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運輸部等七部門印發《關於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便利老年人日常交通出行的通知》,要求強細化交通運輸領域便利老年人出行服務的政策措施,確保「智能時代」老年人日常交通出行便利。(1月12日《南國早報》)
確保「智能時代」老人交通出行便利彰顯關愛。出於疫情防控的需求,現在出行都要出示健康碼,但這也給不善於使用智慧型手機、甚至是沒有智慧型手機的老年人來說,帶來了一定的不便。《通知》要求改進交通運輸領域健康碼查驗服務,在新冠肺炎疫情低風險地區,除汽車客運站、客運碼頭、民用運輸機場和出入境口岸等特殊場所外,一般不用查驗健康碼;確需查驗健康碼的,應優化親友代辦、工作人員代查等服務。
確保「智能時代」老年人日常交通出行便利,是老年化社會的必然要求。衣食住行是人類的四大基本需求,衣食問題解決後,就剩住和行。當前,掌握和使用網際網路信息技術,越來越成為必備的生活技能。但一些老年人特別是農村老年人受知識、技能和條件所限,仍被擋在移動網際網路上「跟不上智能時代的老年人」。
智能時代來的如此快速,並沒有給誰留下足夠的適應時間,新技術和新產品的應用場景已經融入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少案例表明,老年人似乎正在被網際網路時代遺忘,成為「網際網路難民」。相關數據也可以佐證:截至2020年3月,我國網民規模達9.04億人,但60歲及以上網民佔比僅為6.7%。到2019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約2.54億人。這意味著,接近2億老年人沒搭上網際網路快車。
「等等跟不上智能時代的老年人」應成為社會共識。據預測,2025年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將突破3億,到2050年將接近5億。在網際網路技術和產品日新月異,以及人口老齡化的大趨勢下,「數字鴻溝」幾乎是不可能填平的。智能時代,更應以人為本,老年群體不應成為被遺忘的角落。應該給與這一群體更多的關愛。為了讓中老年人跟上網際網路時代步伐,不讓他們「在應用手機支付或辦事的場合寸步難行,造成尷尬」。
智能時代讓老人走出「數字鴻溝」,勢在必行。智能時代,更應以人為本,老年群體不應成為被遺忘的角落。應該給與這一群體更多的關愛。社會也應該多一些包容,等一等暫時跟不上節奏的老年人。在網際網路技術更深更廣地嵌入日常生活中時,或保留傳統的渠道,或提供其他替代性的辦法。諸如,廣州表示,力爭所有醫療機構開闢老年人優先掛號、就醫等綠色通道。在北京的一些超市和醫院,老年人如沒有智慧型手機導致無法掃碼登記健康信息,可以在工作人員幫助下登記身份證、電話、住址等信息。
智能時代,應該更好地用心服務老人,而不是無情淘汰老人。社會應該思考的是,如何為這些老年群體兜底,把尊老的優良傳統細化到社會管理的每個細節中。我國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產品和服務也應適應老齡化特徵。在推動智能化、信息化應用加快普及的同時,為老年人提供更多符合其特點、滿足其需求的產品和服務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企業、家庭和社會共同努力。社會應該思考的是,如何為這些老年群體兜底,把尊老的優良傳統細化到社會管理的每個細節中。現實點說,愛幼是為了國家和小家的未來,而尊老則是為了自己的未來。(作者:王恩奎)