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中醫藥大學劉再朋早在六十年代便根據辨證論治特色將明清中醫外科的流派劃分為三大派別, 即以明·陳實功《外科正宗》為代表的「正宗派」, 清·王洪緒(1669—1749) 《外科證治全生集》為代表的「全生派」以及高秉鈞《瘍科心得集》為代表的「心得派」。
其中「全生派」繼承與發展了明·張景嶽(1563—1640) 「外科鈐」外證陰陽辨證。清代名醫馬培之非常推崇《外科證治全生集》, 認為「國朝王氏洪緒撰《全生集》, 說尤完美, 蓋是書務審病因, 而辨章陰陽強弱, 不失累黍, 故世推為善本」。
《外科證治全生集》的學術思想即以陰陽為辨證之綱, 將眾多外科病, 以皮色紅白分辨陰陽癰疽, 立陽癰陰疽之說, 創陰陽辨證法則。王氏說:「憑經治症, 天下皆然, 分別陰陽, 唯餘一家。」
(自序) 黃鋐亦謂: 「以陰陽辨癰疽之別, 以赤白明陰陽之著, 實能補古方書所未逮。」
(黃序) 其陰陽之分, 又重在望診。凡腫處紅腫疼痛為陽為癰, 其毒淺, 多為火毒之滯, 凡患處色白(皮色不變) 根盤平塌為陰為疽, 其毒深, 多為寒痰之凝, 陰毒深伏。故王氏主張癰疽分治。所謂「世人以癰疽連呼並治, 誤矣」。
受其影響,其後許克昌、畢法同輯的《外科證治全書》以《全生集》為本, 強調望診, 強調陰陽辨證。嘗謂: 「有諸內則形諸外, 故四診為醫家辨證之筌蹄, 而望居其一。是以外科之證, 形色可憑, 善惡可準, 一定而不移, 顯然而易見。」如: 陽癰高腫色紅, 焮熱疼痛, 陰疽漫腫色白, 堅硬木痛。
另有鄒五峰的《外科真詮》謂: 「醫者能分陰陽調理, 大症化小, 小症化無, 以圖消散, 斯為上工之技。若不辨症之陰陽, 純用苦寒攻逐, 名曰清火消毒, 實則敗胃戕生也。」說明他也非常重視陰陽辨證, 不僅有純陰純陽之分, 更有半陰半陽之分。嘗謂: 「大抵瘡毒, 純陽固多, 純陰原少, 惟半陰半陽之毒居多。」
半陰半陽症表現為堅硬微痛, 皮色淡紅。張山雷說: 「瘍科辨證, 首重陰陽。然陰陽二字, 所包者廣, 不僅以熱證為陽、寒證為陰, 紅腫起為陽、平塌堅硬為陰也。王洪緒《外科證治全生集》儼然以癰疽二字判分陰陽, 謂高突紅腫者為癰, 為陽證,堅塊不紅者為疽, 為陰證。世之治外科者多宗之。」
因此, 後人評價《全生集》創外科陰陽辨證體系, 從以上醫家的著作也可以明確看出陰陽辨證在中醫外科診治中的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