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球新冠疫情此起彼伏,秋冬季是呼吸道疾病高發季節,氣溫降低有利於新冠、流感等病毒的存活和傳播,存在今年秋冬季新冠疫情與流感等呼吸道傳染病疊加流行的風險,為此,季節性流感防控工作的重要性更加突出。為更好地指導我國流感預防控制和疫苗應用工作,中國疾控中心組織有關專家及時編制和印發了《中國流感疫苗預防接種技術指南(2020-2021)》。
摘要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嚴重危害人群健康。流感病毒其抗原性易變,傳播迅速,每年可引起季節性流行,在學校、託幼機構和養老院等人群聚集的場所可發生暴發疫情。每年流感季節性流行在全球可導致300萬-500萬重症病例,29萬-65萬呼吸道疾病相關死亡。孕婦、嬰幼兒、老年人和慢性基礎疾病患者等高危人群,患流感後出現嚴重疾病和死亡的風險較高。尤其是今年全球新冠疫情嚴重流行態勢仍將持續,今冬明春可能會出現新冠疫情與流感等呼吸道傳染病疊加流行的情況。而接種流感疫苗是預防流感的最有效手段,可以減少流感相關疾病帶來的危害及對醫療資源的佔用。我國現已批准上市的流感疫苗有三價滅活流感疫苗(IIV3)、四價滅活流感疫苗(IIV4)和三價減毒活流感疫苗(LAIV3),IIV3包括裂解疫苗和亞單位疫苗,IIV4為裂解疫苗,LAIV為減毒疫苗。除個別地區外,流感疫苗在我國大多數地區屬於非免疫規劃類疫苗,實行自願、自費接種。
2018年和2019年,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均印發了當年度的《中國流感疫苗預防接種技術指南》。一年來,新的研究證據在國內外發表,新的疫苗產品在我國上市,為更好地指導我國流感預防控制和疫苗應用工作,國家免疫規劃技術工作組流感疫苗工作組綜合國內外最新研究進展,在2019年版指南的基礎上進行了更新和修訂,形成了《中國流感疫苗預防接種技術指南(2020-2021)》。本指南更新的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增加了新的研究證據,尤其是我國的研究結果,包括流感疾病負擔、疫苗效果、疫苗安全性監測、疫苗預防接種成本效果等;第二,更新了一年來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流感防控有關政策和措施;第三,更新了我國2020-2021年度國內批准上市及批籤發的流感疫苗種類;第四,更新了本年度三價和四價流感疫苗組份;第五,更新了2020-2021年度的流感疫苗接種建議。
本指南建議:原則上,接種服務單位應為≥6月齡所有願意接種流感疫苗且無禁忌證的人提供接種服務。對可接種不同類型、廠家疫苗產品的人群,可由受種者自願選擇接種任一種流感疫苗,無優先推薦。結合今年新冠疫情形勢,為儘可能降低流感的危害和對新冠疫情防控的影響,推薦按照優先順序對重點和高風險人群進行接種:1.醫務人員,包括臨床救治人員、公共衛生人員、衛生檢疫人員等;2.養老機構、長期護理機構、福利院等人群聚集場所脆弱人群及員工;3.重點場所人群,如託幼機構、中小學校的教師和學生,監所機構的在押人員及工作人員等;4.其他流感高風險人群,包括60歲及以上的居家老年人、6月齡-5歲兒童、慢性病患者、6月齡以下嬰兒的家庭成員和看護人員以及孕婦或準備在流感季節懷孕的女性。
首次接種或既往接種2劑次以下流感疫苗的6月齡-8歲兒童應接種2劑次,間隔≥4周,對IIV或LAIV均建議上述原則;2019-2020年度或以前接種過2劑次或以上流感疫苗的兒童,建議接種1劑次;9歲及以上兒童和成人僅需接種1劑。建議各地在疫苗供應到位後儘快安排接種工作,最好在10月底前完成免疫接種;對10月底前未接種的對象,接種單位在整個流行季節都可以提供接種服務。孕婦在孕期的任一階段均可接種IIV。
本指南適用於從事流感防控相關的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工作人員,預防接種點的接種人員,各級醫療機構兒科、內科、感染科等醫務人員,以及各級婦幼保健機構的專業人員。根據國內外研究進展,本指南今後亦將定期更新、完善。
正文
流感是流感病毒引起的對人類健康危害較重的呼吸道傳染病,流感病毒抗原性易變,傳播迅速,每年可引起季節性流行,在學校、託幼機構和養老院等人群聚集的場所可發生暴發疫情。全人群對流感普遍易感,孕婦、嬰幼兒、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等高危人群感染流感後危害更為嚴重。尤其是今年全球新冠疫情嚴重流行態勢仍將持續,今冬明春可能會出現新冠疫情與流感等呼吸道傳染病疊加流行的情況。而接種流感疫苗是預防流感的最有效手段,可以減少流感相關疾病帶來的危害及對醫療資源的佔用。2018年和2019年,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均印發了當年度的《中國流感疫苗預防接種技術指南》。一年來,新的研究證據在國內外發表,新的疫苗產品在我國上市,為更好地指導我國流感預防控制和疫苗應用工作,國家免疫規劃技術工作組流感疫苗工作組綜合國內外最新研究進展,在2019年版指南的基礎上進行了更新和修訂,形成了《中國流感疫苗預防接種技術指南(2020-2021)》。
本指南更新的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增加了新的研究證據,尤其是我國的研究結果,包括流感疾病負擔、疫苗效果、疫苗安全性監測、疫苗預防接種成本效果等;第二,更新了一年來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流感防控有關政策和措施;第三,更新了我國2020-2021年度國內批准上市及批籤發的流感疫苗種類;第四,更新了本年度三價和四價流感疫苗組份;第五,更新了2020-2021年度的流感疫苗接種建議。
一、病原學基礎、臨床特點和實驗室診斷
流感病毒屬於正粘病毒科,是單股、負鏈、分節段的RNA病毒。根據病毒核蛋白和基質蛋白,分為甲、乙、丙、丁(或A、B、C、D)四型。甲型流感病毒根據病毒表面的血凝素(Hemagglutinin,HA)和神經氨酸酶(Neuraminidase,NA)的蛋白結構和基因特性,可分為多種亞型。目前,發現的HA和NA分別有18個(H1-18)和11個(N1-11)亞型。甲型流感病毒除感染人外,在動物中廣泛存在,如禽類、豬、馬、海豹以及鯨魚和水貂等。乙型流感分為Victoria系和Yamagata系,可在人群中循環,最近數據顯示海豹也可被感染。丙型流感病毒感染人、狗和豬,僅導致上呼吸道感染的散發病例。丁型流感病毒,主要感染豬、牛等,尚未發現感染人。目前,引起流感季節性流行的病毒是甲型中的H1N1、H3N2亞型及乙型病毒的Victoria和Yamagata系。
流感一般表現為急性起病、發熱(部分病例可出現高熱,達39-40℃),伴畏寒、寒戰、頭痛、肌肉、關節酸痛、極度乏力、食慾減退等全身症狀,常有咽痛、咳嗽,可有鼻塞、流涕、胸骨後不適、顏面潮紅、結膜輕度充血,也可有嘔吐、腹瀉等症狀。輕症流感常與普通感冒表現相似,但其發熱和全身症狀更明顯。重症病例可出現病毒性肺炎、繼發細菌性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休克、瀰漫性血管內凝血、心血管和神經系統等肺外表現及多種併發症。流感的症狀是臨床常規診斷和治療的主要依據。但由於流感的症狀、體徵缺乏特異性,易與普通感冒和其他上呼吸道感染相混淆。流感確診有賴於實驗室診斷,檢測方法包括病毒核酸檢測、病毒分離培養、抗原檢測和血清學檢測。
二、流行病學
(一)傳染源、傳播方式及潛伏期
流感患者和隱性感染者是季節性流感的主要傳染源,主要通過其呼吸道分泌物的飛沫傳播,也可以通過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直接或間接接觸傳播。常見潛伏期為1-4天(平均2天),從潛伏期末到發病的急性期都有傳染性。一般感染者在臨床症狀出現前24-48h即可排出病毒,排毒量在感染後0.5-1天顯著增加,在發病後24h內達到高峰。成人和較大年齡兒童一般持續排毒3-8天(平均5天),患者感染不同毒株的排毒時間也會有差異。住院成人患者可在發病後持續一周或更長的時間排毒,排毒量也更大。低齡兒童發病時的排毒量與成人相同,但排毒量下降更慢,排毒時間更長。與成人相比,嬰幼兒病例中,長期排毒很常見(1-3周)。老人和HIV感染者等免疫功能低下或缺陷人群的病毒清除能力更差,排毒時間更長。
(二)流感在我國的流行特點和季節性
流感在溫帶地區表現為每年冬春季的季節性流行和高發。熱帶地區尤其在亞洲,流感的季節性呈高度多樣化,既有半年或全年周期性流行,也有全年循環。
2013年,一項針對我國不同區域流感季節性的研究顯示,我國A型流感的年度周期性隨緯度增加而增強,且呈多樣化的空間模式和季節性特徵:北緯33度以北的北方省份,呈冬季流行模式,每年1-2月份單一年度高峰;北緯27度以南的最南方省份,每年4-6月份單一年度高峰;兩者之間的中緯度地區,每年1-2月份和6-8月份的雙周期高峰;而B型流感在我國大部分地區呈單一冬季高發。2018年一項研究對我國2005-2016年度B型流感流行特徵進行了系統分析,總體而言,我國B型流感的流行強度低於A型;但在部分地區和部分年份,B型流感的流行強度高於A型,且B/Yamagata系和B/Victoria系交替佔優勢,以冬春季流行為主,不同系的流行強度在各年間存在差異。
(三)疾病負擔
1.健康負擔
(1)全人群
全人群對流感普遍易感。根據一項對全球32個流感疫苗接種隨機對照隊列中未接種疫苗人群的流感罹患率統計,有症狀流感在成年人中的罹患率為4.4%(95%CI:3.0-6.3%),65歲以上人群為7.2%(95%CI:4.3-12.0%);所有流感(包括無症狀感染)在成年人中的罹患率為10.7%(95%CI:4.5-23.2%)。中國最新一項基於全國ILI和流感病原學監測數據的模型研究估計了流感相關門診就診疾病負擔,結果顯示:在2006—2015年間,中國平均每年流感相關ILI超額門診就診負擔為2.5人次/千人,最高為2009年流感大流行時的7.8人次/千人,最低為2006年的0.7人次/千人;其中15歲以下兒童ILI門診就診負擔最重,為4.5人次/千人,顯著高於15-59歲成人(2.3人次/千人)和60歲及以上老年人(1.1人次/千人)。北京市基於流感樣病例(influenzalikeillness,ILI)和住院嚴重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severeacuterespiratoryinfection,SARI)監測的研究提示:2017-2018季節,北京市流感感染人數約為227.1萬人,總感染率為10.5%,有症狀發病率為6.9%;其中15-24歲組感染率和發病率分別為13.4%和8.8%,25-59歲組分別為6.4%和4.2%,60歲及以上組為5.6%和3.7%。
流感在全球每年可導致29萬至65萬呼吸道疾病相關死亡。中國最新一項基於全國流感監測和死因監測數據的模型研究,估計了流感相關超額呼吸系統疾病死亡,結果顯示:2010-11至2014-15季節,全國平均每年有8.8萬(95%CI:8.4-9.2萬)例流感相關呼吸系統疾病超額死亡,佔呼吸系統疾病死亡的8.2%(95%CI:7.8-9.6%);全年齡組的超額死亡率平均為6.5/10萬人年(95%CI:6.3-6.8/10萬人年),年齡標化率為5.9/10萬人年(95%CI:5.5-6.3/10萬人年);60歲及以上老人的流感相關超額死數佔全人群的80%,其超額死亡率顯著高於60歲以下人群(38.5vs.1.5/10萬人年)。另一項對中國流感相關死亡負擔研究的系統綜述提示:老年人流感相關呼吸及循環系統疾病超額死亡率為30.8/10萬至170.2/10萬;非老年組為0.32/10萬至2.6/10萬;不同季節、不同病毒亞型導致的死亡也存在差異。
(2)慢性基礎性疾病患者
與同齡健康成年人相比,慢性基礎疾病患者感染流感病毒後,更易出現嚴重疾病或死亡,其流感相關住院率和超額死亡率更高。近期一項研究基於全球流感住院監測網絡分析發現,2013-2014北半球流感季,40%的流感相關住院病例患有慢性基礎疾病;對於大多慢性基礎疾病而言,A(H3N2)、A(H1N1)pdm09亞型和B/Yamagata系所致重症流感的風險無顯著差異。2017-2018年度,浙江開展的一項多中心、回顧性觀察性研究發現,14歲以上A型流感住院患者中,患有慢性肺疾病(OR=2.581,95%CI:1.447-4.603)和糖尿病(OR=2.042,95%CI:1.135-3.673)的患者出現重症肺炎的風險更高。澳大利亞一項對患有慢性肺部疾病(chroniclungdiseases,CLD)兒童開展的10年隊列研究提示,CLD患兒和非CLD兒童流感相關住院率分別為3.9(95%CI:2.6-5.2)/1000人年和0.7(95%CI:0.5-0.9)/1000人年。與健康人群相比,慢性基礎性疾病患者流感相關死亡率明顯增高。一項綜述性研究發現,流感流行季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Diseases,COPD)患者甲型流感相關超額病死率超過30%,明顯高於健康人群(≤0.1%)。臺灣一項研究回顧了2016-2018年某醫療機構的實驗室確診流感重症患者,發現患有肝硬化(校正後HR=3.94,95%CI:1.07-14.45)或風溼性疾病(校正後HR=7.45,95%CI:2.34-23.69)是流感相關死亡的危險因素。
(3)孕婦
流感對孕婦的健康危害比較嚴重。由於懷孕後機體免疫和生理上的變化,孕婦感染流感病毒後的住院、嚴重疾病和死亡風險較未孕育齡女性更高。日本一項研究表明,2010-2011至2013-2014四個流感季中,孕婦比未懷孕的育齡婦女更容易發生呼吸系統疾病相關的住院(RR=4.3,95%CI:1.96-9.41)。美國流感住院監測網絡2010/11-2017/18八年數據的分析也發現,儘管育齡女性平均每年僅9%懷孕,但育齡女性流感相關住院中24%-34%為孕婦。2019年發表的一項隊列和病例對照研究的meta分析,對33項研究中的36,498例實驗室確診流感的育齡女性門診或住院病例個案的分析發現,孕婦住院風險是非孕婦的6.80倍(95%CI:6.02-7.68)。美國一項1998-2005年孕婦流感死亡負擔研究顯示,研究期間孕婦流感相關死亡率平均為3.1/100萬活產,孕晚期孕婦流感相關死亡率最高。西班牙一項回顧性隊列研究納入了約20萬孕婦,結果表明孕晚期因流感住院風險顯著增加(RR=1.9,95%CI:1.0-3.4)。我國一項關於2009年大流行期間A(H1N1)pdm09住院病例的研究發現,孕婦僅佔育齡婦女人口數的3%,但A(H1N1)pdm09死亡病例中20%為孕婦,其中僅7%患有慢性基礎性疾病;與未懷孕的健康育齡婦女相比,孕婦出現嚴重疾病的風險增加3.3倍(95%CI:2.7-4.0),孕中期(OR=6.1)和孕晚期(OR=7.6)出現嚴重疾病的風險進一步增加。研究還顯示,孕婦患流感可對胎兒和新生兒產生影響,出現死產、嬰兒死亡、早產和出生低體重等。
(4)兒童
每年流感流行季節,兒童流感罹患率約為20-30%,在某些高流行季節,兒童流感年感染率可高達50%左右。一項關於流感罹患率(包括有症狀和無症狀的感染)的綜述研究提示,18歲以下兒童流感罹患率約為22.5%(95%CI:9.0-46.0%),而成人流感罹患率約為10.7%(95%CI:4.5-23.2%)。北京市2017-2018季節流感感染率和發病率研究提示,0-4歲組和5-14歲組發病率最高,分別為33.0%(95%CI:26.4-43.1%)和21.7%(95%CI:17.4-28.4%)。蘇州市2011-2017季節5歲以下兒童確診流感導致的ILI就診率為6.4/100人年,其中2011-2012季節最高(20.5/100人年),2012-2013季節最低(2.4/100人年)。
5歲以下兒童感染流感後出現重症的風險較高。一項對全球5歲以下兒童開展的流感相關呼吸系統感染疾病負擔系統綜述模型研究提示:2018年,全球5歲以下兒童約有10,950萬(不確定區間(uncertaintyrange,UR):6,310-19,060萬)感染流感病毒,1,010萬(UR:680-1,510萬)流感相關急性下呼吸道感染(acutelowerrespiratoryinfection,ALRI),87萬(UR:54.3-141.5萬)流感相關ALRI住院病例,1.53萬(UR:0.58-4.38萬)流感相關ALRI住院病例死亡,3.48萬(UR:1.32-9.72萬)流感相關ALRI病例死亡。湖北荊州市一項基於人群的研究表明,流感導致的SARI住院患者中69%為5歲以下兒童,該年齡組流感相關SARI住院率達2,021-2,349/10萬人年,其中6-11月齡嬰兒住院率最高(3,603-3,805/10萬人年)。蘇州市開展的2011-2016季節5歲以下兒童流感確診住院率研究提示,研究期間5歲以下兒童流感確診SARI住院率範圍是4人次/千人(95%CI:2-5人次/千人)(2012-2013流行季)至16人次/千人(95%CI:14-19人次/千人)(2011-2012流行季)。兒童感染流感可導致死亡,患基礎性疾病的兒童的死亡風險顯著高於健康兒童,但也有將近半數的死亡病例發生在健康兒童。一項對全球流感相關死亡的模型研究估計,納入的92個國家每年約有9,243-105,690名5歲以下兒童死於流感相關呼吸系統疾病。
(5)學生
學校作為封閉的人群密集場所,容易造成流感病毒的傳播。我國每年報告的流感暴發疫情中,90%以上發生在學校和託幼機構。與其他人群相比,學齡兒童的流感感染率最高。經估算,北京市2015-2016季節5-14歲兒童流感感染率為18.7%(95%CI:12.9-24.5%),明顯高於青壯年和老年人群。學齡兒童在學校、家庭和社區的流感傳播中發揮重要的作用,流感流行可引起大量學齡兒童缺課和父母缺勤。
(6)醫務人員
醫務人員在日常診療活動中接觸流感患者的機會較多,因而感染流感病毒的風險高於普通人群。一項對1957-2009年全球29項研究的Meta分析顯示,未接種流感疫苗的醫務人員每季節實驗室確診的流感發病率平均為18.7%(95%CI:15.8-22.1%),是健康成年人的3.4倍(95%CI:1.2-5.7)。2016年發表的一項系統綜述顯示,在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期間,與普通人群相比,醫務人員感染風險較高(OR=2.08,95%CI:1.73-2.51),而臨床醫生的風險更高(OR=6.03,95%CI:2.11-17.8)。2019年WHO進行的一項快速證據評估的結果也提示,與普通人群相比,醫務人員感染流感病毒的風險更高。醫務人員感染流感病毒可增加院內感染的風險。研究顯示,在感染流感病毒的醫務人員中,35%為無症狀感染,75%以上出現流感樣症狀後仍繼續工作。雖然難以量化傳播風險,感染流感病毒的醫務人員即便是無症狀感染仍有可能在醫護環境中傳播流感病毒給高危人群,從而導致重症和死亡的發生。
(7)老年人
流感感染是老年人的重要死因。一項關於全球流感超額死亡率的模型研究表明,65歲以下人群中因流感相關呼吸道超額死亡率為0.1-6.4/10萬,65-74歲人群組中超額死亡率為2.9-44/10萬,75歲以上年齡組為17.9-223.5/10萬。2017-2018季節(以B型流感為主)歐洲一項超額死亡研究提示,65歲及以上老人流感相關全死因超額死亡率為154.1(95%CI:149.4-158.9)/10萬,與A(H3N2)亞型為優勢毒株的2016-17季節類似,提示B型流感疾病負擔不容小覷。
我國全國範圍及廣州、香港特區等地的流感超額死亡研究顯示,≥65歲老年人流感相關的呼吸和循環系統疾病、全死因超額死亡率分別為64-147/10萬、75-186/10萬,與新加坡、葡萄牙、美國等發達國家接近。與其他年齡組相比,流感相關死亡風險在老年人中最高。≥65歲老年人流感相關超額死亡率遠高於0-64歲組,80-95%的流感相關超額死亡發生在≥65歲老年人。流感也可導致老年人出現相當高的住院負擔。2010-2012年湖北荊州基於人群的研究發現,≥65歲老年人中確診流感導致的SARI病例住院率為89-141/10萬。此外,養老院、療養院等老年人集體居住的機構容易出現流感暴發疫情。
2.經濟負擔和健康效用
我國現有流感相關經濟負擔研究大多集中在廣東、山東、江蘇、上海、浙江、天津和北京等發達地區。流感門診病例直接醫療費用在195-804元之間,直接非醫療費用在46-212元之間,間接費用在139-963元之間,總經濟負擔在464-1,320元之間;流感住院流感病例直接醫療費用在2,625-20,712元之間,直接非醫療費用為1,200-1,809元之間,間接費用在204-2,408元之間,總經濟負擔在9,832-25,768元之間,住院病例經濟負擔顯著高於門診病例。各人群亞組間經濟負擔差異具有顯著性,兒童和18-60歲人群因具有較高的誤工成本成為經濟負擔較重的亞人群;高危人群的經濟負擔普遍高於低危人群,確診流感病例的經濟負擔顯著高於非流感的流感樣病例。2013年我國一項研究顯示,患有慢性基礎性疾病的流感患者其門診和住院費均高於無基礎性疾病的流感患者(門診:186美元vs.146美元;住院:1800美元vs.1189美元),對於生存質量的研究也顯示,基礎性疾病患者的健康相關生存質量顯著低於無基礎性疾病者。
另外,流感感染還可明顯影響患者的生命質量,超過60%的流感門診和住院病例報告具有疼痛、不適和焦慮、沮喪。患流感期間,門診和住院病例的健康效用值(HealthUtility)分別為0.61和0.59,損失的質量調整生命天(QualityAdjustedLifeDays,QALD)為1.62天和3.51天。流感同樣會造成人群生產力的下降,如工作缺勤。香港特區一項針對醫務工作者的回顧性隊列研究顯示,2005年未接種流感疫苗的醫務人員平均每人因流感樣病例而缺勤1.75天。蘇州一項研究顯示,兒童流感病例的缺課天數和家長缺勤天數分別為1.3天和1.4天。流感患者或患者家屬陪護的誤工天數在1.3-8.0天之間。
(四)流感的預防治療措施
每年接種流感疫苗是預防流感最有效的手段,可以顯著降低接種者罹患流感和發生嚴重併發症的風險。奧司他韋、扎那米韋、帕拉米韋等神經氨酸酶抑制劑是甲型和乙型流感的有效治療藥物,早期尤其是發病48小時之內應用抗流感病毒藥物能顯著降低流感重症和死亡的發生率。抗病毒藥物應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藥物預防不能代替疫苗接種,只能作為沒有接種疫苗或接種疫苗後尚未獲得免疫能力的重症流感高危人群的緊急臨時預防措施,可使用奧司他韋、扎那米韋等。採取日常防護措施也可以有效減少流感的感染和傳播,包括:保持良好的呼吸道衛生習慣,咳嗽或打噴嚏時,用紙巾、毛巾等遮住口鼻;勤洗手,儘量避免觸摸眼睛、鼻或口;均衡飲食,適量運動,充足休息等。避免近距離接觸流感樣症狀患者,流感流行季節,儘量避免去人群聚集場所;出現流感樣症狀後,患者應居家隔離觀察,不帶病上班、上課,接觸家庭成員時戴口罩,減少疾病傳播;流感樣症狀患者去醫院就診時,患者及陪護人員要戴口罩,避免交叉感染。
三、流感疫苗
(一)國內外上市的流感疫苗
全球已上市的流感疫苗分為流感滅活疫苗(InactivatedInfluenzaVaccine,IIV)、流感減毒活疫苗(Liveattenuatedinfluenzavaccine,LAIV)和重組流感疫苗(Recombinantinfluenzavaccines,RIV)。按照疫苗所含組份,流感疫苗包括三價和四價,三價疫苗組份含有A(H3N2)亞型、A(H1N1)亞型和B型毒株的一個系,四價疫苗組份含A(H3N2)亞型、A(H1N1)亞型和B型Victoria系、Yamagata系。根據生產工藝,又可分為基於雞胚、基於細胞培養和重組流感疫苗。國外還上市了針對特定人群的高抗原含量滅活流感疫苗、佐劑疫苗以及皮內接種疫苗等。我國現已批准上市的流感疫苗有三價滅活流感疫苗(IIV3)、四價滅活流感疫苗(IIV4)和三價減毒活疫苗(LAIV3),IIV3包括裂解疫苗和亞單位疫苗,IIV4為裂解疫苗,LAIV3為減毒疫苗。根據國家藥監局網站和疫苗批籤發信息,2020-2021季節有9家廠家供應流感疫苗。本季節供應流感疫苗的廠家及其產品信息見表1。
(二)免疫原性、效力和效果
免疫原性是指抗原能夠刺激機體形成特異抗體或致敏淋巴細胞的能力,評價指標主要為病毒株特異性HI抗體水平和血清抗體陽轉率,評價結果會受接種者年齡、免疫功能和接種前抗體水平的影響。疫苗的效力通常是指其在上市前隨機對照試驗(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RCT)中理想條件下的有效性;疫苗的效果則指其在人群中實際應用的有效性。評價流感疫苗效力和效果的結局指標主要包括血清抗體水平和陽轉率、實驗室確診流感、急性呼吸道疾病或流感樣病例就診、流感和肺炎相關住院或死亡等。目前,我國供應的流感滅活疫苗,其接種後A(H3N2)、A(H1N1)亞型和B/Yamagata、B/Victoria系的HI抗體陽轉率、HI抗體GMT平均增長倍數和血清抗體保護率均達到上述標準,具有較好的免疫原性。此外,我國還批准上市了一種鼻噴三價減毒活疫苗(LAIV3)。根據研究發表數據,減毒活疫苗(LAIV)在嬰幼兒、學齡兒童的免疫反應較成年人好,具有良好免疫原性。
1.全人群
滅活流感疫苗在健康成人中免疫原性良好。在健康成人中,根據隨機對照試驗的系統綜述估計,接種滅活流感疫苗可預防59%(95%CI:51-66%)的實驗室確診流感;當疫苗株和循環株匹配時,接種滅活流感疫苗可減少42%(95%CI:9-63%)的ILI就診。一項系統綜述納入了1998-2008年國內文獻中的2項RCT和11項隊列研究,顯示流感疫苗對我國18-59歲成人ILI的預防效果為47%(95%CI:25-63%)。在全年齡組人群中,檢測陰性病例對照研究的系統綜述(包含2004-2015年的56項研究)發現流感疫苗對不同型別和亞型的流感的預防效果有明顯差異,其中B型為54%(95%CI:46-61%),A(H1N1)pdm09亞型(2009年及以後)為61%(95%CI:57-65%),H1N1亞型(2009年之前)為67%(95%CI:29-85%),H3N2亞型為33%(95%CI:26-39%)。
國外RCT試驗的Meta分析顯示,在≥18歲成人中,四價流感疫苗與三價流感疫苗在相同疫苗株的血清保護率和抗體陽轉率方面無顯著性差異,四價流感疫苗中增加的B型流感系的抗體保護率和抗體陽轉率明顯高於三價流感疫苗。2018-2019年度我國開展的一項IIV4接種後免疫原性研究也提示,IIV3或IIV4接種一個月後血清抗體滴度均達到較高水平,接種IIV3或IIV4對甲型H1N1和A(H3N2)亞型流感的血清陽轉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但接種IIV4後對B(Victoria)系流感的血清陽轉率高於IIV3。
2.孕婦
國外多項研究提示妊娠期接種流感疫苗,具有良好免疫原性。妊娠期接種流感疫苗,既可保護孕婦,降低孕期患流感、孕期發熱、子癇前期、胎盤早破的風險,也可通過胎傳抗體保護6月齡內無法接種流感疫苗的新生兒免於罹患流感。在4項RCT和3項觀察性研究的Meta分析中,孕期接種流感疫苗對6月齡以下嬰兒實驗室確診的流感的保護率為48%(95%CI:33-59%);在4項觀察性研究的Meta分析中,孕期接種流感疫苗對6月齡以下嬰兒實驗室確診的流感相關住院的保護率為72%(95%CI:39-87%)。2019年一項Meta分析指出,相較於孕早期接種流感疫苗,孕晚期接種流感疫苗的孕婦及其新生兒體內HI滴度上升倍數更高,且孕晚期接種流感疫苗更有利於抗體傳遞給胎兒。英國研究者對孕婦接種流感疫苗的時間與嬰兒出生時抗體水平的觀察性研究也發現,與孕早期相比,孕婦在孕中期或孕晚期接種流感疫苗其嬰兒體內的抗體滴度會更高。
3.兒童
(1)IIV
6月齡以上兒童按推薦的免疫程序接種IIV3後對流感病毒感染有保護作用。2012年一項IIV3效力和效果的Meta分析顯示,6-23月齡兒童的疫苗效果為40%(95%CI:6-61%),24-59月齡兒童為60%(95%CI:30-78%)。國內研究顯示,2011-2012年度IIV3對36-59月齡及6-35月齡的保護效果分別為58.2%和49.5%。國外研究提示,9歲以下兒童首次接種IIV3時,接種2劑次比1劑次能提供更好的保護作用,如5-8歲兒童接種2劑IIV3後,針對A(H1N1)、A(H3N2)和B型流感病毒產生的抗體滴度顯著高於接種1劑次。日本對2013-2018年度6月齡-12歲兒童的研究提示:無論接種1劑次還是2劑次流感滅活疫苗,均對兒童感染流感具有保護效果,但接種2劑次疫苗在部分年度對B型流感的保護效果更好。香港特區對2011-2019年度因急性呼吸道感染住院的6月齡-9歲兒童開展了接種2劑次和1劑次流感疫苗效果研究,發現首次接種流感疫苗完成2劑次程序和僅接種1劑次對流感確診住院病例的保護效果分別為73%(95%CI:69-77%)和31%(95%CI:8-48%)。因此,低齡兒童首次接種流感疫苗應接種2劑,才能獲得最大程度的保護。
研究提示,IIV4對B型流感的免疫原性優於IIV3。一項2013-2014季節在部分國家的3-8歲兒童開展的隨機、雙盲、接種IIV3為對照的臨床試驗提示,接種IIV4後對IIV3未含的B型流感產生的GMT高於IIV3誘導產生,即IIV4具有更好的免疫原性。
香港特區2017-2018季節一項6月齡-17歲兒童流感疫苗效果研究,共納入1078名兒童,研究對象接種的大多為IIV4,結果顯示流感疫苗對確診流感住院總的保護效果為65.6%(95%CI:42.7-79.3%),對A型和B型流感的保護效果分別為66.0%(95%CI:3.4-88.0%)和65.3%(95%CI:39.5-80.1%)。北京市對2013-2016季節流感疫苗效果模型研究發現,對於5-14歲兒童,三個季節接種流感疫苗分別可以減少約104,000(95%CI:101,000-106,000)例、23,000(95%CI:22,000-23,000)例和21,000(95%CI:21,000-22,000)例流感相關門急診病例就診。2016-2017季節北京市流感疫苗對減少流感相關門急診就診效果為25%(95%CI:0-43%),對A(H1N1)pdm09為中等保護效果,而對A(H3N2)為低保護效果。
兒童接種流感疫苗還能對其他人群起到間接保護作用。俄國2001-2002年度開展的一項研究評估了大規模接種流感疫苗對預防兒童罹患流感的直接保護作用及其對老年人的間接保護作用,結果發現研究地區57%的幼兒園兒童和72%的小學生接種流感疫苗後,對幼兒園兒童和小學生預防流感的保護效果分別為60.9%和68.8%,同時還可以減少兒童接種疫苗的地區老年人3.4倍的流感樣病例和1.7-2.6倍的流感相關併發症(如哮喘、肺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
另外,接種流感疫苗還可以減少抗生素的使用。美國南加州開展的一項研究提示,6月齡-17歲兒童使用流感疫苗可以降低門診處方抗生素的使用率,流感疫苗接種率每提高1%,門診抗生素處方使用就下降3人次/每千人月。
(2)LAIV3
LAIV中含有鼻腔接種後可在鼻咽部複製的減毒流感病毒,其所含疫苗株具有以下3個特點:毒力衰減(限制其反應原性和致病性)、溫度敏感性(限制其在下呼吸道複製)和冷適應性(允許其在鼻咽部複製)。經鼻腔注射LAIV後可誘導血清和鼻黏膜均產生抗體,同時也可誘導細胞介導的免疫反應。
在1996-1997年和1997-1998年對1602名15-71月齡的健康兒童進行的一項大型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的試驗中,疫苗株和循環株完全匹配的1996-1997流行季,接受2次劑對實驗室確診流感的保護效力為94%(95%CI:88-97%),接受1次劑的保護效果為89%(95%CI:65-96%);而疫苗株中A(H3N2)亞型與循環株不匹配的1997-1998流行季,接種1劑次的保護效力為86%(95%CI:75-92%);兩個季節總的效力為92%(95%CI:88-94%)。另一項隨機、安慰劑對照的試驗比較了2001和2002年南非、巴西和阿根廷3200名6-35月齡兒童接種1劑次和2劑次LAIV3的效力,第一年度,接種1劑和2劑的效力分別為57.7%(95%CI:44.7-67.9%)和73.5%(95%CI:63.6-81%);第二年度,接種1劑的效力為73.6%(95%CI:33.3-91.2%),總的效力為65.2%(95%CI:31.2-88.8%)。其他隨機、安慰劑對照、2個流行季的試驗研究同樣也提示LAIV3對小年齡兒童有類似的保護效力。一項2016-2017流行季在我國東部地區3-17歲兒童中開展的隨機、雙盲、對照試驗評價了LAIV3的效力,結果發現疫苗對所有亞型流感的效力為62.5%(95%CI:27.6-80.6%),對A(H3N2)亞型流感的效力63.3%(95%CI:27.5-81.5%)。
除對實驗室確診流感有保護效果外,一項隨機對照試驗提示,LAIV3可減少21%(95%CI:11-30%)的發熱性疾病,也可減少30%(95%CI:18-45%)的中耳炎。對6項安慰劑對照試驗研究的Meta分析提示,LAIV3對6-83月齡兒童實驗室確診流感合併急性中耳炎的保護效果為85%(95%CI:78-90%)。
4.學生
開展基於學校的流感疫苗接種可有效減少學齡兒童流感感染的發生。2014-2015季節,北京市基於中小學校流感集中發熱疫情的研究表明,在確診流感的學生中,接種流感疫苗的學生與未接種的學生相比,出現38℃以上發熱的風險顯著減低(OR:0.42,95%CI:0.19-0.93)。疫苗株與流行毒株匹配的季節,北京市流感疫苗大規模集中接種可使流感集中發熱疫情的發生風險大幅降低(OR:0.111,95%CI:0.075-0.165)。2016-2017流行季,北京市中小學生接種流感疫苗的總體保護效果為69%(95%CI:51-81%),其中甲型H1N1流感和A(H3N2)亞型流感的保護效果分別為60%(95%CI:−15-86%)和73%(95%CI:52-84%)。2016-2017流行季韓國的一項研究發現,韓國小學生接種流感疫苗後2周以上、3周以上以及4周以上預防流感的效果分別為17.6%(95%CI:4.6-28.9%),22.5%(95%CI:10.3-33%)和28.7%(95%CI:17.5%-38.3%)。2018-2019流行季,我國香港地區的一項研究發現,接種流感疫苗的小學生與未接種的小學生相比,流感樣病例發生率顯著降低(7.7%Vs.14.1%),保護效果達45.3%。同時,學生接種流感疫苗還可減少由於罹患流感導致的缺勤缺課。美國2005-2008年度開展的幹預研究提示,流感流行季,小學生、中學生和高中生接種流感疫苗可以減低由於罹患流感導致缺勤的人數。
5.老年人
2018年一篇對8個隨機對照試驗的Meta分析發現,老年人接種流感疫苗預防流感的保護效力為58%(95%CI:34-73%)。2015-2016、2016-2017、2017-2018和2019-2020四個流行季,美國≥65歲老年人接種流感疫苗預防因流感導致的急性呼吸道疾病就診的效果分別為42%(95%CI:6-64%)、46%(95%CI:4-70%)、18%(95%CI:-25-47%)和12%(95%CI:-31-40%))。2017年一項對檢測陰性病例對照研究設計的社區老年人流感疫苗效果的Meta分析發現,無論流感疫苗與流行株是否匹配,接種流感疫苗均有效,疫苗株與循環株匹配時保護效果為44.4%(95%CI:22.6-60.0%),不匹配時保護效果為20.0%(95%CI:3.5-33.7%)。我國一項對1998-2008年流感疫苗效果研究的Meta分析發現,針對老人的隊列研究,流感疫苗對≥60歲老年人的流感樣疾病的預防效果為53%(95%CI:20-72%)。
接種流感疫苗還可降低老年人流感相關併發症發生率,減少流感相關住院及死亡。2013年一篇對95項研究的Meta分析發現,在流感季節,老年人接種流感疫苗能預防28%(95%CI:26-30%)的流感相關致命性或非致命性併發症、39%(95%CI:35-43%)的流感樣症狀、49%(95%CI:33-62%)的確診流感。2017-2018流行季,美國65歲以上老年人接種流感疫苗減少了715,073人發病,400,441人就診,65,007人住院,6,796人死亡;2018-2019流行季,則減少了300,879人發病,168,492人就診,28,695人住院,2,625人死亡。
多項研究表明,老年人接種標準劑量的流感疫苗所產生的抗體水平、保護效力和保護效果與年輕人比較相對較低。為提高流感疫苗在老年人中的免疫應答、保護效力和保護效果,2009年美國FDA批准了高劑量三價滅活流感疫苗,將每種抗原組分的含量由標準的15μg提高到60μg。與接種標準劑量流感疫苗相比,老年人接種高劑量流感疫苗可產生較高水平的流感抗體,對於預防流感確診感染具有相對較好保護效力,同時對於預防流感確診感染、流感相關就診、住院和死亡具有相對較好的保護效果。
6.慢性基礎性疾病患者
我國開展的隊列研究表明,接種IIV3可以減少COPD和慢性支氣管炎的急性感染和住院。成都一項隊列研究發現,與未接種疫苗的對照組相比,IIV3接種3個月、6個月後COPD急性加重的住院天數分別減少3.3天、7.1天。流感疫苗對兒童和成人哮喘患者有較好免疫原性;哮喘患者接種流感疫苗能夠有效減少流感感染和哮喘發作。流感疫苗在心血管疾病患者中免疫原性良好,能夠保護心血管病患減少流感感染。冠心病患者接種流感疫苗後,可以減少急性冠脈症候群(AcuteCoronarySyndromes,ACS)患者的心血管不良事件發生率,降低其住院風險和與心臟病相關的死亡率,減少ACS患者與流感有關的直接和間接醫療成本,符合成本效益[175,176]。流感疫苗還可降低心衰患者的死亡風險,丹麥的一項隊列研究提示,在隨訪期間(中位隨訪時間為3.7年),校正相關混雜因素後,接種≥1劑次流感疫苗可使心力衰竭(HeartFailure,HF)患者的全因死亡風險降低18%(風險比(HR)=0.82,95%CI:0.81-0.84),心血管死亡風險也降低18%(風險比=0.82,95%CI:0.81-0.84)。18-64歲的糖尿病患者接種流感疫苗對住院的保護效果是58%;老年人糖尿病患者接種流感疫苗,對住院的保護效果為23%,對全死因死亡的保護效果為38-56%。另外,研究提示接種流感疫苗可以減少免疫功能受損的流感住院兒童併發症的發生風險,縮短住院時間。
7.醫務人員
醫護人員接種流感疫苗不僅可保護自身健康,有效減少醫務人員將病毒傳給流感高危人群的機會,並維持流感流行季節醫療服務的正常運轉。兩項系統綜述結果顯示:與流感病毒匹配良好的季節性流感疫苗,醫務人員的疫苗效力高達90%。一項收錄了1980-2018年研究結果的系統綜述顯示,疫苗接種組實驗室確診的流感發病率明顯低於未接種組(合併RR=0.40,95%CI:0.23-0.69),並且由流感樣疾病(ILI)導致的缺勤率降低(合併RR=0.62,95%CI:0.45-0.85)。2018-2019年沙特一項研究結果顯示,接種流感疫苗的醫務人員預防各亞型流感的效果為42%,預防A(H3N2)和甲型H1N1流感的效果分別為76%和55%,對B型未顯示保護作用。研究提示,接種流感疫苗不僅可減少醫務人員的缺勤率和實驗室確認的流感發病率,還可降低患者死亡率。國內研究結果也證實,醫務人員接種流感疫苗可以減少缺勤、ILI發病和呼吸系統疾病的發病與就診,降低心腦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就診率。
(三)免疫持久性
人體對感染流感病毒或接種流感疫苗後獲得的免疫力會隨時間衰減,衰減程度與人的年齡和身體狀況、疫苗抗原等因素有關,臨床試驗的證據提示,接種滅活流感疫苗對抗原類似毒株的保護作用可維持6-8個月。接種一年後血清抗體水平顯著降低,但部分毒株的保護作用持續時間可更長。為匹配不斷變異的流感病毒,WHO在多數季節推薦的流感疫苗組份會更新一個或多個毒株,疫苗毒株與前一季節完全相同的情況也存在。為保證接種人群得到最大程度地保護,即使流感疫苗組份與前一季節完全相同,鑑於多數接種者抗體滴度已顯著下降,因此不管前一季節是否接種流感疫苗,仍建議在當年流感季節來臨前接種。
流感疫苗需要每年接種。疫苗效果研究證實了重複接種的必要性。據香港特區對2012-2017連續五個季節兒童住院病例中流感疫苗效果的分析估計,流感疫苗接種後每個月效果約下降2%-5%,接種後0.5-2個月時疫苗效果估計為79%(95%CI:64-88%),至接種後7-9個月時疫苗效果僅餘45%(95%CI:22-61%)。此外,一項系統綜述比較了連續兩個季節接種、僅本季節接種、僅上一季節接種和兩個季節均未接種的流感疫苗效果,結論支持無論上一季節接種狀態如何,本季節都應重新接種流感疫苗。
(四)安全性
疑似預防接種異常反應(AdverseEventFollowingImmunization,簡稱AEFI)是指在預防接種後發生的懷疑與預防接種有關的不良反應或醫學事件。我國於2010年發布《全國疑似預防接種異常反應監測方案》,要求責任報告單位和報告人發現屬於報告範圍的AEFI(包括接到受種者或其監護人的報告)後應當及時向受種者所在地的縣級衛生行政部門、藥品監督管理部門報告,相關信息將通過AEFI信息管理系統進行網絡報告,AEFI監測屬於被動監測。
1.IIV
通過肌肉注射接種IIV是安全的,但也可能會出現不良反應。流感疫苗常見的副作用主要表現為局部反應(接種部位紅暈、腫脹、硬結、疼痛、燒灼感等)和全身反應(發熱、頭痛、頭暈、嗜睡、乏力、肌痛、周身不適、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等)。通常是輕微的,並在幾天內自行消失,極少出現重度反應。研究表明四價和三價滅活流感疫苗在安全性上沒有差別,國產和進口流感疫苗相比安全性也無顯著性差異。
2015-2018年AEFI信息管理系統的監測數據分析顯示,所有IIV不良反應中報告最多的為發熱(腋溫≥37.1℃),其中高熱(腋溫≥38.6℃)發生率為4.274/10萬劑,兒童型疫苗略高於成人型(4.465vs.4.165/10萬劑);非嚴重異常反應中,以過敏性皮疹(442例,0.531/10萬劑)和血管性水腫(70例,0.084/10萬劑)報告最多;嚴重異常反應的報告發生率低,為0.143/10萬劑,排名前兩位為熱性驚厥(27例,0.032/10萬劑)和過敏性紫癜(21例,0.025/10萬劑)。
2.LAIV
(1)疫苗株病毒排毒和人際傳播無論是兒童還是成年人,在接種LAIV後都會出現部分受種者排出疫苗株病毒的情況,排毒量和排毒時長均要少於自然感染流行毒株。一項對3個年齡段(5-8歲,9-17歲和18-49歲)的344名LAIV3的受種者鼻拭子病毒培養的研究提示:30%的受種者可檢測到病毒,排毒的持續時間和排出量與年齡成反比,排毒多在接種後第2天發生(範圍:1-11天)。一項針對200名6-59月齡兒童的研究提示,接受單劑次LAIV3,157名(79%)的受種者可培養出至少一種疫苗株病毒(低滴度排毒),並且在小年齡組更常見(6-23月齡的89%vs.24-59月齡的69%);接種後第2天排毒的發生率最高,平均排毒持續時間為2.8天(小年齡組和高年齡組分別為3.0天和2.7天);疫苗接種11天後仍出現排毒的情況不常見,偶爾發生在6-23月齡兒童(未獲得LAIV接種許可的年齡組)。
偶有報導LAIV疫苗株病毒發生從受種者向未接種者的傳播,但尚未發現被疫苗株病毒感染的未接種者發生嚴重疾病的報告。一項對197名9-36月齡的託幼中心兒童進行的研究評估了LAIV3疫苗毒株發生傳播的可能性(98名受種兒童,99名未受種兒童),結果顯示:80%的受種者出現了排毒(平均持續時間:7.6天);未接種者中一名兒童感染了B型LAIV疫苗株病毒,出現了輕度上呼吸道感染症狀;未受種兒童在接觸一個LAIV受種兒童後出現疫苗株病毒傳播的概率估計為0.58%(95%CI:0–1.7%),提示發生概率較低。
(2)不良反應
兒童接種LAIV3後報告的症狀和體徵包括流鼻涕或鼻塞、頭痛、發燒、嘔吐、腹痛和肌痛等,多與第一次接種LAIV有關,並且為自限性。一項針對9,689名1-17歲兒童的安慰劑對照試驗中,評估發現在疫苗接種後42天內,LAIV3導致哮喘、上呼吸道感染、肌肉骨骼疼痛和中耳炎伴積液發生的風險增加,但並不常見;LAIV3和安慰劑接受者中嚴重不良事件的比例為0.2%,且與疫苗無關。
我國於2020年新上市凍幹鼻噴流感減毒活疫苗,疫苗III期臨床試驗結果提示:4,500名3-17歲受試者接種1劑次LAIV3,安全性觀察至接種後6個月以上,發熱、流涕/鼻塞為十分常見的不良反應(發生概率≥10%),咽痛、頭痛、乏力或嗜睡、嘔吐、食慾下降、咳嗽、上呼吸道感染、肌肉痛、噁心、煩躁為常見不良反應(1%≤發生概率<10%),變態反應、關節痛、鼻咽炎和寒戰為偶見不良反應(0.1%≤發生概率<1%)。由於尚未開始在人群中使用,因此AEFI信息管理系統中尚未有關LAIV的不良反應事件報告。
(五)疫苗成本效果、成本效益
接種流感疫苗能有效減少流感相關門急診、住院和死亡人數,繼而降低治療費用,產生明顯的經濟效益。一項系統綜述總結了全球51項流感疫苗接種衛生經濟學評價的結果,發現其中22項研究(分別有12、8和2項研究評估兒童、老年人和孕婦接種流感疫苗的成本效果)認為接種流感疫苗可節省成本;13項研究的成本效果<1萬美元或成本效益比接近1(常用的成本效果評價標準:當成本效果比小於所在國家人均GDP時,認為幹預措施極具有成本效果;當成本效果比為1~3倍人均GDP時,認為幹預措施具有成本效果;當成本效果比>3倍人均GDP時,幹預措施不具有成本效果);13項研究的成本效果為1萬美元至5萬美元或者成本效益比<6;3項研究的成本效果>5萬美元。絕大部分研究認為兒童接種流感疫苗可節省成本或具有成本效果,在老年人和孕婦中接種流感疫苗具有較好的成本效果。另一項系統綜述發現:從全社會的角度,對兒童、孕產婦、高危人群和醫務人員開展流感疫苗接種具有成本效果。
中國最新一項基於全國及各省的流感相關健康和經濟負擔、人口年齡結構、基礎疾病患病情況、疫苗保護效果、就醫行為等參數的模型研究,以1倍人均GDP(USD8,840)為支付意願閾值,從全社會角度估計了全國及各區域(北方、東北、西北、東部、中部、南方和西南地區)老年人三價滅活流感疫苗免費接種項目的成本效果,並測算了疫苗成本閾值(即具有成本效果的人均免疫接種成本上限,包括疫苗、冷鏈運輸和儲存、接種服務等),研究結果發現:在全國範圍內,與自費接種相比,免費接種項目平均每年可減少19,812(95%UI:7,150-35,783)例流感相關ILI門急診就診,9,418例(3,386-17,068)例流感相關嚴重急性呼吸道感染住院,以及8,800例(5,300-11,667)流感相關呼吸道疾病的超額死亡,避免70,212(42,106-93,635)質量調整生命年(Quality-adjustedlifeyear,QALY)損失;每獲得一個QALY需多支付4,832(3,460-8,307)美元,低於1倍人均GDP;概率敏感性分析顯示,為老年人提供免費流感疫苗接種具有成本效果的概率為98%,疫苗成本閾值為10.19(6.08-13.65)美元。
我國尚無研究評估接種LAIV的衛生經濟學效果。美國一項傳播動力學模型評估了2-8歲兒童接種LAIV和IIV的成本效果,結果提示:當LAIV和IIV疫苗效果分別為83%和64%時,接種LAIV具有成本效果;但該結果高度依賴於兩種疫苗的效果差異,當IIV疫苗效果超過LAIV時,則接種IIV更具有成本效果。而法國基於傳播動力學模型的研究顯示,接種四價LAIV平均每年可避免613例流感相關死亡,每獲得一個生命年需多支付18,001歐元,低於支付意願閾值(31,000歐元),具有成本效果的概率為98%。
(五)疫苗相互作用
我國目前對流感疫苗與其他疫苗聯合接種免疫原性和安全性影響的研究相對較少。國外研究提示,成人同時接種13價肺炎球菌結合疫苗(PCV13)、破傷風疫苗或百日咳疫苗、IIV,可觀察到疫苗反應性降低,但無明確臨床意義。≥50歲人群中的研究發現,IIV與帶狀皰疹減毒活疫苗同時接種和間隔4周接種相比,產生的抗體反應基本相同。≥65歲人群中研究發現,同時接種IIV4和23價肺炎球菌多糖疫苗(PPSV23)與間隔兩周接種相比,同時接種組4-6周後對B亞型流感抗原的血清保護率較低,但在接種6個月後,四種流感抗原的血清保護率沒有差異。此外,IIV與帶狀皰疹減毒活疫苗、PCV13、PPSV23、破傷風類毒素或百日咳疫苗分別同時接種於成年人,具有可靠的安全性。也有研究指出,6-23月齡兒童中IIV與PCV13聯合接種會導致接種後0-1天發熱風險增加,IIV與PCV7、PCV13、破傷風疫苗及百日咳疫苗聯合使用會導致接種後0-1天熱性驚厥風險增加,但大多數此類發熱反應發作短暫且預後良好。
研究顯示,兒童同時接種LAIV、麻腮風疫苗及水痘疫苗,與單獨接種相比不會降低任何一種成分的免疫原性。但另一項研究顯示,兒童同時接種LAIV和麻腮風疫苗,會降低風疹疫苗的免疫應答水平。
綜上,現有研究提示,目前尚未發現影響滅活流感疫苗和聯合接種疫苗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的明確證據。雖然目前LAIV與其他疫苗聯合接種研究相對有限,但均未發現安全性問題。美國CDC也在其流感疫苗預防接種技術指南中推薦滅活流感疫苗可以與其它滅活疫苗及減毒活疫苗同時或依次接種,而減毒流感疫苗則需要間隔一定時間後才能接種其他減毒疫苗。
四、2020-2021年度接種建議
每年接種流感疫苗是預防流感最有效的措施。目前,流感疫苗在我國大多數地區屬於非免疫規劃疫苗,公民自費、自願接種。2019年7月,健康中國行動推進委員會制定印發了《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列出了15項重大行動,包括全方位幹預健康影響因素、維護全生命周期健康和防控重大疾病3個領域。其中在「慢性呼吸系統疾病防治行動」中建議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患者和老年人等高危人群主動接種流感疫苗和肺炎球菌疫苗,在「傳染病及地方病防控行動」中,明確提出兒童、老人、慢性病患者的免疫力低、抵抗力弱,是流感的高危人群,建議每年流感流行季節前在醫生指導下接種流感疫苗,並鼓勵有條件地區為60歲及以上老人、託幼機構幼兒、在校中小學生和中等專業學校學生免費接種流感疫苗,同時,要求保障流感疫苗供應。該行動計劃為推進流感疫苗預防接種提供了指導意見和工作要求。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2019年印發的《2019-2020年流行季流感防控工作方案》(國衛疾控函〔2019〕777號)要求實施「強化監測預警、免疫重點人群、規範疫情處置、落實醫療救治、廣泛宣傳動員」的舉措,全面開展流感防控,保護群眾身體健康,推進健康中國建設。關於疫苗接種,一是明確重點人群,推進疫苗接種,要以兒童、老年人、醫務人員等為重點人群,關注心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疾病、糖尿病等特定慢性病患者,優先進行推薦。二是優化預防接種服務,提高疫苗接種便利化,其中醫療機構採用設立接種點等便利措施,繼續組織免費為本院醫務人員接種流感疫苗;同時在診療過程中,醫務人員主動向患者及家屬科學推薦接種流感疫苗。三是加強疫苗政策研究,提高疫苗接種率,推動各地結合當地實際,研究制訂接種政策,降低重點人群疫苗接種費用,提高疫苗接種率。
為提高公眾對流感疾病特徵、危害及疫苗預防作用的認識,逐步提高高危人群的疫苗覆蓋率,各級疾控中心要積極組織開展科學普及、健康教育、風險溝通和疫苗政策推進活動,組織指導疫苗接種時,應重點把握好劑型選擇、優先接種人群、接種程序、禁忌證和接種時機等技術環節。
(一)抗原組份
WHO推薦的2020-2021年度北半球基於雞胚生產的三價流感疫苗組份為:A/Guangdong-Maonan/SWL1536/2019(H1N1)pdm09類似株、A/HongKong/2671/2019(H3N2)類似株和B/Washington/02/2019(Victoria系)類似株。四價流感疫苗組份包含B型毒株的兩個系,為上述三個毒株及B/Phuket/3073/2013(Yamagata系)類似株。與上一年度相比,甲型H1N1亞型、A(H3N2)亞型和B型(Victoria系)病毒更換了毒株。
(二)疫苗種類及適用年齡組
我國批准上市的流感疫苗包括三價滅活疫苗(IIV3)、三價減毒活疫苗(LAIV3)和四價滅活疫苗(IIV4),其中三價滅活疫苗有裂解疫苗和亞單位疫苗,可用於≥6月齡人群接種,包括0.25ml和0.5ml兩種劑型;三價減毒活疫苗為凍幹製劑,用於3-17歲人群,每劑次0.2ml;四價疫苗為裂解疫苗,可用於≥36月齡人群接種,包括0.5ml一種劑型。0.25ml劑型含每種組份血凝素7.5mg,適用於6-35月齡嬰幼兒;0.5ml劑型含每種組份血凝素15mg,適用於≥36月齡以上的人群;0.2ml劑型含A(H3N2)亞型和甲型H1N1兩種減毒病毒滴度各不低於6.9lgEID50(50%egginfectiousdose,EID50),含B(Victoria)系減毒病毒滴度不低於6.4lgEID50。對可接種不同類型、不同廠家疫苗產品的人群,可自願接種任一種流感疫苗,無優先推薦。
(三)建議優先接種人群
流感疫苗安全、有效。原則上,接種單位應為≥6月齡所有願意接種疫苗且無禁忌證的人提供免疫服務。往年,我國推薦孕婦、6月齡-5歲兒童、60歲及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流感高風險人群和醫務人員為優先接種人群。結合今年新冠疫情形勢,為儘可能降低流感的危害和對新冠疫情防控的影響,推薦按照優先順序對重點和高風險人群進行接種。具體建議如下:
1.醫務人員。
包括臨床救治人員、公共衛生人員、衛生檢疫人員等。新冠肺炎大流行期間的流感疫苗使用,應優先考慮保護醫務人員。醫務人員接種流感疫苗既可預防個人因感染流感導致工作效率低下或缺勤影響醫療機構運轉,又可有效避免傳染流感給同事或患者,保障和維持醫療機構的正常接診和救治能力。
2.養老機構、長期護理機構、福利院等人群聚集場所脆弱人群及員工。
對以上人員接種流感疫苗,可降低此類集體場所聚集性疫情發生的風險,減少新冠疫情排查難度和工作量,同時降低老年人群罹患流感及感染後發生嚴重臨床結局的風險。
3.重點場所人群。
託幼機構、中小學校的教師和學生,監所機構的在押人員及工作人員等是容易發生流感和新冠暴發疫情的重點場所,對此類場所人群接種流感疫苗,可降低人群罹患流感風險和流感聚集性疫情的發生,減少新冠疫情排查難度和工作量。
4.其他流感高風險人群。
包括60歲及以上的居家老年人、6月齡-5歲兒童、特定慢性病患者、6月齡以下嬰兒的家庭成員和看護人員、以及孕婦或準備在流感季節懷孕的女性,降低此類高危人群罹患流感及感染後發生嚴重臨床結局的風險。
(1)60歲及以上的居家老年人:患流感後死亡風險最高,也是新冠感染後重症和病死的高危人群,是流感疫苗接種的重要目標人群。雖然較多證據表明,現有流感疫苗在老年人中的效果不如年輕成年人,但疫苗接種仍是目前降低老年人罹患流感的最有效手段。
(2)6-23月齡的嬰幼兒:患流感後出現重症的風險高,流感住院負擔重,應優先接種流感疫苗。疫苗在該年齡組的效果高度依賴於疫苗株與循環毒株的匹配程度。
(3)2-5歲兒童:流感疾病負擔也較高,但低於2歲以下兒童。該年齡組兒童接種流感疫苗後,其免疫應答反應通常優於2歲以下兒童。
(4)慢性病患者:心血管疾病(單純高血壓除外)、慢性呼吸系統疾病、肝腎功能不全、血液病、神經系統疾病、神經肌肉功能障礙、代謝性疾病(包括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患有免疫抑制疾病或免疫功能低下者,患流感後出現重症的風險很高,應優先接種流感疫苗。
(5)6月齡以下嬰兒的家庭成員和看護人員:由於現有流感疫苗不可以直接給6月齡以下嬰兒接種,該人群可通過母親孕期接種和對嬰兒的家庭成員和看護人員接種流感疫苗,以預防流感。
(6)孕婦或準備在流感季節懷孕的女性:國內外大量研究證實孕婦罹患流感後發生重症、死亡和不良妊娠結局的風險更高,國外對孕婦在孕期任何階段接種流感疫苗的安全性證據充分,同時接種疫苗對預防孕婦罹患流感及通過胎傳抗體保護6月齡以內嬰兒的效果明確。但由於國內缺乏孕婦接種流感疫苗的安全性評價數據,我國上市的部分流感疫苗產品說明書仍將孕婦列為禁忌證。為降低我國孕婦罹患流感及嚴重併發症風險,本指南建議孕婦或準備在流感季節懷孕的女性接種流感疫苗,孕婦可在妊娠任何階段接種。
(四)接種劑次
1.6月齡-8歲兒童:首次接種或既往接種2劑次以下流感疫苗的6月齡-8歲兒童應接種2劑次,間隔≥4周,對IIV或LAIV均建議上述原則;2019-2020年度或以前接種過2劑或以上流感疫苗的兒童,則建議接種1劑。
2.9歲及以上兒童和成人:僅需接種1劑。
(五)接種時機
通常接種流感疫苗2-4周後,可產生具有保護水平的抗體,6-8月後抗體滴度開始衰減。我國各地每年流感活動高峰出現的時間和持續時間不同,為保證受種者在流感高發季節前獲得免疫保護,建議各地在疫苗可及後儘快安排接種工作,最好在10月底前完成免疫接種;對10月底前未接種的對象,整個流行季節都可以提供免疫服務。同一流感流行季節,已按照接種程序完成全程接種的人員,無需重複接種。
孕婦在孕期的任一階段均可接種流感疫苗,建議只要本年度的流感疫苗開始供應,可儘早接種。
(六)接種部位及方法
IIV的接種採用肌肉注射(皮內注射製劑除外)。成人和大於1歲兒童首選上臂三角肌接種疫苗,6月齡至1歲嬰幼兒的接種部位以大腿前外側為最佳。LAIV的接種採用鼻內噴霧法,嚴禁注射。
(七)疫苗儲存
按照《疫苗儲存和運輸管理規範(2017年版)》的要求,IIV及LAIV都應在2-8℃避光保存和運輸,嚴禁凍結。
(八)禁忌證
對疫苗中所含任何成分(包括輔料、甲醛、裂解劑及抗生素)過敏者禁止接種。患伴或不伴發熱症狀的輕中度急性疾病者,建議症狀消退後再接種。上次接種流感疫苗後6周內出現吉蘭-巴雷症候群,不是禁忌證,但應特別注意。
以下人群不建議接種LAIV:接種前48小時服用過流感抗病毒藥物者;2-4歲患有哮喘的兒童;因使用藥物、HIV感染等原因造成免疫功能低下者;需要與嚴重免疫功能低下者進行密切接觸的人群;孕婦和使用阿司匹林或含有水楊酸成分藥物治療的兒童及青少年也禁止接種LAIV。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5版和2020版)均未將對雞蛋過敏者作為禁忌。藥典規定流感全病毒滅活疫苗中卵清蛋白含量應不高於250ng/劑,裂解疫苗中卵清蛋白含量應不高於200ng/ml,未見減毒活疫苗說明。我國常用的流感疫苗中的卵蛋白含量測量顯示含量最高不超過140ng/ml。國外學者對於雞蛋過敏者接種IIV或LAIV的研究表明未見發生嚴重過敏反應。美國ACIP自2016年以來開始建議對雞蛋過敏者亦可接種流感疫苗。
(九)藥物相互作用
綜合考慮風險與收益,滅活流感疫苗與其它滅活疫苗及減毒活疫苗如肺炎球菌疫苗、帶狀皰疹減毒活疫苗、水痘疫苗、麻腮風疫苗、百白破疫苗可同時在不同部位接種;但在接種流感減毒活疫苗後,必須間隔28天以上才可接種其他減毒活疫苗。65歲以上老年人可同時接種流感疫苗和肺炎球菌疫苗。
另外,如正在或近期曾使用過任何其它疫苗或藥物,包括非處方藥,請接種前告知接種醫生。免疫抑制劑(如皮質類激素、細胞毒性藥物或放射治療)的使用可能影響接種後的免疫效果。為避免可能的藥物間相互作用,任何正在進行的治療均應諮詢醫生。服用流感抗病毒藥物預防和治療期間也可以接種滅活流感疫苗。
(十)接種注意事項
各接種單位要按照《預防接種工作規範》的要求開展流感疫苗接種工作。接種過程應遵循「三查七對一驗證」的原則,同時要注意以下事項:
1.疫苗瓶有裂紋、標籤不清或失效者,疫苗出現渾濁等外觀異物者均不得使用。
2.嚴格掌握疫苗劑量和適用人群的年齡範圍,不能將0.5ml劑型分為2劑次(每劑次0.25ml)給2名嬰幼兒接種。
3.國外同類產品顯示哮喘患者(任何年齡)、活動性喘息或反覆喘息發作的兒童(5歲以下)接種LAIV後喘息發作的風險增高,國內臨床試驗沒有此類受試者的數據,建議慎用。
4.LAIV為鼻內噴霧接種,嚴禁注射。
5.LAIV與其他減毒活疫苗接種應至少間隔4周。
6.接種完成後應告知接種對象留下觀察至少30分鐘再離開。
7.建議注射現場備1:1000腎上腺素等藥品和其他搶救設施,以備偶有發生嚴重過敏反應時供急救使用。
參考文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