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中國翻譯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傳統。與其他國家相比,漢語翻譯有其自身的特點。早期對封建社會的翻譯主要集中在佛教方面,與科技相關的翻譯直到明清時期才被發現。在中國5000年的歷史中,有四次翻譯活動。第一波翻譯浪潮始於佛教經典的翻譯,它在翻譯史上佔據了長達千年的主導地位,對中國的宗教、哲學和社會生活產生了永久的影響。
第二次翻譯浪潮始於明末,當時來自西方的耶穌會傳教士來到中國傳播天主教。第三次翻譯活動始於《南京條約》的籤訂,以社會科學、軍事科學和文學作品為主。第四次翻譯活動開始於20世紀50年代末,中斷了一段時間,但在70年代末恢復了勢頭。
雖然最早的歷史記錄顯示,中國在11世紀的翻譯活動十分零星。直到六朝佛教傳入中國,佛教僧侶才開始著手將佛教經典翻譯成中文,關於翻譯的嚴肅討論才開始。第一波翻譯活動一直延續到唐宋時期。佛教翻譯活動有千年之久,可分為四個階段,分別是佛教翻譯活動的開始、發展、高潮和結束。這一時期最著名的僧侶翻譯家包括安世高、鳩摩羅集瓦、玄奘等。
佛教作品的翻譯促進了佛教的傳播,成為中國的主要宗教之一。佛教是在基督教初期傳入中國的,在東漢和三國時期逐漸傳播開來。魏晉時期,玄學研究非常盛行,在玄學研究的過程中,佛教在文人中傳播開來。東晉末年,佛教與統治封建社會的儒家禮教聯繫在一起。佛教的輪迴和報應思想被廣泛接受,統治階級的權力通過這種封建禮制與佛教的聯繫得到了進一步的鞏固。與佛教有關的雕塑和繪畫藝術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佛教的傳入也帶來了一種新型的音樂、舞蹈、樂器和建築。在佛教的影響下,道家學說獲得了較為全面的理論體系。
簡而言之,佛教是在兩漢之交,即魏晉水唐宋時期傳入中國的,與中國傳統的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相融合。它成功地實現了佛教的中國化。與此同時,印度的醫學、天文學和數學在翻譯佛經一千年後對中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是中國與西方的第一次碰撞,佛經的翻譯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明清前的翻譯
佛教起源於印度,在傳入中國之前,已經經歷了幾個世紀的發展。它對世界的影響是深遠的——它不僅重塑了人們的人生觀和生活方式,而且為人類的共同財富增加了文字和獨特的藝術、文學和哲學。如果佛教不是通過吸收儒家道德價值觀和道家思想,並採用中國門徒所熟悉的術語來適應中國的環境,那麼它就不可能在中國歷史悠久的文化背景下傳播。隨著佛經、天文學、數學、醫學、語言學等學科的傳入,外國的醫學也隨之傳入中國。
《安般守意經序》記載:其為人也,博學多識,貫綜神摸,七正盈縮,風氣吉兇,山崩地勳(疑為動字誤),針脈諸術,睹色知病,鳥獸鳴啼,無音不照。
安世高是東漢著名的僧侶翻譯家,他是第一個將印度天文學引入中國的代表。在傳統的中國,天文學遠不是現代意義上的純科學論述。它的主要功能是政治宗教。天文學被用來製作曆法,預測異常的天文事件和佔卜。天文學、數字命理學和佔星術被統一為一個不可分割的實體。朝廷資助佛教僧侶,為翻譯項目提供資助,並監督佛教教義的傳播。君主們這樣做是為了功德和奉獻,也是為了取悅信眾。意識到佛典的用處,朝廷行使其特權,最終決定哪些譯本適合列入佛典。
在早期,翻譯常常需要幾個僧人合作完成一部作品。一些外國僧人自己嘗試翻譯,但更經常的是他們請求中國人的幫助。通常,一個外國僧人會用中文解釋經文,而中國合作者會寫下他所聽到的。這是在3世紀和4世紀流行的技術。到公元4世紀晚期,中國的僧侶已經能夠在沒有外國僧侶幫助的情況下完成翻譯工作。
從一開始,佛教文學的譯者就面臨著翻譯佛經的形式,包括佛經的名稱和術語的問題。起初,安世高和其他早期的譯者喜歡直譯,這是忠實於原作的形式。後來,智謙堅持用優雅易讀的風格翻譯佛經的內容,有時不惜犧牲準確性。但是,他對文體的強調遭到了孔睿的抨擊,孔睿是鳩摩羅集瓦的追隨者之一,他聲稱,智謙譯本的優美給段落的主要思想蒙上了陰影。
玄奘不僅是一位偉大的翻譯家和翻譯活動的組織者,也是一位偉大的翻譯理論家,他對翻譯研究的貢獻至今仍有重要意義。他制定了著名的翻譯標準,翻譯「必須是真實的和可理解的,為百姓。」從某種意義上說,玄奘試圖用這樣來達到直譯和意譯的雙重境界。
二、佛經翻譯的意義
中外交流始於印度佛教在中國的傳播,佛教經典的翻譯對中國的科學技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如天文學、數學、地理、語言、語言學等。大量的經典被翻譯。從漢朝到初唐,漢譯佛經3616部,共8641卷。根據胡適的說法,在100年的時間裡,翻譯了超過15000冊佛經。所有這些佛教遺物都以宗教的形式保留了印度古代科學、文學、哲學、邏輯和其他學問的寶貴財富。
地理、語言、語言學等,大量的經典被翻譯。從漢朝到初唐,漢譯佛經3616部,共8641卷。根據胡適的說法,在100年的時間裡,翻譯了超過15000冊佛經。所有這些佛教遺物都以宗教的形式保留了印度古代科學、文學、哲學、邏輯和其他學問的寶貴財富。
《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記載:帝曰:師去何不相報。法師謝曰。玄奘當去之時以再三表奏。但誠願微淺不蒙允許。無任慕道之至乃輒私行。專擅之罪唯深慚懼。帝曰。師出家與俗殊隔。然能委命求法惠利蒼生。」
除了討論中國古代譯經的意義外,還有一些需要進一步考慮的問題。首先,佛教經典的翻譯經歷了三個階段的發展相對於那些從事翻譯的過程。在早期,翻譯是由外國僧侶完成的;中國和外國的翻譯家一起工作,最後中國的翻譯家接管了翻譯工作。這一轉變標誌著中國人民,特別是佛教徒,對外來文化的接受從被動到主動的轉變。
佛經的翻譯有利於漢語的發展,在詞彙方面,大約有35000個新詞進入了中文詞彙庫;例如,涅磐(涅槃),玉甲(尤加),莎娜(即時),和尚(和尚)和摩(惡魔);從音韻上看,翻譯佛經的實踐使中國人的耳朵對單個漢字的音質敏感,因此設計了四音方案,使詩歌創作更容易。第五,佛教經典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這些經典作品的翻譯為中國文學增添了新的主題、意象和技巧。它們促成了唐代的押韻詩和六朝的神秘故事和鬼故事。浪漫主義文學出現了,偉大的文學從此繁榮起來。
在地理方面,唐玄宗著有《西域志》,在他17年的海外旅行中,這本書對他訪問過的110個國家和他聽說過的另外28個國家進行了分類敘述。他詳述了歷史、地理、民族、風俗、宗教、語言等。該書不僅是一部傑出的地理詞典,而且對研究與周邊國家有關的歷史、地理和語言做出了寶貴的貢獻。印度醫學的傳入對中國古代醫學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例如,西晉和東晉的醫學書籍都帶有印度醫學的特點,吸收了印度醫學的有用知識。
三、明代以前科技翻譯的特點
中國古代科技翻譯的數量遠少於明清時期,這與明代以前的時代背景等因素有一定的關係。明代以前科技翻譯的背景:第一,中國的科技在世界上遙遙領先。由於中國自身的先進地位,很難有「科技引進」的主觀願望和迫切需要。第二,封建主義的障礙。現代科技作為一種社會生產力,與資本主義同時興起。從16世紀到18世紀,英國的紡織業帶動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也帶動了西方科技的發展。這一次,當西方資本主義和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的時候,正是中國的明朝。
《明史》記載:其船之大小不一,最大的寶船,長四十四丈,闊十五丈,可容納一千人……其桅杆大者九桅。
明朝建造的船設計精良,裝備齊全,最大的船能夠長約147米,闊約60米,能夠容納1,000名船員,且最大的船能有9個桅杆。相比數十年後,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所乘坐的船隻長約30米,四個桅杆比較,可以見到明初科技的先進程度。
此時,中國的封建社會已經存在了近1900年,封建主義根深蒂固,長期的封建生產力沒有受到資本主義生產力的挑戰。漢、唐、宋、元時期,雖然中國與外國有一些交往,但「中央帝國」總是擺出「世界強國」的姿態。它是自滿和保守的。到了明代,工商業比較發達但是資本主義在中國發展非常緩慢。由於資本主義在這個封建國家難以發展,現代科學技術在中國也發展緩慢。與之相關的科技翻譯在客觀上難以大規模發展。因此,在明代以前,科技翻譯的數量遠少於佛教翻譯的數量,封建統治者非常贊成翻譯佛經。
明代以前的科技翻譯有以下特點:佛經翻譯中穿插著翻譯:除神學、經文和哲學外,還有一些自然科學,如天文學、數學、醫學、藥理學、地理學和礦物學等。東漢末年,隨著佛經的傳入,最早的由外國僧人翻譯的科技翻譯作品傳入中國。元代的科技翻譯也隨著蒙古帝國的領土擴張和伊斯蘭教經典的傳入而被翻譯。翻譯反映了中國與外國之間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歷代中國宮廷與外國政府之間的交流都離不開譯者的參與,毫無疑問,在各種交流中有大量的技術翻譯活動特別是口譯。
結語
我國有特定目的的科技翻譯活動始於明代,在此之前是長達1000年的佛經翻譯時期。摘要明初的科學譯著使中國人民初步了解了西方的天文、曆法、數學、醫學、藥學、地理學以及西方國家的一些科學發展。此後,明清科技翻譯為中國社會的政治改革提供了新的科學背景。隨著我國科學教育的發展,西方科學技術通過科技翻譯傳入我國。
縱觀明清前後近兩千年的翻譯歷史,佛教翻譯與科技翻譯之間的關係是存在的,有時在翻譯方法和理論上都很突出。這一切都證明了翻譯在中國有著悠久而豐富的歷史,在幾個世紀中不斷地發展和繁榮。中國學者翻譯家在引進西方科學到中國的過程中,從一開始就注意比較西方科學和技術與中國傳統的理論和實踐。他們在吸收西方先進知識的同時,努力使其適應中國傳統,更新國內實踐以適應現代標準。
參考文獻:
《安般守意經序》
《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
《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