,則見胸悶善太息。熱蒸膽氣上溢口苦,膽熱犯胃,胃失和降,則泛惡嘔吐。

舌苔黃膩,脈象弦滑,為痰熱內蘊之徵。

內容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處理

您的點讚是我們進步的動力!

↘↘↘

相關焦點

  • 中醫臟腑辨證診治法,原來這麼深邃
    臟腑診療位於中醫診斷與治療的首位,其地位舉足輕重。要弄清楚中醫臟腑辨證診療法,首先要知道臟腑的概念。臟腑即五臟、六腑、奇恆之腑。五臟包括心、肝、脾、肺、腎。六腑包括小腸、膽、胃、大腸、膀肌、二焦。奇恆之腑包括腦、髓、骨、脈、膽等。講養生不離臟腑,講病證虛、實、寒、熱不離臟腑,講經絡、針灸也不離臟腑。
  • 分享:疼痛的臟腑、經絡辨證!
    疼痛有虛實之分,實證疼痛多因感受外邪、氣滯血瘀、痰濁凝滯,或食積、蟲積、結石等阻滯臟腑經脈,氣血運行不暢所致,即所謂的「不通則痛」;虛證疼痛多因陽氣虧虛,精血不足,臟腑經脈失養,即所謂的「不榮則痛」。由於導致疼痛的病因、病機各不相同,故疼痛的性質亦各異。
  • 中醫辨證——衛氣營血辨證詳解
    衛氣營血辨證: 是清代醫家葉天士創立的一種論治外感溫熱病的辨證方法。溫熱病: 是一類由外感溫熱病邪所引起的熱象偏重,並具有一定的季節性和傳染性的外感疾病。意義: 衛氣營血辨證是在六經辨證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是外感溫熱病的辨證綱領,它彌補了六經辨證的不足,完善並豐富了中醫對外感病的辨證方法和內容。一、衛分證定義: 指溫熱病邪侵襲肌表,衛氣功能失常所表現的證。常見於外感溫熱病的初起階段。
  • 治療梅傑症候群,從正確的辨證用藥開始
    對於梅傑症候群,大夫有著獨到的治療經驗,擅長採取辨證施治,用藥精良,結合多年臨床治療經驗以及豐富的中醫經驗,得出經方「神農解痙湯」對於梅傑症候群的治療,因症施宜,隨症加減。
  • 中醫臟腑辨證秘訣:寒凝肝脈所致的這些尷尬疾病,這個配方別錯過
    在寒邪侵襲人體的時候,肺是最容易受到傷害的臟腑,但是也並不是其他臟腑不容易受到寒邪侵襲,比如肝臟,也是容易受到寒邪襲擊的。而且在臟腑辨證中,寒邪襲擊肝臟及其經脈還有一個專門的證型,那就是寒凝肝脈證。
  • 一文搞懂《傷寒論》六經辨證的主要內容
    六經病證是人體經絡、臟腑病理變化的反映。三陽病證以六腑病變為基礎;三陰病證則以五臟病變為基礎。所以,六經病基本上概括了五臟六腑十二經的病變。表虛證為正氣虛,衛氣受邪所傷,衛氣不固,以自汗出,脈浮緩為辨證要點;表實證屬邪氣盛,衛氣受寒邪抑制,以無汗,脈浮緊為辨證要點。太陽病以汗法為其常法,表虛證治宜解肌祛風,調和營衛,方用桂枝湯;表實證治宜發汗解表,宣肺平喘,主方麻黃湯。太陽裡證,蓄水者,治宜化氣行水,方選五苓散;蓄血者,治宜活血化瘀,方用抵當湯等。2.陽明病證——陽明主裡熱實證。
  • 帕金森的非運動症狀中醫辨證治療效果顯著!
    在帕金森病治療方面,患者常常出現一些非運動方面的症狀,中醫藥從肝腎虧虛、氣血不足、氣滯血瘀等辨證治療帕金森的非運動症狀,取得較好的臨床療效,為了提高中醫治療帕金森的確切性,北京澤元堂王世龍醫師在治療帕金森等顫症二十多年來不斷調整臨床治療思路
  • 經典指導針灸:針刺辨證,不離經絡
    針灸治療學理論在基本理論、辨證原則上,與內科治療學理論有許多相同點,但在診察、分析、治療方面突出地依附於經絡理論,從而構成了有別於內科治療學的辨證特點。察經發現心、肝、脾經有異常反應。患者10個月前患肝炎,經住院治療6個月恢復正常。上月經水驟至(已閉經1年之久),且量多,延續15天之久。此證系肝病傳脾,太陰已虛,統攝失司,血下過多,心之生血無源,故悸動不寧,陽不入陰故不眠。辨其病本在脾,標在心。選足太陰經、足陽明經為治療經脈,培補後天,滋生化之源。取隱白、大都、足三裡、建裡。針治10餘次而安。
  • 中醫對不孕不育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辨證施治」
    中醫「辨證施治」 解決不孕不育難題不孕不育症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生殖器疾病,雖不是致命性的疾病,但可造成家庭不和及個人心理創傷,是影響男女雙方身心健康的醫學和社會問題。引起女性不孕症的原因也很多,如子宮發育不良、黃體功能低下、卵巢功能發育遲緩、排卵障礙和輸卵管因素。
  • 2020安徽試中醫學資料:八綱辨證-寒熱辨證
    2020安徽試中醫學資料:八綱辨證-寒熱辨證 今天我們講一下關於中醫事業單位的考試內容,主要內容圍繞八綱辨證裡面的寒熱辨證來講解,其實今天的內容考查起來並不難,但是每年還是有一定出題頻率的,所以希望大家通過今天的講解能夠將這一部分內容完成複習。
  • 六經辨證之陽明病定法
    「辨證論治」是中醫治病的核心,只有學會準確辨證,才能準確用藥,提升療效。 六經辨證是醫聖張仲景創立的一套簡便有效的辨證論治用藥體系, 作為一名中醫師,如果能學會六經辨證並且熟練運用,一定能做到藥到病除,贏得患者信任,提升門診量! 學中醫,必學六經辨證!
  • 外科「全生派」與陰陽辨證
    其中「全生派」繼承與發展了明·張景嶽(1563—1640) 「外科鈐」外證陰陽辨證。清代名醫馬培之非常推崇《外科證治全生集》, 認為「國朝王氏洪緒撰《全生集》, 說尤完美, 蓋是書務審病因, 而辨章陰陽強弱, 不失累黍, 故世推為善本」。
  • 國醫大師熊繼柏辨證化裁運用溫膽湯驗案舉隅
    辨證屬肝血不足,痰熱內擾,治以清熱化痰,養血除煩,方予棗仁溫膽湯加減。處方:炒棗仁40 g,知母10 g,法半夏10 g,茯神15 g,陳皮10 g,竹茹10 g,枳實10 g,夜交藤15 g,龍齒30 g,珍珠母30 g,黃連5 g,天麻30 g,葛根40 g,石菖蒲30 g,甘草6 g。15劑,日1劑,水煎服,分兩次溫服。二診:2018年08月26日。
  • 中醫辨證施治 防控冠心病復發
    痰濁內生是產生冠心病的主因中醫認為,冠心病屬於中醫的胸痺、厥病或真心痛,該病主要因正氣虧虛,年老體衰,加上七情內傷、飲食不節、寒冷刺激、勞逸失度等因素的影響,導致臟腑功能損傷,陰陽氣血失調,痰濁內生,氣滯血瘀,胸陽不振,使心脈痺阻而致。其中,痰瘀致臟腑經絡氣血功能失調,人體陰陽平衡破壞是發病的主要內因。
  • 小兒退燒要辨證分型
    中醫治療發燒需要辨證分型,只有辨證對了,效果才會好。發燒是「正邪相爭」所致中醫說,「氣」是生命的本源,人體的正氣有防禦作用,能保護我們的肌體不受外邪侵襲。小兒的肌體,無論是形態結構方面,還是生理功能方面,都在不斷且迅速地發育成長。
  • 肖國士教授 臟腑辨證從肝治眼病 採用清熱化溼,佐以溫化寒邪之法
    肖教授或直接從肝論治,或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加用歸經入肝的藥物,收到了良好的臨床療效,這種臨床思維方式值得進一步研究運用。1、眼瞼病變肖教授治療眼瞼病變的經驗是:對細菌性感染,常用蒲公英、紫花地丁、大青葉、板藍根、蚤休等歸經入肝的解毒藥治療。
  • 中醫理論辨證論治方法介紹之肝、膽、胃、心、小腸
    中醫理論辨證論治方法介紹你若問我為什麼學養生,我的答案是:健康的活著是對身邊人最好的回報!所以哪怕再難,再枯燥,也能繼續下去。人的身體,真是一個神奇的寶藏,越了解,越學習,越停不下來,因為受益了,因為看到改變了。
  • 帕金森病的中醫辨證治
    初期當從脾腎入手,以健脾化痰為首,以平肝息風治標,以健脾益氣治本;中期以內風之善動、頑痰之善變為特點,治療當豁痰化瘀以治標,滋補肝腎以治本,並依病情配伍平肝息風、育陰潛陽、養血柔肝之品;若中期風證較輕,則注意理氣活血;後期則肝、脾、腎三髒並治,尤重視腎精的虧虛。
  • 便秘的病因病機及辨證治療
    ■2.病位在大腸,與肺、脾(胃)、肝、腎諸臟腑的功能失調相關 「大腸者,傳導之官,變化出焉」,故本病病位主要在大腸。對於病程短,證候屬實者,可直接採取通下的方法;病程長,反覆不愈,虛實夾雜者,應注意在辨證施治的基礎上聯合使用多種治療方法。如在行滯通腑的基礎上,聯合宣肺導下、益氣運脾、養血潤腸、滋陰潤燥、溫補腎陽等治法,旨在調節臟腑功能、氣血陰陽,恢復氣機的升降出入。 ■5.應在辨證施治的基礎上適當選用具有瀉下作用的藥物。
  • 口臭的病因病機諸多,須以辨證施治為基本的治療原則
    中醫對於口臭的認識,歷代都有闡述,如《諸病源侯論·口臭候》說:「口臭,五臟六腑不調,氣上胸膈,然臟腑之燥腐不同,蘊積胸膈之間,而生於熱,衝發於口,故令臭也」。金代張子和在《儒門事親·口臭》中說:「肺金本主腥,金為火所煉,火主焦臭,故如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