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疑解惑:中國翻譯歷史,為何說是佛教傳播與漢語翻譯的結果?

2020-12-26 卿君策

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中國翻譯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傳統。與其他國家相比,漢語翻譯有其自身的特點。早期對封建社會的翻譯主要集中在佛教方面,與科技相關的翻譯直到明清時期才被發現。在中國5000年的歷史中,有四次翻譯活動。第一波翻譯浪潮始於佛教經典的翻譯,它在翻譯史上佔據了長達千年的主導地位,對中國的宗教、哲學和社會生活產生了永久的影響。

第二次翻譯浪潮始於明末,當時來自西方的耶穌會傳教士來到中國傳播天主教。第三次翻譯活動始於《南京條約》的籤訂,以社會科學、軍事科學和文學作品為主。第四次翻譯活動開始於20世紀50年代末,中斷了一段時間,但在70年代末恢復了勢頭。

雖然最早的歷史記錄顯示,中國在11世紀的翻譯活動十分零星。直到六朝佛教傳入中國,佛教僧侶才開始著手將佛教經典翻譯成中文,關於翻譯的嚴肅討論才開始。第一波翻譯活動一直延續到唐宋時期。佛教翻譯活動有千年之久,可分為四個階段,分別是佛教翻譯活動的開始、發展、高潮和結束。這一時期最著名的僧侶翻譯家包括安世高、鳩摩羅集瓦、玄奘等。

佛教作品的翻譯促進了佛教的傳播,成為中國的主要宗教之一。佛教是在基督教初期傳入中國的,在東漢和三國時期逐漸傳播開來。魏晉時期,玄學研究非常盛行,在玄學研究的過程中,佛教在文人中傳播開來。東晉末年,佛教與統治封建社會的儒家禮教聯繫在一起。佛教的輪迴和報應思想被廣泛接受,統治階級的權力通過這種封建禮制與佛教的聯繫得到了進一步的鞏固。與佛教有關的雕塑和繪畫藝術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佛教的傳入也帶來了一種新型的音樂、舞蹈、樂器和建築。在佛教的影響下,道家學說獲得了較為全面的理論體系。

簡而言之,佛教是在兩漢之交,即魏晉水唐宋時期傳入中國的,與中國傳統的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相融合。它成功地實現了佛教的中國化。與此同時,印度的醫學、天文學和數學在翻譯佛經一千年後對中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是中國與西方的第一次碰撞,佛經的翻譯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明清前的翻譯

佛教起源於印度,在傳入中國之前,已經經歷了幾個世紀的發展。它對世界的影響是深遠的——它不僅重塑了人們的人生觀和生活方式,而且為人類的共同財富增加了文字和獨特的藝術、文學和哲學。如果佛教不是通過吸收儒家道德價值觀和道家思想,並採用中國門徒所熟悉的術語來適應中國的環境,那麼它就不可能在中國歷史悠久的文化背景下傳播。隨著佛經、天文學、數學、醫學、語言學等學科的傳入,外國的醫學也隨之傳入中國。

《安般守意經序》記載:其為人也,博學多識,貫綜神摸,七正盈縮,風氣吉兇,山崩地勳(疑為動字誤),針脈諸術,睹色知病,鳥獸鳴啼,無音不照。

安世高是東漢著名的僧侶翻譯家,他是第一個將印度天文學引入中國的代表。在傳統的中國,天文學遠不是現代意義上的純科學論述。它的主要功能是政治宗教。天文學被用來製作曆法,預測異常的天文事件和佔卜。天文學、數字命理學和佔星術被統一為一個不可分割的實體。朝廷資助佛教僧侶,為翻譯項目提供資助,並監督佛教教義的傳播。君主們這樣做是為了功德和奉獻,也是為了取悅信眾。意識到佛典的用處,朝廷行使其特權,最終決定哪些譯本適合列入佛典。

在早期,翻譯常常需要幾個僧人合作完成一部作品。一些外國僧人自己嘗試翻譯,但更經常的是他們請求中國人的幫助。通常,一個外國僧人會用中文解釋經文,而中國合作者會寫下他所聽到的。這是在3世紀和4世紀流行的技術。到公元4世紀晚期,中國的僧侶已經能夠在沒有外國僧侶幫助的情況下完成翻譯工作。

從一開始,佛教文學的譯者就面臨著翻譯佛經的形式,包括佛經的名稱和術語的問題。起初,安世高和其他早期的譯者喜歡直譯,這是忠實於原作的形式。後來,智謙堅持用優雅易讀的風格翻譯佛經的內容,有時不惜犧牲準確性。但是,他對文體的強調遭到了孔睿的抨擊,孔睿是鳩摩羅集瓦的追隨者之一,他聲稱,智謙譯本的優美給段落的主要思想蒙上了陰影。

玄奘不僅是一位偉大的翻譯家和翻譯活動的組織者,也是一位偉大的翻譯理論家,他對翻譯研究的貢獻至今仍有重要意義。他制定了著名的翻譯標準,翻譯「必須是真實的和可理解的,為百姓。」從某種意義上說,玄奘試圖用這樣來達到直譯和意譯的雙重境界。

二、佛經翻譯的意義

中外交流始於印度佛教在中國的傳播,佛教經典的翻譯對中國的科學技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如天文學、數學、地理、語言、語言學等。大量的經典被翻譯。從漢朝到初唐,漢譯佛經3616部,共8641卷。根據胡適的說法,在100年的時間裡,翻譯了超過15000冊佛經。所有這些佛教遺物都以宗教的形式保留了印度古代科學、文學、哲學、邏輯和其他學問的寶貴財富。

地理、語言、語言學等,大量的經典被翻譯。從漢朝到初唐,漢譯佛經3616部,共8641卷。根據胡適的說法,在100年的時間裡,翻譯了超過15000冊佛經。所有這些佛教遺物都以宗教的形式保留了印度古代科學、文學、哲學、邏輯和其他學問的寶貴財富。

《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記載:帝曰:師去何不相報。法師謝曰。玄奘當去之時以再三表奏。但誠願微淺不蒙允許。無任慕道之至乃輒私行。專擅之罪唯深慚懼。帝曰。師出家與俗殊隔。然能委命求法惠利蒼生。」

除了討論中國古代譯經的意義外,還有一些需要進一步考慮的問題。首先,佛教經典的翻譯經歷了三個階段的發展相對於那些從事翻譯的過程。在早期,翻譯是由外國僧侶完成的;中國和外國的翻譯家一起工作,最後中國的翻譯家接管了翻譯工作。這一轉變標誌著中國人民,特別是佛教徒,對外來文化的接受從被動到主動的轉變。

佛經的翻譯有利於漢語的發展,在詞彙方面,大約有35000個新詞進入了中文詞彙庫;例如,涅磐(涅槃),玉甲(尤加),莎娜(即時),和尚(和尚)和摩(惡魔);從音韻上看,翻譯佛經的實踐使中國人的耳朵對單個漢字的音質敏感,因此設計了四音方案,使詩歌創作更容易。第五,佛教經典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這些經典作品的翻譯為中國文學增添了新的主題、意象和技巧。它們促成了唐代的押韻詩和六朝的神秘故事和鬼故事。浪漫主義文學出現了,偉大的文學從此繁榮起來。

在地理方面,唐玄宗著有《西域志》,在他17年的海外旅行中,這本書對他訪問過的110個國家和他聽說過的另外28個國家進行了分類敘述。他詳述了歷史、地理、民族、風俗、宗教、語言等。該書不僅是一部傑出的地理詞典,而且對研究與周邊國家有關的歷史、地理和語言做出了寶貴的貢獻。印度醫學的傳入對中國古代醫學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例如,西晉和東晉的醫學書籍都帶有印度醫學的特點,吸收了印度醫學的有用知識。

三、明代以前科技翻譯的特點

中國古代科技翻譯的數量遠少於明清時期,這與明代以前的時代背景等因素有一定的關係。明代以前科技翻譯的背景:第一,中國的科技在世界上遙遙領先。由於中國自身的先進地位,很難有「科技引進」的主觀願望和迫切需要。第二,封建主義的障礙。現代科技作為一種社會生產力,與資本主義同時興起。從16世紀到18世紀,英國的紡織業帶動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也帶動了西方科技的發展。這一次,當西方資本主義和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的時候,正是中國的明朝。

《明史》記載:其船之大小不一,最大的寶船,長四十四丈,闊十五丈,可容納一千人……其桅杆大者九桅。

明朝建造的船設計精良,裝備齊全,最大的船能夠長約147米,闊約60米,能夠容納1,000名船員,且最大的船能有9個桅杆。相比數十年後,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所乘坐的船隻長約30米,四個桅杆比較,可以見到明初科技的先進程度。

此時,中國的封建社會已經存在了近1900年,封建主義根深蒂固,長期的封建生產力沒有受到資本主義生產力的挑戰。漢、唐、宋、元時期,雖然中國與外國有一些交往,但「中央帝國」總是擺出「世界強國」的姿態。它是自滿和保守的。到了明代,工商業比較發達但是資本主義在中國發展非常緩慢。由於資本主義在這個封建國家難以發展,現代科學技術在中國也發展緩慢。與之相關的科技翻譯在客觀上難以大規模發展。因此,在明代以前,科技翻譯的數量遠少於佛教翻譯的數量,封建統治者非常贊成翻譯佛經。

明代以前的科技翻譯有以下特點:佛經翻譯中穿插著翻譯:除神學、經文和哲學外,還有一些自然科學,如天文學、數學、醫學、藥理學、地理學和礦物學等。東漢末年,隨著佛經的傳入,最早的由外國僧人翻譯的科技翻譯作品傳入中國。元代的科技翻譯也隨著蒙古帝國的領土擴張和伊斯蘭教經典的傳入而被翻譯。翻譯反映了中國與外國之間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歷代中國宮廷與外國政府之間的交流都離不開譯者的參與,毫無疑問,在各種交流中有大量的技術翻譯活動特別是口譯。

結語

我國有特定目的的科技翻譯活動始於明代,在此之前是長達1000年的佛經翻譯時期。摘要明初的科學譯著使中國人民初步了解了西方的天文、曆法、數學、醫學、藥學、地理學以及西方國家的一些科學發展。此後,明清科技翻譯為中國社會的政治改革提供了新的科學背景。隨著我國科學教育的發展,西方科學技術通過科技翻譯傳入我國。

縱觀明清前後近兩千年的翻譯歷史,佛教翻譯與科技翻譯之間的關係是存在的,有時在翻譯方法和理論上都很突出。這一切都證明了翻譯在中國有著悠久而豐富的歷史,在幾個世紀中不斷地發展和繁榮。中國學者翻譯家在引進西方科學到中國的過程中,從一開始就注意比較西方科學和技術與中國傳統的理論和實踐。他們在吸收西方先進知識的同時,努力使其適應中國傳統,更新國內實踐以適應現代標準。

參考文獻:

《安般守意經序》

《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

《明史》

相關焦點

  • 歷史上的佛經翻譯與佛教中國化
    佛經漢譯是佛教中國化的第一步,在譯經中採用歸化的翻譯策略是佛教在中國生存發展和佛教中國化的必然要求和必然結果,它是佛教紮根於中國的前提,是佛教中國化的「方便法門」。佛教中國化的這一歷史經驗為當下佛教繼續堅持中國化方向提供了有益借鑑,在「堅持我國宗教的中國化方向」的要求下,佛教界應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極開展解經講經活動,對教規教義作出符合當代中國發展進步要求、符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闡釋,為佛教堅持中國化方向不斷進行新的探索和實踐。佛教作為一種異域文化傳入中國並最終發展成為中國化的佛教,可以說,佛經翻譯起到了重要作用。
  • 「一帶一路」與中國文化的翻譯和傳播
    主要從事英美文學、文學翻譯、英語教育與高等教育研究。 摘要:本文試圖站在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語境下,思考中國文化在走出去的過程中所引發的翻譯與傳播問題,包括翻譯指向、文化衝突、地方對接與現實困境等。
  • 佛教文化之翻譯匠師鳩摩羅什
    古印度文明和古中國文明因為佛教而展開了深度的交流,佛教漸漸也成為中國文化不可或缺的一分部。這些離不開譯經大師們的不懈努力。說起翻譯經文,有個名字很常見,叫鳩摩羅什。鳩摩羅什的譯本數量極大,像《金剛經》、《法華經》、《維摩詰經》等等。很多都是大乘的經典中的經典。
  • 翻譯的過去與未來:機器翻譯會取代人工翻譯嗎?|周末談
    圖片來源:北京日報2019年09月20日16版「不要看不起譯者,他們是傳播文明的驛馬。」1830年,普希金在筆記中這樣寫道。當翻譯家劉文飛把這句話翻譯成漢語時,他驚喜於這種奇妙的巧合:在漢語中,譯者的「譯」和驛馬的「驛」不僅同音,而且在詞源、詞形和詞義上也很相近。
  • 世界第一個翻譯漢語的人是誰?他是來到中國旅遊嗎?真是太厲害了
    近些年來,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迅速提升,而且中國國際地位的不斷提高,所以中國這個神秘大國吸引了無數外國友人前來遊玩,那麼來中國遊玩的第一個難題就是語言文字了,尤其是中國語言,博大精深,來到中國,我聽不懂你說的話,你也聽不懂我說的話,實在沒有辦法痛快的玩耍,所以,翻譯漢語可以說是至關重要!
  • 「米國」最早是中國翻譯,如今日本仍在使用,中國為何卻棄之不用
    中國翻譯界歷來有自己的翻譯標準,一百多年前,大翻譯家嚴復提出「信」「達」「雅」的觀點;思想家、文學家魯迅先生主張翻譯要「信」與「順」,今天翻譯界倡導「忠實」與「通順」,是魯迅觀點的一種順延。 如果翻譯家不夠嚴謹,就會引致謬誤,給文化傳播帶來困擾。
  • 中國漢語有多博大精深?外國能準確翻譯古裝劇的臺詞嗎?
    都說中國漢語文字博大精深,這確實沒有一點誇大的意思,我想再也沒有一個國家能像我們的漢語這樣,一個字就能包含了多種意義、情感和使用方法,有時候單就一個字、一句話就能表現出極為豐富的情感和意境。比如說在文字使用案例中最經典的一個,就是曾國藩在某次打敗仗後,在奏摺裡說的一句"臣屢戰屢敗,請求處罰。"當時有個幕僚想了一招偷梁換柱,建議他把"屢戰屢敗"改為"屢敗屢戰".
  • 翻譯——穿透時空的文字交流
    公元402年,他譯出《金剛經》,成為後世傳播最廣的漢語翻譯作品之一,而其中的「大千世界」、「因果」、「剎那」、「過去」、「未來」、「信心」、「宇宙」、「世間」……更在千年的時間裡,超越了宗教的界限,成為我們的日常用語。 翻譯,從本質上來說就是信息的轉換與傳播行為。從人類語言誕生開始,翻譯就存在,並隨著不同地域間的交流而逐漸興起。
  • 93歲中國翻譯家許淵衝問鼎"北極光" 稱熱愛翻譯
    新華社柏林專電(記者 郭洋)2日,在柏林舉行的第20屆世界翻譯大會會員代表大會上,中國文學翻譯家許淵衝榮獲國際翻譯界最高獎項之一——國際翻譯家聯盟(國際譯聯)2014「北極光」傑出文學翻譯獎,成為該獎項1999年設立以來首位獲此殊榮的亞洲翻譯家。
  • 佛教英語培訓班第二天:深入學習印度佛教史 進行翻譯培訓與禪修
    佛教在線珠海訊  2019年8月7日,由中國佛教協會主辦,廣東省佛教協會協辦,廣州光孝寺、珠海普陀寺承辦的「2019佛教英語培訓班」進入第二天。學員們珍惜殊勝因緣,跟隨導師學習印度佛教史,進行印度佛教專題的翻譯培訓與禪修,以恆心、誠心、堅固心對待學習,承擔向世界弘揚佛教文化的責任。
  • 「翻譯的青春」國際翻譯公益大講堂開講
    中國網北京7月13日訊 為應對疫情對翻譯行業人才隊伍建設的影響,響應國家「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的號召,由中國外文局翻譯資格考試項目管理中心主辦,翻譯考試國內外合作高校、機構共同參與組織的國際翻譯公益大講堂已於近日開講。
  • 四六級翻譯及技巧<漢語的使用逐漸普及化>
    比如文化類、歷史類、經濟類、社會發展類等等。翻譯部分是漢譯英,長度為140-160個漢字,所佔分值比例為15%,分值是106.5分,考試時間為30分鐘。先來看一篇翻譯。翻譯原文漢語現在是世界上用作本族語人數最多的語言。漢語與西方語言的一個重要區別在於它是以方塊字(character)而不是以字母構成的。目前仍在使用的書寫系統中,漢語是最古老的。
  • 談談古人漢日翻譯的那些事丨日本歷史
    即使是在古代,由於中國人民和日本人民說著兩種不同語言,在兩種文化的交流時也少不了翻譯。當然了,中國是當時東亞最先進的文明,日本也主張要學習中國文化,因此當時的翻譯主要    還是以日本人對漢語經典的翻譯為主。這次我們就來談談古代日本的「翻譯」。日語最初只有語言,並沒有文字。在我國漢代,開始有漢字傳入日本。
  • 《共產黨宣言》和《資本論》在中國的早期翻譯與傳播
    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中國封建社會的衰亡和外國勢力的入侵,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女奮起抗爭,掀起了生生不息的救亡圖存運動,馬克思主義在西學東漸的大潮中逐步傳入中國。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歷史進程中,最著名的莫過於《共產黨宣言》和《資本論》的翻譯傳播,它們就像火種,點燃了中華民族的希望之光。
  • 釋寬旭方丈解惑:唐代佛教密宗為何物?有何現實意義?
    攝影:田進   日前,在主題為「從黃寺與皇家寺院看佛教中國化」的第四屆黃寺論壇上,西安大興善寺方丈釋寬旭所演講的題為《西安大興善寺與唐代佛教密宗》,引發眾學者與高僧大德熱議。   何為佛教密宗?   釋寬旭說到,「大興善寺作為佛教密宗的祖庭,對密宗的形成、傳承和發展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 日本人看中國:外國人能翻譯中國古籍嗎?
    但是我認為,以往的「外譯項目」對中國古籍翻譯推廣的實際效果恐怕還需要考證。 一般來說由母語為目的語的譯員來翻譯的作品比較容易被對象國所接受。比如將中文小說翻譯成德語時,由德國人(嚴格說是德語母語者)翻譯的作品德國人更容易接受。中國古籍的翻譯也是一樣,但是在「外譯項目」中卻多由中國人(嚴格說是中文母語者)承擔翻譯工作,因此往往缺少外國人(目的語母語者)視角。
  • 2019年6月英語六級考試翻譯答案解析:漢語(徐州新東方)
    作者:李飛   以下內容是翻譯答案解析:漢語供各位考生參考!
  • 文言文翻譯「神器」走紅 翻譯結果被評有「喜感」
    把流行語、歌詞翻譯成文言文,又有怎樣的喜感?近日,多款文言文翻譯神器在網絡走紅,成為眾多網友爭相「把玩」的工具。如此「神器」到底好不好用?學生和老師對此又持怎樣的看法?  文言文翻譯器躥紅網友玩瘋了  「誰知道『女漢子』翻譯成文言文咋說?竟然是『安能辨我是雄雌』。」1月6日,鄭州網友「貝蒂」朋友圈裡的微信,瞬間引來數十條回復。
  • 那些超經典的中文神翻譯,漢語真是博大精深
    漢語是世界上流傳下來的最古老的語言之一。它的博大精深為世人所公認,同一個意思,漢語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表達出來。不僅如此,對於一些英語,漢語還能形象生動地翻譯出來,甚至賦予它漢語所特有的深層意蘊。現實生活中經常會碰到一些經典的中文翻譯,讓人不禁感嘆,漢語還真是博大精深!
  • 中國發布傳統語彙權威英文翻譯:烤鴨譯成Kaoya
    編纂背景  首批術語出爐耗時一年  據相關負責人介紹,「中華思想文化術語傳播工程」,旨在梳理反映中國傳統文化特徵和民族思維方式、體現中國核心價值的術語,並用易於口頭表達、交流的簡練語言準確予以詮釋,讓世界更多了解中國國情、歷史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