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握黃色球桿,33歲的居瑪巴依·米爾孜買買提騎著馬,如風般向著地上滾動的球衝過去,一擊命中,球飛進球門。在歡呼聲和手鼓聲中,居瑪巴依的隊伍以4:3贏得了這場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原舉行的馬球賽。
在6月底的喀什地區塔什庫爾幹塔吉克自治縣(以下簡稱「塔縣」)端午節群眾性文化體育活動中,居瑪巴依擔任隊長的達布達爾鄉代表隊再次贏得塔吉克族馬球比賽第一名。近年來,他們的隊伍所向披靡,幾乎包攬了所有縣級馬球比賽的冠亞軍。
在塔縣提孜那甫鄉,居瑪巴依·米爾孜買買提在一場馬球比賽獲勝後慶祝(6月26日攝)。(攝影:新華社記者胡虎虎)
在塔縣達布達爾鄉的一處牧場,居瑪巴依·米爾孜買買提(中)和隊友在進行訓練(6月17日攝)。(攝影:新華社記者胡虎虎)在塔縣達布達爾鄉的一處牧場,居瑪巴依·米爾孜買買提在訓練結束後清理馬掌(6月17日攝)。(攝影:新華社記者胡虎虎)「打馬球講究的是『人馬合一』,要快、穩、準,團隊合作也是取勝關鍵。」居瑪巴依說。
馬球是中國傳統的競技遊戲,古稱「毛丸」或「擊鞠」,曾是端午傳統表演之一,但近代因各種原因,馬球運動在中國發展滯後。而在帕米爾高原東麓的塔縣,打馬球的習俗傳承至今。
塔縣近81%的人口為塔吉克族,過去當地居民多以遊牧為生,基本家家戶戶都有馬,馬球等馬背競技運動非常流行,在塔縣的石頭城遺址附近仍有古時馬球場的遺蹟。居瑪巴依13歲學會騎馬,14歲開始打馬球,從小玩到大。
其實,馬球運動在帕米爾高原也曾遭遇「缺氧」時刻。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柏油路代替了碎石路,摩託車和小汽車逐漸走進塔吉克族家庭,取代馬成為主要的代步工具。「騎馬的人少了,養馬的人就少了,有段時間想組織個比賽都湊不齊馬。」居瑪巴依回憶道。
2008年,塔吉克族馬球獲批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這項古老的運動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從2009年開始,塔縣定期組織各鄉鎮進行馬球比賽,如今每個月都至少有一場,不僅有免費提供的運動裝備,還設立獎金鼓勵表現優異的馬球隊。
在塔縣提孜那甫鄉,居瑪巴依·米爾孜買買提(前左)在一場塔吉克族馬球比賽中(6月26日攝)。(攝影:新華社記者胡虎虎)
在塔縣達布達爾鄉的一處牧場,居瑪巴依·米爾孜買買提在訓練間隙檢查馬嘴套韁繩處的磨損情況(6月17日攝)。(攝影:新華社記者胡虎虎)
在塔縣提孜那甫鄉,居瑪巴依·米爾孜買買提在一場馬球比賽中幫助球隊扳平比分後慶祝(6月26日攝)。(攝影:新華社記者胡虎虎)
在塔縣提孜那甫鄉,居瑪巴依·米爾孜買買提在一場馬球比賽中進球後撫摸馬匹(6月26日攝)。(攝影:新華社記者胡虎虎)
在塔縣達布達爾鄉的一處牧場,居瑪巴依·米爾孜買買提在進行訓練(6月17日攝)。(攝影:新華社記者胡虎虎)
在塔縣達布達爾鄉的一處牧場,居瑪巴依·米爾孜買買提(左二)和隊友們準備進行訓練(6月17日攝)。(攝影:新華社記者胡虎虎)
在塔縣提孜那甫鄉,居瑪巴依·米爾孜買買提(左一)在一場馬球比賽中拼搶(6月26日攝)。(攝影:新華社記者胡虎虎)
在塔縣達布達爾鄉的一處牧場,居瑪巴依·米爾孜買買提(左)和隊友在進行訓練(6月17日攝)。(攝影:新華社記者胡虎虎)
在塔縣達布達爾鄉的一處牧場,居瑪巴依·米爾孜買買提(左一)帶領隊友在進行射門訓練(6月17日攝)。(攝影:新華社記者胡虎虎)
在塔縣達布達爾鄉的一處牧場,居瑪巴依·米爾孜買買提(左一)在指導球隊裡年齡最小的隊員先比·吾拉木(右二)擊球射門(6月17日攝)。(攝影:新華社記者胡虎虎)
在塔縣達布達爾鄉的一處牧場,居瑪巴依·米爾孜買買提(左)與隊友在進行訓練(6月17日攝)。(攝影:新華社記者胡虎虎)
在塔縣達布達爾鄉的一處牧場,居瑪巴依·米爾孜買買提(右)與隊友在進行訓練(6月17日攝)。(攝影:新華社記者胡虎虎)
在塔縣達布達爾鄉的一處牧場,居瑪巴依·米爾孜買買提(右三)在訓練間隙與隊友們聊天(6月17日攝)。(攝影:新華社記者胡虎虎)
在塔縣達布達爾鄉的一處牧場,居瑪巴依·米爾孜買買提在訓練結束後整理馬具(6月17日攝)。(攝影:新華社記者胡虎虎)
在塔縣達布達爾鄉文化站,居瑪巴依·米爾孜買買提在展示球隊所獲得的獎項(6月17日攝)。(攝影:新華社記者胡虎虎)
責編:張燕 汪玉珍 編輯:阿曼姑·吐爾遜
投稿郵箱:xjksljl@163.com 聯繫電話:0998—2673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