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考察期間,因為出於對日本姓氏構成的興趣,偶爾讀了一點日本歷史,意外發現我們劉氏先祖的後裔對構成現在日本文化的貢獻。
歷史上最有名的劉氏開拓日本人物,是今天日本原田、高橋、大藏等家族的共同祖先阿知王。阿知也寫作阿志、阿智,又稱阿知使主,為東漢最後一個皇帝漢獻帝的玄孫。
得知後自然是激動不已,於是,對在日本考察的行程做了一點調整,來到京都奈良的飛鳥地區,尋找祖先遺蹟。
按圖索驥:飛鳥車站東南方向,「於美阿志神社 檜隈寺躋」,距離1.3Km.
在高市郡檜前村(今奈良縣檜前村)佇立在阿志神社前的追思:
220年10月,漢獻帝劉協被廢黜之後,居於山陽邑,稱為「山陽公」。
據日本史書《日本書記》 《古語拾遺》 《續日本紀》記載,在第四任山陽公劉秋及其同輩劉阿知(他們均是漢獻帝的玄孫)時期,已是西晉王朝了。一日,劉阿知對其舊臣說:「我久在此地,恐有覆滅之禍。聽說倭國(即日本)境內較為安定,我決定率家族東渡。」
289年5月初一,劉阿知率其子劉都賀、舅趙興德及族人劉國鼎、劉濤子、劉鶴明、劉信子等男女共2 040人,以求取仙丹之名離開漢土,歷經艱難東渡,於應神天皇20年(289年)9月5日到了日本。
劉阿知被天皇賜姓東漢使主,定居於高市郡檜前村(今奈良縣檜前村)。劉阿知長子劉都賀,被雄略天皇賜姓為直。
這一批掌握了漢民族科技文化知識的「高級知識分子」主要從事文字工作和工藝製造。大和政權建立後,他們或進入政治、軍事等領域叱吒風雲,或分散到地方開荒種地、興修水利,成為地方豪族。
日本史學家坂本太郎所著《日本史概說》一書中這樣評價:「劉阿知一族及其後裔傳入日本的漢文化,無論在精神還是在物質方面,都給日本文化以劃時代的影響。在精神文化方面,漢字、漢籍以及儒教和佛教的傳入決定了後來日本文化的性質。在物質文化方面,水利、灌溉、養蠶等農業技術,建築、雕刻、織布、冶金、制陶等各種工藝技術及其製品,都為當地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了巨大貢獻。」
劉阿知使主的兒子劉都賀將當時中國的紡織技術傳入日本,他因此被稱為都賀王。
仁德天皇60年(372年)4月8日,阿知的後裔被賜姓「坂上」。
再雄略天皇16年(471年)10月初一,阿知的後裔又改賜姓為「大藏」。大藏家族一直任長門守、太宰大監等顯要職務。
劉阿知的曾孫東漢直掬和日本第35代女天皇(642—645年在位)——皇極天皇結婚,生有坂上、大藏、內藏3子。
坂上家族中,出過「徵夷大將軍坂上田村麻呂」,當時主要負責朝廷軍事,後裔有坂上、丹波等諸姓。
大藏家族負責朝廷財政,成為日本大藏省(現財務省)名稱來源。
後裔有原田、秋月、高橋、波多江、江上等諸家姓氏。其中原田、秋月、高橋家族曾為城主(相當於中國古代的諸侯)。
內藏家族負責朝廷內事務,成為內務省名稱來源。
日本大名鼎鼎的丹波氏家族掌控日本皇家醫藥機構千年之多,成為壟斷日本醫學最高地位數千年的大家族,至今仍為後人景仰。
神社講堂遺址/柱石之一
在日本天承元年(1131年)居住在原田的劉氏後裔正式以原田為姓。之後逐漸形成了今天日本社會中的著名姓氏——原田。到今天,原田家族已傳衍到劉邦的第93代。原田家族在日本很受人們尊敬,他們也始終不忘自己的祖先,在日本九州福岡市建立了漢太公廟。因時間有限,就沒有去福岡瞻仰漢太公廟。
神社講堂遺址/柱石之二
神社講堂遺址/政府發掘確認紀念碑
據筆者查閱有關資料統計:日本外來姓氏中,源自中國的有137個之多,其中源自漢帝後裔的達47個,竟然超過了1/3,其中不乏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各界名流。
阿知王到達日本後,被日本天皇賜號東漢使主,奉命定居於大和國高市郡檜前村。在今天日本的奈良縣檜前村和岡山縣倉敷市妙見山頂,現在都有「阿知宮」,是後人祭祀阿知王的場所。
在鬱鬱蒼蒼的叢林之中,顯出其古樸風格,反映了對祖先的追憶,如今皆為當地的神社。
今天,日本政府已經把這裡規劃為一個漂亮遺址公園,世世代代傳承著劉氏後裔在日本的貢獻。
今天美麗而富庶的檜前村
做此尋訪,使我進一步了解到:劉氏後裔在日本發展過程中的重要貢獻;人們要珍惜日本和中國之間密不可分的血緣關係,過去曾經友好,後代更應該友好,和平相處,避免戰爭,共同繁榮。我願繼續發揚劉氏宗族的使命,相續中日友好,做日月峽森林瑜伽養生在日本弘揚的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