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全生派」與陰陽辨證

2021-02-12 中醫出版

南京中醫藥大學劉再朋早在六十年代便根據辨證論治特色將明清中醫外科的流派劃分為三大派別, 即以明·陳實功《外科正宗》為代表的「正宗派」, 清·王洪緒(1669—1749) 《外科證治全生集》為代表的「全生派」以及高秉鈞《瘍科心得集》為代表的「心得派」

其中「全生派」繼承與發展了明·張景嶽(1563—1640) 「外科鈐」外證陰陽辨證。清代名醫馬培之非常推崇《外科證治全生集》, 認為「國朝王氏洪緒撰《全生集》, 說尤完美, 蓋是書務審病因, 而辨章陰陽強弱, 不失累黍, 故世推為善本」。

《外科證治全生集》的學術思想即以陰陽為辨證之綱, 將眾多外科病, 以皮色紅白分辨陰陽癰疽, 立陽癰陰疽之說, 創陰陽辨證法則。王氏說:「憑經治症, 天下皆然, 分別陰陽, 唯餘一家。」

(自序) 黃鋐亦謂: 「以陰陽辨癰疽之別, 以赤白明陰陽之著, 實能補古方書所未逮。」

(黃序) 其陰陽之分, 又重在望診。凡腫處紅腫疼痛為陽為癰, 其毒淺, 多為火毒之滯, 凡患處色白(皮色不變) 根盤平塌為陰為疽, 其毒深, 多為寒痰之凝, 陰毒深伏。故王氏主張癰疽分治。所謂「世人以癰疽連呼並治, 誤矣」。

受其影響,其後許克昌、畢法同輯的《外科證治全書》以《全生集》為本, 強調望診, 強調陰陽辨證。嘗謂: 「有諸內則形諸外, 故四診為醫家辨證之筌蹄, 而望居其一。是以外科之證, 形色可憑, 善惡可準, 一定而不移, 顯然而易見。」如: 陽癰高腫色紅, 焮熱疼痛, 陰疽漫腫色白, 堅硬木痛。

另有鄒五峰的《外科真詮》謂: 「醫者能分陰陽調理, 大症化小, 小症化無, 以圖消散, 斯為上工之技。若不辨症之陰陽, 純用苦寒攻逐, 名曰清火消毒, 實則敗胃戕生也。」說明他也非常重視陰陽辨證, 不僅有純陰純陽之分, 更有半陰半陽之分。嘗謂: 「大抵瘡毒, 純陽固多, 純陰原少, 惟半陰半陽之毒居多。」

半陰半陽症表現為堅硬微痛, 皮色淡紅。張山雷說: 「瘍科辨證, 首重陰陽。然陰陽二字, 所包者廣, 不僅以熱證為陽、寒證為陰, 紅腫起為陽、平塌堅硬為陰也。王洪緒《外科證治全生集》儼然以癰疽二字判分陰陽, 謂高突紅腫者為癰, 為陽證,堅塊不紅者為疽, 為陰證。世之治外科者多宗之。」

因此, 後人評價《全生集》創外科陰陽辨證體系, 從以上醫家的著作也可以明確看出陰陽辨證在中醫外科診治中的重要意義。

相關焦點

  • 2020安徽試中醫學資料:八綱辨證-寒熱辨證
    2020安徽試中醫學資料:八綱辨證-寒熱辨證 今天我們講一下關於中醫事業單位的考試內容,主要內容圍繞八綱辨證裡面的寒熱辨證來講解,其實今天的內容考查起來並不難,但是每年還是有一定出題頻率的,所以希望大家通過今天的講解能夠將這一部分內容完成複習。
  • 【古籍】仙傳外科集驗方
    編有《仙傳外科集驗方》(又名《仙傳外科秘方》),論述癰疽陰陽虛實甚詳,並保存有不少民間驗方。此書後傳至吳寧極、吳有章父子及李生生、趙宜真,由蕭鳳岡捐資刊行(1378年)。趙宜真,元明間道家。號原陽子。浚儀(今河南開封)人。少習儒,見方書之善者,輒喜傳錄。常自製成藥,施以濟人。嘗謂:「雜病有方,傷寒有法。兩者兼盡其道,乃為良醫。」
  • 從孟浩然之死談外科疾病的飲食宜忌
    是幼兒啟蒙唐詩之一,詩的作者孟浩然是家喻戶曉的唐代山水田園派詩人。新唐書藝文傳載「唐襄州襄陽人,字浩然,世稱孟襄陽。早年隱居鹿門山。年四十,遊京師,應進士不第。曾於太學賦詩,一座傾服。玄宗開元二十五年,張九齡出為荊州長史,闢為從事,未幾,返鄉。後王昌齡過襄陽,訪之,相見甚歡,食鮮疽發而卒。工詩,善寫山水景色,與王維齊名,並稱王孟。有集。」
  • 辨證玉函 (陰陽之辨別一)
    辨證玉函(陰陽之辨別一)1傷風傷寒風寒初起轉春丹,三日後身者這回春丹,若為它症則仲景方治之。
  • 筋骨辨證中的動與靜
    我國古代哲學家王夫之認為,動靜者,乃陰陽之動靜,明確指出了動與靜屬於陰陽學說的範疇。《內功圖說》指出:「天地本乎陰陽,陰陽本乎動靜。人身,陰陽也;陰陽,動靜也。動靜合宜,氣血和暢,而疾不生,乃得盡其天年。」由此可知,動與靜跟中醫辨證思維密不可分。
  • 外用中藥止痛須辨證定位
    但臨床觀察發現,外用中藥止痛時,須辨證定位,方能事半功倍,效如桴鼓。根據筆者體會及先賢經驗,介紹如下。 1. 按照中醫辨證施治原理,辨證選擇止痛中藥 活血止痛可選用丹參、澤蘭、三七、乳香、沒藥、三稜、元胡、紅花、桃仁、靈脂、鬱金; 行氣止痛可選用青皮、佛手、木香、烏藥、柴胡、陳皮; 通絡止痛可選用全蟲、蜈蚣、甲珠
  • 盛全生副市長率隊調研方圓電氣檢測公司
    盛全生副市長率隊調研方圓電氣檢測公司 發布日期:2020-10-12 10:13 信息來源:嘉實集團瀏覽次數:     10月10日上午,盛全生副市長率領市經信局、市科技局、市市場監管局、市金融辦、市國資委、國電網嘉興公司、經濟開發區等單位主要負責人調研浙江方圓電氣檢測有限公司。
  • 中醫臟腑辨證診治法,原來這麼深邃
    中醫是以未病先防,既病防變,控制轉變,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調整陰陽,因時因地因人制宜為防治原則 。以汗、吐、下、和、溫、清、消、補八法為基本治療方法。中藥、方劑、針灸、推拿、按摩等為治療手段。臟腑診療位於中醫診斷與治療的首位,其地位舉足輕重。要弄清楚中醫臟腑辨證診療法,首先要知道臟腑的概念。臟腑即五臟、六腑、奇恆之腑。五臟包括心、肝、脾、肺、腎。
  • 亂來:是中醫辨證用藥的最高境界
    天下道理相通,中藥也有亂來法,就是不講辨證的道理,亂七八槽的藥往一處堆,效果奇好無比。這個不是我個人的杜撰。我們翻開祖國醫學兩千年的名方驗方效方史就會發現,有很多神奇的方藥,其組方,完全不是我們可以用傳統醫學理論可以解釋的。有時看一些西學中的老醫師開方,其風格就是亂燉,這個放一點那個放一點,效果出奇,讓人百思不得奇解。
  • 中醫古籍對骨腫瘤的認識與辨證治療
    明·陳實功《外科正宗·癭瘤論第二十三》闡述「骨瘤」病因: 「腎主骨,恣欲傷腎,腎火鬱遏,骨無榮養而為腫曰骨瘤。」又論「多骨疽者,由瘡潰久不收口,氣血不能運行,骨無榮養所致,細骨由毒氣結聚化成,大骨由受胎時精血交錯而結。」明·薛己《薛氏醫案·外科樞要》: 「若傷腎氣,不能榮骨而為腫者,其自骨腫起,按之堅硬,名曰骨瘤。」
  • 從陰陽五行是否有物質性談我對中醫文化的認識
    今天在悟空問答看到一個提問,說:一部分中醫認為陰陽五行不存在,你認為這種說法合理嗎?首先,作為一個學習了多年的中醫粉,我是否定這種說法的,中醫的體系是理法方藥,理就是陰陽五行等理論,這些理論是整個中醫體系的基石。
  • 分享:疼痛的臟腑、經絡辨證!
    ①頭痛的經絡辨證頭痛,指頭的某一部位或整個頭部疼痛的症狀。頭痛,臨床多見偏頭痛、巔頂痛、前額連帶眉稜骨痛以及後頭痛等。實際上,頭痛的部位與經脈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繫。②腹痛的臟腑辨證腹痛,指劍突下至恥骨毛際以上(胃脘所在部位除外)的腹部疼痛,或其中某一部位疼痛的症狀。腹有大腹、小腹和少腹之分。臍以上為大腹,屬脾胃;臍以下至恥骨毛際以上為小腹,屬腎、膀胱、大小腸、胞宮;小腹兩側為少腹,是足厥陰肝經循行的部位。
  • 臟腑辨證:肝與膽病辨證
    【證候分析】本證一般以肝脈循行部位的頭、目、耳脅表現的實火熾盛症狀作為辨證要點。【證候分析】本證一般以筋脈、爪甲、兩目、肌膚等失血濡養以及全身血虛的病理現象為辨證要點。肝血不足,不能上榮頭面,故眩暈耳鳴,面白無華;爪甲失養,則乾枯不榮;血不足以安魂定志,故夜寐多夢;目失所養,所以視力減退,甚至成為雀盲。肝主筋,血虛筋脈失養,則見肢體麻木,關節拘急不利,手足震顫,肌肉跳動等虛風內動之象。
  • 中醫專家話防疫|江柏華:堅持三因制宜、辨證施治原則
    中醫專家話防疫|江柏華:堅持三因制宜、辨證施治原則 2020-02-21 19:3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六經辨證之陽明病定法
    「辨證論治」是中醫治病的核心,只有學會準確辨證,才能準確用藥,提升療效。 六經辨證是醫聖張仲景創立的一套簡便有效的辨證論治用藥體系, 作為一名中醫師,如果能學會六經辨證並且熟練運用,一定能做到藥到病除,贏得患者信任,提升門診量! 學中醫,必學六經辨證!
  • 中醫辨證——衛氣營血辨證詳解
    衛氣營血辨證: 是清代醫家葉天士創立的一種論治外感溫熱病的辨證方法。溫熱病: 是一類由外感溫熱病邪所引起的熱象偏重,並具有一定的季節性和傳染性的外感疾病。意義: 衛氣營血辨證是在六經辨證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是外感溫熱病的辨證綱領,它彌補了六經辨證的不足,完善並豐富了中醫對外感病的辨證方法和內容。一、衛分證定義: 指溫熱病邪侵襲肌表,衛氣功能失常所表現的證。常見於外感溫熱病的初起階段。
  • 中醫對不孕不育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辨證施治」
    中醫「辨證施治」 解決不孕不育難題不孕不育症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生殖器疾病,雖不是致命性的疾病,但可造成家庭不和及個人心理創傷,是影響男女雙方身心健康的醫學和社會問題。引起女性不孕症的原因也很多,如子宮發育不良、黃體功能低下、卵巢功能發育遲緩、排卵障礙和輸卵管因素。
  • 便秘的病因病機及辨證治療
    對於病程短,證候屬實者,可直接採取通下的方法;病程長,反覆不愈,虛實夾雜者,應注意在辨證施治的基礎上聯合使用多種治療方法。如在行滯通腑的基礎上,聯合宣肺導下、益氣運脾、養血潤腸、滋陰潤燥、溫補腎陽等治法,旨在調節臟腑功能、氣血陰陽,恢復氣機的升降出入。 ■5.應在辨證施治的基礎上適當選用具有瀉下作用的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