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子公司,多數中小銀行處境尷尬:自己「開不起」,市場被蠶食

2020-12-23 華夏時報

本報(chinatimes.net.cn)記者王仲琦 馮櫻子 北京報導

又一家股份制銀行宣布設立理財子公司。

12月16日晚,恆豐銀行發布公告稱,11月30日恆豐銀行新一屆董事會第五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設立恆豐理財有限責任公司的議案》,同意出資不超過20億元人民幣,全資設立恆豐理財有限責任公司。這意味著恆豐銀行將成為第11家設立銀行理財子公司的股份制銀行。

目前,12家股份行中僅剩渤海銀行還沒有關於設立理財子公司的計劃對外公布,但業內普遍認為,渤海銀行成立理財子公司只是時間問題,也就是說用不了多久,6大國有銀行和12家股份銀行將全部設立理財子公司。

大型銀行正在跑步進場,分食理財業務這塊蛋糕。一些頭部中小銀行也紛紛加入這一陣營,設立理財子公司,目前已有包括青島銀行在內的6家城商行、1家農商行的理財子公司開業。而對於大多數中小銀行來說,正面臨著自己「開不起」、市場被蠶食的尷尬境地。

山東一家農商行的董事長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成立理財子公司有10億元的門檻,這還不是最重要的,研發團隊、人才和制度儲備不足,讓資產規模較小的農商行心有餘而力不足。」

大型銀行加速入場

2019年被稱作是理財子公司元年。2018年末《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實施後,2019年6月份首家銀行理財子公司建信理財獲批開業,截至目前,全國已已有24家銀行理財子公司獲批籌建(含2家中外合資機構),開業數量已達20家。

這些開業的理財子公司中,除了工、農、中、建、交、郵儲6家國有大行,12家全國性股份制銀行中的招商銀行、興業銀行、光大銀行、中信銀行、平安銀行和華夏銀行的理財子公司也已陸續開業,廣發銀行、浦發銀行、民生銀行則於今年獲批籌建。11月,浙商銀行發布公告披露,其擬出資20億元全資設立浙銀理財有限責任公司。12月16日晚,恆豐銀行發布公告稱,擬出資不超過20億元人民幣成立理財子公司,並已獲得該行新一屆董事會第五次會議審議通過。目前,僅剩下渤海銀行尚未披露設立理財子公司的事項,但業內普遍認為,渤海銀行成立理財子公司只是時間問題。

顯然,國有大行和股份制銀行在設立理財子公司的步伐已經走在了行業的前列。

據中國銀行業協會理財業務專業委員會發布的《中國銀行業理財業務發展報告(2020)》披露,已開業理財子公司的戰略定位呈現差異化競爭態勢。

具體來看,工銀理財在傳承母行穩健合規基因的基礎上加快創新,堅持大資管戰略引領,強化整體聯動,發揮戰略協同效應。同時,依託集團資產管理、託管、養老金等業務優勢,以新理念、新產品、新模式,致力於構建成集團的產品中心、輕資本業務發展的創收中心和集團客群經營的穩定器。

建信理財選擇落戶深圳,這與其發展戰略與定位密切相關。《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剛一出臺,建行就圈定服務大灣區建設十大重點領域,包括製造業綠色改造升級、戰略新興產業支持、住房租賃業務、區內大資管業務等。

招銀理財定位於承接招行理財客戶群體,立足於為零售客戶提供全方位、差異化的財富管理服務。理財子公司首先是嫁接零售端客戶和批發端客戶的橋梁,其次是服務於自身客戶和外部客戶的橋梁。

此外,其他大型銀行在設立理財子公司之初同樣選擇了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

從經營業績看,截至2020年6月末,2019年成立的11家理財子公司已經全部實現盈利。其中,工銀理財、建信理財、農銀理財和中銀理財資產規模分列前4位,並都超過了100億元,淨利潤分別為2.56億元、1.31億元、4.77億元和2.79億元,另外兩家國有大行交銀理財和中郵理財淨利潤為3.04億元和3.09億元。引人關注的是,股份制銀行招銀理財延續了招商銀行「零售之王」的本色,上半年實現淨利潤15億元,是盈利最多的理財子公司。

上述理財子公司能夠實現不菲的利潤與其戰略定位分不開的。

不過,儘管多家銀行理財子公司已實現盈利,但隨著打破剛兌、淨值化時代的到來,理財子公司還面臨著諸多「難題」,比如銀行客戶由保本保息理財轉向接受淨值波動,以及如何提高理財產品市場競爭力等。

多數中小銀行處境尷尬

相對於大型銀行和頭部中小銀行跑步進場,在理財市場上分一杯羹的做法,大多數中小銀行明天慢了不止一步。公開信息顯示,目前有包括青島銀行等6家城商行和1家農商行的理財子公司開業,和整個中小銀行群體相比,數量佔比不足1%。

中小銀行在設立理財子公司上動作緩慢,或將使其在未來的理財市場上處於劣勢位置。國盛證券分析師楊業偉稱,未來銀行理財子公司發展上,大銀行和股份行的轉型速度快,未成立理財子公司的中小銀行可能將會被擠出銀行理財競爭市場。

對此,以城商行、農商行為代表的中小銀行也頗感無奈。上述農商行董事長對記者說:「對一些規模較小的銀行來說,成立理財子公司需要的10億元門檻就難以越過,更為最重要的,即便成立了理財子公司,後期研發團隊的投入、人才和制度的儲備也無法解決。」簡單的說就是自己「開不起」,只能眼看著理財市場被大型銀行蠶食。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曾剛認為,資本是商業銀行的命脈,也是銀行資產擴張的前提,在理財子公司上耗費10億資本,就意味著銀行不得不在其他業務上收縮規模,極端情況下,銀行將不得不收縮100-120億信貸規模。淨息差收入減少或少增至少2-4億。在運營過程中,理財子公司還需遵守淨資本監管要求,經測算,10億淨資本大約能支持1000-1500億理財業務規模,隨著業務的增長,理財子公司將有資本補充的需要。

對於大多中小銀行來說,設立理財子公司困難重重,未來理財業務成了「強者的遊戲」?

事實上,中小銀行開展理財業務並非無可走。華泰證券的研究員沈娟和蔣昭鵬均認為,區域性銀行理財業務發展情況差異較大,少數區域性銀行可獨家設立理財子公司,獲得諸多監管紅利,並可適時引入戰略投資者;部分區域性銀行可探索多家銀行合資設立理財子公司,但要處理好競合關係;大部分區域性銀行仍可以資管部門形式展業,不斷擴大理財產品規模的同時,加大投研和系統建設投入以推動淨值化轉型;部分區域性銀行理財業務戰略也可以側重於代銷業務,充分發揮渠道優勢。

此外,有行業資深人士認為,中小銀行開展理財業務也有自身的優勢。因為中小銀行深耕本地,對於區域內的客戶需求了解較深,具有「地緣、人緣」的優勢,這從中小銀行在當地開展存貸款業務時優於大型銀行分支機構的角度也可以看出來;中小銀行管理半徑相對較短,機制靈活並對對市場反應快,對客戶需求能及時做出響應;另外,中小銀行可以發揮平臺作用,加強與券商、保險、私募等資管機構的合作,將理財子公司打造成一個綜合開放的平臺。

責任編輯:孟俊蓮 主編:冉學東

相關焦點

  • 大型銀行加速設立理財子公司 多數中小銀行處境尷尬:自己「開不起...
    原標題:大型銀行加速設立理財子公司,多數中小銀行處境尷尬:自己「開不起」,市場被蠶食 摘要 【大型銀行加速設立理財子公司 多數中小銀行處境尷尬:自己「開不起」
  • 信銀理財落戶上海 中小銀行加速落子理財子公司
    業內人士預計,到2020年底獲批開業(含正式開業)的理財子公司總數或接近30家,未來新開業理財子公司將主要以股份行和頭部城商行為主。興銀理財總裁顧衛平認為,銀行理財子公司握有巨量資金,在優化儲蓄向投資轉化的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在服務資本市場方面可以有更大作為。
  • ...3000 萬元 Pre-A 輪融資,以開放雲API平臺撮合理財子公司及代銷...
    新規頒布後,比如大型商業銀行設立理財子公司,中小銀行就可以代銷理財子公司發行的產品了。對於中小銀行而言,他們對接上遊理財子公司的產品的需求非常強烈,但一家家對接銀行的時間和人力成本都十分高昂。但另一方面,由於理財子公司處於起步階段,無論是理財產品募集還是銷售渠道建設,也尚需要一定時間,向下建立廣大的中小銀行建立渠道體系,成本也是極為高昂。 新智互連雲則是處於理財子公司(資產端)和中小銀行(渠道端)之間,希望以開放雲API的方式連接更多的資產端和金融行業銷售機構。
  • 成立當年就賺錢 銀行理財子公司跑步進場了
    4月27日,華夏銀行公告稱,旗下華夏理財有限責任公司獲得銀保監會批准籌建,目前股份制銀行中,招商、光大、興業三家銀行旗下理財子公司已經正式開業,信銀理財、平安理財早前也已獲批籌建、民生、廣發、浦發、浙商之前也對外披露擬籌備理財子公司的計劃。
  • 銀行理財子家族再擴容!這家股份行擬籌建理財子公司
    「理財子公司的特色產品作為理財子公司對多元化資產配置、主動管理及主題理財產品等方面的嘗試,或成為未來理財子公司拓展產品體系的重要方向。」行業人士認為,各行結合自身資源稟賦優勢,在產品布局節奏上可以先易後難,循序漸進,對於部分中小銀行來說,受制於客戶資源有限、投資運營能力不足等因素,可以選擇先代銷、後自主的產品研發途徑。
  • 恆豐銀行擬設立全資理財子公司
    ,也將成為資本市場機構化的重要驅動力量。 2 22家銀行直系理財子公司獲準開業 商業銀行籌建理財子公司的風潮要源於,2018年12月銀保監會發布實施的《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該《辦法》啟動了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的子公司制改革,並按照「成熟一家、批准一家」原則,有序批設銀行理財公司。
  • 淨值轉型過半 理財子公司掘金資本市場
    隨著恆豐理財日前順利落地,目前全國先後已有24家銀行的理財子公司獲批籌建,其中年內獲批理財子公司數量為6家,已開業數量達20家,還有多家地方銀行設立理財子公司的相關議案已獲股東大會通過。
  • 銀行理財子公司乘風破浪 花式掘金資本市場
    2019年6月,我國第一家銀行理財子公司——建信理財在深圳開業,拉開了資管行業新變局的帷幕。截至2020年12月2日,全國已有約20家銀行理財子公司開業。分析人士認為,銀行理財子公司的設立,為銀行理財市場打開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有助於銀行理財產品覆蓋更多普通投資者,也為資管行業和資本市場帶來「新鮮血液」。
  • 【新華財經調查】資管賽道競爭加劇 理財子公司分化格局初顯
    從競爭格局上看,市場份額正被蠶食。作為體量最大的資管子行業,銀行理財新增規模在2020年已被公募基金趕超。向前看,2021年「獨當一面」的銀行理財子公司,將同公募基金、私募基金、券商資管等機構站在同一賽道,如何提高競爭力和吸引力,還有著諸多「難題」要解。
  • 銀行理財子公司數量達17家;蛋殼公寓向房東致歉
    『經濟日報:發展壯大數字經濟的現實路徑;銀行理財子公司數量達17家 中小銀行比拼差異化優勢;三亞發放首批5400餘萬元旅遊企業獎補資金;包商銀行「瘦身待嫁」:重組前資產總額減少277億元;諾亞財富因疫情影響高管降薪:倡儀員工無薪休假、留職停薪;蛋殼公寓回應近期問題:向房東致歉,不會趁疫情大發橫財。
  • 上海銀行資管部總經理武俊:理財子公司將延續穩健運作 投資策略...
    作為頭部城商行之一,上海銀行對理財子公司的規劃、設想對於全國大量中小銀行  《21世紀》:子公司產品形態相比傳統銀行理財和基金公司產品有何特點?  武俊:子公司產品在估值方式、運作模式、信息披露上均與傳統理財不同。與基金公司產品相比,短期來看,銀行系理財子公司將延續穩健的運作習慣,投資風格偏固收和固收+。但從長遠來看,為了更好地服務投資者,理財子公司的產品也將日益多元和豐富。
  • 上海銀行資管部總經理武俊:理財子公司將延續穩健運作,投資策略...
    截至2019年底,理財規模達3048億元,同比增長21%。作為頭部城商行之一,上海銀行對理財子公司的規劃、設想對於全國大量中小銀行而言或許更具借鑑意義。據武俊透露,產品創設方面,上海銀行目前已經初步建立了涵蓋四個序列的「金字塔型」產品體系,產品淨值化轉型也在穩步推進。目前,該行淨值型產品佔比約三分之二。武俊。
  • 又一家銀行理財子公司成立!
    11月19日,長江以北地區首家城商行理財子公司——青銀理財開業。這不僅是中國銀保監會2020年批籌的第一家銀行理財子公司,也是第六家獲批的城商行理財子公司。在全國性銀行理財規模、品牌、資產管理與產品能力等佔絕對優勢,同時行業分化加劇的背景下,城商行理財子公司如何突圍?新成立的青銀理財又將如何打造差異化的核心競爭力?
  • ...首位銀行理財子公司董事長被帶走,事涉這家中部地區城商行,發生...
    但其在總行、理財子的辦公室均已被搜查。公開信息顯示,徽銀理財於2020年4月底正式開業,也是中部地區首家城商行理財子公司。出生於1971年的夏敏,本應於今年四月迎來公司周年慶典,以及自己的50歲生日。據了解,這也是全國範圍內首位被帶走調查的銀行理財子公司董事長。
  • 銀行理財子公司一年考:投研能力短板待補 下半年或加碼權益類投資
    對於銀行理財的市場整體情況,7月16日,銀行業理財登記託管中心與中國銀行業協會發布的《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報告(2019年)》(下稱報告)顯示,2019年年末,非保本理財產品達4.73萬隻,存續餘額23.40萬億元,同比增長6.15%。2019年,淨值型產品累計募集資金50.96萬億元,同比增長67.49%。
  • ...業協會報告:理財子公司數量將擴容 數位化轉型亦將實現跳躍式發展
    原標題:中國銀行業協會報告:理財子公司數量將擴容 數位化轉型亦將實現跳躍式發展   中國銀行
  • 資管新規延期的背後,ppp項目、永續債成理財子公司攔路虎?
    2018年4月,資管新規的出臺打破了剛兌的痼疾,銀行理財被迫向淨值化轉型,與此同時,背負著銀行理財業務整改、淨值化轉型重任的理財子公司陸續獲批籌建。然而理財子公司「受限」久期匹配無法順利「承接」久期長的PPP項目、永續債等老產品,而大部分這些老產品的持有者為四大行,或正因此,監管部分才採取「一行一策」的措施,將轉型期限最晚放寬到2025年。
  • 資管新規延期的背後,ppp項目、永續債成理財子公司「攔路虎」?
    2018年4月,資管新規的出臺打破了剛兌的痼疾,銀行理財被迫向淨值化轉型,與此同時,背負著銀行理財業務整改、淨值化轉型重任的理財子公司陸續獲批籌建。 對於金融機構而言,壓降違規理財產品的思路主要有兩種:一是對不符合要求的存量資產進行替換,包括非標轉標、表外資產回表;二是提前終止產品或使其自然到期。 此前,已有多家銀行強行終止已發理財產品。自2018年以來,銀行理財市場共有1432隻產品提前終止,其中有1348隻於新規發布後終止。
  • 交銀理財董事長塗宏:銀行理財子公司高質量發展之路
    作為首家註冊在上海的銀行系理財子公司,交銀理財將秉承交銀集團的改革基因並利用地處上海的區位優勢,擁抱社會財富增長背後的機遇,積極投身到上海「五個中心」的建設中,不斷挖掘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衝刺行動和長三角一體化國家戰略推進蘊含的市場機遇,滿足客戶多層次財富管理需求。二是金融市場成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