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學術大咖、企業家論劍南京世界智能製造大會 ——
智能製造應姓「制」,「數據孤島」待衝破
中國江蘇網訊 「智能製造只是手段,企業在推進智能製造前,要論證評估投入產出比例,不能為了轉型而轉型、為了智能而智能,導致經營陷入困境。」因紀錄片《美國工廠》而名聲大噪的福建商人曹德旺,上周在南京參加世界智能製造大會期間直言,要破除「智造」領域的迷思。
初冬時節,天氣寒冷,但世界智能製造大會上圍繞「智能」議題的討論卻堪稱火熱。為期3天的10餘場論壇上,科學界、學術界、企業界的大咖們紛紛對智能製造的未來發展建言獻策。
「智能製造」不能脫離製造
無人駕駛車輛與乘客進行人格化交流,不斷學習後可對乘客的需求和想法進行預判;安裝了智能液壓膝關節假肢,上下樓梯假肢可根據衣服和鞋重的變化做出相應調整;通過腦機接口技術,就可以用眼睛看著屏幕「打字」……這些智能場景正推動汽車產業、健康產業、紡織產業等領域一步步變革。
「智能製造重點在『製造』兩個字,脫離製造、不為製造解決問題,智能沒有現實意義。」在中國工程院院士、華東理工大學副校長錢鋒看來,用智能的手段、智能的方法來達到製造的目的,才能將產業不斷引向高端。比如人工智慧與流程工業深度融合,要解決能源和資源的高效配置,然後支撐全流程生產過程的控制與優化運行,構建安全預警與溯源系統,「眼下很多做智能工作的不做製造工作,那肯定是不行的。要走進車間裡、到裝置旁看看,去解決生產一線遇到的各類問題。」
大會期間,對智能製造所涉行業類似的反思不絕於耳。「這些年國產機器人在國內市場的佔比始終維持在30%,多數企業處於虧損狀態,盈利企業的平均利潤僅維持在3%-4%,沒有高利潤何談高水平產品。」哈爾濱工業大學機器人研究所所長趙傑說,「過去我們一直是『幹中學』,也就是『模仿型創新』模式,這一模式面臨越來越多的問題,特別是『仿製-提升-超越』這一路徑對機器人行業產生很多負面效應,是時候反思這個思路了。」趙傑認為,實現機器人產業的中高端化,要處理好科技行為和市場行為的關係,在核心技術突破上,需要政府主動組織團體攻關;在產業發展上,需要不斷壯大產業規模、提高產品性能。
「數據孤島」妨礙數據運用
在業界看來,「數據孤島」是智能製造領域面臨的另一大問題,亟待被衝破。
「大數據不是『數據大』,1000個醫院的數據放在一起只能是『數據大』,能用於科學研究的才是大數據。」中國工程院院士、南京醫科大學校長沈洪兵舉例說,我國醫療大數據由於管理共享機制的缺乏而分散在不同的實驗室和機構內部,不同來源的數據在格式、結構、語義關聯、質量等方面都存在差異。同時,大數據可能存在系統偏倚,影響分析結果的真實性,比如某類數據來自於穿戴設備,而這一類人群並不具有代表性。他建議:「要建立健康醫療大數據來源、收集、管理的共享機制,將跨機構、跨領域、跨平臺、跨系統的資料庫打通共享,真正發揮數據賦能健康醫療的作用。」
此外,在行業內部,企業之間數據不共享,企業內部設備和網絡互聯互通不足的現象也比較突出。比如在紡織行業,生產運營系統並不兼容。「因為多數廠商只對紡紗流程某種或幾種設備進行研究,沒有研製全流程紡紗設備,造成設備、數據等無法進行有效銜接。」 南京工業大學教授、國家特聘專家陳志平認為,未來需要打通企業內部網絡實現信息互動,培育有能力的技術供應商,提高數據利用效率。
數據的獲取、安全等問題也一直是業界關注的焦點。「健康醫療大數據在所有數據中更為敏感,在數據存儲、共享、分析、挖掘等過程中存在個人信息權、隱私權可能受侵害的風險和數據安全的隱患,如何對健康醫療大數據進行法律和倫理上的規制,已經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沈洪兵建議,應該儘快推動個人健康信息隱私保護相關法律法規的立法,明確健康醫療信息在存儲、管理、利用交換各環節的權責歸屬與過程標準;科學研究涉及個人隱私相關信息時,也需在研究方案說明,並獲得倫理委員會審批和研究對象的知情同意。
行政管理壁壘也亟需打破。「現在智能網聯汽車已經從技術研發走向了示範應用階段,我國有16個智能網聯汽車測試示範區,國內20多個省市發布了道路測試細則,頒發測試牌照超過400張,但現在問題是各個城市之間不互認,導致相關創業團隊需要去各個城市認證非常耗時、耗錢。」清華大學蘇州汽車研究院院長、江蘇產研院先進汽車技術研究所所長成波認為,目前車輛、交通設施、手機等均屬於不同的政府部門管理,未來還需打破這種垂直業務模式,實現車輛、交通管理、運營服務基於數據的互聯互通。
從「人機互動」走向「腦機融合」
「為什麼各國如此重視智能製造?因為智能製造變革了製造模式、管理方式以及生產方式,實現了網絡化製造、數位化管理以及智能化生產,最終還將實現人、機、物全面互聯互通。」中國工程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校長單忠德認為,製造業的服務化、定製化、平臺化發展,進一步提高製造業的增加值,催生了裝備及其零部件的個性化定製、雲製造等新的模式。
今年,馬斯克將腦機接口晶片植入豬腦,讓不少人感到科幻劇《黑鏡》中的場景似乎不再遙遠。業界認為,智造行業正從「人機互動」走向「腦機融合」。
「如何讓人類智能和人工智慧結合?『腦機融合』是未來實現人機混合智能的必由之路。」省產業技術研究院腦機融合智能技術研究所所長陳弘達解釋說,「腦機接口」在大腦與外部環境之間建立一種全新的不依賴於外周神經和肌肉的交流與控制通道,實現大腦與外部設備的直接交互,從而使「腦機融合」得以廣泛應用於教育娛樂、智能生活、醫療健康、國防軍工等領域。
隨著「腦機融合」迅速推進,人機共融機器人細分市場的增長突出。「智能工業機器人具有單機自主、多機協同和人機共融這三個基本特徵。」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機械工程學院院長譚建榮展望說,人機共融是智慧機器人的重要特徵,「人機互動、人機交流、人機一體」的新一代人機共融機器人必將引領時代潮流。
大學生畢業通過測量腦電,發現自己適合在辦公室寫文檔、寫代碼,還是適合跟人打交道做市場營銷;在電競項目上,腦電操控逐步代替手柄、操縱杆等實物,代入感和判決能力大幅提升;在智能駕駛中,腦機融合技術幫助駕駛員開車停車、檢測疲勞狀態……業界預測,未來腦控機械臂、腦控生產線等應用場景也將逐步出現,「腦機融合」智能系統及其關鍵部件的應用規模或將超千億美元。
記者 丁茜茜 付 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