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製造應姓「制」,「數據孤島」待衝破

2020-12-23 大眾網

  科研學術大咖、企業家論劍南京世界智能製造大會 ——

  智能製造應姓「制」,「數據孤島」待衝破

  中國江蘇網訊 「智能製造只是手段,企業在推進智能製造前,要論證評估投入產出比例,不能為了轉型而轉型、為了智能而智能,導致經營陷入困境。」因紀錄片《美國工廠》而名聲大噪的福建商人曹德旺,上周在南京參加世界智能製造大會期間直言,要破除「智造」領域的迷思。

  初冬時節,天氣寒冷,但世界智能製造大會上圍繞「智能」議題的討論卻堪稱火熱。為期3天的10餘場論壇上,科學界、學術界、企業界的大咖們紛紛對智能製造的未來發展建言獻策。

  「智能製造」不能脫離製造

  無人駕駛車輛與乘客進行人格化交流,不斷學習後可對乘客的需求和想法進行預判;安裝了智能液壓膝關節假肢,上下樓梯假肢可根據衣服和鞋重的變化做出相應調整;通過腦機接口技術,就可以用眼睛看著屏幕「打字」……這些智能場景正推動汽車產業、健康產業、紡織產業等領域一步步變革。

  「智能製造重點在『製造』兩個字,脫離製造、不為製造解決問題,智能沒有現實意義。」在中國工程院院士、華東理工大學副校長錢鋒看來,用智能的手段、智能的方法來達到製造的目的,才能將產業不斷引向高端。比如人工智慧與流程工業深度融合,要解決能源和資源的高效配置,然後支撐全流程生產過程的控制與優化運行,構建安全預警與溯源系統,「眼下很多做智能工作的不做製造工作,那肯定是不行的。要走進車間裡、到裝置旁看看,去解決生產一線遇到的各類問題。」

  大會期間,對智能製造所涉行業類似的反思不絕於耳。「這些年國產機器人在國內市場的佔比始終維持在30%,多數企業處於虧損狀態,盈利企業的平均利潤僅維持在3%-4%,沒有高利潤何談高水平產品。」哈爾濱工業大學機器人研究所所長趙傑說,「過去我們一直是『幹中學』,也就是『模仿型創新』模式,這一模式面臨越來越多的問題,特別是『仿製-提升-超越』這一路徑對機器人行業產生很多負面效應,是時候反思這個思路了。」趙傑認為,實現機器人產業的中高端化,要處理好科技行為和市場行為的關係,在核心技術突破上,需要政府主動組織團體攻關;在產業發展上,需要不斷壯大產業規模、提高產品性能。

  「數據孤島」妨礙數據運用

  在業界看來,「數據孤島」是智能製造領域面臨的另一大問題,亟待被衝破。

  「大數據不是『數據大』,1000個醫院的數據放在一起只能是『數據大』,能用於科學研究的才是大數據。」中國工程院院士、南京醫科大學校長沈洪兵舉例說,我國醫療大數據由於管理共享機制的缺乏而分散在不同的實驗室和機構內部,不同來源的數據在格式、結構、語義關聯、質量等方面都存在差異。同時,大數據可能存在系統偏倚,影響分析結果的真實性,比如某類數據來自於穿戴設備,而這一類人群並不具有代表性。他建議:「要建立健康醫療大數據來源、收集、管理的共享機制,將跨機構、跨領域、跨平臺、跨系統的資料庫打通共享,真正發揮數據賦能健康醫療的作用。」

  此外,在行業內部,企業之間數據不共享,企業內部設備和網絡互聯互通不足的現象也比較突出。比如在紡織行業,生產運營系統並不兼容。「因為多數廠商只對紡紗流程某種或幾種設備進行研究,沒有研製全流程紡紗設備,造成設備、數據等無法進行有效銜接。」 南京工業大學教授、國家特聘專家陳志平認為,未來需要打通企業內部網絡實現信息互動,培育有能力的技術供應商,提高數據利用效率。

  數據的獲取、安全等問題也一直是業界關注的焦點。「健康醫療大數據在所有數據中更為敏感,在數據存儲、共享、分析、挖掘等過程中存在個人信息權、隱私權可能受侵害的風險和數據安全的隱患,如何對健康醫療大數據進行法律和倫理上的規制,已經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沈洪兵建議,應該儘快推動個人健康信息隱私保護相關法律法規的立法,明確健康醫療信息在存儲、管理、利用交換各環節的權責歸屬與過程標準;科學研究涉及個人隱私相關信息時,也需在研究方案說明,並獲得倫理委員會審批和研究對象的知情同意。

  行政管理壁壘也亟需打破。「現在智能網聯汽車已經從技術研發走向了示範應用階段,我國有16個智能網聯汽車測試示範區,國內20多個省市發布了道路測試細則,頒發測試牌照超過400張,但現在問題是各個城市之間不互認,導致相關創業團隊需要去各個城市認證非常耗時、耗錢。」清華大學蘇州汽車研究院院長、江蘇產研院先進汽車技術研究所所長成波認為,目前車輛、交通設施、手機等均屬於不同的政府部門管理,未來還需打破這種垂直業務模式,實現車輛、交通管理、運營服務基於數據的互聯互通。

  從「人機互動」走向「腦機融合」

  「為什麼各國如此重視智能製造?因為智能製造變革了製造模式、管理方式以及生產方式,實現了網絡化製造、數位化管理以及智能化生產,最終還將實現人、機、物全面互聯互通。」中國工程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校長單忠德認為,製造業的服務化、定製化、平臺化發展,進一步提高製造業的增加值,催生了裝備及其零部件的個性化定製、雲製造等新的模式。

  今年,馬斯克將腦機接口晶片植入豬腦,讓不少人感到科幻劇《黑鏡》中的場景似乎不再遙遠。業界認為,智造行業正從「人機互動」走向「腦機融合」。

  「如何讓人類智能和人工智慧結合?『腦機融合』是未來實現人機混合智能的必由之路。」省產業技術研究院腦機融合智能技術研究所所長陳弘達解釋說,「腦機接口」在大腦與外部環境之間建立一種全新的不依賴於外周神經和肌肉的交流與控制通道,實現大腦與外部設備的直接交互,從而使「腦機融合」得以廣泛應用於教育娛樂、智能生活、醫療健康、國防軍工等領域。

  隨著「腦機融合」迅速推進,人機共融機器人細分市場的增長突出。「智能工業機器人具有單機自主、多機協同和人機共融這三個基本特徵。」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機械工程學院院長譚建榮展望說,人機共融是智慧機器人的重要特徵,「人機互動、人機交流、人機一體」的新一代人機共融機器人必將引領時代潮流。

  大學生畢業通過測量腦電,發現自己適合在辦公室寫文檔、寫代碼,還是適合跟人打交道做市場營銷;在電競項目上,腦電操控逐步代替手柄、操縱杆等實物,代入感和判決能力大幅提升;在智能駕駛中,腦機融合技術幫助駕駛員開車停車、檢測疲勞狀態……業界預測,未來腦控機械臂、腦控生產線等應用場景也將逐步出現,「腦機融合」智能系統及其關鍵部件的應用規模或將超千億美元。

  記者 丁茜茜 付 奇

相關焦點

  • 智能製造與大數據——數據共享實現網絡化
    上一篇圍繞智能製造發展過程的第一個階段——「數位化」展開闡述,重點介紹實現數位化的關鍵技術--數據採集。本篇將圍繞智能製造發展的第二階段「網絡化」展開論述,尤其是網絡化過程中的數據共享與協同。什麼是網絡化?
  • 什麼是智能製造?實現工廠全自動智能化需要如何創新?
    對工業製造行業有接觸的朋友,應該都聽過,我國的工業製造正在向工業智造升級,那麼,什麼是智能製造?人們的一般認知是,偌大的自動化生產線上,炫酷的工業機器人按照既定程序完成精細的自動作業。其實,這只不過是智能製造的冰山一角而已。
  • 阿里「犀牛製造」上線,智能工廠大勢所趨!
    據消息披露,阿里巴巴旗下新製造平臺「犀牛製造」即將上線,而智能工廠是該平臺的重要定位之一,這是阿里對智能工廠方面的再次投入,由此可見,阿里已經瞄準了智能工廠領域,同時也意味著,智能工廠是大勢所趨。
  • 紡機上下遊企業談對智能製造的體會與思考
    正在建設的智能製造中央指揮調度中心,作為智能工廠的大腦和神經中樞,可對生產運營全過程數據進行統一調度,並與MES、ERP實現數據協同,打通數據孤島,實現全廠數據互聯互通;正在建設的智能設備監控,可集成應用一系列高靈敏度傳感裝置及高精度質量在線檢測系統,實現高速生產條件下設備狀態、產品質量的精準檢測、實時反饋、在線診斷和智能修正。
  • 百度李彥宏:數據是智能製造起飛的關鍵「燃料」
    【環球網科技綜合報導】「抓住疫情倒逼製造業智能化轉型的契機,以開源深度學習等平臺為抓手加快打造智能製造新基建,為製造企業智能轉型提供基礎技術支撐。」近日,在十三屆全國政協第35次雙周協商座談會上,全國政協委員李彥宏指出,推進工業網際網路就要實現製造業的智能化。
  • 「智能製造」最原始的驅動力是什麼?
    美國:「智能製造創新研究院」對智能製造的定義是:智能製造是先進傳感、儀器、監測、控制和過程優化的技術和實踐的組合,它們將信息和通信技術與製造環境融合在一起,實現工廠和企業中能量、生產率、成本的實時管理。
  • 格創東智成為SEMI中國智能製造委員會會員單位
    格創東智首席智能製造顧問王錦博士受邀出席並發表主題演講《大數據分析在半導體製造行業中的應用》,分享了虛擬量測的作用和價值、業務成果以及在半導體製造領域的應用與普及。王錦博士認為,由於半導體製造的高精密要求,其製備過程具有反覆重入、生產周期長、工藝製程多、多品種多批次、工序間等待時間短等痛點。
  • 蘇寧荊偉:數位化需求界定下的智能製造,才是精準的智能製造
    11月19日,在2020中國5G+工業網際網路大會上, 蘇寧科技集團常務副總裁荊偉博士表示,只有數位化需求界定下的智能製造,才是精準的智能製造。智能製造需以工業網際網路與產品創新為支撐,綜合考慮經濟效益、投入優先級、工業網際網路平臺、用戶選擇、需求輸入等推進步驟與策略。
  • 新基建背景下智能製造專業群人才培養路徑探索
    面向新基建,聚焦智能製造領域,迫切需要政校企合作打造數位化工程、網絡工程、物聯網、大數據應用、智能製造和人工智慧創新中心等先進技術平臺,校企開發虛擬工廠搭建、MES系統管理、邊緣計算層設計等實訓項目,拓展學生智能製造關鍵能力。
  • 力控科技:數位化時代下的「智能製造」觀
    劉總表示,力控科技在智能工廠領域涵蓋了從現場控制層、生產調度層和信息化等不同層次的產品應用,在設備互聯和IOT層面有強大的接口能力,從採集層的IOT,邊緣計算、數據收取、數據存取、數據挖掘、生產調度指揮覆蓋完整的生產線,致力於為用戶解決高端應用、高端製造,提供全生命周期的解決方案。
  • 走進智能製造示範企業-立強機械,探尋智能化轉型之路
    當下製造業面臨智能製造轉型的關鍵節點,中小型企業一是要敢于堅持,勇往直前;二是要做好人才流動儲備;三是藉助新技術,發展信息化轉型。在此背景下,立強積極尋求突破和變革,攜手鼎捷軟體開啟智能製造項目, 以客戶為中心,圍繞產品、物料、生產工單、倉儲物流等生產對象,透過信息化的手段,持續提升立強的服務競爭能力。
  • 智能製造和工業網際網路融合發展初探
    智能製造、工業網際網路的實質均是數據驅動的智能化,二者融合發展相得益彰,可為傳統產業重點領域的新興裂變和升級演進,晶片、基礎軟體、算法與機理模型等基礎能力拓展提供關鍵的驅動力。智能製造、工業網際網路的實質均是數據驅動的智能化,二者融合發展相得益彰。面向未來,可形成以網絡互聯為基礎、以工業網際網路平臺為核心的信息製造體系,打造製造業新生態,這對我國製造業發展將產生深遠的影響。
  • 金嘉成旗下高端智能裝備品牌利建華,決勝中國製造2025,締造智能...
    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呼聲空前高漲,智能製造成為下一次工業革命的熱門選手,新的生產方式、產業形態、商業模式呼之欲出,一次生產關係的變革不可避免,一場財富的大轉移箭在弦上,全球的政府、資本紛紛布局、垂涎三尺,也是智能製造企業金嘉成的戰略重點和增長點。
  • 如何消除數據源孤島 人工智慧存儲架構創建技術
    打開APP 如何消除數據源孤島 人工智慧存儲架構創建技術 Jeffrey Burt 發表於 2021-01-04 16:03:25
  • 智能製造看浙江|萬向精工的精益智能製造體系
    智能製造看浙江|萬向精工的精益智能製造體系 2020-07-21 19:00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智能製造=人工智慧+製造嗎?
    國內曾有著名專家學者提出:智能製造就是人工智慧加製造。這種觀點會對推進智能製造帶來思想混亂。為此,我們有必要澄清這兩個概念的關係。文/郭朝暉(博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優也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學家,走向智能研究院首席研究員。)
  • 離婚率飆高,應恢復妻隨夫姓傳統?學者:這是與主流世界接軌
    但是當前有學者卻提出應當恢復「妻從夫姓」制,這是與主流世界接軌。但是試問,這樣的制度真的可以從根本上環節緩解這樣的低落現狀嗎?「妻從夫姓」制的過往妻從夫姓制早在古代中國就已經存在,於中國古代漢魏朝就已經具有雛形,在南朝末年已經被廣泛使用。回顧歷史上的古代女子,能全名載入史冊的甚少。
  • 共話智能,2021中國智能製造與人工智慧論壇在深圳成功舉辦
    他主要闡述了智能製造的特點與內涵、2020年中國智能製造十大熱點、智能製造的應用趨勢、工業網際網路解決方案的典型場景、製造企業推進智能製造的難點與對策、智能製造領域「輕與重」的八大誤區和智能製造規劃「四步曲」等內容。他表示,總體而言,2020年,中國製造業先抑後揚,新冠疫情促使製造業加速推進數位化轉型和智能製造;2021年,中國智能製造應理性前行。
  • 娃哈哈獲評浙江「雄鷹行動」同步培育企業 探索智能製造
    娃哈哈——中國首條智能飲料生產線的開拓者創立33年來,娃哈哈一直以傳統食品飲料製造企業的身份聞名全國。事實上,娃哈哈不僅是國內最早一批探索智能化與數位化的傳統製造企業,還是食品飲料行業少有的具備自行研發、自行設計、自行製造模具及飲料生產裝備和工業機器人能力的企業。
  • 傳化智聯服務智能製造 一件貨物的智慧流通之旅
    聽取了傳化服務產業端的智能物流平臺介紹後,他表示傳化從浙江起步布局全國,是浙江物流企業的標杆,希望傳化線上線下的物流平臺未來能在物流運輸安全管理、服務製造企業轉型升級等方面發揮更大價值和作用。作為服務產業端的智能物流平臺,發展20多年至今,傳化智聯已形成線下公路港城市物流中心全方位地面服務網、線上的網絡貨運平臺、供應鏈金融服務,以倉、運、配物流服務為基礎,為生產製造企業提供端到端的物流供應鏈解決方案,持續幫助企業降本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