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復博物館所藏這組藏品為陶製唐代彩繪馬球俑像,從造型各異的陶俑中我們可以看到唐代男女馬球手在運動時的神態特徵。
唐代 彩繪馬球俑一組
觀復博物館藏
擊鞠現在通俗形象的命名為「馬球(POLO)」,史稱「打毬」、「擊毬」、「擊球」等,是騎在馬背上用長柄球杖拍擊木球的運動。所用的球狀小如拳,早期是用質輕而又堅韌的木材製成,中間鏤空,外面塗上各種顏色或雕飾圖案,又被稱為"彩球"、"七寶球"等,也有用皮縫製的,內部添充毛髮、絲綿等物,也稱「軟球」。元人熊夢祥在《析津志》中寫道:「一馬前馳,擲大皮縫軟毬子於地,群馬爭驟,各以長藤柄毯杖爭接之"。
馬球用球杖擊打,球杖長數尺,用於擊打的頭部如半月形,形狀有點像今天的冰球桿,杖身往往雕上精美紋彩,常被稱為"畫杖"、"月杖"等。
馬球運動以草原、曠野為場地,長約千步。地面要求土層堅實,遊戲者乘馬分兩隊,手持球杖,共擊一球,以打入對方球門為勝。鼎盛時期分為單、雙門兩種玩法,門的設置是在木板牆下部開一尺大小的小洞,在洞後布網,以進球多少定勝負。
關於馬球的起源發展,目前尚沒有確切的說法,一說是由漢代的足球(蹴鞠)發展而來,所以又稱"擊鞠",在東漢後期,曹植《名都篇》中就有"連騎擊鞠壤,巧捷惟萬端"的詩句來描寫當時人打馬球的情形。
另唐代詩人蔡孚著名的《打球篇》中提到的德陽宮即為東漢末年被董卓燒毀的宮殿。「德陽宮北苑東頭,雲作高臺月作樓。金錘玉鎣[yíng]千金地,寶杖雕文七寶球。共道用兵如斷蔗,俱能走馬入長楸[qiū]。」
還有一種外來說,是說唐初由波斯(今伊朗)傳入,所以稱「波羅球」,後傳入蒙古和吐蕃(西藏)等地,唐初時由藏蒙等地傳入長安。成為唐代非常流行的一項馬上遊戲和運動項目。而英文Polo或源於藏語Pulu的音譯,意即「球」。
唐太宗李世民是馬球運動的倡導者,《新唐書·兵志》記載,自唐太宗貞觀年間,到唐高宗麟德年間的40年裡,唐朝的軍馬多達706000匹。馬球運動是訓練騎術和馬上砍殺技術的最好手段。由於這一軍事目的,在統治者的提倡下,更促進了馬球運動的發展,風行一時。
到唐中宗時,馬球運動不僅風靡於宮廷、顯貴和軍隊中,也成為唐代社會廣泛參與的體育活動。宋元兩代依舊盛行,而明代商喜所作《明宣宗行樂圖》也有局部呈現打馬球場景圖,至清代則主要流行於宮廷、軍隊及貴族。在進入清代後期以後,隨著西方文化的傳入,馬球逐漸地湮沒了。
明代 商喜《明宣宗行樂圖》局部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回過頭再看觀復博物館的這組藏品,女性人物髮型和妝容是唐代流行的百合髻或鸚鵡髮髻及桃花妝。除了特色的裝扮,值得一提的是在唐朝那個相對富足和開放的朝代,它同時暗含了女性地位的提升,可謂充分反映了唐代婦女參與新事物的同時勇於追求時尚的可貴精神。後蜀花蕊夫人曾在《宮詞》一詩中生動描繪了女子擊球的矯健身姿:「自教宮娥學打球,玉鞍初跨柳腰柔。」
唐代 彩繪馬球俑
觀復博物館藏
其實唐代的女性除了利用馬作為活動的載體,當時還有借用體型略小的驢來打球的例子,名為「驢鞠」。驢相對來說體型小,跑得也慢,在活動趣味性依舊保留的同時安全性則大大提高。在當時女子的體育運動中,驢鞠深受婦女的喜愛。《舊唐書·郭英乂傳》中記載唐代宗時唐朝將領郭英乂[yì]就很喜歡觀賞女子驢鞠,曾「聚女人騎驢擊鞠」,從而開始了「驢鞠之風氣」。敬宗時,宮中教坊也組織伎女「分朋驢鞠」,以供皇帝觀看取樂。這種驢鞠在宋代的宮中依然存在,被稱做「小打」,以區別於騎馬打球的「大打」。
無論是「擊鞠」亦或是「驢鞠」,難能可貴的是一個文明時期全民運動的影響力和創新力。
而今,如若你走進觀復博物館,站在這樣一組形態、神韻兼備的藏品前面,走進那個時代的運動場景,你又能想到什麼呢?
參考文獻:
唐豪 中國古代的馬球運動·東漢到六朝的馬球
熊麗萍 從唐代女子騎馬俑說起
往期文章連結:解密
特展「嘟嘟」裡的故事——觀復文物秀,期待您的到來!
展覽時間:2017年12月14日—2018年4月15日
展覽地點:觀復博物館·北京館(工藝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