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底蘊深且故事多的街巷不勝枚舉,而有些街巷一聽名字就讓人充滿「求知慾」。螺絲轉彎便是這樣,論「怪」當然少不了它。
螺絲轉彎,坐落於新街口附近,北起漢中路,南至石鼓路,整條巷長度不到200米。
光聽名字,地地道道的老南京人也不一定能說出個緣由來,不知道的還以為這裡開了螺絲廠,這不免人們感到十分新奇。
說好普通話很重要,不是「螺絲」是「羅寺」如今的螺絲轉彎已經是一條垂直且寬敞的現代化商業街,進入這裡已經很難讓人想像到它舊時的模樣。至於「螺絲」是個什麼來頭,記者詢問了幾位前來購物的市民,大家表示並不清楚,只是覺得名字很奇怪罷了。
而這裡的原住民卻給了記者不一樣的答案,他說是因為在很久以前,這條巷子蜿蜒曲折形似螺螄殼上的紋路,所以民間才一直以「螺絲轉彎」相稱,聽他這麼講倒是有些道理。
可真的是這樣嗎?帶著疑問,記者隨後採訪了南京地名專家薛光。他表示:「這其實是由於民間訛傳所導致的,『螺絲轉彎』原本的名字應該是『羅寺轉彎』。」
這下才算找到了真正的答案。明代南京著名學者顧起元曾在《客座贅語》中寫道:「入石城門,往東大街折而北,路曲如環,俗名螺螄轉灣,或曰詐也,路曲處乃鐵塔寺牆腳寺,舊名羅寺。此路值其隅角,故曰羅寺轉灣耳。」
這句話的意思是,巷子本身就彎彎曲曲,且巷子的旁邊又是「羅寺」(本名延祚寺)的一個牆角,於是根據巷子曲折的地勢,故得名「羅寺轉彎」。而「羅寺」原本其實就是延祚寺,為牛頭宗四世法持禪師所住持之寺,牛頭宗是唐代法融禪師所開創的禪宗支派。
原來在唐代,寺內有一位精通經文的靈智禪師,號羅睺和尚。禪師雖雙目失明但德高望重,那時人們認為他長「有天眼」所以才取「羅睺」的「羅」,於是後人便將延祚寺稱之為「羅寺」。
該地名在早些年還有多種寫法,例如歷史學家朱偰在《金陵古蹟圖考》中寫作「羅寺轉灣」,呂武進所著的《南京地名源》將其寫作「螺螄轉彎」,南京市地名委員會編的《江蘇省南京市地名錄》、南京市公安局編的《南京市街巷名冊》、2012年出版的《南京地名大全》中均將其寫作「螺絲轉灣」。
穿越千年風雲,一代名家為古巷著痕在問到羅寺有什麼背景和故事時,薛光說:「或許有人知道這裡曾經有座寺廟,也知道王安石晚年曾隱居南京,但很少有人知道他曾經在鐵塔寺這裡生活過。」
羅寺?鐵塔寺?
原來在北宋乾興元年(1022),羅寺內修築了兩座鐵塔,於是那時人們又稱羅寺為「鐵塔寺」。熙寧年間,宋神宗賜鐵塔寺名為「正覺」,塔名為「普照」。在王安石《王半山集》中有載:「山麓舊有鐵塔寺,劉宋之延祚寺也。趙宋曰正覺寺。"
王安石晚年隱居南京,就是如今南京海軍指揮學院"半山園"處。史料記載,他當時還曾在鐵塔寺西處立書院,名為「蘀龍軒」。據地方志《建康志》所載:「鬥門橋西有華藏院,院有此君亭。王半山安石有詩。又半山於鐵塔寺西作書院,名籜龍軒,疑即此。」可見,王安石晚年曾常在此讀書寫字,並留下不少膾炙人口的詩篇。
如果說宋前的羅寺曾風採無限,那明後的羅寺就多災多難了。明洪武中期,朱元璋下令「毀寺為倉」,便改鐵塔寺為虎賁左衛倉,用於儲備糧秣。到明建文二年(1400),鐵塔寺靠寺內和尚募捐才得以修復。後來又毀於戰火之中,只留下兩座鐵塔一直保存到清代。
「遺留的鐵塔也在同後期的城市建設中被拆除,但『羅寺』的名字和故事卻一直被這樣保留了下來。」薛光說。
如今彎卻不再轉,時代潮流撲面而來螺絲轉彎,曾與小巷過去彎彎曲曲的形態十分貼切。如今的螺絲轉彎已經不再是當年的歷史面貌,不再蜿蜒曲折,也沒有了轉彎。
穿過螺絲轉彎,記者觀察到這同一條街景,兩側卻呈現出兩種截然不同的景象。
巷子東側北端是金鷹國際購物中心,站在街口處能看到前往商城的顧客絡繹不絕,時不時能聽到從商城「鋼琴階梯」處傳出來的陣陣悅耳的鋼琴聲。
而巷子西側的舊樓就顯得格外的靜謐些,外牆的白色瓷磚有的已經被時間剝落露出斑駁的痕跡,依稀可見的有零零散散的幾家商戶,時光仿佛一下安靜了,和對面的繁華街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整條巷子還保有兩個便民服務亭,至今還在營業著。
胡炯在巷南的便民亭已經工作了十幾年,親眼見證近些年來螺絲轉彎的改變。「以前巷子雖然也是柏油路,但小路非常窄。曾經道路兩邊都是居民樓,包括現在的這個天主教堂,以前也是個矮居民樓。」
不過記者注意到,在手機地圖上巷子不知為何卻顯示出兩條窄路,「其實一開始只有這一條小路,那是因為後來又被花壇分成了兩條窄路,現在把花壇拆掉了又重新把路拓寬變成現在這樣。」胡炯說,這就是巷子在手機地圖導航上為什麼會有兩條分叉路的緣由。
乾詞菸酒行老闆娘告訴記者,「之前,這邊是不通車的,巷子只能走人,那時候人也沒有很多,都是住在這附近的,現在大多是來購物的。」
如今,螺絲轉彎的街景和道路在一次次建設改造中變得更寬更美。這裡的故事也會繼續下去,人們的記憶也會隨之更迭,但歷史從不會被忘記。相信在不遠的以後,我們還能一同回憶起南京這些街巷的過去,一同講起那些曾經發生在它們身上的故事。
圖文/實習生 許嘉璐 南報融媒體記者 邢虹 翟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