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區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家長帶小朋友前來接種疫苗。
2019年,中山全市人均預期壽命達到80.93歲,適齡兒童免疫規劃疫苗報告接種率均達到95%以上。日前,中山市國家衛生城市覆審動員暨建設健康城市工作推進會召開,據了解, 中山10個鎮街再次通過國家衛生鎮覆審,全市共18個鎮街全部創建為國家衛生鎮。2021年,中山將迎來新一輪國家衛生城市覆審。
全市共18鎮街創建為國家衛生鎮
據悉,中山市於1995年創建為國家衛生城市,至今已蟬聯該榮譽25年。衛生城市創建成功後,中山大力推進衛生鎮村創建工作。2017年,中山成為全省首個,至今也是全省唯一一個實現國家衛生鎮、省衛生村創建率100%的城市。
2019年,板芙鎮、港口鎮、三角鎮、阜沙鎮、東鳳鎮、黃圃鎮、神灣鎮、橫欄鎮、民眾鎮、東升鎮10個鎮街再次通過國家衛生鎮覆審,全市共18個鎮街全部創建為國家衛生鎮,所有行政村均成功創建為廣東省衛生村。
據介紹,中山開展市容環境衛生綜合大整治行動,重點對「髒、亂、差」現象、戶外廣告牌、河湧、工地進行全面整治。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穩定保持在100%;中心城區垃圾分類覆蓋率50%以上。森林覆蓋率23.09%。城區配置垃圾分類箱2400多個,城區免費二類以上標準公廁98座。18個鎮已完成鎮級垃圾中轉站建設,實現「一鎮一站」目標。規劃建設的3個組團垃圾綜合處理基地已全部投入使用。中山還建成300個大氣網格微觀站,加強對空氣品質的實時監控,城市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例為78.9%。
全市共有家庭醫生服務團隊490個
據介紹,2019年,中山全市人均預期壽命達到80.93歲,適齡兒童免疫規劃疫苗報告接種率均達到95%以上,孕產婦產前檢查率為98.56%,新生兒篩查率97.77%,孕產婦死亡率2.95/10萬,嬰兒死亡率1.83‰,五歲以下兒童死亡率2.16‰。
在公共衛生保障方面,建成全市、鎮、村三級疾病預防控制網絡,建立了重點傳染病主動監測系統,做到各類傳染病早發現、早報告、早控制,手足口病、H7N9流感、登革熱等疫情防治取得良好成效,沒有發生重大疫情,2019年甲乙類傳染病發病率不超過近5年的平均發病水平。此外,醫療服務供給側結構持續改善。截至2020年上半年,全市共有家庭醫生服務團隊490個,常住人口籤約數為1145203人,重點人群籤約419307人,開展籤約家庭醫生一般服務包共有7510人。
中山促進社會辦醫,2019年引進民營資格37.9億,其中中山逸仙國際醫學中心項目31億,陳星海醫院轉制再投入資金6.4億。社會辦醫新增床位2065張床位。
延伸閱讀
會議還印發了《中山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印發中山市建設健康城市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的通知》。中山將進一步完善健康城市管理機制建設,積極推動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不斷提升健康城市建設的社會動員和支持能力。到2022年,健康城市評價指標的總體水平位居全省前列,主要健康指標基本達到國家級健康城市示範市水平。
到2022年底 各鎮街至少有1個健康公園
根據該行動計劃,中山推進農村「廁所革命」,全市每個行政村至少配備一個標準化公廁。持續提升農村公廁風貌,加強農村公廁管護。到2022年底,農村生活垃圾集中處理率保持在100%水平,農村無害化衛生廁所普及率保持在100%水平。同時,開展健康小屋、健康步道、健康主題公園等健康支持性環境建設,推進體育公園和健康公園的規劃、建設、管理等有機結合,到2022年底,每個鎮街至少建設有1個健康公園。
同時,到2022年底,全市至少6個鎮街的主要病媒生物密度控制水平均達到B級以上,國家衛生城鎮、省衛生村創建率保持100%,新增市級健康鎮試點3個,健康鎮試點覆蓋率達到50%,新增市級健康村(社區)試點50個,健康村(社區)試點覆蓋率達到30%以上。
到2022年底 學生體質監測優良率過半
行動計劃指出,到2022年底,中山人均預期壽命達到80.93歲以上,每萬人口擁有公共衛生人員數達10人以上,嚴重精神障礙患者規範管理率不低於92%,甲乙類傳染病發病率不高於近五年平均水平,重大慢性病過早死亡率比2019年下降10%,18-50歲人群高血壓患病率逐年下降,腫瘤年齡標化發病率變化幅度逐年下降。
此外,推動醫療衛生工作重心和醫療衛生資源「雙下沉」。建立和培育適合中山的醫聯體、醫共體模式,建立科學有序的分級診療制度,探索推行與分級診療制度相銜接的醫保費用「總額預付、結餘獎勵、超支分擔」制度。加強基層衛生人才隊伍建設,改革完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人事薪酬制度。到2022年底,每千人口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達5張,每萬人口全科醫生數達到3.05人以上,每千常住人口執業(助理)醫師數2.8人以上。
行動計劃還指出,深化體育課程和教學改革,嚴格保證青少年學生的體育課時和課外體育活動,每天鍛鍊1小時以上。到2022年底,學生體質監測優良率達到50%以上。
採寫:南都記者 侯玉曉 攝影:南都記者 吳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